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文化课,绝大部分课文与人们的思想、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育教学应全面的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中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化平淡、枯燥为神奇而具有魅力,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受到美的教育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必须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从范文中感受艺术美
首先,要适用想象思维感受美。艺术美的体验离不开想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公发挥自由想象力。其次,要在课堂中通过学习朗读训练体验美。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通过变换多种朗读方式来体验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美。在教《海滨仲夏夜》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采用听读、领读、齐读、分组读、接力式读等方式让学生多读。再让学生熟读,再有感情的读,从而体验海滨仲夏夜晚的景色美,体验人们因度过这段时光而奔发的热爱之情,由此也使学生产生对自然风光的美的向往之情,也就很容易把这种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升华为对生活的热爱。最后,课堂上借助音乐欣赏美。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让学生认真讲述、描述:“山林中草木茂盛,各种各样的鸟儿有的唱着宛转的歌,有的成群的嬉戏逗乐,还有的在湖边独想着心事。”学生又补充说:“它们正同周围的成千成百的各色艳丽的花儿争美呢!”趁势引导:“除了鸟在花丛、草丛还有别的景物吗?”学生一下激情高涨,把一个森林想象的有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动人,还有夏令营的孩子们也来到了森林。这时让学生听《春》一文的配乐朗读录音,欣赏朱自清笔下给我们展示的春天美,激发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让学生通过比较反衬,来发现文中人物的美与丑,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鉴赏、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作者在刻画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他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自然地表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当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赚了大钱的时候,认为于勒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他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而当于勒又成为了穷光蛋时,又变成了“决不会有出息的”、“这个东西”、“流氓”;当菲利普夫妇盼望着发财的于勒快些回来时,于是他们一家在海边散步,菲利普太太是安详地用手挽着丈夫的胳膊,而发现于勒穷困潦倒时,先是惶恐,浑身发抖,之后是马上镇定,指挥着全家安全地避开了于勒。就是这几处看似好笑的言谈举止,在我们的印象中已出现了既可鄙又可怜的人物形象。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还有许多,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⑴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⑵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⑶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⑷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美,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多姿多彩的美,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教育就是美育的一部分,美育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改革。语文美育是语文学科教育中的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十分丰富,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中,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极为活跃的因素。它借助课文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的审美蕴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从范文中感受艺术美
首先,要适用想象思维感受美。艺术美的体验离不开想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公发挥自由想象力。其次,要在课堂中通过学习朗读训练体验美。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通过变换多种朗读方式来体验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美。在教《海滨仲夏夜》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采用听读、领读、齐读、分组读、接力式读等方式让学生多读。再让学生熟读,再有感情的读,从而体验海滨仲夏夜晚的景色美,体验人们因度过这段时光而奔发的热爱之情,由此也使学生产生对自然风光的美的向往之情,也就很容易把这种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升华为对生活的热爱。最后,课堂上借助音乐欣赏美。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让学生认真讲述、描述:“山林中草木茂盛,各种各样的鸟儿有的唱着宛转的歌,有的成群的嬉戏逗乐,还有的在湖边独想着心事。”学生又补充说:“它们正同周围的成千成百的各色艳丽的花儿争美呢!”趁势引导:“除了鸟在花丛、草丛还有别的景物吗?”学生一下激情高涨,把一个森林想象的有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十分美丽动人,还有夏令营的孩子们也来到了森林。这时让学生听《春》一文的配乐朗读录音,欣赏朱自清笔下给我们展示的春天美,激发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让学生通过比较反衬,来发现文中人物的美与丑,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鉴赏、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作者在刻画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他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自然地表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当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赚了大钱的时候,认为于勒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他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而当于勒又成为了穷光蛋时,又变成了“决不会有出息的”、“这个东西”、“流氓”;当菲利普夫妇盼望着发财的于勒快些回来时,于是他们一家在海边散步,菲利普太太是安详地用手挽着丈夫的胳膊,而发现于勒穷困潦倒时,先是惶恐,浑身发抖,之后是马上镇定,指挥着全家安全地避开了于勒。就是这几处看似好笑的言谈举止,在我们的印象中已出现了既可鄙又可怜的人物形象。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还有许多,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⑴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⑵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⑶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⑷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美,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多姿多彩的美,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教育就是美育的一部分,美育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改革。语文美育是语文学科教育中的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十分丰富,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中,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极为活跃的因素。它借助课文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的审美蕴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