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在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期及早回归社会,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缓解大医院看病难。
方法:对80例脑梗塞伴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中药结合Brunnstrom康复法、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
结论: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可以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具有治疗意义;对肢体功能障碍的降低、日常生活行为能力的提高具有明确疗效;对血液中血脂、血凝、血流变中各指标的变化都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关键词:社区 脑梗塞后遗症 综合疗法 康复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22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36-02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及脑功能障碍症状,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致残率很高。而急性脑梗塞后的肢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最好效果时间是梗塞开始后11周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最好时间是在12.5周内,加强时期患者的康复训练十分重要。而脑梗塞患者在大医院平均住院为18.5d,患者在出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状,他们将在家庭和社区医院完成康复。因此社区医院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进综合治疗尤为重要。
1 资料和方法
自2010年3月起至2012年12月,全部病例来源于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人,共观察80例。以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其中治疗组男40例、女38例,平均年龄67.29±11.27岁;对照组80例,男3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3.35±12.16岁,分别进行临床治疗及观察。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作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2.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2.3 纳入病例标准。①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5~85岁之间;③非急性期,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未同时接受其他治疗;④病人知情同意接受临床观察。
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基本治疗:5%葡萄糖或0.09%生理盐水250ml+血栓通注射液175mg,每日1次静脉点滴。以14天为一疗程。
3.1 对照组。
(1)针灸疗法:中风病上肢穴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内关、十宣。下肢穴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进针深度按腧穴学标准进行,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留针30分钟,留针时行针1分钟,每日针刺1次,以30天为一疗程。
(2)传统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以30天为一疗程。
3.2 治疗组。
(1)中药:抗栓胶囊。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4粒,含生药6克,温开水送服。30天为一疗程。
(2)针灸疗法:运用透穴疗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行针以轻度小幅度提插捻转为主,每次行针2-3分钟,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3)Brunnstrom康复法治疗:根据运动功能评定分期:Ⅰ期:无随意运动;Ⅱ期: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Ⅲ期:随意出现共同运动;Ⅳ期:随意出现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Ⅴ期:肌强力逐渐恢复正常,有分离运动,精细运动;Ⅵ期:精细、协同、控制运动,接近正常水平。本康复法治疗以30天为一疗程。
4 疗效评定方法
4.1 中风症候总体疗效评定。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中的标准执行,其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方法进行疗效统计分析。基本恢复:≥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11%。总有效率=(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总例数×100%。
4.2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经资料检验结果表明,在上述疗效评定方法中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6 讨论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脑梗塞后遗症是目前致残率较高的老年多发病之一,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多采用综合疗法。将传统中药、针灸透穴疗法、现代康复疗法三者结合,作为整体治疗手段,对腦梗死早期进行系统治疗,临床证明可改善临床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价值和推广意义。
方法:对80例脑梗塞伴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中药结合Brunnstrom康复法、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
结论: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可以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具有治疗意义;对肢体功能障碍的降低、日常生活行为能力的提高具有明确疗效;对血液中血脂、血凝、血流变中各指标的变化都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关键词:社区 脑梗塞后遗症 综合疗法 康复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22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36-02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及脑功能障碍症状,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致残率很高。而急性脑梗塞后的肢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最好效果时间是梗塞开始后11周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最好时间是在12.5周内,加强时期患者的康复训练十分重要。而脑梗塞患者在大医院平均住院为18.5d,患者在出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状,他们将在家庭和社区医院完成康复。因此社区医院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进综合治疗尤为重要。
1 资料和方法
自2010年3月起至2012年12月,全部病例来源于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人,共观察80例。以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其中治疗组男40例、女38例,平均年龄67.29±11.27岁;对照组80例,男3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3.35±12.16岁,分别进行临床治疗及观察。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作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2.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2.3 纳入病例标准。①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5~85岁之间;③非急性期,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未同时接受其他治疗;④病人知情同意接受临床观察。
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基本治疗:5%葡萄糖或0.09%生理盐水250ml+血栓通注射液175mg,每日1次静脉点滴。以14天为一疗程。
3.1 对照组。
(1)针灸疗法:中风病上肢穴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内关、十宣。下肢穴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进针深度按腧穴学标准进行,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留针30分钟,留针时行针1分钟,每日针刺1次,以30天为一疗程。
(2)传统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以30天为一疗程。
3.2 治疗组。
(1)中药:抗栓胶囊。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4粒,含生药6克,温开水送服。30天为一疗程。
(2)针灸疗法:运用透穴疗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行针以轻度小幅度提插捻转为主,每次行针2-3分钟,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3)Brunnstrom康复法治疗:根据运动功能评定分期:Ⅰ期:无随意运动;Ⅱ期: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Ⅲ期:随意出现共同运动;Ⅳ期:随意出现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Ⅴ期:肌强力逐渐恢复正常,有分离运动,精细运动;Ⅵ期:精细、协同、控制运动,接近正常水平。本康复法治疗以30天为一疗程。
4 疗效评定方法
4.1 中风症候总体疗效评定。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中的标准执行,其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方法进行疗效统计分析。基本恢复:≥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11%。总有效率=(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总例数×100%。
4.2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经资料检验结果表明,在上述疗效评定方法中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6 讨论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脑梗塞后遗症是目前致残率较高的老年多发病之一,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多采用综合疗法。将传统中药、针灸透穴疗法、现代康复疗法三者结合,作为整体治疗手段,对腦梗死早期进行系统治疗,临床证明可改善临床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价值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