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高速发达的社会,人们除了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倍加依赖。影视、网络这些新兴事物已成功占据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而目前的戏曲艺术却处在迷茫之中。所以,中国戏曲融入当下流行思想也许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向。作为新一代的戏曲人,应该深入探究现今戏曲舞台所缺的、恰当的时尚元素是什么,要了解现代的观众心理。也许流行思想正是戏曲艺术打开新时代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流行思想 戏曲的发展 现代观众心理
中国戏曲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从古到今,从庙会到瓦舍再到如今的剧场,《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乃至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所有的一切都曾是人们精神娱乐生活的中心,是茶余饭后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甜点”。对于成长于新中国的我们,未曾身临其境,未曾亲尝这道“甜点”的甜美滋味,不免是一种遗憾。虽然戏曲艺术仍然是国家的瑰宝,中国的特色。但是中国戏曲的未来也许正走向博物館的展览厅。现今世界,五彩缤纷,高科技所带来的快速信息传播,使人们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们的精神得到了充足的直接的喂养。对于戏曲,一种在咬文嚼字和诗赋浪漫主义下陶冶出来的艺术,需要的是一壶浓茶和一颗安静的心灵才能品味出来的。当中国戏曲遇上现代社会将会怎样?PK也许并不意味着生与死,或许还有融合。
中国戏曲到底怎样发展,怎样从低谷再走向繁荣是现今戏曲人时时萦绕在心头的一桩心事。他们也正努力着使戏曲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如服装的改革,舞美的增色还有音乐的创新,的确比一桌二椅可看性多了,但这只是外在的包装,只能在一时间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远没有在心灵深处给予冲击的力度大,效果好。我认为,中国戏曲要想真正走入现代观众的心灵,一出戏所传播给观众的思想内涵,一定要具有超前性与新鲜性。简单说就是故事要新颖,要具有流行性思想。如果主题思想可以得到内在升华,再配以精美的外包装,这样一出戏才能由深而发的烙印在人们的心里。从戏曲史上来看,无论是元杂剧、南戏还是明清传奇,其经典的剧目在当时是被广泛流传,备受欢迎的,可称为是当时的流行之剧。为什么能流行,受欢迎呢?也许是身段的婀娜、唱腔的婉转,也许是剧本语言的精美,但我觉得更应该是其主题思想引起了观者的共鸣,说了一些观者觉得新鲜且又熟悉或是盼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如《西厢记》,且不说那在封建礼教下生出的大胆爱情故事,就是那“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就能深深地激励着无数现代青年男女的心。《牡丹亭》中杜丽娘向往和追求爱情的坚定执着,她是为情而死,也是为情而生。她的死,是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但是为爱而死却是杜丽娘和青年男女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她的生,更是爱情价值的体现与升华,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渴望追求的爱情,赋有浪漫与传奇气息的,穿越时空的爱恋总是令人向往的。可以说,当时戏曲是走在了人们生活思想的前沿。
戏曲既然要发展,紧随时尚潮流就必定要暂时放下那些不能与现代相融的东西,所谓有失才有得,传统戏曲在保留程式虚拟化特色的基础上应该迎合各类型观众的口味,有针对性地进行革新,等新的东西得到观众认同,重燃对戏曲的喜爱之火时,再慢慢将放下的传统宝贵的东西拿起。戏曲的发展需要大胆创新,不惧失败,有失败才会有成功。在当下戏曲要做的是慢慢培养年轻人对戏曲的审美观赏方式,使新一辈人能与戏曲舞台产生共同语言。当一个东西只有先被人认知接受时,才可能得到继续深入的了解,而在深入了解的同时,喜爱的种子已经播下,才能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它的其它内容。正所谓爱屋及乌。
戏曲的未来走向何方?能否再站在社会文化长廊的前端?取决于观众的认可。现在很多剧种的戏还有其他艺术门类,如相声、小品等都尝试着加入了一些流行语言,时尚思想,大部分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是有些往往效果不好,较生硬。特别是语言的运用,只是生搬硬套。戏曲舞台要想融入流行思想,真实的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不是只在传统戏的外衣上加上两个时尚扣子就行的,而是要真正做到在保留发扬戏曲程式虚拟化特色的基础上,来从戏的思想性上加以更新,更准确的兼顾到各个类别观众的心理需求。
中国戏曲与流行文化的结合是其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生存的本质。艺术是有形的,而文化却无形,作为新一代的戏曲人要明白,决定着中国戏曲兴亡的这只无形之手,不仅是戏曲自身的文化底气,更在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作为戏曲人要勇于跨出前有狼后有虎的思想怪圈,大胆创新,提高对新思想的察觉敏锐度,要鼓励和保护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也要实现戏曲的发展与再度繁荣,这不仅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历史证明: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前进,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这样中国戏曲才能重新站上人们精神娱乐文化的浪头。
戏曲人站在万物复生,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浪潮中,不能迷失方向,随波逐流,要找到属于自身优势的帆板,扬帆起航。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流行思想 戏曲的发展 现代观众心理
中国戏曲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从古到今,从庙会到瓦舍再到如今的剧场,《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乃至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所有的一切都曾是人们精神娱乐生活的中心,是茶余饭后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甜点”。对于成长于新中国的我们,未曾身临其境,未曾亲尝这道“甜点”的甜美滋味,不免是一种遗憾。虽然戏曲艺术仍然是国家的瑰宝,中国的特色。但是中国戏曲的未来也许正走向博物館的展览厅。现今世界,五彩缤纷,高科技所带来的快速信息传播,使人们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们的精神得到了充足的直接的喂养。对于戏曲,一种在咬文嚼字和诗赋浪漫主义下陶冶出来的艺术,需要的是一壶浓茶和一颗安静的心灵才能品味出来的。当中国戏曲遇上现代社会将会怎样?PK也许并不意味着生与死,或许还有融合。
中国戏曲到底怎样发展,怎样从低谷再走向繁荣是现今戏曲人时时萦绕在心头的一桩心事。他们也正努力着使戏曲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如服装的改革,舞美的增色还有音乐的创新,的确比一桌二椅可看性多了,但这只是外在的包装,只能在一时间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远没有在心灵深处给予冲击的力度大,效果好。我认为,中国戏曲要想真正走入现代观众的心灵,一出戏所传播给观众的思想内涵,一定要具有超前性与新鲜性。简单说就是故事要新颖,要具有流行性思想。如果主题思想可以得到内在升华,再配以精美的外包装,这样一出戏才能由深而发的烙印在人们的心里。从戏曲史上来看,无论是元杂剧、南戏还是明清传奇,其经典的剧目在当时是被广泛流传,备受欢迎的,可称为是当时的流行之剧。为什么能流行,受欢迎呢?也许是身段的婀娜、唱腔的婉转,也许是剧本语言的精美,但我觉得更应该是其主题思想引起了观者的共鸣,说了一些观者觉得新鲜且又熟悉或是盼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如《西厢记》,且不说那在封建礼教下生出的大胆爱情故事,就是那“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就能深深地激励着无数现代青年男女的心。《牡丹亭》中杜丽娘向往和追求爱情的坚定执着,她是为情而死,也是为情而生。她的死,是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但是为爱而死却是杜丽娘和青年男女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她的生,更是爱情价值的体现与升华,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渴望追求的爱情,赋有浪漫与传奇气息的,穿越时空的爱恋总是令人向往的。可以说,当时戏曲是走在了人们生活思想的前沿。
戏曲既然要发展,紧随时尚潮流就必定要暂时放下那些不能与现代相融的东西,所谓有失才有得,传统戏曲在保留程式虚拟化特色的基础上应该迎合各类型观众的口味,有针对性地进行革新,等新的东西得到观众认同,重燃对戏曲的喜爱之火时,再慢慢将放下的传统宝贵的东西拿起。戏曲的发展需要大胆创新,不惧失败,有失败才会有成功。在当下戏曲要做的是慢慢培养年轻人对戏曲的审美观赏方式,使新一辈人能与戏曲舞台产生共同语言。当一个东西只有先被人认知接受时,才可能得到继续深入的了解,而在深入了解的同时,喜爱的种子已经播下,才能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它的其它内容。正所谓爱屋及乌。
戏曲的未来走向何方?能否再站在社会文化长廊的前端?取决于观众的认可。现在很多剧种的戏还有其他艺术门类,如相声、小品等都尝试着加入了一些流行语言,时尚思想,大部分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是有些往往效果不好,较生硬。特别是语言的运用,只是生搬硬套。戏曲舞台要想融入流行思想,真实的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不是只在传统戏的外衣上加上两个时尚扣子就行的,而是要真正做到在保留发扬戏曲程式虚拟化特色的基础上,来从戏的思想性上加以更新,更准确的兼顾到各个类别观众的心理需求。
中国戏曲与流行文化的结合是其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生存的本质。艺术是有形的,而文化却无形,作为新一代的戏曲人要明白,决定着中国戏曲兴亡的这只无形之手,不仅是戏曲自身的文化底气,更在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作为戏曲人要勇于跨出前有狼后有虎的思想怪圈,大胆创新,提高对新思想的察觉敏锐度,要鼓励和保护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也要实现戏曲的发展与再度繁荣,这不仅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历史证明: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前进,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这样中国戏曲才能重新站上人们精神娱乐文化的浪头。
戏曲人站在万物复生,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浪潮中,不能迷失方向,随波逐流,要找到属于自身优势的帆板,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