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前教育专家M.A.埃贝克提出: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的确,在教育者面前的幼儿是一本“难读的书”,而观察就是读懂这本书的“金钥匙”。如何用敏锐而独特的视角去捕捉、记录并正确解读的游戏行为,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观察是通过教师的感官知觉了解儿童的过程。蒙台梭利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支持幼儿游戏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看见幼儿,儿童视角欣赏幼儿游戏
有时候人们往往会将看到的事情用主观的意识去审视,用惯性的思维来阐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是教师在观察行为中的大忌。因此,在观察幼儿行为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切实。
“看见”是一门技术,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超出常人的视角与耐心。首先,要会看,看到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与材料、环境的互动等,需要看到幼儿游戏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教师观察的过程应是幼儿在自然狀态下的活动,因此教师的观察不能让幼儿有束缚感。这就要求教师站位准确,既能全面的观察到幼儿的活动,又不影响幼儿的自主发挥;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目的性,专注、细心、持续,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看到幼儿的游戏行为。
其次,作为观察者,教师还需要会听、会记。听幼儿的语言、声音,记幼儿游戏的动作、表情、活动、反应等。在记录过程中只记事实,不做解释;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对于幼儿的语言,记录原话而非观察者的转述;观察者需以旁观者身份客观还原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幼儿的视角入情、入境、入心,多一点陪伴,少一点干扰。
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承担着观察者与支持者的身份。在幼儿没有提出帮助需求时,教师只要看见幼儿行为,看见细节、看见活动、看见动机、看见过程及背后的幼儿发展,随时准备着用启迪性方式引导幼儿游戏的深入开展。而这离不开教师能够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用儿童视角去欣赏幼儿的游戏。
看懂幼儿,专业视角解读幼儿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观察幼儿的目的是要了解幼儿当前学习与发展的状况,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观察了解幼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因此,要用专业的视角准确解读幼儿行为,做看懂幼儿的知心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客观、全面的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剥茧抽丝,抓其实质。
在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时,既要依托《指南》中各领域目标了解幼儿的共性年龄特征,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既要把握幼儿当下的动机,又要分析所体现的学习品质;既要懂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又要明白“怎么听孩子才能说”,既需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研究孩子的玩具、玩法……
看懂幼儿,方能走进幼儿的世界,了解幼儿的发展与需求,用欣赏与赞美的眼光去审视幼儿,用积极与专业的视角去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与健康发展引路。
支持幼儿,精准判断促进幼儿发展
有一句话说:“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孩子更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思维和行为的个体。在“看懂”幼儿的基础上,给幼儿恰如其分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内在动力,促其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促其富有个性的发展。
首先,鼓励幼儿的行为,不要任意打断幼儿的游戏,不任意限制幼儿的游戏活动,积极肯定幼儿的游戏行为。其次,服务幼儿的游戏,不做“游戏的导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把空间还给孩子,顺应幼儿的兴趣,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把材料还给孩子,巧妙运用尝试的特性,给孩子创造的机会;把游戏还给孩子,开发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给孩子发挥的空间。再次,合理指导游戏,做个“善等、说准、会引导”的陪伴者,让幼儿因为被关注与肯定而感到安全、自在、快乐。
教师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静静等待幼儿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尝试与操作中积累经验,在经历失败与体验成功中提升面对困难的韧性,在协商与合作中感受同伴合作的团队力量。幼儿的游戏世界是一个小型社会,是幼儿完成人格发展与社会化进程的必经阶段,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与帮助,是要对幼儿适应社会、完成人格发展有所助益的,用精准的判断来确定是否介入、何时给予帮助,做到尊重幼儿选择,尊重幼儿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指南》解读中强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用教育的眼光来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只有教师全面细致的观察幼儿的行为,给予正确、深入的分析才能做出适宜的指导,有效推动幼儿的发展。因此,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会观察、分析游戏的行为,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样教师才会有效的介入指导,从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琅琊中心幼儿园)
观察是通过教师的感官知觉了解儿童的过程。蒙台梭利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支持幼儿游戏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看见幼儿,儿童视角欣赏幼儿游戏
有时候人们往往会将看到的事情用主观的意识去审视,用惯性的思维来阐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是教师在观察行为中的大忌。因此,在观察幼儿行为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切实。
“看见”是一门技术,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超出常人的视角与耐心。首先,要会看,看到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与材料、环境的互动等,需要看到幼儿游戏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教师观察的过程应是幼儿在自然狀态下的活动,因此教师的观察不能让幼儿有束缚感。这就要求教师站位准确,既能全面的观察到幼儿的活动,又不影响幼儿的自主发挥;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目的性,专注、细心、持续,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看到幼儿的游戏行为。
其次,作为观察者,教师还需要会听、会记。听幼儿的语言、声音,记幼儿游戏的动作、表情、活动、反应等。在记录过程中只记事实,不做解释;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对于幼儿的语言,记录原话而非观察者的转述;观察者需以旁观者身份客观还原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幼儿的视角入情、入境、入心,多一点陪伴,少一点干扰。
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承担着观察者与支持者的身份。在幼儿没有提出帮助需求时,教师只要看见幼儿行为,看见细节、看见活动、看见动机、看见过程及背后的幼儿发展,随时准备着用启迪性方式引导幼儿游戏的深入开展。而这离不开教师能够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用儿童视角去欣赏幼儿的游戏。
看懂幼儿,专业视角解读幼儿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观察幼儿的目的是要了解幼儿当前学习与发展的状况,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观察了解幼儿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因此,要用专业的视角准确解读幼儿行为,做看懂幼儿的知心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客观、全面的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剥茧抽丝,抓其实质。
在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时,既要依托《指南》中各领域目标了解幼儿的共性年龄特征,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既要把握幼儿当下的动机,又要分析所体现的学习品质;既要懂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又要明白“怎么听孩子才能说”,既需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研究孩子的玩具、玩法……
看懂幼儿,方能走进幼儿的世界,了解幼儿的发展与需求,用欣赏与赞美的眼光去审视幼儿,用积极与专业的视角去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与健康发展引路。
支持幼儿,精准判断促进幼儿发展
有一句话说:“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孩子更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思维和行为的个体。在“看懂”幼儿的基础上,给幼儿恰如其分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内在动力,促其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促其富有个性的发展。
首先,鼓励幼儿的行为,不要任意打断幼儿的游戏,不任意限制幼儿的游戏活动,积极肯定幼儿的游戏行为。其次,服务幼儿的游戏,不做“游戏的导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把空间还给孩子,顺应幼儿的兴趣,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把材料还给孩子,巧妙运用尝试的特性,给孩子创造的机会;把游戏还给孩子,开发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给孩子发挥的空间。再次,合理指导游戏,做个“善等、说准、会引导”的陪伴者,让幼儿因为被关注与肯定而感到安全、自在、快乐。
教师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静静等待幼儿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尝试与操作中积累经验,在经历失败与体验成功中提升面对困难的韧性,在协商与合作中感受同伴合作的团队力量。幼儿的游戏世界是一个小型社会,是幼儿完成人格发展与社会化进程的必经阶段,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与帮助,是要对幼儿适应社会、完成人格发展有所助益的,用精准的判断来确定是否介入、何时给予帮助,做到尊重幼儿选择,尊重幼儿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指南》解读中强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用教育的眼光来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只有教师全面细致的观察幼儿的行为,给予正确、深入的分析才能做出适宜的指导,有效推动幼儿的发展。因此,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会观察、分析游戏的行为,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样教师才会有效的介入指导,从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琅琊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