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活动中包含多种创作,有角色的创作、场景的创作、情节的创作。戏剧活动不是一般意义的肢体表达,更不是现成故事的再现,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定的话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伴交流和沟通,进而在虚构的情境中将自己或同伴的想法转变为行动。这一过程便称为“情节创作”,这是戏剧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幼儿能力发展的一个环节。在戏剧活动中,教师要秉承开放性原则和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为幼儿提供安全与自由的环境,调动幼儿的感官,激发幼儿的想象,不断地与幼儿对话互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表现。然而,在情节创作过程中,教师们当前惯用的引导语往往是“谁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我们该怎么办”,对于如此宽泛的问题,幼儿要么天马行空地想象,要么沉默良久、无言以对,最终教师只能“自导自演”。那么,在戏剧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开展合理的想象,自然流畅地呈现戏剧冲突,有效解决情节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呢?希望下面几种路径能让教师有所借鉴。
一、几种情节创作路径
1.通过“外来角色”引发情节
所谓“外来角色”就是由配班教师或家长扮演某一事先预备的角色,进入戏剧情境,引发幼儿与之互动,以促成情节的发展。例如,大班戏剧工作坊“图画里的秘密”,是让幼儿观察一幅图,这幅图隐藏了很多秘密,这些秘密需要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借助动作的表现来揭开。活动伊始,教师出示了一幅儿童房间的画面,房间里有一扇窗,可以看到窗外的雪景。幼儿根据图画中的线索想象出人物角色及与之相关的角色行为。当幼儿在积极地表现雪地里的愉快活动时,由配班教师扮演的北极熊出现在幼儿面前。幼儿好奇地围了上去,并邀请北极熊一起到雪地里玩。北极熊却愁眉苦脸地拒绝了,并诉说了自己的想法:“天气越来越暖和,这里的雪会融化的,我不喜欢。”幼儿提出“给你造个冰房子”“给你一个大冰箱”“给你开空调”等办法,但北极熊还是摇摇头说:“不行,不行,我一个人呆在这里会很寂寞的,我很想念满是冰川的家,想念我的小伙伴。”看着北极熊伤心的样子,教师问幼儿:“这可怎么办?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北极熊吗?”立刻有幼儿回答说:“我们把你送回家吧。”北极熊满心欢喜地点点头。教师又问:“可是北极熊的家太远了,我们怎么才能把它送回家呢?”幼儿有的说坐雪橇,有的说坐冰车,有的说坐船,有的说坐冰飞机。在与北极熊商讨后,幼儿选择了一个大家认同的方法——坐冰飞机。接着,大家就各自分工用身体造型:一部分幼儿互相搭着肩膀围合成机舱,机舱两侧分别由两名幼儿手拉手伸展手臂表示机翼,一名幼儿高举双手站在机舱尾部表示尾翼。机舱里一名幼儿伸腿坐在地上表示座位,一名幼儿直立站着并不停地作出吹风的动作表示正在制冷的空调,最后,一名幼儿扮演飞行员邀请北极熊上了飞机。大家一起演绎了一幕送北极熊回家的情节。该活动中,“北极熊”就是一个外来角色,它的出现以及与幼儿的互动,引发了幼儿帮助北极熊的情节,这样的引导自然顺畅,合乎情理。
2.通过场景引发情节
任何故事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发生的,有了具体的场景,幼儿便能想象其中的人物角色和可能发生的事件,不同的场景中自然会发生不同的故事。例如,圣诞节到来之际,教师在大班开展了戏剧主题活动“圣诞之旅”,幼儿围绕圣诞村、圣诞老人、圣诞礼物进行了丰富的肢体表达活动,其中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节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可是,究竟表现圣诞老人给谁送礼物的情节呢?为了避免众说纷纭、难以取舍的现象,教师以绘本《圣诞老人王国》作引子:圣诞老人用望远镜巡视了地球,发现了一些需要帮忙的人,于是决定分别去医院、图书馆和一个小朋友的家送礼物,由此确定了三个不同场景。教师利用绘本、图片、道具等引发幼儿感受不同场景,引导幼儿通过讨论创作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在角色体验中思考问题、表达想法、感受快乐、养成习惯。该活动中的情节创作因场景的选定而缩小了范围,对于经验缺乏的幼儿来说,使得问题聚焦、重点明确,幼儿创作起来比较轻松。
3.通过生活事件引发情节
一说起给幼儿讲故事,人们想到的大多是一些童话故事,而生活故事却常常被忽略。其实,生活故事离幼儿的生活很近,幼儿很容易感知和理解其中的意义。例如,“餐厅的故事”就是一个取材自生活事件的大班戏剧主题活动。该活动的情节创作紧扣幼儿的生活经验,将生活中的场景搬进了活动室。幼儿通过讨论、协商、合作,自行设计了一家餐厅,并开门迎客。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因为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对于接下来的情节创作,教师只需引导幼儿围绕“谁会到餐厅就餐”“他们如何就餐”“就餐时发生了什么事”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幼儿的表达丰富多样,教师则从中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件引导幼儿深入讨论。幼儿谈到有孩子在餐厅里乱跑,打翻了菜,撞倒了人;也谈到有人在吃自助餐时大吃大喝,还浪费了很多,不仅被罚了款,肚子也不舒服了。这些事件都是幼儿生活中会遇到的,也可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因此,在创作和演绎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而创作的过程也让幼儿自发地去思考餐厅里的文明行为。
4.通过“打电话”策略引发情节
“打电话”是戏剧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教育策略,幼儿、教师可以打电话的方式交流想法,进而促进情节的发生与发展。例如,在小班戏剧主题活动“可爱的鼠小弟”中,教师运用了这一策略,使故事情节变得曲折有趣。教师先以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作为引子,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的封面所传递的信息:鼠小弟发现了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树上结满了苹果,它很想吃,可是矮小的鼠小弟怎么才能吃到苹果呢?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创编,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想到了爬梯子,有的想到了请小猴、大象、长颈鹿帮忙。为了增强戏剧冲突,让情节更为精彩有趣,教师采用了“打电话”的策略:鼠小弟分别打给小猴、大象、长颈鹿,它们都没有接电话,鼠小弟又打了一个电话,终于有人接了,鼠小弟兴奋地将自己的请求告诉了对方,正要答谢时,对方发出了喵喵的叫声,鼠小弟这才发现自己把电话打给了猫。它立刻挂断电话,但猫还是来到了苹果树下,从而引出了“猫鼠会战”的情节。该活动中,教师入戏扮演了接电话的猫,不留痕迹地把自己对于故事情节的想法传递给幼儿并转化成了幼儿的想法,使得原本可能归于平淡的故事变得充满惊喜和幽默。对于缺乏创作经验的幼儿来说,这种策略能对他们的情节创作有所启发。 二、情节创作中两种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
1.情节中出现价值观偏离时怎么办
在情节创作过程中,幼儿的某些想法可能存在价值观偏离的问题,对此,教师常常选择忽略或直接否定的方法。其实,如果能正视这一问题,给予积极的引导,幼儿完全可以创作出更加积极、正面而有趣的故事情节。例如,在中班戏剧工作坊“森林家园”的活动中,活动的引子是森林里来了一个伐木人要砍树,所有人知道这个消息后都来想办法保护森林。对此,有幼儿想到的办法是在伐木人的杯子里放毒药毒死他,这种想法显然过激了,教师连忙引导:“这个办法让我好害怕。虽然伐木人要砍树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这样伤害他。有没有其他方法能阻止他不砍树,帮助他成为一个好人呢?”幼儿开始思考起来,有幼儿说:“我当小鸟,在他的头上飞来飞去,让他头晕,他就砍不了树了。”有幼儿说:“我当乌龟,把头和脚缩起来当大石头,挡住他的路。”还有幼儿说:“我给他送一瓶酒,在他喝醉了的时候把他的斧子藏起来。”这些略带些“恶作剧”色彩但不会伤害伐木人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大家开始分角色演绎,合力阻止了伐木人砍树的行动,向他诉说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最后还给了他一些种树的工具,让他用种树的行为来弥补砍树的过错。可以看出,教师的正面引导不仅扭转了幼儿的价值观,还丰富了故事情节,让每个幼儿都可以积极地思考和行动。
2.幼儿想法不一时如何取舍
在情节创作过程中,每个幼儿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时他们能协商、讨论,有时却无法达成共识,从而引起争执,使得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下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应对方式,既能使活动顺利开展,又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第一种策略是鼓励幼儿轮流尝试,在失败的实践中寻找合理的想法。例如:在戏剧工作坊“小蚂蚁过河”活动中,有幼儿想到用树叶当小船,让蚂蚁过河,于是,几名幼儿靠在一起躺在地上表示一片叶子,结果扮演小蚂蚁的幼儿发现无法坐到“叶子”上,“叶子”也不能动;有幼儿提出在河上架一根木头当独木桥,让蚂蚁过河,于是,几名幼儿一个接一个地躺在地上当独木桥,结果扮演蚂蚁的幼儿还是没有办法从同伴身上爬过去;最后,大家想出可以手拉手围在一起半蹲着表示小船,让“蚂蚁”坐上“小船”,大家齐心协力地挪动,帮助“蚂蚁”过了河。在该活动中,幼儿通过实践各种办法,放弃了一些失败的想法,找到了可行的办法。又如,在戏剧工作坊“小猪智斗大灰狼”活动中,扮演大灰狼的幼儿想了很多办法来推倒“小猪”家的房子,“小猪”们一直配合“大灰狼”一起尝试表演,经过多次试验确定了最佳方案。
第二种策略是将活动延伸到区域中。例如,在戏剧工作坊“门铃响了”的活动中,围绕“谁在按门铃,他是来做什么的”问题,幼儿有多种多样的想法,有的说是送快递的,有的说是邻居来找小朋友玩,有的说是外婆来送礼物了,还有的说是来推销东西的,等等。教师在集体活动中选取其中一种想法,带领幼儿一起发展情节,而对于其他想法,则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讨论和表演。
总之,精彩的戏剧创作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启发和引导。在情节创作过程中,幼儿彼此交换意见、形成共识,他们在贡献自己智慧的同时吸取了他人的创意。这对于幼儿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教师努力探寻更多有效的方法,支持幼儿的想象和表达。
一、几种情节创作路径
1.通过“外来角色”引发情节
所谓“外来角色”就是由配班教师或家长扮演某一事先预备的角色,进入戏剧情境,引发幼儿与之互动,以促成情节的发展。例如,大班戏剧工作坊“图画里的秘密”,是让幼儿观察一幅图,这幅图隐藏了很多秘密,这些秘密需要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借助动作的表现来揭开。活动伊始,教师出示了一幅儿童房间的画面,房间里有一扇窗,可以看到窗外的雪景。幼儿根据图画中的线索想象出人物角色及与之相关的角色行为。当幼儿在积极地表现雪地里的愉快活动时,由配班教师扮演的北极熊出现在幼儿面前。幼儿好奇地围了上去,并邀请北极熊一起到雪地里玩。北极熊却愁眉苦脸地拒绝了,并诉说了自己的想法:“天气越来越暖和,这里的雪会融化的,我不喜欢。”幼儿提出“给你造个冰房子”“给你一个大冰箱”“给你开空调”等办法,但北极熊还是摇摇头说:“不行,不行,我一个人呆在这里会很寂寞的,我很想念满是冰川的家,想念我的小伙伴。”看着北极熊伤心的样子,教师问幼儿:“这可怎么办?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北极熊吗?”立刻有幼儿回答说:“我们把你送回家吧。”北极熊满心欢喜地点点头。教师又问:“可是北极熊的家太远了,我们怎么才能把它送回家呢?”幼儿有的说坐雪橇,有的说坐冰车,有的说坐船,有的说坐冰飞机。在与北极熊商讨后,幼儿选择了一个大家认同的方法——坐冰飞机。接着,大家就各自分工用身体造型:一部分幼儿互相搭着肩膀围合成机舱,机舱两侧分别由两名幼儿手拉手伸展手臂表示机翼,一名幼儿高举双手站在机舱尾部表示尾翼。机舱里一名幼儿伸腿坐在地上表示座位,一名幼儿直立站着并不停地作出吹风的动作表示正在制冷的空调,最后,一名幼儿扮演飞行员邀请北极熊上了飞机。大家一起演绎了一幕送北极熊回家的情节。该活动中,“北极熊”就是一个外来角色,它的出现以及与幼儿的互动,引发了幼儿帮助北极熊的情节,这样的引导自然顺畅,合乎情理。
2.通过场景引发情节
任何故事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发生的,有了具体的场景,幼儿便能想象其中的人物角色和可能发生的事件,不同的场景中自然会发生不同的故事。例如,圣诞节到来之际,教师在大班开展了戏剧主题活动“圣诞之旅”,幼儿围绕圣诞村、圣诞老人、圣诞礼物进行了丰富的肢体表达活动,其中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节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可是,究竟表现圣诞老人给谁送礼物的情节呢?为了避免众说纷纭、难以取舍的现象,教师以绘本《圣诞老人王国》作引子:圣诞老人用望远镜巡视了地球,发现了一些需要帮忙的人,于是决定分别去医院、图书馆和一个小朋友的家送礼物,由此确定了三个不同场景。教师利用绘本、图片、道具等引发幼儿感受不同场景,引导幼儿通过讨论创作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在角色体验中思考问题、表达想法、感受快乐、养成习惯。该活动中的情节创作因场景的选定而缩小了范围,对于经验缺乏的幼儿来说,使得问题聚焦、重点明确,幼儿创作起来比较轻松。
3.通过生活事件引发情节
一说起给幼儿讲故事,人们想到的大多是一些童话故事,而生活故事却常常被忽略。其实,生活故事离幼儿的生活很近,幼儿很容易感知和理解其中的意义。例如,“餐厅的故事”就是一个取材自生活事件的大班戏剧主题活动。该活动的情节创作紧扣幼儿的生活经验,将生活中的场景搬进了活动室。幼儿通过讨论、协商、合作,自行设计了一家餐厅,并开门迎客。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因为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对于接下来的情节创作,教师只需引导幼儿围绕“谁会到餐厅就餐”“他们如何就餐”“就餐时发生了什么事”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幼儿的表达丰富多样,教师则从中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件引导幼儿深入讨论。幼儿谈到有孩子在餐厅里乱跑,打翻了菜,撞倒了人;也谈到有人在吃自助餐时大吃大喝,还浪费了很多,不仅被罚了款,肚子也不舒服了。这些事件都是幼儿生活中会遇到的,也可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因此,在创作和演绎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而创作的过程也让幼儿自发地去思考餐厅里的文明行为。
4.通过“打电话”策略引发情节
“打电话”是戏剧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教育策略,幼儿、教师可以打电话的方式交流想法,进而促进情节的发生与发展。例如,在小班戏剧主题活动“可爱的鼠小弟”中,教师运用了这一策略,使故事情节变得曲折有趣。教师先以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作为引子,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的封面所传递的信息:鼠小弟发现了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树上结满了苹果,它很想吃,可是矮小的鼠小弟怎么才能吃到苹果呢?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创编,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想到了爬梯子,有的想到了请小猴、大象、长颈鹿帮忙。为了增强戏剧冲突,让情节更为精彩有趣,教师采用了“打电话”的策略:鼠小弟分别打给小猴、大象、长颈鹿,它们都没有接电话,鼠小弟又打了一个电话,终于有人接了,鼠小弟兴奋地将自己的请求告诉了对方,正要答谢时,对方发出了喵喵的叫声,鼠小弟这才发现自己把电话打给了猫。它立刻挂断电话,但猫还是来到了苹果树下,从而引出了“猫鼠会战”的情节。该活动中,教师入戏扮演了接电话的猫,不留痕迹地把自己对于故事情节的想法传递给幼儿并转化成了幼儿的想法,使得原本可能归于平淡的故事变得充满惊喜和幽默。对于缺乏创作经验的幼儿来说,这种策略能对他们的情节创作有所启发。 二、情节创作中两种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
1.情节中出现价值观偏离时怎么办
在情节创作过程中,幼儿的某些想法可能存在价值观偏离的问题,对此,教师常常选择忽略或直接否定的方法。其实,如果能正视这一问题,给予积极的引导,幼儿完全可以创作出更加积极、正面而有趣的故事情节。例如,在中班戏剧工作坊“森林家园”的活动中,活动的引子是森林里来了一个伐木人要砍树,所有人知道这个消息后都来想办法保护森林。对此,有幼儿想到的办法是在伐木人的杯子里放毒药毒死他,这种想法显然过激了,教师连忙引导:“这个办法让我好害怕。虽然伐木人要砍树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这样伤害他。有没有其他方法能阻止他不砍树,帮助他成为一个好人呢?”幼儿开始思考起来,有幼儿说:“我当小鸟,在他的头上飞来飞去,让他头晕,他就砍不了树了。”有幼儿说:“我当乌龟,把头和脚缩起来当大石头,挡住他的路。”还有幼儿说:“我给他送一瓶酒,在他喝醉了的时候把他的斧子藏起来。”这些略带些“恶作剧”色彩但不会伤害伐木人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大家开始分角色演绎,合力阻止了伐木人砍树的行动,向他诉说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最后还给了他一些种树的工具,让他用种树的行为来弥补砍树的过错。可以看出,教师的正面引导不仅扭转了幼儿的价值观,还丰富了故事情节,让每个幼儿都可以积极地思考和行动。
2.幼儿想法不一时如何取舍
在情节创作过程中,每个幼儿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时他们能协商、讨论,有时却无法达成共识,从而引起争执,使得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下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应对方式,既能使活动顺利开展,又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第一种策略是鼓励幼儿轮流尝试,在失败的实践中寻找合理的想法。例如:在戏剧工作坊“小蚂蚁过河”活动中,有幼儿想到用树叶当小船,让蚂蚁过河,于是,几名幼儿靠在一起躺在地上表示一片叶子,结果扮演小蚂蚁的幼儿发现无法坐到“叶子”上,“叶子”也不能动;有幼儿提出在河上架一根木头当独木桥,让蚂蚁过河,于是,几名幼儿一个接一个地躺在地上当独木桥,结果扮演蚂蚁的幼儿还是没有办法从同伴身上爬过去;最后,大家想出可以手拉手围在一起半蹲着表示小船,让“蚂蚁”坐上“小船”,大家齐心协力地挪动,帮助“蚂蚁”过了河。在该活动中,幼儿通过实践各种办法,放弃了一些失败的想法,找到了可行的办法。又如,在戏剧工作坊“小猪智斗大灰狼”活动中,扮演大灰狼的幼儿想了很多办法来推倒“小猪”家的房子,“小猪”们一直配合“大灰狼”一起尝试表演,经过多次试验确定了最佳方案。
第二种策略是将活动延伸到区域中。例如,在戏剧工作坊“门铃响了”的活动中,围绕“谁在按门铃,他是来做什么的”问题,幼儿有多种多样的想法,有的说是送快递的,有的说是邻居来找小朋友玩,有的说是外婆来送礼物了,还有的说是来推销东西的,等等。教师在集体活动中选取其中一种想法,带领幼儿一起发展情节,而对于其他想法,则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讨论和表演。
总之,精彩的戏剧创作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启发和引导。在情节创作过程中,幼儿彼此交换意见、形成共识,他们在贡献自己智慧的同时吸取了他人的创意。这对于幼儿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教师努力探寻更多有效的方法,支持幼儿的想象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