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论对学生采取怎样严厉的教学措施,学生的学习都会停滞在某一阶段,进步缓慢。经过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學生的学习动力缺乏而产生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开始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想要通过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投身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来,获得语文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境界。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学手段也随之变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动力;有效培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可以使学生武装自己的头脑,升华自己的思想,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进步。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情来看,学生对语文学习动力存在不足,不能尽快融入语文课堂中,对语文学习存在抵触的现象。教师要想解决学生的这一瓶颈问题,就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学生,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和改善,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立足学生兴趣、学生理解、学生活动等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一、立足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活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对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兴趣让学生开始探索学习的道路,是兴趣让学生开始利用所学知识触碰世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内心动力。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总是采取讲述的方式,匆匆开始教学,匆匆结束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乐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结合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对秦兵马俑的描述,绘制自己心中的秦兵马俑,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热爱。学生先是结合语文课文和史实资料,对秦兵马俑就进行了设计和绘画,利用手中不同的色彩,绘制了不同的兵马俑,展示了兵马俑或坐、或站的不同姿势,感受到了课堂学习的乐趣。接着,笔者将学生的绘画作品汇总,进行了点评,指出了学生绘制过程中的闪光点及不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绘制过程中获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也变得生机勃勃。
二、立足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消化语文知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深入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将教学目标停留在学生会背诵、能记忆的程度,还要组织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够放在具体的场景应用。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解课文的,造成了学生学习方面的时间差。针对以上问题,语文教师要及时遏制,采取有效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理解课文,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学生看到问题后,通过阅读了解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大概,纷纷表达了对周恩来总理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理想的敬佩。接着,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了详细阅读,找出了问题对应的答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树立了报效祖国的理想。这样一来,笔者通过为学生设问,为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让学生看到了努力的道路,加强了学生的思考。
三、立足学生活动——发挥学生能力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实践者。学生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算是掌握了知识,完成了学习的使命。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轻视了学生的实践作用,不肯花费时间组织学生实践,使得学生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展示自己。语文教师要想解决学生以上问题,就要组织学生多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多动脑、多思考,不盲听、不盲信的道理,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索“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背后的科学背景。学生先是通过不同方式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看到了伽利略坚信科学的精神,知道了“眼见为实”的哲理性。接着,笔者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描述,使得学生纷纷表达了对伽利略的敬佩,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总之,本文立足学生兴趣、学生理解、学生活动等方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展开了教学探索,对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了指导,让学生看到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方面,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兵.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一)[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0.
[2]刘金婷.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48-4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动力;有效培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可以使学生武装自己的头脑,升华自己的思想,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进步。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情来看,学生对语文学习动力存在不足,不能尽快融入语文课堂中,对语文学习存在抵触的现象。教师要想解决学生的这一瓶颈问题,就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学生,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和改善,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立足学生兴趣、学生理解、学生活动等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一、立足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活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对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兴趣让学生开始探索学习的道路,是兴趣让学生开始利用所学知识触碰世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内心动力。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总是采取讲述的方式,匆匆开始教学,匆匆结束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乐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结合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对秦兵马俑的描述,绘制自己心中的秦兵马俑,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热爱。学生先是结合语文课文和史实资料,对秦兵马俑就进行了设计和绘画,利用手中不同的色彩,绘制了不同的兵马俑,展示了兵马俑或坐、或站的不同姿势,感受到了课堂学习的乐趣。接着,笔者将学生的绘画作品汇总,进行了点评,指出了学生绘制过程中的闪光点及不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绘制过程中获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也变得生机勃勃。
二、立足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消化语文知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深入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将教学目标停留在学生会背诵、能记忆的程度,还要组织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够放在具体的场景应用。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解课文的,造成了学生学习方面的时间差。针对以上问题,语文教师要及时遏制,采取有效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理解课文,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学生看到问题后,通过阅读了解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大概,纷纷表达了对周恩来总理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理想的敬佩。接着,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了详细阅读,找出了问题对应的答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树立了报效祖国的理想。这样一来,笔者通过为学生设问,为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让学生看到了努力的道路,加强了学生的思考。
三、立足学生活动——发挥学生能力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实践者。学生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算是掌握了知识,完成了学习的使命。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轻视了学生的实践作用,不肯花费时间组织学生实践,使得学生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展示自己。语文教师要想解决学生以上问题,就要组织学生多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多动脑、多思考,不盲听、不盲信的道理,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索“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背后的科学背景。学生先是通过不同方式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看到了伽利略坚信科学的精神,知道了“眼见为实”的哲理性。接着,笔者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描述,使得学生纷纷表达了对伽利略的敬佩,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总之,本文立足学生兴趣、学生理解、学生活动等方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展开了教学探索,对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了指导,让学生看到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方面,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兵.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一)[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0.
[2]刘金婷.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