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中老年人牙齿缺失情况与体重指数(Body mas s index,BMI)的相关性。方法: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中老年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口腔检查,记录缺牙数目及后牙咬合对数(Posterior OCCluding pairs,POPs),测量每位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并计算BMI。结果: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牙数目与BMI指数间存在线性关系(回归系数b=0.3143,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OPs数目与BMI间呈弱负相关(r=-0.152,P=0.003)。分组研究中肥胖组缺牙后未进行义齿修复的个体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研究人群中随着口腔内缺牙数目增加或后牙咬合对数数目减少,BMI指数呈增大趋势,提示中老年人口腔内牙齿缺失情况可能会影响到BMI指数。
[关键词]中老年人;体重指数(BMI);牙齿缺失;后牙咬合对数(POPs);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1-0103-04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提示超重和肥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肥胖与牙周病、龋病间的关系被更多研究结果支持后,有人提出在咀嚼系统受损的情况下是否会影响体重的增加。口腔内牙齿数量的多少及修复情况会直接影响咀嚼功能,有研究调查发现较少的剩余牙齿数量与较高的BMI指数问存在相关性,Hilgert也指出牙列缺损并且没有及时修复的群体更加容易肥胖。中老年人是缺牙的高发人群,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城乡老年人失牙率高达86.1%,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牙齿缺失后对中老年人口腔健康与口腔功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对全身健康的影响也更为突出。在我国,有关缺牙数目与体重指数(BMI)关系的临床研究较少,并且,在以往研究中对口腔牙齿缺失情况进行评估时,多数研究局限于牙齿数量来衡量牙列的功能状态,而口腔内存在正常咬合关系的牙齿或义齿才能发挥咀嚼功能。因此,本研究以中老年人群为调查对象,以缺牙数目及后牙咬合对数(Posterior occluding pairs,POPs)来评估口腔牙列的功能状况,初步探讨中老年人牙齿缺失情况与体重指数(BMI)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中老年人口腔维护及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选取2016年3月2016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的475名中老年人。根据排除标准筛选出381名,其中男226名,女155名。年龄45~8l岁。排除标准:①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心血管疾病等);②有遗传性肥胖者;③口内余留牙<10颗者;④未能将问卷填写齐全或体检报告不完整;⑤无法配合检查者。以世界卫生组织对中老年人提出的年龄分段为依据,将该人群分为中年年龄段(45~59岁)与老年年齡段(60岁以上)分别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表。体检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详细记录基本信息、全身疾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口腔卫生习惯、日常饮食习惯及家族史等。文盲或填写困难者由调查者询问后代为填写。
1.2.2口腔检查:严格按照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5版)进行操作和诊断。调查者使用一次性口镜和镊子,检查口腔内牙齿缺失的位置、数目,余留牙齿状况(含第三磨牙)及义齿修复情况,其中无论任何原因,只要牙齿不存在或为残根即定义为牙齿缺失,以每个牙位为单位记录,每个个体的失牙总数为所有失牙牙位位数的求和。天然牙或义齿修复的牙列中,正中时上下咬合接触的一对前磨牙或磨牙记分为1个(POPs),不包括有拔牙指征的天然牙和松动的桥体。主要记录内容为缺牙数目、义齿修复情况及POPs数目。检查人员在调查前均进行统一培训。
1.2.3体格检查: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的建议,以体重指数(BMI)来衡量检测人群中的超重、肥胖情况。判定标准为:体重正常(18.5~24kg/m2);超重(24~28kg/m2);肥胖(≥28kg/m2)。根据判定标准将人群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分别进行研究。身高、体重数据均来自于体检报告。
1.3质量控制:由两名口腔专科研究生根据统一标准进行常规口腔检查。一人进行操作另一人椅旁记录数据。调查前进行预试验,对预试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做出改进。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本次研究中共有381名中老年人最终纳入统计,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为(57.23±5.76)岁,中年总人数273名,老年总人数108名,男性226名,女性155名。超重检出率为45.40%,肥胖检出率为21_52%,老年人明显高于中年人(P<0.05)。中老年口腔内缺牙率为59.58%(中年51.28%,老年81.48%);口腔内缺牙行义齿修复率为44.93%(中年38.8%,老年54.5%)。
2.2中老年缺牙数目及POP s数目比较:中年年龄段肥胖组缺牙数目较体重正常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老年组中未发现差异性(P>0.05)。中年和老年年龄段均发现三组POPs数目不全相同(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肥胖组POPs数目明显小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义齿修复情况分析:三组义齿修复情况不全相同(F=14.21,P<0.05),经过进一步比较(P值校正后),发现肥胖组缺牙后未进行义齿修复的个体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正常和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P<0.01),见图1。
2.4缺牙数目与BMI间散点图:以缺牙数目为x轴,BMI指数为Y轴拟合的散点图中可以看出缺牙数目与BMI指数间存在线性关系,随着缺牙数目的增加,BMI指数呈增大趋势。以缺牙数目为自变量(x),BMI指数为应变量(Y),做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Y=25.046+0.3143X,对b进行假设检验,t=4.404,P<0.001,b>0,说明随着缺牙数目的增加,BMI指数随之增大,两者问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见图2。
2.5 POPs數目与BMI指数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OPs数目与BMI指数间存在弱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POPs数目的减少,体重指数可能有增加的趋势,见表2。
3.讨论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治疗和护理的重点一般在于针对系统性疾病的症状,而口腔健康很容易被忽视。事实上口腔健康直接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全身健康。牙齿缺失作为口腔健康最为明显的特征,有研究指出牙齿缺失容易引起肥胖,可见分析中老年人中两者间的相关性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可以早期防治,维护口腔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81名中老年中超重检出率为45.40%,肥胖检出率为21.52%,且老年人明显高于中年人,可能与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活动量减小,对摄入食物的代谢能力减退有关,提示中老年是超重、肥胖的高危人群。口腔牙齿缺失率为59.58%,低于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原因可能是该研究排除了口内余留牙<10颗者,对结果产生了影响。在分组研究中发现中年肥胖组缺牙数目明显多于正常组(P<0.05),而老年人中未发现差异性(P>0.05)。说明与老年人相比缺牙数目与BMI间关系在中年人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缺牙数目与BMI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该结果与Sheiham等学者的报道相似,说明在中老年人中随着口腔内缺牙数目的增多,BMI指数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目前,后牙咬合对数(POPs)是评估口腔咀嚼能力的关键变量,本研究结果显示POPs数目与BMI指数问存在弱负相关性(P<0.05),说明POPs数目越多,其BMI指数越小,如果咀嚼效率越高,可能越有助于维持健康的BMI指数。因此,牙齿缺失后及时行义齿修复,恢复正常口腔咀嚼功能十分重要。有研究指出牙齿缺失并且没有及时修复的群体与牙列完整或有修复体存在的群体相比更加容易肥胖。在本研究人群中牙齿缺失后行义齿修复率为44.93%。分组研究发现BMI指数等级越高的人群其义齿修复率明显减少(P<0.05),說明该人群口腔咀嚼能力可能长时期处于较差的功能状态,严重影响正常的进食活动及全身健康,可能影响到了BMI指数。同时反映该人群中,对自身牙齿健康关注不足者占大多数。
牙齿缺失与BMI指数间相关关系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牙齿缺失,口腔咀嚼能力受损后人们会无意识地减少摄入蔬菜等纤维食物,增加食用高脂肪、饱和脂肪的软化食品,而食品选择模式的改变常常被忽视。未充分咀嚼的食物到达肠道后使得局部的脂肪量增加,为肠道细菌培养提供更多的能量,可能会导致BMI指数增大。Forde等观察到相同热卡的食物咀嚼的次数越多获得的饱感越强烈,说明口腔内较差的咀嚼能力不能有效地刺激下丘脑内侧的饱足中枢而导致过量饮食,直接结果是BMI指数增大。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两者间的相关性与牙周炎的炎症介质作用相关,牙周炎与肥胖问的相关性已经得到证实,认为缺失的牙齿多是因为牙周炎导致的松动脱落,因此,认为牙齿数量与BMI间的相关性可能是受牙周炎程度的影响。本次横断面研究只能得出缺牙数目、POPs数目与BMI指数间存在相关性,但并不能证实其问的因果关系,对此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中老年口腔内牙齿缺失情况有可能会影响BMI指数。提示我们对于中老年人群的口腔保健与健康宣传工作中,应注意牙齿缺失后的影响,并积极的治疗修复,减少及预防口腔健康对全身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中老年人;体重指数(BMI);牙齿缺失;后牙咬合对数(POPs);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1-0103-04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提示超重和肥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肥胖与牙周病、龋病间的关系被更多研究结果支持后,有人提出在咀嚼系统受损的情况下是否会影响体重的增加。口腔内牙齿数量的多少及修复情况会直接影响咀嚼功能,有研究调查发现较少的剩余牙齿数量与较高的BMI指数问存在相关性,Hilgert也指出牙列缺损并且没有及时修复的群体更加容易肥胖。中老年人是缺牙的高发人群,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城乡老年人失牙率高达86.1%,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牙齿缺失后对中老年人口腔健康与口腔功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对全身健康的影响也更为突出。在我国,有关缺牙数目与体重指数(BMI)关系的临床研究较少,并且,在以往研究中对口腔牙齿缺失情况进行评估时,多数研究局限于牙齿数量来衡量牙列的功能状态,而口腔内存在正常咬合关系的牙齿或义齿才能发挥咀嚼功能。因此,本研究以中老年人群为调查对象,以缺牙数目及后牙咬合对数(Posterior occluding pairs,POPs)来评估口腔牙列的功能状况,初步探讨中老年人牙齿缺失情况与体重指数(BMI)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中老年人口腔维护及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选取2016年3月2016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的475名中老年人。根据排除标准筛选出381名,其中男226名,女155名。年龄45~8l岁。排除标准:①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心血管疾病等);②有遗传性肥胖者;③口内余留牙<10颗者;④未能将问卷填写齐全或体检报告不完整;⑤无法配合检查者。以世界卫生组织对中老年人提出的年龄分段为依据,将该人群分为中年年龄段(45~59岁)与老年年齡段(60岁以上)分别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表。体检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详细记录基本信息、全身疾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口腔卫生习惯、日常饮食习惯及家族史等。文盲或填写困难者由调查者询问后代为填写。
1.2.2口腔检查:严格按照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5版)进行操作和诊断。调查者使用一次性口镜和镊子,检查口腔内牙齿缺失的位置、数目,余留牙齿状况(含第三磨牙)及义齿修复情况,其中无论任何原因,只要牙齿不存在或为残根即定义为牙齿缺失,以每个牙位为单位记录,每个个体的失牙总数为所有失牙牙位位数的求和。天然牙或义齿修复的牙列中,正中时上下咬合接触的一对前磨牙或磨牙记分为1个(POPs),不包括有拔牙指征的天然牙和松动的桥体。主要记录内容为缺牙数目、义齿修复情况及POPs数目。检查人员在调查前均进行统一培训。
1.2.3体格检查: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的建议,以体重指数(BMI)来衡量检测人群中的超重、肥胖情况。判定标准为:体重正常(18.5~24kg/m2);超重(24~28kg/m2);肥胖(≥28kg/m2)。根据判定标准将人群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分别进行研究。身高、体重数据均来自于体检报告。
1.3质量控制:由两名口腔专科研究生根据统一标准进行常规口腔检查。一人进行操作另一人椅旁记录数据。调查前进行预试验,对预试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做出改进。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本次研究中共有381名中老年人最终纳入统计,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为(57.23±5.76)岁,中年总人数273名,老年总人数108名,男性226名,女性155名。超重检出率为45.40%,肥胖检出率为21_52%,老年人明显高于中年人(P<0.05)。中老年口腔内缺牙率为59.58%(中年51.28%,老年81.48%);口腔内缺牙行义齿修复率为44.93%(中年38.8%,老年54.5%)。
2.2中老年缺牙数目及POP s数目比较:中年年龄段肥胖组缺牙数目较体重正常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老年组中未发现差异性(P>0.05)。中年和老年年龄段均发现三组POPs数目不全相同(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肥胖组POPs数目明显小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义齿修复情况分析:三组义齿修复情况不全相同(F=14.21,P<0.05),经过进一步比较(P值校正后),发现肥胖组缺牙后未进行义齿修复的个体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正常和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P<0.01),见图1。
2.4缺牙数目与BMI间散点图:以缺牙数目为x轴,BMI指数为Y轴拟合的散点图中可以看出缺牙数目与BMI指数间存在线性关系,随着缺牙数目的增加,BMI指数呈增大趋势。以缺牙数目为自变量(x),BMI指数为应变量(Y),做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Y=25.046+0.3143X,对b进行假设检验,t=4.404,P<0.001,b>0,说明随着缺牙数目的增加,BMI指数随之增大,两者问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见图2。
2.5 POPs數目与BMI指数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OPs数目与BMI指数间存在弱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POPs数目的减少,体重指数可能有增加的趋势,见表2。
3.讨论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治疗和护理的重点一般在于针对系统性疾病的症状,而口腔健康很容易被忽视。事实上口腔健康直接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全身健康。牙齿缺失作为口腔健康最为明显的特征,有研究指出牙齿缺失容易引起肥胖,可见分析中老年人中两者间的相关性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可以早期防治,维护口腔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81名中老年中超重检出率为45.40%,肥胖检出率为21.52%,且老年人明显高于中年人,可能与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活动量减小,对摄入食物的代谢能力减退有关,提示中老年是超重、肥胖的高危人群。口腔牙齿缺失率为59.58%,低于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原因可能是该研究排除了口内余留牙<10颗者,对结果产生了影响。在分组研究中发现中年肥胖组缺牙数目明显多于正常组(P<0.05),而老年人中未发现差异性(P>0.05)。说明与老年人相比缺牙数目与BMI间关系在中年人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缺牙数目与BMI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该结果与Sheiham等学者的报道相似,说明在中老年人中随着口腔内缺牙数目的增多,BMI指数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目前,后牙咬合对数(POPs)是评估口腔咀嚼能力的关键变量,本研究结果显示POPs数目与BMI指数问存在弱负相关性(P<0.05),说明POPs数目越多,其BMI指数越小,如果咀嚼效率越高,可能越有助于维持健康的BMI指数。因此,牙齿缺失后及时行义齿修复,恢复正常口腔咀嚼功能十分重要。有研究指出牙齿缺失并且没有及时修复的群体与牙列完整或有修复体存在的群体相比更加容易肥胖。在本研究人群中牙齿缺失后行义齿修复率为44.93%。分组研究发现BMI指数等级越高的人群其义齿修复率明显减少(P<0.05),說明该人群口腔咀嚼能力可能长时期处于较差的功能状态,严重影响正常的进食活动及全身健康,可能影响到了BMI指数。同时反映该人群中,对自身牙齿健康关注不足者占大多数。
牙齿缺失与BMI指数间相关关系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牙齿缺失,口腔咀嚼能力受损后人们会无意识地减少摄入蔬菜等纤维食物,增加食用高脂肪、饱和脂肪的软化食品,而食品选择模式的改变常常被忽视。未充分咀嚼的食物到达肠道后使得局部的脂肪量增加,为肠道细菌培养提供更多的能量,可能会导致BMI指数增大。Forde等观察到相同热卡的食物咀嚼的次数越多获得的饱感越强烈,说明口腔内较差的咀嚼能力不能有效地刺激下丘脑内侧的饱足中枢而导致过量饮食,直接结果是BMI指数增大。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两者间的相关性与牙周炎的炎症介质作用相关,牙周炎与肥胖问的相关性已经得到证实,认为缺失的牙齿多是因为牙周炎导致的松动脱落,因此,认为牙齿数量与BMI间的相关性可能是受牙周炎程度的影响。本次横断面研究只能得出缺牙数目、POPs数目与BMI指数间存在相关性,但并不能证实其问的因果关系,对此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中老年口腔内牙齿缺失情况有可能会影响BMI指数。提示我们对于中老年人群的口腔保健与健康宣传工作中,应注意牙齿缺失后的影响,并积极的治疗修复,减少及预防口腔健康对全身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