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网络化进程的加速,大数据时代对辅导员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策略,提出大数据时代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策略选择上,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以“求真”为基础,培育批判思维能力;二是要以“择善”为重点,培育价值引导能力;三是要以“求美”为导向,培育话语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创新研究(2018GXDJ-YB11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指出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自从中国1994年接入互联网,网络技术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随着网络技术全面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中国也进入到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大数据时代。一方面,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信息共享、数据互通、思想交流的有利机遇,另一方面,也使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化,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谣言屡见不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涵养网络主体性,健康有序地参与网络生活,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 网络媒介素养概述
1.1 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出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培育媒介素养的要义在于回应媒体时代的问题,提升媒介使用“主体”的相关认知和技能,重塑我们的生存环境 。网络媒介素养实际上是媒介素养发展的新的时代形态。媒介素养主要是20世纪人类媒介革命的反思的产物,其要义旨在引导人们如何应对媒体信息给人们的认知、思维和价值判断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在传媒时代公民的独立批判思维能力与社会舆论的和谐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提出了“媒介素养”概念,他们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形成相关规模的媒介素养教育,很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等传统媒体之外,产生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人类进入到大数据时代,面对互联网庞杂繁多的大数据带来的信息爆炸,网络媒介素养作为网络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必修课,日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1.2 网络媒介素养的构成
对于网络媒介素养的构成,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如下探讨。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了网络媒介素养的六维构成说,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2015年,《光明日报》提出了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的观点 。有研究进一步从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将网络媒介素养作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构成 。还有学者分析了网络媒介素养的矛盾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网络黏性的“高接触”与网络生活中的“低素养”;二是虚拟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与传统的线下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三是技术层面的丰富与精神领域的空虚,提出要跳出技术论的狭隘视角,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2. 大数据时代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策略选择
大数据时代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既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2.1 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要以“求真”为基础,培育批判思维能力
大数据时代网络环境中信息庞杂良莠不齐,借助网络的及时化、扁平化传播,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内容都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网络大数据呈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眼见为实”。值得指出的是,在网络大数据的冲击下,每个网民都成为网络数据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由于信息失真、恶意炒作、水军杜撰、网络思潮等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成为网络谣言、语言暴力以及网络舆情的诱因。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群体,网络使用的频率高、程度深,加之缺乏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容易被网络中负面信息影响蛊惑。因此,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其重要职责就是以“求真”为目标,在事实判断层面,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求真的能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主动强化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过滤大数据带来的无效信息和虛假信息,有效引导大学生在社会热点事件的问题上,以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为引导,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求真能力。
2.2 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要以“择善”为重点,培育价值引导能力
建构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网络环境,不仅是数据传输与交换的技术平台,更是思想交流、观点交锋、价值重塑的文化环境。在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浪潮下,由于受到网络开放性、匿名性的内在局限,加之网络技术应用中法律规制建设的相对滞后,一些网站、媒体以及网民个体的商业传播、盈利机制以及意见表达中的负面影响,一些网络内容生产的低质化、低俗化,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是思潮借助各种网络传播形式,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冲击,一些大学生被自媒体平台的所谓网络红人、一夜暴富的故事所吸引,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判断缺失。面对这些新问题,辅导员网络素养培育还要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辅导员的价值判断能力,以提升他们对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引导能力,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传播造成的价值冲击面前,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标尺,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主动地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现实发展与网络生活的“虚实和谐”。
2.3 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要以“求美”为导向,培育话语创新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话语正在由“解释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场所和平台”,演变为“掌握世界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武器’和‘权力’”,成为影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中国接入互联网的25年间,网络语言作为网民参与网络生活,进行网络交流的媒介,采用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形成了以生动形象,富有创新性和大众化特点的网络语言,其不仅反映着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动态,更折射出网络舆论的发展与走势。基于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源和话语有效性的视角看,大数据时代辅导员网络素养培育,要聚焦辅导员的话语创新能力,有效捕捉网络话语,将其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而实现师生主体间对话的话语真诚,使大学生在网络生活和现实成长中,不仅会“求真”“择善”,更要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接受,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
参考文献:
[1] 张开. 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J].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 (2): 152-156
[2] 张艳秋.理解媒介素养:起源、范式与路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
[3] 周波.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N].光明日报,2015-04-03(05)
[4] 陈启胜, 隗玉梁. 辅导员系统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高校辅导员, 2016 (2): 53-56
[5] 季静.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探寻[J]. 江苏高教, 2018 (7): 20
[6] 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6
[7]季静.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探寻[J]. 江苏高教, 2018 (7): 20
[8]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6
作者简介:于晓霞,辽宁普兰店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副教授,德育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创新研究(2018GXDJ-YB11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指出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自从中国1994年接入互联网,网络技术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随着网络技术全面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中国也进入到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大数据时代。一方面,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信息共享、数据互通、思想交流的有利机遇,另一方面,也使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化,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谣言屡见不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涵养网络主体性,健康有序地参与网络生活,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 网络媒介素养概述
1.1 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出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培育媒介素养的要义在于回应媒体时代的问题,提升媒介使用“主体”的相关认知和技能,重塑我们的生存环境 。网络媒介素养实际上是媒介素养发展的新的时代形态。媒介素养主要是20世纪人类媒介革命的反思的产物,其要义旨在引导人们如何应对媒体信息给人们的认知、思维和价值判断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在传媒时代公民的独立批判思维能力与社会舆论的和谐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提出了“媒介素养”概念,他们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形成相关规模的媒介素养教育,很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等传统媒体之外,产生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人类进入到大数据时代,面对互联网庞杂繁多的大数据带来的信息爆炸,网络媒介素养作为网络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必修课,日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1.2 网络媒介素养的构成
对于网络媒介素养的构成,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如下探讨。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了网络媒介素养的六维构成说,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2015年,《光明日报》提出了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的观点 。有研究进一步从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将网络媒介素养作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构成 。还有学者分析了网络媒介素养的矛盾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网络黏性的“高接触”与网络生活中的“低素养”;二是虚拟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与传统的线下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三是技术层面的丰富与精神领域的空虚,提出要跳出技术论的狭隘视角,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2. 大数据时代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策略选择
大数据时代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既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2.1 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要以“求真”为基础,培育批判思维能力
大数据时代网络环境中信息庞杂良莠不齐,借助网络的及时化、扁平化传播,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内容都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网络大数据呈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眼见为实”。值得指出的是,在网络大数据的冲击下,每个网民都成为网络数据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由于信息失真、恶意炒作、水军杜撰、网络思潮等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成为网络谣言、语言暴力以及网络舆情的诱因。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群体,网络使用的频率高、程度深,加之缺乏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容易被网络中负面信息影响蛊惑。因此,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其重要职责就是以“求真”为目标,在事实判断层面,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求真的能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主动强化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过滤大数据带来的无效信息和虛假信息,有效引导大学生在社会热点事件的问题上,以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为引导,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求真能力。
2.2 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要以“择善”为重点,培育价值引导能力
建构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网络环境,不仅是数据传输与交换的技术平台,更是思想交流、观点交锋、价值重塑的文化环境。在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浪潮下,由于受到网络开放性、匿名性的内在局限,加之网络技术应用中法律规制建设的相对滞后,一些网站、媒体以及网民个体的商业传播、盈利机制以及意见表达中的负面影响,一些网络内容生产的低质化、低俗化,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是思潮借助各种网络传播形式,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冲击,一些大学生被自媒体平台的所谓网络红人、一夜暴富的故事所吸引,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判断缺失。面对这些新问题,辅导员网络素养培育还要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辅导员的价值判断能力,以提升他们对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引导能力,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传播造成的价值冲击面前,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标尺,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主动地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现实发展与网络生活的“虚实和谐”。
2.3 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要以“求美”为导向,培育话语创新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话语正在由“解释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场所和平台”,演变为“掌握世界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武器’和‘权力’”,成为影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中国接入互联网的25年间,网络语言作为网民参与网络生活,进行网络交流的媒介,采用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形成了以生动形象,富有创新性和大众化特点的网络语言,其不仅反映着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动态,更折射出网络舆论的发展与走势。基于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源和话语有效性的视角看,大数据时代辅导员网络素养培育,要聚焦辅导员的话语创新能力,有效捕捉网络话语,将其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而实现师生主体间对话的话语真诚,使大学生在网络生活和现实成长中,不仅会“求真”“择善”,更要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接受,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
参考文献:
[1] 张开. 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J].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 (2): 152-156
[2] 张艳秋.理解媒介素养:起源、范式与路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
[3] 周波.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N].光明日报,2015-04-03(05)
[4] 陈启胜, 隗玉梁. 辅导员系统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高校辅导员, 2016 (2): 53-56
[5] 季静.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探寻[J]. 江苏高教, 2018 (7): 20
[6] 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6
[7]季静.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探寻[J]. 江苏高教, 2018 (7): 20
[8]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6
作者简介:于晓霞,辽宁普兰店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副教授,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