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适应世界范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因素来探索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从而把提升体育素质与意识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体育; 教育; 课程; 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1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是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的。由此看出一个有活力健康的身体和体育锻炼是密不可分的,增强人民体质一直是国内外人文发展上的总旋律,赖以生存的体育教育事业应时代而生,顺时代蓬勃发展起来。
在我国课堂教育中,无论是从小学、中学还是到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从未间断过。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以及激发学生的体育能力,更多的方面是一个国家的体育课程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国内外体育教育发展对比
1.国内:把体育教育课程当作教学目标来完成,忽视了体育教育教学的阶段性和最终受益结果,没有按照学生的需求完成长远建设性的教学目的。单单只把体育教育作为课程学习在国内普遍开来。
2.国外:注重体育课程教育的课堂应用性,拓展课外以及个人体育能力的培养,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提出教学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充分的理由和事实做出人性化的评估,从而不仅达到教育与教学的目的,并且有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向前推动。
二、体育教育课程的需要改革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体育教育的事业发展前景也较为广阔。但就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学生的体质状况趋势是呈一个下滑线的趋势,物质生活的优越提高,促使身体吸收了超过身体需求的营养物质成分,现实中的体育锻炼运动也仅仅存在于课堂上,以致于现在身体素质的锻炼得不到满足。当代社会对德、智、体、美的发展一再推进,似乎“体”有些体力透支,行进比较缓慢,体育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慢慢变成了被动,从体育锻炼的乐趣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上的“封建社会对身体的压迫”。不仅造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停滞,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逃避与懒惰性。所以,在教育与教学中,教师要多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致情况,提升学生体育能力上的发展与培养体育健身的意识,不把体育课程教育当作手段,而作为另一种运动以外的社会目标。从而真真正正的让德、智、体、美相互结合起来,达到学生生成终身健康、终身健身的良好体育观念和重要目的。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主导性的作用。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体育教育的改革作为课程的一种创新,它在改变着学生们以及教育者们教育与学习目的,由之前的“强身健体”逐步走向社会事业的升华转变。体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全人类追求的更高生活价值水准,在这里我们还需有更全面彻底的改革适于课堂教学。
学校在教学当中不以完成教学目的为基础去强制学生过多、过少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课程当中多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共存和异议,结合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任务目标,使学生在课程中不仅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多的是全方位素质的集中诠释。从而达到把体育课程当成运动以外的社会目的,使体育教育课程更良好的发展。
三、体育教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意义
从微观角度上说,体育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推进剂。它不仅仅是提升个人素质,更多的是在培养人对整个社会的重大作用的真实影响意义。
从宏观角度上说,体育对人类社会价值有自我调节作用,体现在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上。
四、体育教育改革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的作用
1.从心理发展角度
体育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它的改革与发展具备其独特性,不仅能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压力的抗击打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更易于建立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降低孤独感,培养个性,有助于个体在集体中的有利发展。
2.从身体发展角度
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不单单是仅限于身体素质锻炼,作为意识的行为作用形体,它既是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形态,也是心理良好的保障。
3.从社会发展角度
“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更能凸显个人特性的锻炼,使个性与共性更稳定的持久的发展共存。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具备更多层次的与社会的各项交流,利于社会实践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
五、在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任何一个学科都是这样一个规则模式。在体育教育改革中,教师也应该在课程教育上做出深思。教师在课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也要直接面对教学过程中局限性带来的影响,把学生现在的身体素质健康转移到学生未来的身体素质健康建设上来。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动向,每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更多的是需要课程之间的相辅相成。提高在教育教学课程中的创造性。抓住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解决体育教育改革所出现的问题。
六、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前景
考虑到社会以人为本的进步发展,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有了发展的必要性。国内外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关注也有所提高,鉴于国外的水平,结合中国国情及政策为基本点出发,更有利于在改革中获取真知灼见,身体得以锻炼,心灵得到升华。这样提高的不仅仅是课堂教育上的能力,整个社会的体育行业也将有更蓬勃的发展。
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他需要学生、教师乃至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只有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开拓创新,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日新月异,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体森.《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体育课的发展前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1期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版
[4]李晋裕.《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关键词:体育; 教育; 课程; 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1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是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的。由此看出一个有活力健康的身体和体育锻炼是密不可分的,增强人民体质一直是国内外人文发展上的总旋律,赖以生存的体育教育事业应时代而生,顺时代蓬勃发展起来。
在我国课堂教育中,无论是从小学、中学还是到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从未间断过。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以及激发学生的体育能力,更多的方面是一个国家的体育课程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国内外体育教育发展对比
1.国内:把体育教育课程当作教学目标来完成,忽视了体育教育教学的阶段性和最终受益结果,没有按照学生的需求完成长远建设性的教学目的。单单只把体育教育作为课程学习在国内普遍开来。
2.国外:注重体育课程教育的课堂应用性,拓展课外以及个人体育能力的培养,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提出教学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充分的理由和事实做出人性化的评估,从而不仅达到教育与教学的目的,并且有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向前推动。
二、体育教育课程的需要改革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体育教育的事业发展前景也较为广阔。但就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学生的体质状况趋势是呈一个下滑线的趋势,物质生活的优越提高,促使身体吸收了超过身体需求的营养物质成分,现实中的体育锻炼运动也仅仅存在于课堂上,以致于现在身体素质的锻炼得不到满足。当代社会对德、智、体、美的发展一再推进,似乎“体”有些体力透支,行进比较缓慢,体育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慢慢变成了被动,从体育锻炼的乐趣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上的“封建社会对身体的压迫”。不仅造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停滞,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逃避与懒惰性。所以,在教育与教学中,教师要多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致情况,提升学生体育能力上的发展与培养体育健身的意识,不把体育课程教育当作手段,而作为另一种运动以外的社会目标。从而真真正正的让德、智、体、美相互结合起来,达到学生生成终身健康、终身健身的良好体育观念和重要目的。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主导性的作用。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体育教育的改革作为课程的一种创新,它在改变着学生们以及教育者们教育与学习目的,由之前的“强身健体”逐步走向社会事业的升华转变。体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全人类追求的更高生活价值水准,在这里我们还需有更全面彻底的改革适于课堂教学。
学校在教学当中不以完成教学目的为基础去强制学生过多、过少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课程当中多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共存和异议,结合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任务目标,使学生在课程中不仅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多的是全方位素质的集中诠释。从而达到把体育课程当成运动以外的社会目的,使体育教育课程更良好的发展。
三、体育教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意义
从微观角度上说,体育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推进剂。它不仅仅是提升个人素质,更多的是在培养人对整个社会的重大作用的真实影响意义。
从宏观角度上说,体育对人类社会价值有自我调节作用,体现在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上。
四、体育教育改革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的作用
1.从心理发展角度
体育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它的改革与发展具备其独特性,不仅能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压力的抗击打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更易于建立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降低孤独感,培养个性,有助于个体在集体中的有利发展。
2.从身体发展角度
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不单单是仅限于身体素质锻炼,作为意识的行为作用形体,它既是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形态,也是心理良好的保障。
3.从社会发展角度
“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更能凸显个人特性的锻炼,使个性与共性更稳定的持久的发展共存。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具备更多层次的与社会的各项交流,利于社会实践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
五、在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任何一个学科都是这样一个规则模式。在体育教育改革中,教师也应该在课程教育上做出深思。教师在课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也要直接面对教学过程中局限性带来的影响,把学生现在的身体素质健康转移到学生未来的身体素质健康建设上来。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动向,每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更多的是需要课程之间的相辅相成。提高在教育教学课程中的创造性。抓住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解决体育教育改革所出现的问题。
六、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前景
考虑到社会以人为本的进步发展,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有了发展的必要性。国内外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关注也有所提高,鉴于国外的水平,结合中国国情及政策为基本点出发,更有利于在改革中获取真知灼见,身体得以锻炼,心灵得到升华。这样提高的不仅仅是课堂教育上的能力,整个社会的体育行业也将有更蓬勃的发展。
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他需要学生、教师乃至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只有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开拓创新,我们的课程改革才会日新月异,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体森.《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体育课的发展前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1期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版
[4]李晋裕.《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