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多年前,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有个丹麦的小女孩在冻饿交加的除夕夜风雪中,划着火柴睡去了,在火柴美丽的光晕中。她到达了福的天堂,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我们这些没有听过安大叔童话的孩子们,在过年的时候,竟然也找到了属于我们的“火柴天堂”。
火柴炮
形容小时候过年的心情,用“心盛”最贴切。
那就是一场战争,对冬天的苍白和寂寥开战,对日子的缓慢和平淡开战,借以宣泄成长的悸动和激情,借以遮掩年幼的不安和慌乱。而战争的物质成本是必需的,火光与惊心动魄的炸响是必需的,刺鼻的硫磺和火药味是必需的。那时物质贫乏,鞭炮是家家安排好过年所需种种物资之余,临到年根儿才会想起的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儿。等不到那时,战争早已在街头巷尾悄悄打响,所用的武器,就是商店里2分钱一盒的火柴。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砸炮儿:把大人抽烟留下的烟盒锡纸撕下指甲盖大一块,刮下两三个火柴头上的药末,卷进锡纸,用力捻成大米粒大小,放在水泥或柏油地面上,瞅准了,用小铁锤狠砸——
“啪!”脆生生的,炸响了耳廓。
“啪!”灼烫烫的,引着了无数盏幼小的心火。
“啪!啪!啪……”远处听来,声音很小,星星点点地爆在空中。当房前屋后,大街小巷,无数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的时候,无论距年三十儿还有多远,过年的气氛就已经点燃了。
用锤子砸砸炮儿,刺激!——小胳膊加上锤把儿,顶多不过半米,响声离得很近。怕锡纸末崩到眼睛,挥锤向下的一瞬间本能地一侧脸,却把耳朵对了个正着。那声响火辣辣地往耳朵里钻,往心里钻。这玩意儿还上瘾费了半天劲包好一粒,放在地上就是一锤子买卖,却难免砸不准。连砸好几锤,咬着牙,心里暗暗地为每一锤下赌。终于响了,心兴奋得狂跳,再继续装弹,像吃瓜子那样不能中断,有点迫不急待。
那年头,不是什么烟都带锡纸。比牡丹、中华低的就不好说了,连前门、恒大不带嘴儿的,有时烟盒的衬里儿都是那种灰黑的油纸儿。所以过年总盼着大人买好烟,用的时候也格外省,一小块一小块地掐着用,要不然,一盒火柴百十根,玩不到半盒就用完了。
巧克力也有带锡纸的,赶上吃巧克力,也把锡纸留着,就为了过年卷砸炮儿。
实在没了锡纸,就玩弹火柴梗——把火柴头顶着磷面一根根弹出去,号称信号弹。
还有一种玩法,不知打哪儿传来的,也很巧妙:谁家灯泡憋了,把它打碎后,取出里面挂灯丝的那根小细玻璃管,玩榴弹炮——玻璃管粗细通常正好能容进一根火柴,把一根火柴头朝里插到底,再用细铁丝做个炮架,炮口向上架起。发射的时候,划一根火柴慢慢加热炮管的底部。玻璃管受热,里面的火柴头到了一定的温度燃爆,能将火柴棍发射出很远,带着火光,在空中留下一条硝烟的弧线。灯泡里面用的都是“熟玻璃”,能够耐高温而不炸,要是碰到质量好的,小榴弹炮能连续使用若干次。
这让大家又多了一个盼头:盼着家里的灯泡早日坏掉。
可说来也怪,那会儿的灯泡质量还真少有特次的,印象里,个个都能用它一两年,你越盼它越不坏。好容易憋一回,你也别高兴太早——
“举着手电,给我照好!”
家长搬个凳子站上去,托住灯口轻轻转动。伴随一片突如其来的光明,里面烧断的灯丝被重新搭在一起了。于是傻眼:实现得到这枚灯泡的希望,还需再假以时日!
链子枪
玩火柴最高效的,要数链子枪。
2分钱一盒的火柴,算得上是最微不足道的商品;可是一盒火柴,却让手握链子枪的我们,变成一个个弹药充足的士兵,在新年前后过足了枪瘾。
链子枪,是我们最早玩过的名副其实的真枪。
链子枪的关键部位,是用拆散的自行车链条拼制的。这浑身是铁的家伙,掂在手里,马上就能找到几分沉甸甸的手感。拉上枪栓,掰开枪头,几秒种就能将一根火柴推弹上膛,一搂扳机,撞针击发枪头里的火柴头儿,“啪”的一声,火柴头爆炸的推力将火柴梗打出丈外,枪口进出火花,还冒出一股青色的枪烟来。
现在想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么精巧的枪械,竟然都是些半大孩子自己做的!
链子枪的枪身是制作的第一步:一根粗铁丝折成手枪的轮廓,铁丝的两端在枪身上部反向交叉用细铁丝绑紧,向前伸出的一端是枪头,向后并向上竖起约两厘米高的是栓柱,中间盘出一个扳机孔。再用一小段粗铁丝做扳机,一头窝成圆环套在栓柱上,另一头窝成扳机扣手,插入扳机孔内,形成一个杠杆,用橡皮筋固定好。
接下来是枪管的制作。将作废的自行车链条一段段拆卸下来,留下那些带有双孔的链节。将链节一头的小孔通通穿在枪头的粗铁丝上,用皮筋绑紧;这些链节的另一头小孔则拼成一个长管,里面可以插入并运行用粗铁丝做成的撞针。穿在最前面的两节,插入一只自行车幅条头上的铜帽,铆合在一起,上子弹时,火柴就从这个小铜帽的孔里穿出,火柴头留在铜帽里。撞针尾部窝成梅花形的枪栓,套上皮筋,拉开挂在栓柱上。搂动扳机,枪栓被抬离栓柱,撞针便撞向弹仓,将卡在铜帽里的火柴头击发。
做链子要有手艺,还要踅摸到合适的材料:
先说铁丝。那个时候的铁丝比较好的是那种表面镀了一层锌的,银亮亮的不易生锈,也叫铅丝。这种铅丝从8号到22号都有,8号直径为4毫米,称为“豆条”,而22号的直径只有0.7毫米,比曲别针还细。8号铅丝窝弹弓合适,但不适合做链子枪,因为太粗插不进链节孔。10号的最好,粗细正好从链节孔穿过,而又不留太多缝隙,与各链节之间穿接紧密,十几个链节的第二孔合成一条笔直的枪管。
链子枪的枪架,用的都是不爱生锈的好铁丝。实在找不着没辙的,就去剪晾衣服的旧铁丝,家长们也不过分追查,有的是办法再找,没过几天,一条崭新的又搭在墙上了。做链子枪最高级的是用电缆里的粗铜丝,沉甸甸、金光闪闪,而且越磨越亮。也有在铁丝外面缠绕那种废变压器里的漆包铜线的,看上去,也上档次,有些工艺含量。
接下来是自行车链条和辐条铜帽。一挂链子由几十个链节组成,用大铁钉一节节铳下来,做十把枪都富余,自己用不了,还可以留着给要好的哥们儿,也可以交换别的紧缺材料;辐条紧住车圈一头的铜帽是黄铜做的,像一个中空的铆钉,长度略相当于两只链节并在一起,钉进链孔里,正好将两节链子铆合在一起。有帽口的一端朝前,就是枪口,朝后的一端是击发的火膛,刚好能让火柴杆穿过并将火柴头卡在膛里。换下来的轮胎也是宝贝,自行车橡胶内胎用剪子横截,是最好的橡皮筋,剪粗一些, 绷在枪栓上,撞针撞击火柴头时特别有劲。
这么多的材料,到哪儿去拼凑齐呢?
那个年代的怪现象之一,就是“生产资料生活化”。铁丝原本作为一种生产资料,通用于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但当时民用品单调匮乏,使五花八门的生产原料和下角料通过员工之手,被带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从晾衣服绳、铁皮烟囱吊索,到衣架、火钳……铁丝早已成了老百姓随手可用的材料,可这些林林总总的铁丝都是从哪里来的,谁也说不清。
自行车是那个年代人民群众家里最贵重的私有财产之一,买辆自行车,一家人要节衣缩食攒上好几个月。多数都是家长刚结婚的时候才买一辆,一骑就是十几年,难免要修修补补的。赶上家里自行车“大修”,能拣回不少洋捞,这剩下的原料就齐了,换下的轮胎、链子和辐条都能用在链子枪上。
那时的街边巷口有许多修车摊,树上或墙上挂个自行车轮胎,下面就有个老头儿,守着工具箱在那儿修车,从早到晚客流不断。修车师傅曾是不少孩子羡慕的职业,别看他们一身一脸的油泥,可挣得不少。最主要的是,他们那工具箱,堪称百宝箱:玩过链子枪的,不少人都有向修车人求要两节链子、一只铜帽的经历,从大爷、爷爷一直叫到老爷爷——毕竟,自己家的自行车轮到“大修”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弹壳弹
一只子弹壳,一只子弹头,加上火柴头,就做成了弹壳弹——一种从天上掉下来能响的小炸弹。
其实这种小炸弹,一开始也是利用自行车零件做的。
自行车轮圈上,有个气门嘴儿。气门嘴儿的侧面有两个像机翼一样的翅膀,为的是卡在气门上,却正好能挂住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另一头把住一根铁钉,钉子插进气门嘴里。刮几个火柴头放进气门嘴,用钉子尖压好,钉子帽拴个穗头,往天上一扔,几个小孩捂着耳朵往四周跑散。
“乓——!”小炸弹响了。
由于穗头的作用,小炸弹会稳稳地头朝下落地,重力下压,上面的铁钉会将钉在气门嘴里的火柴头冲爆。
小炸弹比砸炮和链子枪都响,因为里面放的药多。但毕竟气门嘴里面的空间有限,所以这种气门嘴做的小炸弹闹出的动静也就那么大——不过瘾。为了提高爆炸“当量”,子弹壳做的小炸弹于是出场。
子弹壳和子弹头都是向大人和接近长大成人的兄长们淘换来的。家里有成员当兵,就不愁没有。一些熟人以民兵的身份参加打靶,子弹壳是纪念品,可以藏着带回家,很自豪地送给小朋友。多个心眼的,也可以请求数靶的解放军帮忙,从靶后的土堆里顺手拣几粒子弹头带回家,套在弹壳上,就像一颗全须全尾儿的子弹一样。
用空弹做小炸弹很简单:把子弹头尖朝里塞进弹壳,就成了炸弹的撞针。在子弹壳底部稍稍靠上一点的部位,用钢锯条锯开一条小缝,火柴头就从这条小缝里刮进去。上面有条绳穗拴着,提在手里,往天上一扔,落地时,灌了铅的子弹头撞击火柴头爆炸,很少有哑火的时候。玩到后来,嫌动静小了,火柴半盒半盒地往里招呼。子弹壳里面空间大,装药量足,落地比二踢脚还响。
玩小炸弹最好的场地是胡同或小马路上。柏油路面坚硬,撞击力大,不会哑火,而且两边巷壁的回音大,声震四邻,冷不丁从天而降,路上的行人都吓一跳。家长却也找不到理由阻止,因为小炸弹不仅成本低,而且的确很安全一一小炸弹必须扔出去,离人很远,不用担心崩了眼睛;弹壳的材料抗爆性能良好,爆炸气体会从缝隙中溢放出来,不用担心炸膛。
不过接下来的一项发明,就真有些不安全因素了,那就是把弹壳弹装到链子枪上。
子弹壳的底部,有一个黄铜的底火,上面有个撞针打出的小坑。底火里面的引火药已经爆过了,用钉子抵住用力一敲,就能将它拆卸下来。后来听说还有更巧的办法:给子弹壳灌上水,向木板上一扣,瞬间的压力就能将黄铜的底火顶出来。
卸掉底火的子弹壳底部露出一个圆孔,将辐条铜帽挂在里面探出头,正好能与一节链条铆住。加在链子枪顶部,子弹壳就成了枪管。铜帽里面堵上火柴头当底火,子弹壳里面装点炮杖药,用纸塞紧。扣动扳机,触发底火,引爆火药,“嘭”的一声,射出一团火光硝烟。
这回轮到自己害怕了,抖着手,心中暗叫:这玩得是不是有点大了!
有胆大的。当时院里有一制作高手,将一枚二踢脚拆开,专挑下面一截的火药,灌进枪里,嘴里念念有词:“不懂吧你们?这二踢脚由两级组成,第一级声音发闷,里面用的是枪药,好打得高哇!第二级才是炸药,为了炸得响。别怕,我放的这是枪药,不会炸膛!”
灌完“枪药”,又灌绿豆,号称是“枪砂”。封上口,嚷着要去打猎,引得一群孩子跟出老远。
“你怎么还戴手套?”
“不懂吧?这枪有后坐力!”
“哪怎么就戴一只?”
“另只手得拉枪栓呀!”
终于瞄准了几只麻雀,一群孩子捂着耳朵躲在后面,却左打不响,右打不响。
“底火潮了。泊头牌的火柴太次!”高手说。
大家纷纷跑回家给高手拿火柴。什么“虎头”的、“铁塔”的、“工农”的,各种牌子的火柴都给他试了一遍,还是不响。
“干脆,放炉子里烧!”有人最后出了一招。
“都在屋躲好,谁也别出来啊!”高手将枪管卸下来,扔进了外间屋的炉子里,又闪身进了里屋,双手捂严耳朵。
“嘭——!”终于响了,大家出来一看,高手家报纸糊的屋顶棚已被打出七八个绿豆眼。
“反动!把最高指示给打了。”有人指着上面的报纸说。
“还有接见红卫兵的照片!”高手没想到乐极生悲,一屁股坐在地上,傻了眼。
最后,大家七手八脚码凳子站上去,一通抠抠补补,终于帮他掩盖了“罪证”。
编辑/任娟woshirenjuan@126.com
火柴炮
形容小时候过年的心情,用“心盛”最贴切。
那就是一场战争,对冬天的苍白和寂寥开战,对日子的缓慢和平淡开战,借以宣泄成长的悸动和激情,借以遮掩年幼的不安和慌乱。而战争的物质成本是必需的,火光与惊心动魄的炸响是必需的,刺鼻的硫磺和火药味是必需的。那时物质贫乏,鞭炮是家家安排好过年所需种种物资之余,临到年根儿才会想起的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儿。等不到那时,战争早已在街头巷尾悄悄打响,所用的武器,就是商店里2分钱一盒的火柴。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砸炮儿:把大人抽烟留下的烟盒锡纸撕下指甲盖大一块,刮下两三个火柴头上的药末,卷进锡纸,用力捻成大米粒大小,放在水泥或柏油地面上,瞅准了,用小铁锤狠砸——
“啪!”脆生生的,炸响了耳廓。
“啪!”灼烫烫的,引着了无数盏幼小的心火。
“啪!啪!啪……”远处听来,声音很小,星星点点地爆在空中。当房前屋后,大街小巷,无数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的时候,无论距年三十儿还有多远,过年的气氛就已经点燃了。
用锤子砸砸炮儿,刺激!——小胳膊加上锤把儿,顶多不过半米,响声离得很近。怕锡纸末崩到眼睛,挥锤向下的一瞬间本能地一侧脸,却把耳朵对了个正着。那声响火辣辣地往耳朵里钻,往心里钻。这玩意儿还上瘾费了半天劲包好一粒,放在地上就是一锤子买卖,却难免砸不准。连砸好几锤,咬着牙,心里暗暗地为每一锤下赌。终于响了,心兴奋得狂跳,再继续装弹,像吃瓜子那样不能中断,有点迫不急待。
那年头,不是什么烟都带锡纸。比牡丹、中华低的就不好说了,连前门、恒大不带嘴儿的,有时烟盒的衬里儿都是那种灰黑的油纸儿。所以过年总盼着大人买好烟,用的时候也格外省,一小块一小块地掐着用,要不然,一盒火柴百十根,玩不到半盒就用完了。
巧克力也有带锡纸的,赶上吃巧克力,也把锡纸留着,就为了过年卷砸炮儿。
实在没了锡纸,就玩弹火柴梗——把火柴头顶着磷面一根根弹出去,号称信号弹。
还有一种玩法,不知打哪儿传来的,也很巧妙:谁家灯泡憋了,把它打碎后,取出里面挂灯丝的那根小细玻璃管,玩榴弹炮——玻璃管粗细通常正好能容进一根火柴,把一根火柴头朝里插到底,再用细铁丝做个炮架,炮口向上架起。发射的时候,划一根火柴慢慢加热炮管的底部。玻璃管受热,里面的火柴头到了一定的温度燃爆,能将火柴棍发射出很远,带着火光,在空中留下一条硝烟的弧线。灯泡里面用的都是“熟玻璃”,能够耐高温而不炸,要是碰到质量好的,小榴弹炮能连续使用若干次。
这让大家又多了一个盼头:盼着家里的灯泡早日坏掉。
可说来也怪,那会儿的灯泡质量还真少有特次的,印象里,个个都能用它一两年,你越盼它越不坏。好容易憋一回,你也别高兴太早——
“举着手电,给我照好!”
家长搬个凳子站上去,托住灯口轻轻转动。伴随一片突如其来的光明,里面烧断的灯丝被重新搭在一起了。于是傻眼:实现得到这枚灯泡的希望,还需再假以时日!
链子枪
玩火柴最高效的,要数链子枪。
2分钱一盒的火柴,算得上是最微不足道的商品;可是一盒火柴,却让手握链子枪的我们,变成一个个弹药充足的士兵,在新年前后过足了枪瘾。
链子枪,是我们最早玩过的名副其实的真枪。
链子枪的关键部位,是用拆散的自行车链条拼制的。这浑身是铁的家伙,掂在手里,马上就能找到几分沉甸甸的手感。拉上枪栓,掰开枪头,几秒种就能将一根火柴推弹上膛,一搂扳机,撞针击发枪头里的火柴头儿,“啪”的一声,火柴头爆炸的推力将火柴梗打出丈外,枪口进出火花,还冒出一股青色的枪烟来。
现在想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么精巧的枪械,竟然都是些半大孩子自己做的!
链子枪的枪身是制作的第一步:一根粗铁丝折成手枪的轮廓,铁丝的两端在枪身上部反向交叉用细铁丝绑紧,向前伸出的一端是枪头,向后并向上竖起约两厘米高的是栓柱,中间盘出一个扳机孔。再用一小段粗铁丝做扳机,一头窝成圆环套在栓柱上,另一头窝成扳机扣手,插入扳机孔内,形成一个杠杆,用橡皮筋固定好。
接下来是枪管的制作。将作废的自行车链条一段段拆卸下来,留下那些带有双孔的链节。将链节一头的小孔通通穿在枪头的粗铁丝上,用皮筋绑紧;这些链节的另一头小孔则拼成一个长管,里面可以插入并运行用粗铁丝做成的撞针。穿在最前面的两节,插入一只自行车幅条头上的铜帽,铆合在一起,上子弹时,火柴就从这个小铜帽的孔里穿出,火柴头留在铜帽里。撞针尾部窝成梅花形的枪栓,套上皮筋,拉开挂在栓柱上。搂动扳机,枪栓被抬离栓柱,撞针便撞向弹仓,将卡在铜帽里的火柴头击发。
做链子要有手艺,还要踅摸到合适的材料:
先说铁丝。那个时候的铁丝比较好的是那种表面镀了一层锌的,银亮亮的不易生锈,也叫铅丝。这种铅丝从8号到22号都有,8号直径为4毫米,称为“豆条”,而22号的直径只有0.7毫米,比曲别针还细。8号铅丝窝弹弓合适,但不适合做链子枪,因为太粗插不进链节孔。10号的最好,粗细正好从链节孔穿过,而又不留太多缝隙,与各链节之间穿接紧密,十几个链节的第二孔合成一条笔直的枪管。
链子枪的枪架,用的都是不爱生锈的好铁丝。实在找不着没辙的,就去剪晾衣服的旧铁丝,家长们也不过分追查,有的是办法再找,没过几天,一条崭新的又搭在墙上了。做链子枪最高级的是用电缆里的粗铜丝,沉甸甸、金光闪闪,而且越磨越亮。也有在铁丝外面缠绕那种废变压器里的漆包铜线的,看上去,也上档次,有些工艺含量。
接下来是自行车链条和辐条铜帽。一挂链子由几十个链节组成,用大铁钉一节节铳下来,做十把枪都富余,自己用不了,还可以留着给要好的哥们儿,也可以交换别的紧缺材料;辐条紧住车圈一头的铜帽是黄铜做的,像一个中空的铆钉,长度略相当于两只链节并在一起,钉进链孔里,正好将两节链子铆合在一起。有帽口的一端朝前,就是枪口,朝后的一端是击发的火膛,刚好能让火柴杆穿过并将火柴头卡在膛里。换下来的轮胎也是宝贝,自行车橡胶内胎用剪子横截,是最好的橡皮筋,剪粗一些, 绷在枪栓上,撞针撞击火柴头时特别有劲。
这么多的材料,到哪儿去拼凑齐呢?
那个年代的怪现象之一,就是“生产资料生活化”。铁丝原本作为一种生产资料,通用于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但当时民用品单调匮乏,使五花八门的生产原料和下角料通过员工之手,被带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从晾衣服绳、铁皮烟囱吊索,到衣架、火钳……铁丝早已成了老百姓随手可用的材料,可这些林林总总的铁丝都是从哪里来的,谁也说不清。
自行车是那个年代人民群众家里最贵重的私有财产之一,买辆自行车,一家人要节衣缩食攒上好几个月。多数都是家长刚结婚的时候才买一辆,一骑就是十几年,难免要修修补补的。赶上家里自行车“大修”,能拣回不少洋捞,这剩下的原料就齐了,换下的轮胎、链子和辐条都能用在链子枪上。
那时的街边巷口有许多修车摊,树上或墙上挂个自行车轮胎,下面就有个老头儿,守着工具箱在那儿修车,从早到晚客流不断。修车师傅曾是不少孩子羡慕的职业,别看他们一身一脸的油泥,可挣得不少。最主要的是,他们那工具箱,堪称百宝箱:玩过链子枪的,不少人都有向修车人求要两节链子、一只铜帽的经历,从大爷、爷爷一直叫到老爷爷——毕竟,自己家的自行车轮到“大修”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弹壳弹
一只子弹壳,一只子弹头,加上火柴头,就做成了弹壳弹——一种从天上掉下来能响的小炸弹。
其实这种小炸弹,一开始也是利用自行车零件做的。
自行车轮圈上,有个气门嘴儿。气门嘴儿的侧面有两个像机翼一样的翅膀,为的是卡在气门上,却正好能挂住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另一头把住一根铁钉,钉子插进气门嘴里。刮几个火柴头放进气门嘴,用钉子尖压好,钉子帽拴个穗头,往天上一扔,几个小孩捂着耳朵往四周跑散。
“乓——!”小炸弹响了。
由于穗头的作用,小炸弹会稳稳地头朝下落地,重力下压,上面的铁钉会将钉在气门嘴里的火柴头冲爆。
小炸弹比砸炮和链子枪都响,因为里面放的药多。但毕竟气门嘴里面的空间有限,所以这种气门嘴做的小炸弹闹出的动静也就那么大——不过瘾。为了提高爆炸“当量”,子弹壳做的小炸弹于是出场。
子弹壳和子弹头都是向大人和接近长大成人的兄长们淘换来的。家里有成员当兵,就不愁没有。一些熟人以民兵的身份参加打靶,子弹壳是纪念品,可以藏着带回家,很自豪地送给小朋友。多个心眼的,也可以请求数靶的解放军帮忙,从靶后的土堆里顺手拣几粒子弹头带回家,套在弹壳上,就像一颗全须全尾儿的子弹一样。
用空弹做小炸弹很简单:把子弹头尖朝里塞进弹壳,就成了炸弹的撞针。在子弹壳底部稍稍靠上一点的部位,用钢锯条锯开一条小缝,火柴头就从这条小缝里刮进去。上面有条绳穗拴着,提在手里,往天上一扔,落地时,灌了铅的子弹头撞击火柴头爆炸,很少有哑火的时候。玩到后来,嫌动静小了,火柴半盒半盒地往里招呼。子弹壳里面空间大,装药量足,落地比二踢脚还响。
玩小炸弹最好的场地是胡同或小马路上。柏油路面坚硬,撞击力大,不会哑火,而且两边巷壁的回音大,声震四邻,冷不丁从天而降,路上的行人都吓一跳。家长却也找不到理由阻止,因为小炸弹不仅成本低,而且的确很安全一一小炸弹必须扔出去,离人很远,不用担心崩了眼睛;弹壳的材料抗爆性能良好,爆炸气体会从缝隙中溢放出来,不用担心炸膛。
不过接下来的一项发明,就真有些不安全因素了,那就是把弹壳弹装到链子枪上。
子弹壳的底部,有一个黄铜的底火,上面有个撞针打出的小坑。底火里面的引火药已经爆过了,用钉子抵住用力一敲,就能将它拆卸下来。后来听说还有更巧的办法:给子弹壳灌上水,向木板上一扣,瞬间的压力就能将黄铜的底火顶出来。
卸掉底火的子弹壳底部露出一个圆孔,将辐条铜帽挂在里面探出头,正好能与一节链条铆住。加在链子枪顶部,子弹壳就成了枪管。铜帽里面堵上火柴头当底火,子弹壳里面装点炮杖药,用纸塞紧。扣动扳机,触发底火,引爆火药,“嘭”的一声,射出一团火光硝烟。
这回轮到自己害怕了,抖着手,心中暗叫:这玩得是不是有点大了!
有胆大的。当时院里有一制作高手,将一枚二踢脚拆开,专挑下面一截的火药,灌进枪里,嘴里念念有词:“不懂吧你们?这二踢脚由两级组成,第一级声音发闷,里面用的是枪药,好打得高哇!第二级才是炸药,为了炸得响。别怕,我放的这是枪药,不会炸膛!”
灌完“枪药”,又灌绿豆,号称是“枪砂”。封上口,嚷着要去打猎,引得一群孩子跟出老远。
“你怎么还戴手套?”
“不懂吧?这枪有后坐力!”
“哪怎么就戴一只?”
“另只手得拉枪栓呀!”
终于瞄准了几只麻雀,一群孩子捂着耳朵躲在后面,却左打不响,右打不响。
“底火潮了。泊头牌的火柴太次!”高手说。
大家纷纷跑回家给高手拿火柴。什么“虎头”的、“铁塔”的、“工农”的,各种牌子的火柴都给他试了一遍,还是不响。
“干脆,放炉子里烧!”有人最后出了一招。
“都在屋躲好,谁也别出来啊!”高手将枪管卸下来,扔进了外间屋的炉子里,又闪身进了里屋,双手捂严耳朵。
“嘭——!”终于响了,大家出来一看,高手家报纸糊的屋顶棚已被打出七八个绿豆眼。
“反动!把最高指示给打了。”有人指着上面的报纸说。
“还有接见红卫兵的照片!”高手没想到乐极生悲,一屁股坐在地上,傻了眼。
最后,大家七手八脚码凳子站上去,一通抠抠补补,终于帮他掩盖了“罪证”。
编辑/任娟woshirenj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