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年龄越小越明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认识,齐努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矫正这不良的行为。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园;娇正
因受社会发展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今出现了不少特殊的儿童,其中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也有相当一部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会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身体方面的攻击主要是指打人、踢人、咬人、抓人、推撞别人等,言语方面的攻击主要是指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等,还有就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对幼儿园正常教学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攻击性行为对幼儿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品德、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年龄越小越明显,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认识,紧密合作,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纠正错误的行为,减少不必要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分析。
一、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据荷兰和美国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跟人类遗传有关系,遗传中因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再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另有研究表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可导致攻击行为产生。
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迅速的阶段,个体发展还不完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处在极易兴奋的状态,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导致其控制能力较差,加上幼儿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
(二)社会因素
1.不当的教养方式
过分溺爱:现今经济水平提高了,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原因,大多数都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当有空带回孩子时就觉得平常不能照顾孩子,欠了孩子很多,孩子要怎样就怎样。再者,一些长辈对孩子的溺爱,教育方式的欠缺,有什么事发生时,长辈只会说别的事物不对,不会说孩子自己哪里没做好,才导致事情发生,如,走路碰到东西,教孩子打回物品。慢慢地,孩子就形成攻击的习惯。
模仿:家长的性格和电子产品。有些家长性格不太好,脾气暴躁,遇事不听解释、不善于沟通,特别是没有耐心与孩子沟通。当孩子的做法令其不满意时,就对孩子进行训斥、打骂,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慢慢形成了攻击意识。其次,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不捣乱,常给孩子玩手机或看动画片,不加引导,而动画片和游戏中关于暴力场面,孩子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全盘照收,自然就学会了不少攻击的行为,还在现实生活中用上。
家庭成员的教导有误:有些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不一致等都会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极端,用惩罚和高压统治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孩子容易受到感染,在与同伴、老师等相处时,会出现遇到不如意事件时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
2.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成员和幼儿园老师常会用“你看谁家的小朋友做得很好”“看谁做得最好”之类的方式来激励幼儿,这种充满挑战性、紧张的氛围和可能失败的压力影响了幼儿。
二、攻击行为的矫正
据有关研究,幼儿园阶段,攻击性行为中多为争玩具、物品,争吵结果以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物品的多。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中,女孩子比男孩子少,他们多会用身体,以推、打、咬、撞为主要攻击方式,还会出现财物攻击和言语攻击。4岁的幼儿多以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5岁以后开始会用言语攻击了,正常情况,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行为会逐渐减少。
根据以上的情况,要预防和纠正幼儿的攻击行为,我们应该从幼儿的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主要的学习、生活环境入手,一齐努力,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家庭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是幼儿接触这个大世界的第一生活环境,家庭成员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模仿为主。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和谐、家庭氛围是否积极向上都会直接影响幼儿。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带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中的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机率会大。当家庭发生矛盾又无法避免时,大人也不应在幼儿面前发生正面冲突,要尽量避开幼儿,尤其是不能出现家庭暴力,而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若家庭成员都是采取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家庭问题或幼儿之间的问题,当幼儿遇到问题时,也会采取非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2.正确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作为家长应做到及时制止、平和自己的心态、理性处理这三步。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都要及时让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停下来,并要平和自己的心态后,了解、找出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不打不骂。如果幼儿当时的情绪比较激动,可先让幼儿情绪冷静、平复下来,不然别人说的任何话语都听不进,反而会更激怒幼儿的情绪,待幼儿平静心情后再了解事情的原由。如果真的是幼儿自己不对,要给予幼儿相应的惩罚,以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惩罚要以不损伤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且惩罚应让幼儿明白受到惩罚的具体原因。惩罚内容可以是取消事前答应幼儿喜欢或想做的一件事情,如,暂停带他到公园一次或暂停买他喜欢的一辆玩具车等。当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后,家长也要给合理的奖励或奖品,可以是玩具等实质的物品,也可以是一次简单的游玩,看一次动画片之类的。
3.家长与幼儿应是平等、和谐的
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的需求,幼儿虽然还小,但家长要懂得尊重幼儿选择和意见,要采取说理的方式加以引导,不能一味地有求必应,要求合理的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给幼儿说明原因,并鼓励幼儿经过努力做好某些事后就可以满足。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可以给幼儿一个宣泄的环境,允许幼儿宣泄心中消极情绪,還要做个忠实的倾听者,听听幼儿的心声,给予合理的疏导,从而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4.让幼儿与其他孩子多交往
家长应该从小让幼儿多与其他的小孩进行交往,减少对外界的恐惧,孩子交往中,家长引导孩子注意他人的情感变化,学会关心与理解他人的感情,激发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解除别人痛苦的愿望,这样会有利于幼儿智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交往能力也会有大大的提高。
(二)幼儿园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最长时间的地方,也是幼儿学习的地方。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好幼儿园作用,娇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1.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减少刺激
教师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让幼儿有事可做,不易产生不良情绪。教师在设置活动室环境时,应尽量让活动区域大一点和多设活动区域,避免冲突或摩擦;教玩具的数量要一人一份,就算不同样也可以,减少争抢的机会。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若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幼儿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
2.树立合作的好榜样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有很高的威信,会按教师的要求做事,幼儿年龄越小,这现象越明显。在一个班级里要做好工作,几位老师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是重要的关键,同时也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如,户外活动时,一教师组织幼儿游戏,另一教师在协助管理纪律;或一教师组织音乐活动,另一教师在弹伴奏、放音乐。相反,若教师之间合作不好,幼儿也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同伴之间的好榜样,对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若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身于无攻击行为的环境之中,可以减少其攻击行为。
3.教会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能在合作中自发表现合作行为,如何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授予幼儿合作的方法和指导。如,情景活动前,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让幼儿们自己商量怎样分工,每人负责其中一部分,材料如何使用。当大家都用同一样材料或材料不够用时,要相互谦让,可轮流用或共同使用;当遇到问题时,要先商量解决的方法,再用实际行动去解决,如果还不行,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会感受到合作的愉快,继而会继续产生合作的愿望,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
4.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
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幼儿自身的自控能力。第一,创造适合的活动环境。在班级里,老师的要求要统一,向幼儿提出的行为规则前后一致、合理,要求明确、具体,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养成遵守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第二,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幼儿喜爱的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及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游戏除了能给幼儿带来快乐的体验外,还能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学习到规范、行为准则、合作技能,并能自觉建立和维护秩序,愿意遵守规则,提高自控的能力。第三,通过合理的语言引导与沟通。教师在活动前向幼儿提出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活动中幼儿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说出来,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活动后让幼儿分享活动成果,幼儿知道自己能遵守活动规则,就能顺利完成活动,就能感到快乐开心。教师还要对自控能力稍差的个别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
幼儿整体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以幼儿园、家庭为主。幼兒园和家庭要密切沟通和配合,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幼儿整体发展规律,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提高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环境的质量,使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逐渐转变为积极向上的好孩子,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季浏.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与矫治[J].大众心理学,1994(2).
[2]李凌艳.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幼儿教育,1996(8).
[3]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
[5]陈洁.幼儿攻击行为家庭教育的关系矫正[J].知识经济,2011(13).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园;娇正
因受社会发展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今出现了不少特殊的儿童,其中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也有相当一部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会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身体方面的攻击主要是指打人、踢人、咬人、抓人、推撞别人等,言语方面的攻击主要是指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等,还有就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对幼儿园正常教学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攻击性行为对幼儿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品德、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年龄越小越明显,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认识,紧密合作,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纠正错误的行为,减少不必要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分析。
一、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据荷兰和美国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跟人类遗传有关系,遗传中因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再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另有研究表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可导致攻击行为产生。
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迅速的阶段,个体发展还不完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处在极易兴奋的状态,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导致其控制能力较差,加上幼儿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
(二)社会因素
1.不当的教养方式
过分溺爱:现今经济水平提高了,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原因,大多数都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当有空带回孩子时就觉得平常不能照顾孩子,欠了孩子很多,孩子要怎样就怎样。再者,一些长辈对孩子的溺爱,教育方式的欠缺,有什么事发生时,长辈只会说别的事物不对,不会说孩子自己哪里没做好,才导致事情发生,如,走路碰到东西,教孩子打回物品。慢慢地,孩子就形成攻击的习惯。
模仿:家长的性格和电子产品。有些家长性格不太好,脾气暴躁,遇事不听解释、不善于沟通,特别是没有耐心与孩子沟通。当孩子的做法令其不满意时,就对孩子进行训斥、打骂,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慢慢形成了攻击意识。其次,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不捣乱,常给孩子玩手机或看动画片,不加引导,而动画片和游戏中关于暴力场面,孩子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全盘照收,自然就学会了不少攻击的行为,还在现实生活中用上。
家庭成员的教导有误:有些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不一致等都会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极端,用惩罚和高压统治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孩子容易受到感染,在与同伴、老师等相处时,会出现遇到不如意事件时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
2.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成员和幼儿园老师常会用“你看谁家的小朋友做得很好”“看谁做得最好”之类的方式来激励幼儿,这种充满挑战性、紧张的氛围和可能失败的压力影响了幼儿。
二、攻击行为的矫正
据有关研究,幼儿园阶段,攻击性行为中多为争玩具、物品,争吵结果以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物品的多。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中,女孩子比男孩子少,他们多会用身体,以推、打、咬、撞为主要攻击方式,还会出现财物攻击和言语攻击。4岁的幼儿多以身体攻击和财物攻击,5岁以后开始会用言语攻击了,正常情况,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行为会逐渐减少。
根据以上的情况,要预防和纠正幼儿的攻击行为,我们应该从幼儿的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主要的学习、生活环境入手,一齐努力,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家庭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是幼儿接触这个大世界的第一生活环境,家庭成员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模仿为主。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和谐、家庭氛围是否积极向上都会直接影响幼儿。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带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中的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机率会大。当家庭发生矛盾又无法避免时,大人也不应在幼儿面前发生正面冲突,要尽量避开幼儿,尤其是不能出现家庭暴力,而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若家庭成员都是采取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家庭问题或幼儿之间的问题,当幼儿遇到问题时,也会采取非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2.正确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作为家长应做到及时制止、平和自己的心态、理性处理这三步。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都要及时让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停下来,并要平和自己的心态后,了解、找出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不打不骂。如果幼儿当时的情绪比较激动,可先让幼儿情绪冷静、平复下来,不然别人说的任何话语都听不进,反而会更激怒幼儿的情绪,待幼儿平静心情后再了解事情的原由。如果真的是幼儿自己不对,要给予幼儿相应的惩罚,以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惩罚要以不损伤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且惩罚应让幼儿明白受到惩罚的具体原因。惩罚内容可以是取消事前答应幼儿喜欢或想做的一件事情,如,暂停带他到公园一次或暂停买他喜欢的一辆玩具车等。当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后,家长也要给合理的奖励或奖品,可以是玩具等实质的物品,也可以是一次简单的游玩,看一次动画片之类的。
3.家长与幼儿应是平等、和谐的
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的需求,幼儿虽然还小,但家长要懂得尊重幼儿选择和意见,要采取说理的方式加以引导,不能一味地有求必应,要求合理的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给幼儿说明原因,并鼓励幼儿经过努力做好某些事后就可以满足。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可以给幼儿一个宣泄的环境,允许幼儿宣泄心中消极情绪,還要做个忠实的倾听者,听听幼儿的心声,给予合理的疏导,从而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4.让幼儿与其他孩子多交往
家长应该从小让幼儿多与其他的小孩进行交往,减少对外界的恐惧,孩子交往中,家长引导孩子注意他人的情感变化,学会关心与理解他人的感情,激发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解除别人痛苦的愿望,这样会有利于幼儿智力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交往能力也会有大大的提高。
(二)幼儿园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最长时间的地方,也是幼儿学习的地方。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好幼儿园作用,娇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1.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减少刺激
教师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让幼儿有事可做,不易产生不良情绪。教师在设置活动室环境时,应尽量让活动区域大一点和多设活动区域,避免冲突或摩擦;教玩具的数量要一人一份,就算不同样也可以,减少争抢的机会。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若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幼儿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
2.树立合作的好榜样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有很高的威信,会按教师的要求做事,幼儿年龄越小,这现象越明显。在一个班级里要做好工作,几位老师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是重要的关键,同时也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如,户外活动时,一教师组织幼儿游戏,另一教师在协助管理纪律;或一教师组织音乐活动,另一教师在弹伴奏、放音乐。相反,若教师之间合作不好,幼儿也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同伴之间的好榜样,对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若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身于无攻击行为的环境之中,可以减少其攻击行为。
3.教会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能在合作中自发表现合作行为,如何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授予幼儿合作的方法和指导。如,情景活动前,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让幼儿们自己商量怎样分工,每人负责其中一部分,材料如何使用。当大家都用同一样材料或材料不够用时,要相互谦让,可轮流用或共同使用;当遇到问题时,要先商量解决的方法,再用实际行动去解决,如果还不行,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会感受到合作的愉快,继而会继续产生合作的愿望,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
4.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
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幼儿自身的自控能力。第一,创造适合的活动环境。在班级里,老师的要求要统一,向幼儿提出的行为规则前后一致、合理,要求明确、具体,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养成遵守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第二,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幼儿喜爱的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及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游戏除了能给幼儿带来快乐的体验外,还能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学习到规范、行为准则、合作技能,并能自觉建立和维护秩序,愿意遵守规则,提高自控的能力。第三,通过合理的语言引导与沟通。教师在活动前向幼儿提出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活动中幼儿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说出来,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活动后让幼儿分享活动成果,幼儿知道自己能遵守活动规则,就能顺利完成活动,就能感到快乐开心。教师还要对自控能力稍差的个别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
幼儿整体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以幼儿园、家庭为主。幼兒园和家庭要密切沟通和配合,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幼儿整体发展规律,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提高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环境的质量,使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逐渐转变为积极向上的好孩子,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季浏.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与矫治[J].大众心理学,1994(2).
[2]李凌艳.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幼儿教育,1996(8).
[3]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
[5]陈洁.幼儿攻击行为家庭教育的关系矫正[J].知识经济,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