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视觉感觉美好,充满灵动之情的水景设计必须遵循朴素的生态设计原则,这是城市水景设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它意味着设计过程将遵循着生态学原理,与自然过程相协调,它的核心内涵是减少资源消耗,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高的性价比。
[关键词]: 生态设计 自洁性
中图分类号:F213.2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325 -01
水是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生命之源,它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有了它万物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它参与了生命体由诞生至衰亡这一过程的始终,又重归于大地,因而它也被赋予了崇高的哲学意味。在不同宗教体系中水都是极为重要的元素,它不仅象征着生命之源,而且是重生之源,《圣经》中记载四条河流流经伊甸园,滋润着人类的始祖赖以生息的乐园,并且它可以洗掉人类的各种罪恶,重新获得上帝的呵护。而在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它还是组成自然界的基本物质之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仁者爱山,智者爱水”都是中国古人对水的心灵体验,他忽而扰动,忽而凝重,像滋润万物一樣,同时也滋润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水对于人精神世界的涤荡促使人们在不同处所和它亲近,以便随时获得受他感染的愉悦和启发,由此引发了对于水的美学意义的探究。
择水而居是人类自远古时期聚落形成之初便遵循的选址原则,有了水,人们可以灌溉,运输、饮用,排污。。。此外还有调节局部气候,美化环境等作用,没有水,聚落或城市是没有可能形成的,滨海、滨河、滨湖或逐沙漠中的绿洲而居的人们才有机会筑建辉煌的城市。
人们对水有着如此强烈的依赖,因而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水性,人们无时无刻不需要水的陪伴,人们把水引入城镇,村庄,引入自家的庭院,人们钟情于它的形、色、声、影,并且认识到它一旦与无论是天然,或人工的环境相结合,一切便会充满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步完善了对水的各种美学认识。人们通过设计手段,有意识的组织和规划水体,使它与环境、建筑、生物等有机的结合,使它成为人类生存聚落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
水景在城市空间中的自觉运用最初似乎都是在达官贵人的私邸中产生的,古埃及的壁画中记载着这类庭院,那时的庭院里都有着这样的水面,也许不是一处,比如阿米诺菲斯四世(约BC1373 -1358年在位)之友的麦利尔庄园中矩形的水池,除去灌溉外,水旁的小亭证明它们是当时的游憩场所;还有新巴比伦帝国的悬园,其中的喷泉被很多人引征为史上最早记载的喷泉。中国最早的水景也是属于帝王的私人苑囿。而且在中国古代水还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址还是宅基的选择上都有十分完善的相水勘地理论,水景常被赋予着宇宙五行元素之一的重要一环。按照中国的审美习惯,这些水景多模仿自然,并体现一定的吉祥寓义或掌故,以致成为原则,例如摹仿海上三座仙山的“一池三山”,以及体现文化意蕴的“曲水流斛”,“鹅池”等等,这些都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和特色。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由于以线性的街道为主,里坊是城市的基本单位,没有大型的开敞空间,除了皇帝和他的军队外,群众性的大规模集会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中国的城市公共水景主要体现在一些自然水体上。而中国人所信奉的传统哲学,也使人们把注意力专注于自然风景中,产生了“三潭印月”,“苏堤春晓”这些千古佳话。正是这些迷人的水景,使苏杭,桂林,泉城济南,都以水而名闻天下,。
在古希腊、罗马的城市中,伴随着共和民主政体,诞生了属于市民的公共空间,广场成为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创了城市设计要素的典范,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是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时期,还是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直至现代,广场都成为城市设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场中常常有喷泉和水池,人们在这里徜徉流连,此外在西方城市的公园,街角的饮水装置,都能够看见蓬勃的水体形象。由此可见,政治制度和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水景面貌。
现代城市水景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喷泉,人们把它们归结为点状水景;线状的水景,主要是穿过市区的河流,和人工开凿的运河、明渠,有河必有桥,有的水反过来会以桥而闻名天下,知道交河的人不多,可是赵州桥恐怕无人不知。面状水景,包括滨海和滨湖地区,也有很多的人工湖泊。水还有动、静之分,它可以是奔腾而气势磅礴,也可以是肃穆而只有微风拂过时产生的涟漪。设计手法的不同,使它对于人类有着无穷的含义和内涵。
对于水景的规划和设计其实主要是对他的承载载体的规划和设计,因为液态的水的形状是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的,容器的大小,宽窄,色彩都对水体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山水”一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以至于成了风光景致的代名词,正所谓有水必有山,有山必有水,山水相依,才有声色。所以水景设计的很重要一环是对驳岸的设计,驳岸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钢筋混凝土驳岸,块石驳岸,以及最近大力提倡的生态驳岸等,这里不能抛开具体的使用环境和功能而孤立的谈哪一种驳岸的利弊,对于有防洪要求的滨水堤岸,它的堤岸处理会有着很多功能与技术层面的考虑;在城市的广场,或在建筑林立的小面积开放空间中,为了获得与周围空间产生一种延续感,所以硬质驳岸是较为常见的;当然在有些自然水体的滨水区,也常常批评它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武断的处理形式;而顺着水体的自然形状而建造的驳岸一般会被称为护坡,护坡也会依水体流速和深度而采取不同的形式,通过恰当的置石以及水生植物的配置,这种方式更适合一些接近自然的场景,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
谈水景不能不说到喷泉,它把水的动感特色发挥到了极致,配合灯光和音乐,以及激光投影技术,水便有了声、光、色多种魅力。城市空间中的喷泉多以人工为主,喷泉设计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喷头的形状和组合,水体被赋予了各种性格,有的轻松明快,有的庄重典雅,有的喷泉被安装到了河流中,水流直冲天际,气势磅礴,而涌泉则沉静隽永,涵若智者。在不同功能和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中,需要不同形式的喷泉造型。当然,也许人们从一汪方寸间滴落的水线中所获得的感动要远多于华丽的音乐喷泉,这都取决于水的特性和内涵而产生的强大魅力。
一个视觉感觉美好,充满灵动之情的水景设计必须遵循朴素的生态设计原则,这是城市水景设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作为一种设计理念,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要求在设计、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环境因素,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它意味着设计过程将遵循着生态学原理,与自然过程相协调,它的核心内涵是减少资源消耗,让自然去做功。一个不按自然水理设计的水体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洁性的问题,尽管通过一些机械和化学的方法能够不同程度的解决一些诸如营养富集等原因导致的水体浑浊、变质现象,但是这将耗费不菲的能源且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生态设计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高的性价比。对于水体景观设计,不能只单单着眼于美观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要把观赏性与功能性和环境的整体性,技术的可靠性,以及运行的经济性最大限度的整合起来,符合现在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设计理念,这样设计出来的水景才是一个现代城市所真正需要的,既展示城市形象,又给民众带来实际利益的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
[关键词]: 生态设计 自洁性
中图分类号:F213.2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325 -01
水是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生命之源,它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有了它万物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它参与了生命体由诞生至衰亡这一过程的始终,又重归于大地,因而它也被赋予了崇高的哲学意味。在不同宗教体系中水都是极为重要的元素,它不仅象征着生命之源,而且是重生之源,《圣经》中记载四条河流流经伊甸园,滋润着人类的始祖赖以生息的乐园,并且它可以洗掉人类的各种罪恶,重新获得上帝的呵护。而在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它还是组成自然界的基本物质之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仁者爱山,智者爱水”都是中国古人对水的心灵体验,他忽而扰动,忽而凝重,像滋润万物一樣,同时也滋润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水对于人精神世界的涤荡促使人们在不同处所和它亲近,以便随时获得受他感染的愉悦和启发,由此引发了对于水的美学意义的探究。
择水而居是人类自远古时期聚落形成之初便遵循的选址原则,有了水,人们可以灌溉,运输、饮用,排污。。。此外还有调节局部气候,美化环境等作用,没有水,聚落或城市是没有可能形成的,滨海、滨河、滨湖或逐沙漠中的绿洲而居的人们才有机会筑建辉煌的城市。
人们对水有着如此强烈的依赖,因而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水性,人们无时无刻不需要水的陪伴,人们把水引入城镇,村庄,引入自家的庭院,人们钟情于它的形、色、声、影,并且认识到它一旦与无论是天然,或人工的环境相结合,一切便会充满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步完善了对水的各种美学认识。人们通过设计手段,有意识的组织和规划水体,使它与环境、建筑、生物等有机的结合,使它成为人类生存聚落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
水景在城市空间中的自觉运用最初似乎都是在达官贵人的私邸中产生的,古埃及的壁画中记载着这类庭院,那时的庭院里都有着这样的水面,也许不是一处,比如阿米诺菲斯四世(约BC1373 -1358年在位)之友的麦利尔庄园中矩形的水池,除去灌溉外,水旁的小亭证明它们是当时的游憩场所;还有新巴比伦帝国的悬园,其中的喷泉被很多人引征为史上最早记载的喷泉。中国最早的水景也是属于帝王的私人苑囿。而且在中国古代水还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址还是宅基的选择上都有十分完善的相水勘地理论,水景常被赋予着宇宙五行元素之一的重要一环。按照中国的审美习惯,这些水景多模仿自然,并体现一定的吉祥寓义或掌故,以致成为原则,例如摹仿海上三座仙山的“一池三山”,以及体现文化意蕴的“曲水流斛”,“鹅池”等等,这些都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和特色。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由于以线性的街道为主,里坊是城市的基本单位,没有大型的开敞空间,除了皇帝和他的军队外,群众性的大规模集会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中国的城市公共水景主要体现在一些自然水体上。而中国人所信奉的传统哲学,也使人们把注意力专注于自然风景中,产生了“三潭印月”,“苏堤春晓”这些千古佳话。正是这些迷人的水景,使苏杭,桂林,泉城济南,都以水而名闻天下,。
在古希腊、罗马的城市中,伴随着共和民主政体,诞生了属于市民的公共空间,广场成为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创了城市设计要素的典范,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是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时期,还是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直至现代,广场都成为城市设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场中常常有喷泉和水池,人们在这里徜徉流连,此外在西方城市的公园,街角的饮水装置,都能够看见蓬勃的水体形象。由此可见,政治制度和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水景面貌。
现代城市水景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喷泉,人们把它们归结为点状水景;线状的水景,主要是穿过市区的河流,和人工开凿的运河、明渠,有河必有桥,有的水反过来会以桥而闻名天下,知道交河的人不多,可是赵州桥恐怕无人不知。面状水景,包括滨海和滨湖地区,也有很多的人工湖泊。水还有动、静之分,它可以是奔腾而气势磅礴,也可以是肃穆而只有微风拂过时产生的涟漪。设计手法的不同,使它对于人类有着无穷的含义和内涵。
对于水景的规划和设计其实主要是对他的承载载体的规划和设计,因为液态的水的形状是随着容器的形状而改变的,容器的大小,宽窄,色彩都对水体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山水”一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以至于成了风光景致的代名词,正所谓有水必有山,有山必有水,山水相依,才有声色。所以水景设计的很重要一环是对驳岸的设计,驳岸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钢筋混凝土驳岸,块石驳岸,以及最近大力提倡的生态驳岸等,这里不能抛开具体的使用环境和功能而孤立的谈哪一种驳岸的利弊,对于有防洪要求的滨水堤岸,它的堤岸处理会有着很多功能与技术层面的考虑;在城市的广场,或在建筑林立的小面积开放空间中,为了获得与周围空间产生一种延续感,所以硬质驳岸是较为常见的;当然在有些自然水体的滨水区,也常常批评它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武断的处理形式;而顺着水体的自然形状而建造的驳岸一般会被称为护坡,护坡也会依水体流速和深度而采取不同的形式,通过恰当的置石以及水生植物的配置,这种方式更适合一些接近自然的场景,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
谈水景不能不说到喷泉,它把水的动感特色发挥到了极致,配合灯光和音乐,以及激光投影技术,水便有了声、光、色多种魅力。城市空间中的喷泉多以人工为主,喷泉设计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喷头的形状和组合,水体被赋予了各种性格,有的轻松明快,有的庄重典雅,有的喷泉被安装到了河流中,水流直冲天际,气势磅礴,而涌泉则沉静隽永,涵若智者。在不同功能和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中,需要不同形式的喷泉造型。当然,也许人们从一汪方寸间滴落的水线中所获得的感动要远多于华丽的音乐喷泉,这都取决于水的特性和内涵而产生的强大魅力。
一个视觉感觉美好,充满灵动之情的水景设计必须遵循朴素的生态设计原则,这是城市水景设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作为一种设计理念,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要求在设计、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环境因素,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它意味着设计过程将遵循着生态学原理,与自然过程相协调,它的核心内涵是减少资源消耗,让自然去做功。一个不按自然水理设计的水体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洁性的问题,尽管通过一些机械和化学的方法能够不同程度的解决一些诸如营养富集等原因导致的水体浑浊、变质现象,但是这将耗费不菲的能源且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生态设计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高的性价比。对于水体景观设计,不能只单单着眼于美观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要把观赏性与功能性和环境的整体性,技术的可靠性,以及运行的经济性最大限度的整合起来,符合现在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设计理念,这样设计出来的水景才是一个现代城市所真正需要的,既展示城市形象,又给民众带来实际利益的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