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要课题。也正是我们教师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教学经验体会。
首先要开拓学生思维,创设思维情境
(1)引发辩解
在教学时,我注意利用学生正反两方面不同的意见,引发他们积极辩论,创设思維情境,例如:以“十七世记英囯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理解为例,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认为根本目的是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而另一部分学生坚持认为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见此情境,我就马上要求他们为各自的论点提供论据,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前一部分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找出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同封建王朝斗争的史实,象议会斗争、武装起义,特别是处死查理一世等;而另一部分同学则从阶级利益、阶级差别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举出每次斗争资产阶级的要求及斗争后取得的成果或措施。说明其斗争是为发展资本主义。在这场小小的争论中,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转换机制
教学中有很多内容看来很枯燥,因此我想方设法来架设桥梁使学生对其感兴趣。例如:在讲“宗法制”、“分封制”时,初学者会感到关系很乱而理不清。我就用画大树的形式在树干、树枝、树杈上分别标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同时说明大宗、小宗的关系。这样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了。再如对“新航路开辟路线”的掌握,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图册重四位航海家的航行之路。
(3)设置疑问
教学中我注意从教材实际出发,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这样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对高中“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曲折发展”为例,我依据学生可接受性设置了几个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国家性质是什么吧?”学生回答后我接着问:“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在我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部分学生能答出,我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之后又问“在我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同时产生吗?为什么?”这时学生中有了小小的议论,解决之后我又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早分布在哪里?”、那么它们的发展状况又如何呀?、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其原因是什么?........这样层层设疑,使学生关注急于要解决的问题,结果在师生探索中即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同时也掌握了其发展的状况,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从而探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4)对比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比较历史事件,有横向比也有纵向比,求异同、积极思考、找到线索、拓展知识、强化思维。如“古希腊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相对比等等。这样使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想得出它们有哪些异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易于解决学生因抽象、复杂引起的学生消极情绪,发现关键、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的几种方法,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还有待于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熟悉学生。
其次,提高教学效率、调整教学坡度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同在两个班吸级授课,一个班级学生思维特别活跃,而另一个班级学生就很闭塞,反应较慢,这样就尽量不采取千篇一律的做法,而是要因材施教,从主观上找原因加以改进,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不从心里上产生疏远的感觉。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同一教学目标下,确定不同的教学坡度。对基础好的班级坡度应该大些,少设铺垫,对基础差的班级坡度应该小些,要多设铺垫,使对于各种班级所设的铺垫都能确定在一个适当的数量级上,这样有助于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开发学生智力,师生共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与此同时,又绝不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然提出在内容上或在方法上超越授课计划的问题。
在课堂上要注意仔细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对于插话内容,做到既能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提醒其注意事项,引导挖掘隐含条件,逐渐变换机制,从而在大家的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有时学生的插话也是没有价值的,但这时既不能让全体同学围绕他的问题转,也不能不理他,使其情绪低落,而应该采取以进为进的做法。将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引到正确思路上,在保护了插话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把兴趣转化为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从而把兴趣上升为志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主体地位。这样既有利于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开拓学生思维,创设思维情境
(1)引发辩解
在教学时,我注意利用学生正反两方面不同的意见,引发他们积极辩论,创设思維情境,例如:以“十七世记英囯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理解为例,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认为根本目的是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而另一部分学生坚持认为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见此情境,我就马上要求他们为各自的论点提供论据,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前一部分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找出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同封建王朝斗争的史实,象议会斗争、武装起义,特别是处死查理一世等;而另一部分同学则从阶级利益、阶级差别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举出每次斗争资产阶级的要求及斗争后取得的成果或措施。说明其斗争是为发展资本主义。在这场小小的争论中,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转换机制
教学中有很多内容看来很枯燥,因此我想方设法来架设桥梁使学生对其感兴趣。例如:在讲“宗法制”、“分封制”时,初学者会感到关系很乱而理不清。我就用画大树的形式在树干、树枝、树杈上分别标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同时说明大宗、小宗的关系。这样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了。再如对“新航路开辟路线”的掌握,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图册重四位航海家的航行之路。
(3)设置疑问
教学中我注意从教材实际出发,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系,这样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对高中“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曲折发展”为例,我依据学生可接受性设置了几个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国家性质是什么吧?”学生回答后我接着问:“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在我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部分学生能答出,我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之后又问“在我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同时产生吗?为什么?”这时学生中有了小小的议论,解决之后我又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早分布在哪里?”、那么它们的发展状况又如何呀?、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其原因是什么?........这样层层设疑,使学生关注急于要解决的问题,结果在师生探索中即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同时也掌握了其发展的状况,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从而探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4)对比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比较历史事件,有横向比也有纵向比,求异同、积极思考、找到线索、拓展知识、强化思维。如“古希腊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相对比等等。这样使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想得出它们有哪些异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易于解决学生因抽象、复杂引起的学生消极情绪,发现关键、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的几种方法,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还有待于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熟悉学生。
其次,提高教学效率、调整教学坡度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同在两个班吸级授课,一个班级学生思维特别活跃,而另一个班级学生就很闭塞,反应较慢,这样就尽量不采取千篇一律的做法,而是要因材施教,从主观上找原因加以改进,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不从心里上产生疏远的感觉。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同一教学目标下,确定不同的教学坡度。对基础好的班级坡度应该大些,少设铺垫,对基础差的班级坡度应该小些,要多设铺垫,使对于各种班级所设的铺垫都能确定在一个适当的数量级上,这样有助于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开发学生智力,师生共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与此同时,又绝不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然提出在内容上或在方法上超越授课计划的问题。
在课堂上要注意仔细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对于插话内容,做到既能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提醒其注意事项,引导挖掘隐含条件,逐渐变换机制,从而在大家的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有时学生的插话也是没有价值的,但这时既不能让全体同学围绕他的问题转,也不能不理他,使其情绪低落,而应该采取以进为进的做法。将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引到正确思路上,在保护了插话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把兴趣转化为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从而把兴趣上升为志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主体地位。这样既有利于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