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广播理论节目是新时期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有理讲理》节目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认为广播理论宣传节目应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同时,广播理论节目也应该开拓新媒体的讲理阵地,提升理论“解释效果”,拉近科学理论与公众间距离感。
关键词 广播理论节目;节目形式;解释水平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4-0018-02
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这些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改革攻坚期强大的思想武器。尊重大众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方法,丰富理论传播形式是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广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如何走出广播理论节目大众传播的局限性,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在网络语境下,根据网络交往和大众心理变化的特点,广播理论节目如何提高理论宣传的“到达率”?抽象的政治理论如何在广播节目中更容易被接受?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新时期的理论宣传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广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播形式受众面广、传播效率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有理讲理》而言,把专家、草根宣讲员请到直播间,通过主持人的引导讨论某一主题,然后经后期制作剪辑后播出,这是节目的常态。然而,这种理论宣传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大众传播的重要特征是单向性强,缺乏实时必要的反馈。即使节目中引进了微信网友的提问互动环节,现场的嘉宾也无法一一做出针对性的回复。其次,节目时长所限,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很难在短短的30分钟内讲透彻。再次,大众传播的传播手段无法满足分众化的差异性需求,节目中只能解决一部分人对理论问题的困惑和不解。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创新节目手段,采取“请进来”加“走出去”的方式,扩大了《有理讲理》栏目的影响力。“走出去”有区别于“请进来”。到基层去宣讲,更多地表现为人际传播。当地的草根理论宣讲员和当地群众坐在一起,聊近期国家的理论热点,打破了节目录制时的条条框框,表现更为真实,讲述的故事也更为动人。这就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带来的传播效应。
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多样。传播者不仅可以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动作、眼神等多种渠道和手段来传达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接受信息。
《不朽民族之魂——杨靖宇精神》《抗联精神——中华民族不屈之魂》两期节目录音制期间,由于陵园内没有取暖设备,加之冬季气候寒冷,馆内很多群众都冻得直搓手、跺脚。宣讲员吴艳滨讲了一段关于杨靖宇将军的故事,他说到:“当年杨靖宇将军就是在比这里气温还低上30几度的冰天雪地里坚持抗战,没有后勤补给,穿草鞋,啃树皮也绝不投降,这是怎样的英雄气概!作为英雄的后代,在将军战斗过的土地上,这点寒冷真是不算什么。”这段话让很多现场的群众感动。理论宣传常告诉人们,我们今天和平舒适的生活是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视英雄精神,敬畏英雄。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精神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时代价值。然而,通过宣讲员动情地讲述、现场环境气氛的营造加上人们切身的感受,“珍视英雄精神、敬畏英雄”就不再是一句“空话”。这样直观丰富的理论宣传效果是在直播间录制所无法达到的。
其次,人际传播相对于大众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在人际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不断交换角色,每一方都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也就是说“走出去”弥补了“请进来”缺少及时反馈的局限性。在“走出去”的宣传活动中,业界专家、草根理论宣讲员、群众三者之间的互动更多,而且不受节目录制时长所限,更多人对理论政策的疑惑可以从根本上得到答案。
第三,人际传播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動,尤其是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
理论宣传本质上就是说服。草根理论宣讲员来自基层的各行各业,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用故事把文件上的话将给百姓听。这种理论宣传形式是高质量的,是深入人心的。此外,草根理论宣讲员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也扮演着理论层面“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增强了大众传播中理论宣传的效果。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让“大众传播”形式和“人际传播”形式形成优势互补,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能够提高理论宣传的“到达率”,让科学理论真正在百姓心目中落地生根。
2 互联网+“讲理”,坚守理论宣传新阵地
互联网像一根纽带,给传统的理论宣传形式赋予了新的生机。新时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互联网空间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群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是理论宣传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在做好传统广播宣传的同时,《有理讲理》微信订阅号“738有理讲理”的宣传制作也紧紧跟上,每日推送,并以清新亲近的话语方式、音视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赢得了好评。
微信每日推送的有理讲理节目精彩内容,相对与广播播出的整期节目来说更为短小精悍,嘉宾的精彩观点辅以引人瞩目但不流于俗套的标题,充分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比如《农民不再羡慕城市户口的真实原因是……》《马克思给资本主义下的这张诊断书过时了吗?》《<莱茵报>黄了之后,失业的主编写了这样一本耀眼的著作》,这样的“讲理”形式也符合新媒体浪潮下人们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每天3~5分钟,“讲理哥”为粉丝送上一份“知识大餐”。吉林广播网、中国吉林网上也开辟专栏跟踪推介《有理讲理》。节目还尝试视频直播的方式,让听众更加全方位的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互联网+“讲理”,让传统媒体在理论宣传新阵地上焕发光彩。 3 不断提升理论“解释效果”,拉近科学理论与公众间距离感
理论宣传的核心工作是把宏观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易于接受的观点。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政治理论被解释的越具体,与自身生活的联系越密切,理论与自身的距离感越小。
心理学中“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解释水平”有高低之分,“高解释水平”是指解释主体运用抽象的、核心的、主要的、连贯的话语方式来反映、解读与自身距离较远的解释客体,相反,“低解释水平”则强调解释主体运用具体的、表面的、细碎的话语方式来反映、解读与自身距离较近的解释客体。民众与解释客体之间存在心理距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距离感”则是体现解释效果的重要标志。
《有理讲理》栏目,根据广播特点和受众的实际情况,常常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解释水平”虽有“高低”之分,但却没有优劣之别,只是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而广播中,被认为“低水平”的解释恰恰在节目操作中体现了一发千钧之功。草根宣讲员采用“低解释水平”的方法,用故事、用感受来解释理论,这种方法虽然生动可听性强,但其解释的理论政策往往不系统、完整。节目中“理论专家”的设定弥补了这个问题,专家一般在几位草根宣讲员发言后进行总结归纳,用“高解释水平”的解释方法把政策理论的理念、目标、实现途径表述清楚从而激发听众的认知、态度、直至情感上的共鸣。
在节目的选题和编排上,《有理讲理》从整体上对两种解释方法进行了充分结合,把要讲的理论和近期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进行结合,也就是说先由近期热点引入,再落脚到某一理论上。比如:从养老服务业的改革进程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从里约奥运会上的“中国制造”、中国人金牌观念的变化看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自信;从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看“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这种做法突破了既有理论宣传节目理论先行的范式,将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作为理论宣传的逻辑起点,提升了宣讲理论的“解释效果”,拉近了与公众间的距离感。
《有理讲理》节目是对新时期广播理论宣传方式的有益探索。把握传播规律,敢于创新传播形式,把握听众心理,既要坚守“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又要坚守“大主题”的选题视野,贴近当下的时效原则,这样才能做到让真理真正走近大众,增强全体中国人的理论自信。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小燕.政治传播中的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趙晨竹,王林,郝峰.挑战广播理论类节目“定势”的思考与实践——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有理讲理》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6(5):10-13.
[4]袁中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为核心焕发广播新生命——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有理讲理》栏目的创新探索[J].北方传媒研究,2016(5):22-25.
关键词 广播理论节目;节目形式;解释水平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4-0018-02
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这些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改革攻坚期强大的思想武器。尊重大众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方法,丰富理论传播形式是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广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如何走出广播理论节目大众传播的局限性,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在网络语境下,根据网络交往和大众心理变化的特点,广播理论节目如何提高理论宣传的“到达率”?抽象的政治理论如何在广播节目中更容易被接受?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新时期的理论宣传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广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播形式受众面广、传播效率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有理讲理》而言,把专家、草根宣讲员请到直播间,通过主持人的引导讨论某一主题,然后经后期制作剪辑后播出,这是节目的常态。然而,这种理论宣传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大众传播的重要特征是单向性强,缺乏实时必要的反馈。即使节目中引进了微信网友的提问互动环节,现场的嘉宾也无法一一做出针对性的回复。其次,节目时长所限,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很难在短短的30分钟内讲透彻。再次,大众传播的传播手段无法满足分众化的差异性需求,节目中只能解决一部分人对理论问题的困惑和不解。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创新节目手段,采取“请进来”加“走出去”的方式,扩大了《有理讲理》栏目的影响力。“走出去”有区别于“请进来”。到基层去宣讲,更多地表现为人际传播。当地的草根理论宣讲员和当地群众坐在一起,聊近期国家的理论热点,打破了节目录制时的条条框框,表现更为真实,讲述的故事也更为动人。这就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带来的传播效应。
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多样。传播者不仅可以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动作、眼神等多种渠道和手段来传达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接受信息。
《不朽民族之魂——杨靖宇精神》《抗联精神——中华民族不屈之魂》两期节目录音制期间,由于陵园内没有取暖设备,加之冬季气候寒冷,馆内很多群众都冻得直搓手、跺脚。宣讲员吴艳滨讲了一段关于杨靖宇将军的故事,他说到:“当年杨靖宇将军就是在比这里气温还低上30几度的冰天雪地里坚持抗战,没有后勤补给,穿草鞋,啃树皮也绝不投降,这是怎样的英雄气概!作为英雄的后代,在将军战斗过的土地上,这点寒冷真是不算什么。”这段话让很多现场的群众感动。理论宣传常告诉人们,我们今天和平舒适的生活是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视英雄精神,敬畏英雄。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精神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时代价值。然而,通过宣讲员动情地讲述、现场环境气氛的营造加上人们切身的感受,“珍视英雄精神、敬畏英雄”就不再是一句“空话”。这样直观丰富的理论宣传效果是在直播间录制所无法达到的。
其次,人际传播相对于大众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在人际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不断交换角色,每一方都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也就是说“走出去”弥补了“请进来”缺少及时反馈的局限性。在“走出去”的宣传活动中,业界专家、草根理论宣讲员、群众三者之间的互动更多,而且不受节目录制时长所限,更多人对理论政策的疑惑可以从根本上得到答案。
第三,人际传播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動,尤其是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
理论宣传本质上就是说服。草根理论宣讲员来自基层的各行各业,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用故事把文件上的话将给百姓听。这种理论宣传形式是高质量的,是深入人心的。此外,草根理论宣讲员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也扮演着理论层面“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增强了大众传播中理论宣传的效果。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让“大众传播”形式和“人际传播”形式形成优势互补,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能够提高理论宣传的“到达率”,让科学理论真正在百姓心目中落地生根。
2 互联网+“讲理”,坚守理论宣传新阵地
互联网像一根纽带,给传统的理论宣传形式赋予了新的生机。新时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互联网空间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群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是理论宣传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在做好传统广播宣传的同时,《有理讲理》微信订阅号“738有理讲理”的宣传制作也紧紧跟上,每日推送,并以清新亲近的话语方式、音视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赢得了好评。
微信每日推送的有理讲理节目精彩内容,相对与广播播出的整期节目来说更为短小精悍,嘉宾的精彩观点辅以引人瞩目但不流于俗套的标题,充分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比如《农民不再羡慕城市户口的真实原因是……》《马克思给资本主义下的这张诊断书过时了吗?》《<莱茵报>黄了之后,失业的主编写了这样一本耀眼的著作》,这样的“讲理”形式也符合新媒体浪潮下人们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每天3~5分钟,“讲理哥”为粉丝送上一份“知识大餐”。吉林广播网、中国吉林网上也开辟专栏跟踪推介《有理讲理》。节目还尝试视频直播的方式,让听众更加全方位的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互联网+“讲理”,让传统媒体在理论宣传新阵地上焕发光彩。 3 不断提升理论“解释效果”,拉近科学理论与公众间距离感
理论宣传的核心工作是把宏观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易于接受的观点。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政治理论被解释的越具体,与自身生活的联系越密切,理论与自身的距离感越小。
心理学中“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解释水平”有高低之分,“高解释水平”是指解释主体运用抽象的、核心的、主要的、连贯的话语方式来反映、解读与自身距离较远的解释客体,相反,“低解释水平”则强调解释主体运用具体的、表面的、细碎的话语方式来反映、解读与自身距离较近的解释客体。民众与解释客体之间存在心理距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距离感”则是体现解释效果的重要标志。
《有理讲理》栏目,根据广播特点和受众的实际情况,常常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解释水平”虽有“高低”之分,但却没有优劣之别,只是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而广播中,被认为“低水平”的解释恰恰在节目操作中体现了一发千钧之功。草根宣讲员采用“低解释水平”的方法,用故事、用感受来解释理论,这种方法虽然生动可听性强,但其解释的理论政策往往不系统、完整。节目中“理论专家”的设定弥补了这个问题,专家一般在几位草根宣讲员发言后进行总结归纳,用“高解释水平”的解释方法把政策理论的理念、目标、实现途径表述清楚从而激发听众的认知、态度、直至情感上的共鸣。
在节目的选题和编排上,《有理讲理》从整体上对两种解释方法进行了充分结合,把要讲的理论和近期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进行结合,也就是说先由近期热点引入,再落脚到某一理论上。比如:从养老服务业的改革进程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从里约奥运会上的“中国制造”、中国人金牌观念的变化看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自信;从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看“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这种做法突破了既有理论宣传节目理论先行的范式,将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作为理论宣传的逻辑起点,提升了宣讲理论的“解释效果”,拉近了与公众间的距离感。
《有理讲理》节目是对新时期广播理论宣传方式的有益探索。把握传播规律,敢于创新传播形式,把握听众心理,既要坚守“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又要坚守“大主题”的选题视野,贴近当下的时效原则,这样才能做到让真理真正走近大众,增强全体中国人的理论自信。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小燕.政治传播中的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趙晨竹,王林,郝峰.挑战广播理论类节目“定势”的思考与实践——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有理讲理》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6(5):10-13.
[4]袁中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为核心焕发广播新生命——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有理讲理》栏目的创新探索[J].北方传媒研究,2016(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