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麻风的症状多变,病程缓慢和在美国少见, 故早期诊断较困难。本文报告了一例瘤型麻风,模似为播散性结核病。患者男,57岁,系古巴移民。因寒战、高烧住院。入院时检查:体温40℃,皮肤有轻度弥漫性红色斑疹,肝肿大(全长14cm),脾和淋巴结不大。血沉90 mm/小时,肝功大致正常,X线胸片示慢性间质性肺病。初疑为败血症,经用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治疗,发热持续不退,血培养(-),遂停用抗菌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麻风的症状多变,病程缓慢和在美国少见, 故早期诊断较困难。本文报告了一例瘤型麻风,模似为播散性结核病。患者男,57岁,系古巴移民。因寒战、高烧住院。入院时检查:体温40℃,皮肤有轻度弥漫性红色斑疹,肝肿大(全长14cm),脾和淋巴结不大。血沉90 mm/小时,肝功大致正常,X线胸片示慢性间质性肺病。初疑为败血症,经用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治疗,发热持续不退,血培养(-),遂停用抗菌素。
其他文献
经活体研究曾证实耳后皮肤对外用药物的渗透性要比背、胸、前臂及股部等处为强,皮肤渗透性的强弱与表皮角质层厚度不同有关,而耳后区皮肤角质层通常最薄。本文作者采用取自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其角质层厚度(28~20微米)比较一致者在体外进行了东莨菪硷经人体皮肤渗透的研究。结果证实耳后皮肤的药物渗透性最强,其经皮肤渗入量为22.4微克/平方厘米/小时,东莨菪硷经耳后皮肤的渗透性>背部>胸部=胃粘膜>前臂>股部(1
瘤型麻风对麻风菌有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缺陷,机制不明.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推测可能存在与HLA联系的免疫反应基因缺陷.为此,作者比较麻风患者和他们HLA-D抗原相同或不同的健康同胞(兄弟姊妹)的试管内对麻风菌及纯蛋白衍化物(PPD)的淋巴细胞增生反应(译注:即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选择23名患者和他们27名同胞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病型分布如下:偏瘤型界线类10名、副极性(subpolar)瘤型8名
作者试验一种不需住院治疗银屑病的方案:夜间应用Locacorten煤焦油软膏(含0.02% Flumethasone pivalate,1%水杨酸和1.5%煤焦油)封闭敷裹,白天用Locasslen软膏(含0.02% Flumethasone pivalate及3%水杨酸)“开放”治疗。
作者于1971~1974年3年内,对123例红斑狼疮患者作了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生化、病理及免疫学等,并根据临床及化验检查结果对红斑狼疮的分型进行讨论。23例盘状红斑狼疮,追踪观察0.2~24年(中数2.5年)。无1例发展为泛发性盘状红斑狼疮(generalized discoid LE)或系统性红斑狼疮。46例泛发性盘状红斑狼疮,追踪观察0.16~42年(中数3年),其中22例(48
认识播散性念珠菌病具有的特征性皮肤损害,有可能对这种常常致死的真菌感染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由于缺乏特殊的体征和症状,这种致死性真菌感染死前常不能诊断.因为大多数这种感染是由随处可见的念珠菌种所引起,除非从血液中培养出病原菌,否则解释阳性培养结果是困难的.Bodey报告,血液培养阳性的,仅占被尸体解剖证实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的25%.广泛器官受累虽然是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特征,但报告皮肤损害者甚少.本文
结节病系一种起因不明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在身体受累器官中形成非干酪样坏死的肉芽肿。达到以下3条标准者,可以考虑确立诊断:(1)与本病相符的临床或放射学表现,或二者皆具备;(2)组织学证实有非干酪样坏死的肉芽肿;(3)活检组织、痰和其他有关体液中细菌、真菌检查阴性。
光化学疗法(补骨脂素继以长波紫外线照射,简称PUVA)用来治疗银屑病、白癜风、蕈样肉芽肿和湿疹已数年.此疗法在理论上有致皮肤癌变的可能.实际情况则尚未确立,因为在人体致癌的潜伏期很长.所以早期发现PUVA疗法致癌是重要的.本文报告一例男性,32岁,患寻常型银屑病12年多,曾经皮质类固醇激素、境界线、白血宁、氨甲蝶呤、羟基脲、维生素A和煤焦油等治疗.1974年10月发展成红皮病用皮质类固醇包封而好转
360毫微米(nm)紫外线(UVA)加煤焦油可抑制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及DNA的合成.但UVA本身并不起作用.单用煤焦油在有些例子中能部分地抑制DNA的合成.254nm紫外线(UVC)和290~320nm紫外线(UVB)不增强煤焦油对DNA合成的抑制作用.二羟基蒽酚(Dithranol)(即蒽林)可抑制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和DNA的合成,但UVA对它没有光活性作用.
慢性苔藓样角化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皮肤病.其特征为四肢躯干进行性发展的苔藓样丘疹结节性损害和头面部脂溢性皮炎样损害.组织学改变是慢性苔藓样皮炎及扁平苔藓样表现.病程经过缓慢,对治疗无反应.自1972年Margolis等以"慢性苔藓样角化病"报告一例以来,此后分别有以"Kaposi网状疣状苔癣""线状苔藓样角化病"等病名报告本病.作者报告一例女性,37岁.病程21年,皮损特点为面颈部红斑鳞屑及浸润性斑
长期以来,麻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细菌学及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尽管既往曾有不少血清学诊断方法的报告(如Rubino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试验等),但特异性均不够高,未能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