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中的悲剧意识探微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i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始终用他的音乐才华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爱好者。在后代的很多音乐鉴赏家的心目当中,一种对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追求,始终都是莫扎特作品中的一个十分鲜明的主题。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但生活的磨难仿佛从来都没有让音乐家的内心蒙上些许的尘埃,他始终都在用音乐诠释生活的美好和崇高。本文将对《d小调钢琴协奏曲》中所蕴含的悲剧情感进行剖析,为读者展现其内心的另一面,并努力还原作者内心当中的伤感和悲凉。
  关键词:莫扎特 音乐风格 音乐主题 人生境遇 《d小调钢琴协奏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 莫扎特的生平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代表“维也纳古典乐派”典型人物之一,并与海顿、贝多芬称为“维也纳三杰”。莫扎特原本出生于宫廷乐师之家,父亲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神父的介绍下,莫扎特成为了萨尔斯堡教会乐队中的一员,在不久之后成为了宫廷乐师,并最终成为了宫廷乐队的指挥,获得了自己理想的地位。虽然莫扎特在年幼时便体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音乐天赋,也接受过父亲的音乐启蒙和良好的音乐专业教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关注对象。但是,莫扎特的身世却是坎坷的,尤其是在后期,面临家庭的压力和困难,他饱受煎熬,在萨尔茨堡的宫廷中,也无法对音乐进行自由的追求,失去了最初对音乐的那份快乐的渴求,一切都需要听从别人的安排而被创作。因此,莫扎特也受尽了刁难,最终辞去了自身职务,家庭的困境又将他逼入了绝境,在这期间,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也蒙上了一层生命中浓厚的悲剧性。
  二 《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d小调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在晚年写成的一部著名作品,在当时,莫扎特的生活已经改变,现实的残酷已经不容许莫扎特使用自己充满童心的眼睛继续快慰地探寻生命乐趣了。此时的莫扎特正面临生活和心理上的多重压力,一方面由于他的妻子不善持家,使得他的经济压力已经逐渐增大到透支他的全部体力和精力,并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十分严重的损害。同时,他的妻子也已经开始重病缠身,各种生活的压力让他走向了悲伤的境地,这种人生际遇使他不得不用酒精来不断麻醉自己。另一方面,莫扎特的事业也已经面临着十分艰难的局面。当时的莫扎特因为不能忍受服务于贵族的屈辱,生性高傲的莫扎特根本无法忍受这样屈辱的生活,所以毅然的与社会上层人物决议,最终选择了离开宫廷。这样一来,他的音乐才能就已经失去了大放异彩的机会,只能浪费在为各种歌剧院创作乐曲和充当指挥人员或音乐教师之上了。
  这些繁重的工作和家庭经济的困扰,并不能充分地调动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也无法给予莫扎特以事业上的荣誉之感。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莫扎特的内心将会呈现出一种多么暗淡的光景,压抑、沉闷与低沉。在用桀骜不驯的态度和潇洒自如的风格度过了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光之后,莫扎特在进入中年之时,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难堪的境地,这对作曲家的内心也造成了十分重大的伤害,因而,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也开始折射出人生遭遇中的不幸和悲凉。《d小调钢琴协奏曲》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创作出来的,因而也不免染上生活的悲剧感。
  三 对《d小调钢琴协奏曲》曲风悲剧性的剖析
  《d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785年,是莫扎特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后代评论家眼中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风格同莫扎特以往的创作风格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以往的作品风格中,莫扎特努力通过自己的乐章展现出自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使听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被温暖的阳光所照耀。尽管莫扎特的人生际遇十分困苦,在年少时就开始历经生活的磨难和艰辛,但这种岁月的沧桑,始终都没有影响作曲家对音乐的创作。但在《d小调钢琴协奏曲》当中,这种快慰和温情已经全然消失了,作曲家仿佛第一次使用自己的音乐,来宣泄落魄的人生当中的种种艰难和困苦。
  首先,莫扎特在创作这部钢琴协奏曲时,首次使用了自己平时并不常用或并不青睐的小调作曲手法。在一般意义上的音乐理论当中,大调协奏曲往往曲调相对高亢,主要表达作者比较激烈的情感,曲风更加明快自然,甚至相对粗犷。但莫扎特在创作这部协奏曲时,一反常态,使用了小调模式,表达其内心当中的隐晦而琐碎的情感,从而使全乐章展现出一种能够给人以相对忧伤和悲凉的曲风,为进行内心中压抑情绪的展现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这种不寻常的创作方式已经为整个乐曲中难以磨灭的伤感情绪埋下了伏笔。
  其次,在第一乐章的创作当中,作者将弦乐器的演奏调式作为全篇基调,以低沉的音节和压抑的旋律,使听者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同莫扎特以往的作品十分不同的风格。在弦乐器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压抑的情绪之后,管乐器开始跟进,通过管乐器特有的音质和背景烘托,渲染主题,将乐章当中开篇时就已让人感受深刻的阴暗和压抑推向了高潮。管乐同弦乐之间的相互配合时,整个作品在开篇时就直抒胸臆,甚至已经自我消解了进行转变的可能。
  然后,在第二乐章的创作当中,莫扎特更是直接使用了钢琴独奏的方式,进行了情感的展现和内心情绪的抒发。第二乐章主要采用以弦乐器为主,尤其是以钢琴为主的一种演奏形式。第二乐章的钢琴演奏作为整个乐章的核心环节,展现出情绪起伏波动较大以及情感变化强烈的特征。在整个乐章的起始部分,钢琴独奏明显呈现出相对平和的特征,旋律的舒缓和宁静为后来的激烈变化,带来了十分明显的对比。在情绪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动之后,作者开始倾向于展现自己内心当中的痛苦和彷徨。这种痛苦和彷徨在得到了全面的呈现之后,作者又倾向于将演奏的风格归于平淡。这仿佛就像一个内心极度凄苦的青年人,在得到了一个倾诉的机会之后,大胆地将内心当中的失落宣泄出来,在内心的苦闷得到抒发之后,又重新回归平静的过程。可以洞察到的是,此时,莫扎特的内心积压着生活的痛苦所带来的种种失落、无助的心情。这种心情的最终结果就是通过作品中情绪的激烈变化,进行内心世界的复制和重现,音乐的语言帮助作者找到了一个能够展现内心当中的悲怆途径。   最后,在作品的结尾部分,莫扎特选择将整个乐曲的风格重新拉回开篇时所订立的基本格调当中。这仿佛就是莫扎特一生的真实写照,在他一次次地创造出自己生命当中的辉煌瞬间之后,不得不继续面对灰暗的未来,并最终在身心俱疲的悲惨状态中凄然死去。这部小调协奏曲的全篇,实际上就是对作者一生的一个音乐化的总结和展现。当作者在第二篇章当中抒发了内心之中的愤懑之后,必然要继续面对自己的人生。那些让他痛苦和失望的要素,依旧没有消失,因而,莫扎特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越发强烈的不满。贵族的傲慢和压迫依旧使他厌恶,自己生活拮据但是又很难改变的现实,也使他不得不发出饱经沧桑的喟然长叹。
  这种由最初的失落和彷徨到相对的宁静再到更加深刻的失落和不安,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体现在乐曲之中,就构成了整个篇章的基本脉络。这种基本脉络的背后将作者坎坷欺起伏的生命历程,用艺术化的形式和交响乐的语言展现了出来,也足以体现了作者内心对未来的失望。
  四 《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情感意蕴分析
  经过前文的曲风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对莫扎特在创作这部著作时的思想情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将在下文对其悲剧意味进行剖析:
  首先,《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悲剧情感集中体现于通贯全篇的悲剧意境。这种悲剧意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来自于乐章的整体格调。在第一乐章中开篇就已经表现出来的伤感情绪和压抑旋律,以弦乐器组作为低音区主题的演奏,而以小提琴和中提琴烘托出一种颤栗的背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展示的是一种威武性的基,乐队所渲染的整体背景音乐就蕴含着阴暗的情绪,这实际上就是整曲的悲剧环境的总体铺陈。这种铺陈的手法主要体现在全乐章的基调当中,开篇的压抑环境就已经直接将作者内心中的苦闷情绪进行了展现,而第二乐章的主题和第二乐章的内容之间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冲突,将这种深邃的苦闷推到了极致。此处的浪漫已经不是通过乐观的情绪来排遣内心当中的苦闷情感,而是一种没有快乐的心境,只能通过对压抑情绪的直接描写来展现非理性的情景,这种压抑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压抑内心的外化和压抑生活的环境的音乐体现。
  在第二乐章的创作当中,作者采用钢琴独奏的手法进行情感的宣泄,将钢琴旋律的深沉和彷徨,转化为对自己孤独生活状态的描写,从而自身的绝望生活更加直接地体现在乐章当中。此时,周围的一切已经通过其乐器的描绘勾勒成为了一幅让人哀伤的图景,而钢琴独奏仿佛是莫扎特内心的独白。这种独白就仿佛是作者内心苦楚的呼告,而这种呼告仿佛又只有作者一个人在聆听,最终这种聆听将导致整个篇章的哀伤风格。当时的莫扎特不能在上流社会当中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能够通过一种十分艰难的方式,为自己的口腹浪费着自己有限的精力。自己从事的一切活动不是自己能够真正找到精神归宿的出口,但又不得不忙于应付这一切,自己追寻的音乐理想因为外界环境的原因,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莫扎特在此时是十分悲哀的,他得到的压力不仅来自于生活,也来自于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的实质就是莫扎特内心中的高上追求,与现实生活中的污浊环境之间产生了绝对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最终导致渺小的音乐家生命的终结或精神上的妥协。
  第三乐章在回归了主题的同时,仿佛也在宣告作者此时已经不能看到未来曙光的失望心境。乐曲也从上一章的安静状态转回到悲伤的主题,重新进入一种不安、颤栗的气氛中,同时在钢琴独奏出之后,乐队进行了反复的重奏。作者此时除了孤独地面对惨淡的人生以及为生活最终耗尽自己的精力之外,仿佛不能找到其它的任何一种方法来处理自己的一切。或许,莫扎特的这部协奏曲就是在倾诉自己生命的绝唱。这种绝唱是无比凄凉的,但是也是作者在生命即将耗尽时所能寻找到的生命存在意义的最好方式。从整体上讲,《d小调钢琴协奏曲》透着源自生活的悲伤曲调和一种生命悲剧意识,具有强烈的生命张力。
  五 从《d小调钢琴协奏曲》悲剧色彩中得到的启示
  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协奏曲中最具有意义的音乐创作,这首曲子意义深刻、意蕴深远,在整部作品中还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以及“维特精神”,与其它音乐作品的最大区别便是在悲剧性和戏剧性贯彻始终的同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作了结尾,因此,《d小调钢琴协奏曲》中所体现的“音乐精神”对人们生存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整首曲子无疑是莫扎特晚期生活的真实写照,苦难、悲伤、坎坷、崎岖都化作浓烈的悲剧气息融入音乐当中,但是,即使经历过再多的苦难和困境,生命走到最后依旧是欣慰的,就如音乐最后的积极乐观。莫扎特也利用这首曲子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真谛,即使生命中存在阴暗的一面,然而依然有光明,有美丽的憧憬,生活应该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
  六 结语
  莫扎特的作品一直被人们熟知的是一种具有积极性、阳光性色彩的创作,其中穿插有不同层次的悲剧性色彩。《d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最具代表性的悲剧性创作,全曲主要利用小调性所具备的暗淡基调烘托出整部曲子的悲剧性色彩,深刻体现了当时莫扎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悲剧的音乐生涯,体现出了生命的悲剧性和戏剧性色彩,因此在《d小调钢琴协奏曲》中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张力。
  参考文献:
  [1] 陈华:《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悲情特质》,《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4期。
  [2] 谢彤:《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卡尔·伯姆版莫扎特〈安魂曲〉DVD》,《现代音响技术》,2005年第12期。
  [3] 李柯、黄钟:《论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576)第三乐章的结构特色及表演艺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 张文龙:《乐谱版本的分类及研究——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乐谱为例》,《艺术百家》,2007年第4期。
  [5] 戴静:《浅析歌剧中的钢琴配乐——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为例》,《四川戏剧》,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徐嫣,女,1982—,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产,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语言、各种形式的音乐不断走入我们的生活,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流行音乐似乎已经成为了生活中重要的元素,他们喜欢流行音乐、学习流行音乐、了解流行音乐,可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却了解甚少,针对此现状,本文浅论了我国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策略。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
摘要 原生态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原汁原味、极为原始的自然歌唱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民间广泛流传。演唱原生态民歌一定要在发声、气息和饰音上下功夫:“发声”的真假声协调配合,演唱才能婉转秀美;“气息”的通畅饱满,演唱才能让连贯纯净;“饰音”的丰富多彩,演唱才能锦上添花。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 真声假声 气息 饰音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