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作文教学即写的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考查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如何让学生写一手好文章,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通过反思与总结,笔者认为初一年级的作文教学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一、情趣浸染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蕴,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出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达。”综合新课标与叶圣陶先生的话,我们可以得出:写作需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思考,然后才能述诸笔端。而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勵、唤醒、鼓励。”由此说明,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教师去唤醒,去挖掘,去引导。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激趣并乐写呢?
(一)创设情境,寓趣于作文
叶圣陶先生讲写作源于生活,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曾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是对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很贫乏,积累的意识也不强。因此,教师可以努力设置相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常用的方法有:(1)用感人的故事营造良好情境;(2)利用文本创设良好情境。
(二)创设情境,寓趣于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又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大量的阅读,能让学生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淀,涵养情操,有效地促进写作。但是对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阅读环境不佳,阅读条件不足,再加上课业负担重,导致他们阅读兴趣并不浓厚。鉴于此,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常用的方法有:(1)实行课前“美文鉴赏”;(2)开展读书分享课;(3)教师朗诵熏陶。
二、方法引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描述是“要求学生会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分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初始年级,会写记叙文即可。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呢?教师需要用心思考。
(一)贴近学生,精心选题
初一年级的学生之所以畏文如虎,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出题唬人,所出题目趋于“成人化”。作文教学要想顺利进行,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要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叶圣陶先生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
其次,初一年级的写作尽量不限文体和形式。新课标提出“淡化文体教学,强调自由表达”“能不拘形式的写”“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教师要恰当地把握这一要求,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写作,信心十足地张扬真善美。学生只有敢说敢写,才可以能说能写,才能够会说会写。
(二)引导学生,重视实践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参与,留心观察,多练笔,多积累,就会写好文章。作为教师,我们要告诉学生,生活处处皆风景,要有慧心,要有慧眼,才能有收获。要做到这些,可以尝试如下方法:(1)运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随看随写。
(三)关注学生,点拨方法
学生要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课内课外都有法可依。课内阅读教学,写作与之同行;课外习惯养成,搭建展示平台。
(四)发展学生,突破传统
作文修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新课标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然而,在初一年级,教师总认为学生没有这样的能力,而且安排这样的活动要占课时,太浪费人力、物力。现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放手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如此一来,学生发展了,教师也“解放”了,可谓双赢。
写作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对于初一年级的作文写作教学而言,只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写作训练,进而使学生养成写作的好习惯。
一、情趣浸染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蕴,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出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达。”综合新课标与叶圣陶先生的话,我们可以得出:写作需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思考,然后才能述诸笔端。而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勵、唤醒、鼓励。”由此说明,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教师去唤醒,去挖掘,去引导。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激趣并乐写呢?
(一)创设情境,寓趣于作文
叶圣陶先生讲写作源于生活,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曾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是对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很贫乏,积累的意识也不强。因此,教师可以努力设置相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常用的方法有:(1)用感人的故事营造良好情境;(2)利用文本创设良好情境。
(二)创设情境,寓趣于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又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大量的阅读,能让学生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淀,涵养情操,有效地促进写作。但是对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阅读环境不佳,阅读条件不足,再加上课业负担重,导致他们阅读兴趣并不浓厚。鉴于此,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常用的方法有:(1)实行课前“美文鉴赏”;(2)开展读书分享课;(3)教师朗诵熏陶。
二、方法引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描述是“要求学生会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分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初始年级,会写记叙文即可。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呢?教师需要用心思考。
(一)贴近学生,精心选题
初一年级的学生之所以畏文如虎,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出题唬人,所出题目趋于“成人化”。作文教学要想顺利进行,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要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叶圣陶先生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
其次,初一年级的写作尽量不限文体和形式。新课标提出“淡化文体教学,强调自由表达”“能不拘形式的写”“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教师要恰当地把握这一要求,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写作,信心十足地张扬真善美。学生只有敢说敢写,才可以能说能写,才能够会说会写。
(二)引导学生,重视实践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参与,留心观察,多练笔,多积累,就会写好文章。作为教师,我们要告诉学生,生活处处皆风景,要有慧心,要有慧眼,才能有收获。要做到这些,可以尝试如下方法:(1)运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随看随写。
(三)关注学生,点拨方法
学生要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课内课外都有法可依。课内阅读教学,写作与之同行;课外习惯养成,搭建展示平台。
(四)发展学生,突破传统
作文修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新课标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然而,在初一年级,教师总认为学生没有这样的能力,而且安排这样的活动要占课时,太浪费人力、物力。现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放手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如此一来,学生发展了,教师也“解放”了,可谓双赢。
写作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对于初一年级的作文写作教学而言,只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写作训练,进而使学生养成写作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