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有关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治安问题的难点。本文结合诸多文献,并根据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德育思考这一课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德育思考;犯罪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我国青少年已满十四周岁且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刑事责任以及事故。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多年来社会治安工作的一项难点。
一、未成年人德育的内涵及意义
在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系统中,将我国良性的社会道德品质以个人的形式转化给目标个体,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教学领域中称为德育。德育作为我国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教学理论往往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的支撑。有关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其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而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是我国目前青少年治安管理问题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德育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以及品德管控。总之,德育是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手段。
二、诱导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因素
1.不良心理的诱导
不良心理的诱导是未成年人发生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是自私、贪婪的心理。在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形式中,侵害他人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最为严重,而造成这一犯罪行为的主要诱因就是未成年自私、贪婪的心理。
第二是盲目攀比心理。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还存在着一部分人羡慕高消费生活、对他人的优质生活产生妒忌的心理。这一心理的产生,同样会造成未成年人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变得不理智,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2.沾染社会的消极因素
学校和社会是未成年人在成长阶段的两大生活场所。未成年人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诱惑。在一些不良因素面前,未成年人的抵抗能力非常薄弱,往往产生消极心理。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德育措施
1.建立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未成年人心理的不断变化,笔者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德育措施应该围绕家庭、社會以及学校三方展开,建立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机制。完善校园基础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强化教师的个人修养,使其在对未成年人授课过程中产生示范效应。在强化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方面同样要加强相关教育力度。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想品德教育培训,通过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与学校、社会形成全方位的配合,全力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2.全面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德育建设应采取多元的德育教学手段,全面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结合未成年人的需求建设新型德育板块。其次,教学应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开展未成年人的健康心理测评以及测试等相关活动,来了解每一名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情况,对每一名未成年人都应做到全方位的监管。再次,与社会、家庭两方达成深度的合作,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有效杜绝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从而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建立联合机制,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家庭和社会各方的配合下顺利开展,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社会和谐快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旭.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一种整合性教育预防体系的建构理路[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3):44-49.
[2]马伟炜,庄瑾瑜.堵漏洞防患于未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思考[J].人民之声,2006,8(2):18-19.
[3]崔海英.《利雅得准则》对我国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的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2(2):63-71.
[4]牛凯.“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综述[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1(4):81-86.
[5]章璐,张世欣,黄小力,等.“依法治国”背景下的青少年法律体系建设系列研讨会综述[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5(3):107-115.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德育思考;犯罪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我国青少年已满十四周岁且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刑事责任以及事故。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多年来社会治安工作的一项难点。
一、未成年人德育的内涵及意义
在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系统中,将我国良性的社会道德品质以个人的形式转化给目标个体,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教学领域中称为德育。德育作为我国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教学理论往往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的支撑。有关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其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而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是我国目前青少年治安管理问题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德育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以及品德管控。总之,德育是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手段。
二、诱导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因素
1.不良心理的诱导
不良心理的诱导是未成年人发生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是自私、贪婪的心理。在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形式中,侵害他人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最为严重,而造成这一犯罪行为的主要诱因就是未成年自私、贪婪的心理。
第二是盲目攀比心理。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还存在着一部分人羡慕高消费生活、对他人的优质生活产生妒忌的心理。这一心理的产生,同样会造成未成年人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变得不理智,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2.沾染社会的消极因素
学校和社会是未成年人在成长阶段的两大生活场所。未成年人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诱惑。在一些不良因素面前,未成年人的抵抗能力非常薄弱,往往产生消极心理。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德育措施
1.建立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未成年人心理的不断变化,笔者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德育措施应该围绕家庭、社會以及学校三方展开,建立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机制。完善校园基础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强化教师的个人修养,使其在对未成年人授课过程中产生示范效应。在强化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方面同样要加强相关教育力度。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想品德教育培训,通过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与学校、社会形成全方位的配合,全力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2.全面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德育建设应采取多元的德育教学手段,全面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结合未成年人的需求建设新型德育板块。其次,教学应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开展未成年人的健康心理测评以及测试等相关活动,来了解每一名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情况,对每一名未成年人都应做到全方位的监管。再次,与社会、家庭两方达成深度的合作,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有效杜绝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从而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建立联合机制,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家庭和社会各方的配合下顺利开展,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社会和谐快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旭.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一种整合性教育预防体系的建构理路[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3):44-49.
[2]马伟炜,庄瑾瑜.堵漏洞防患于未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思考[J].人民之声,2006,8(2):18-19.
[3]崔海英.《利雅得准则》对我国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的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2(2):63-71.
[4]牛凯.“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综述[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1(4):81-86.
[5]章璐,张世欣,黄小力,等.“依法治国”背景下的青少年法律体系建设系列研讨会综述[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5(3):1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