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千年临山卫是活着的“临山记忆”,集中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笔者深入调查家乡临山镇的历史文化轨迹,从经济文化等角度研究古镇发展特点。
【关键词】:历史文化;经济;保卫;古镇
1. 引言
临山镇是浙江省余姚市辖镇。位于余姚西北,杭州湾南岸,面积49.7平方千米,海岸线2.9公里,2000年底全镇总人口41929人。辖行政村10个、社区2个。早在明·洪武年间就有临山卫,是浙东著名的“三卫”之一,戚继光曾与此驻军抗倭,尚存有卫城古城墙、烽火台、炮楼等遗迹。临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借助千年古镇的人文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稳镇、科教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 历史沿革
纵观临山历史,起源于东山支脉。
首先要提的就是余支,他们是临山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居民。据此推算,临山有居民居住的历史已在1700年以上了。余支据记载是在东汉时期因中原发生战乱,避难来到临山镇的今鸡鸣山华家岭一带。[1]
而汪家岙,地处于临山东山。在汉代因为北方的持续战乱,百姓无奈大批向南迁移到东山诸峰的山岙间,聚姓而定居。如华家岭之华姓,汪家岙之汪姓,南冯岙、后冯岙之冯姓,喻家堰之喻姓等均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此定居而形成村落。
明代邑人谢与梅曾有诗曰:“人烟随岙起,草色遍湖平。”诗中情景即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
东晋时期,孙恩起义攻克余姚上虞,为了保证海路的安全至晋朝时,海水已渐退至今大古塘以北,现在的临山集镇地域已成为海防前线。而他们在临山迄西二里的小山上结寨屯兵,以拒官兵。这座山就称为寨山,现称为老寨山。山北村落即是今老寨村。
到了唐朝,现在的临山集镇一带早有人居住,因为附近山上建有姚娘庙而有了这个名字。也就在此时,临山就有了明确的行政归属。古有记载:“余姚置十五乡,乡各置里。”“东山乡领里六:李春、姚娘、安僧、余福、余支、蒋德。”现在的临山集镇一带属于姚娘里,临山南片一带归属余福、余支里。邑人有聚族而居的习惯,故在东山一带地域的名称经常常与姓氏有关。如姚娘里是以当时居住在庙山附近的妇女姚娘而得名。[2]
宋代时在此设庙山寨。城寨跨山据险以守。有记载曰:“越郡兵自禁军,厢军外,又有土军,分十三寨防守要地,庙山其一也”。[3]由此可见,早在宋代、庙山(临山)就已是海防军事要地了。
3. 发展特色
3.1 特产
(1)葡萄:葡萄的旺季笔者去到当地特色“味香园”参观,听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了很多。这里是宁波市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临山的葡萄种植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有记载。现在该农庄所有的葡萄品种可谓是多种多样,如巨玫瑰,美人指,温克等等。“味香园”早在2008年就被评为“宁波市精品果园”。2009年副省长,人大常委副主任等亲自视察,“亚洲美女”冠军王磊,《来发讲啥西》节目组都慕名而来。同时这里也是综合实验站的示范点。现在已规划了总面积为3000亩的味香园葡萄产业基地,300亩的葡萄观光园,积极推动临山农业向观光旅游型迈进。这一天参观下来,最深的印象就是葡萄一箱箱地卖出,果农一趟趟地拉来葡萄。可见当地葡萄的魅力之大。现在以“味香园”品牌和“余姚(临山)葡萄节”为载体的观光农业已走出余姚,享誉省内外。
(2)榨菜:拥有万亩榨菜生产基地,以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泰”为龙头的榨菜种植、加工能力达1.6万吨以上。
(3)神农”畜禽、“来宝”香干、杭州湾海鲜等特产也久负盛名。
3.2 风景
临山镇的历史悠久,遗迹众多。有“古卫城墙遗址”、“戚少保祠”、“麟山第一泉”、“苍山烟树”、“三官殿”、“浙東妈祖庙(天后宫)”、“北海观潮”、“临山烈士陵园”等临山八景,现在又可以“葡萄观光”、“月华垂钓”,实在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3.3 经济
临山镇已有很多优势行业,比如电子电器、蓄电池、机械制造等。在这其中临山的制笔可谓是全国闻名,临山是名副其实的“制笔王国”。笔者深入一些笔厂打工经历,环境好、效率高、员工相处融洽。近几年来,临山镇着力于开发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整机产品,如高科技指纹锁、制冰机、车载冰箱、家用冰箱等产品的开发,为临山镇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总结
随着时代的改变,已经不只要发展经济。201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等重要,并将其定为基础的地位,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明确要求各地要大力开展文化遗产继承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一个民族就凭藉这些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得以认同、延续和发展。现在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临山卫、烈士墓园的修缮,补贴政策等等,可见希望能够保留古镇遗迹,留住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愿望之强烈。
注释:
[3]宋《嘉泰志》
〔2〕唐十道志
[1]清雍正《东山志》
【关键词】:历史文化;经济;保卫;古镇
1. 引言
临山镇是浙江省余姚市辖镇。位于余姚西北,杭州湾南岸,面积49.7平方千米,海岸线2.9公里,2000年底全镇总人口41929人。辖行政村10个、社区2个。早在明·洪武年间就有临山卫,是浙东著名的“三卫”之一,戚继光曾与此驻军抗倭,尚存有卫城古城墙、烽火台、炮楼等遗迹。临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借助千年古镇的人文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稳镇、科教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 历史沿革
纵观临山历史,起源于东山支脉。
首先要提的就是余支,他们是临山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居民。据此推算,临山有居民居住的历史已在1700年以上了。余支据记载是在东汉时期因中原发生战乱,避难来到临山镇的今鸡鸣山华家岭一带。[1]
而汪家岙,地处于临山东山。在汉代因为北方的持续战乱,百姓无奈大批向南迁移到东山诸峰的山岙间,聚姓而定居。如华家岭之华姓,汪家岙之汪姓,南冯岙、后冯岙之冯姓,喻家堰之喻姓等均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此定居而形成村落。
明代邑人谢与梅曾有诗曰:“人烟随岙起,草色遍湖平。”诗中情景即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
东晋时期,孙恩起义攻克余姚上虞,为了保证海路的安全至晋朝时,海水已渐退至今大古塘以北,现在的临山集镇地域已成为海防前线。而他们在临山迄西二里的小山上结寨屯兵,以拒官兵。这座山就称为寨山,现称为老寨山。山北村落即是今老寨村。
到了唐朝,现在的临山集镇一带早有人居住,因为附近山上建有姚娘庙而有了这个名字。也就在此时,临山就有了明确的行政归属。古有记载:“余姚置十五乡,乡各置里。”“东山乡领里六:李春、姚娘、安僧、余福、余支、蒋德。”现在的临山集镇一带属于姚娘里,临山南片一带归属余福、余支里。邑人有聚族而居的习惯,故在东山一带地域的名称经常常与姓氏有关。如姚娘里是以当时居住在庙山附近的妇女姚娘而得名。[2]
宋代时在此设庙山寨。城寨跨山据险以守。有记载曰:“越郡兵自禁军,厢军外,又有土军,分十三寨防守要地,庙山其一也”。[3]由此可见,早在宋代、庙山(临山)就已是海防军事要地了。
3. 发展特色
3.1 特产
(1)葡萄:葡萄的旺季笔者去到当地特色“味香园”参观,听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了很多。这里是宁波市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临山的葡萄种植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有记载。现在该农庄所有的葡萄品种可谓是多种多样,如巨玫瑰,美人指,温克等等。“味香园”早在2008年就被评为“宁波市精品果园”。2009年副省长,人大常委副主任等亲自视察,“亚洲美女”冠军王磊,《来发讲啥西》节目组都慕名而来。同时这里也是综合实验站的示范点。现在已规划了总面积为3000亩的味香园葡萄产业基地,300亩的葡萄观光园,积极推动临山农业向观光旅游型迈进。这一天参观下来,最深的印象就是葡萄一箱箱地卖出,果农一趟趟地拉来葡萄。可见当地葡萄的魅力之大。现在以“味香园”品牌和“余姚(临山)葡萄节”为载体的观光农业已走出余姚,享誉省内外。
(2)榨菜:拥有万亩榨菜生产基地,以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泰”为龙头的榨菜种植、加工能力达1.6万吨以上。
(3)神农”畜禽、“来宝”香干、杭州湾海鲜等特产也久负盛名。
3.2 风景
临山镇的历史悠久,遗迹众多。有“古卫城墙遗址”、“戚少保祠”、“麟山第一泉”、“苍山烟树”、“三官殿”、“浙東妈祖庙(天后宫)”、“北海观潮”、“临山烈士陵园”等临山八景,现在又可以“葡萄观光”、“月华垂钓”,实在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3.3 经济
临山镇已有很多优势行业,比如电子电器、蓄电池、机械制造等。在这其中临山的制笔可谓是全国闻名,临山是名副其实的“制笔王国”。笔者深入一些笔厂打工经历,环境好、效率高、员工相处融洽。近几年来,临山镇着力于开发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整机产品,如高科技指纹锁、制冰机、车载冰箱、家用冰箱等产品的开发,为临山镇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总结
随着时代的改变,已经不只要发展经济。201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等重要,并将其定为基础的地位,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明确要求各地要大力开展文化遗产继承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一个民族就凭藉这些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得以认同、延续和发展。现在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临山卫、烈士墓园的修缮,补贴政策等等,可见希望能够保留古镇遗迹,留住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愿望之强烈。
注释:
[3]宋《嘉泰志》
〔2〕唐十道志
[1]清雍正《东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