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方式的新型课程。当今社会发展客观的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因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技能,提高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探索、创新。因此对于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实验或外出参观可以学习的课程一定不能忽略,而绝不能在屋檐下“畅所欲言”;能亲手操作的一定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兴趣。
1.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课题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择就比较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发现学生们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提出具有吸引力,适合他们口味的活动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课题设计合理的情景,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把学生引入到研究的问题中,激发学生产生愿意参与活动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动心,甚至迫不及待跃跃欲试,鼓励他们新颖的创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计显示独特的操作方法,使他们有表露情感和实践的自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如教学案例《我爱我家》一主题。活动要求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访问、思考等各种实践手段,来了解自己的家庭。其中有以下一些活动:制作一份小报《我的妈妈》,制作一份小报《我的爸爸》,收集敬老的文章并写读后感,为爸爸、妈妈做件事,我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制作家庭相册。这些活动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学生对什么都想问一问、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向往,当然也包括近在眼前的“我的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兴趣方向是很容易转变的,因此,活动中教师还要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利用多变、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观察,在热烈气氛中相互交流。
2. 教师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活动,它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体现合作学习在人发展中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要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就需要学生亲身实验、观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运用小组通力合作这种学习形式开展活动。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因为研究的主题一样,目标一致。但事与愿违,学生往往会在自主活动中,出现分工的不合理,一些学生的研究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探究活动只有少数尖子生才能“研究”。团结合作只是留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生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对于活动中出现的互相推诿、消极被动、惟我独尊的情况,教师需要指导和纠正 ,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合作中小组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公平、合理。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作为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力求使小组成员的分配公平、公证、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具体分组时首先要考虑各成员的知识背景和性格特征,如有些问题会涉及到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社会知识等等,教师可以考虑选配具有上述知识背景的成员为一个合作小组,优势互补,以利于学习讨论的活跃和思维的开阔,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其次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觉到我能行,我在小组不可缺少。因此,在大量彼此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为他们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让每一个人都对研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和承担研究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体验其中的快乐。所以说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鼓励学生,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在活动中展现自我。
3. 活动、学习方式要多样化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面向自然、面向社会、自我实际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改变了学生原来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实践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画面、图片、多媒体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的画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观形象的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既学到知识,又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久而久之就形成爱好综合实践课的兴趣。如教学案例《纸与我们的生活》一主题,当学生发现校园内浪费用纸的环保问题时,我就引导学生开出怎样的处方医治这个问题?学生们又纷纷开展小组讨论,查资料,找教师等实践活动。第三节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表医治处方,有的说,校园内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向老师、校长提意见,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做起,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制定节约用纸公约;有的说,校园外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向政府部门提意见、建议,提高市民节约用纸意识,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向全社会提出倡议:节约用纸,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样学生在探究的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了生活,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评价时,教师可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老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在问题的发现中获得活动的乐趣;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活动的实施中获得人格的尊严;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拾起丢掉的自信。让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将学生浓厚的兴趣一直延续到课后、课外、甚至下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1.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课题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择就比较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发现学生们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提出具有吸引力,适合他们口味的活动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课题设计合理的情景,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把学生引入到研究的问题中,激发学生产生愿意参与活动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动心,甚至迫不及待跃跃欲试,鼓励他们新颖的创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计显示独特的操作方法,使他们有表露情感和实践的自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如教学案例《我爱我家》一主题。活动要求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访问、思考等各种实践手段,来了解自己的家庭。其中有以下一些活动:制作一份小报《我的妈妈》,制作一份小报《我的爸爸》,收集敬老的文章并写读后感,为爸爸、妈妈做件事,我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制作家庭相册。这些活动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学生对什么都想问一问、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向往,当然也包括近在眼前的“我的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兴趣方向是很容易转变的,因此,活动中教师还要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利用多变、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观察,在热烈气氛中相互交流。
2. 教师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活动,它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体现合作学习在人发展中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要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就需要学生亲身实验、观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运用小组通力合作这种学习形式开展活动。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因为研究的主题一样,目标一致。但事与愿违,学生往往会在自主活动中,出现分工的不合理,一些学生的研究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探究活动只有少数尖子生才能“研究”。团结合作只是留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生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对于活动中出现的互相推诿、消极被动、惟我独尊的情况,教师需要指导和纠正 ,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合作中小组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公平、合理。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作为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力求使小组成员的分配公平、公证、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具体分组时首先要考虑各成员的知识背景和性格特征,如有些问题会涉及到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社会知识等等,教师可以考虑选配具有上述知识背景的成员为一个合作小组,优势互补,以利于学习讨论的活跃和思维的开阔,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其次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觉到我能行,我在小组不可缺少。因此,在大量彼此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为他们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让每一个人都对研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和承担研究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体验其中的快乐。所以说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鼓励学生,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在活动中展现自我。
3. 活动、学习方式要多样化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面向自然、面向社会、自我实际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改变了学生原来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实践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画面、图片、多媒体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的画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观形象的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既学到知识,又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久而久之就形成爱好综合实践课的兴趣。如教学案例《纸与我们的生活》一主题,当学生发现校园内浪费用纸的环保问题时,我就引导学生开出怎样的处方医治这个问题?学生们又纷纷开展小组讨论,查资料,找教师等实践活动。第三节课上,同学们纷纷发表医治处方,有的说,校园内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向老师、校长提意见,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做起,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制定节约用纸公约;有的说,校园外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向政府部门提意见、建议,提高市民节约用纸意识,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向全社会提出倡议:节约用纸,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样学生在探究的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了生活,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评价时,教师可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老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在问题的发现中获得活动的乐趣;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活动的实施中获得人格的尊严;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拾起丢掉的自信。让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将学生浓厚的兴趣一直延续到课后、课外、甚至下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