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旨在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实现学生在各类课程中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新疆高中地理学考安排在高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末,也就是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这一年,学生要从初三一年的地理空白中从头再来完成必修的三册内容,留给学考的复习时间最多在一到一个半月,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而有效地复习,以帮助即将走入文科的学生坚定信心、自我肯定,即将进入理科的学生顺利通过学考,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就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一下。
第一阶段:以教材为基础,梳理知识体系
学考命题的原则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此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其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时对知识点的挖掘也不宜太过,通常往下一至两个层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识点所有隐性知识都挖掘出来,结果就会增加学生负担,最终得不偿失。具体做法:
首先将每册教材的各个单元之间联系起来,对教材进行总体把握。先带领学生按顺序回顾各章节具体内容,并形成各章知识体系框架,再帮助学生搞清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以宇宙环境为开端,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都离不开宇宙环境。而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点、性质、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发展等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下册又分别讲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科学的一对矛盾——人地关系,也正是课本最后一个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正是通过人地关系这一对矛盾体,把高中地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在复习过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着系统层次去思维和记忆,不至于无章可循,无从下手,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地理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其次,梳理每个单元结构,细化知识网络。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引导学生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去寻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一些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只要熟读了教材,把握了要点,可不必多讲。教师着重讲清难点,并通过分析、归纳揭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系统地认识到这些章节知识间的联系,顺藤摸瓜式地复习,而不是去孤立、机械地识记这些知识点。这是对学考要求中“了解”层面的知识点的复习方法,而对要求中“理解”与“应用”层面的知识点的复习是课堂复习中要重点完成的。 对这两个层面我总结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小专题:
1、地球运动类:主要涉及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简单计算、时区的简单换算、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两分两至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2、大气运动类:涉及大气的受热原理及保温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形成、季风的成因与影响、锋面的类型及天气、气旋与反气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等
3、海水运动类:洋流的分类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4、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
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工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涉及影响工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7、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适当地引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从现象出发寻找内在的规律及形成原因或条件,让学生愿意去思考,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记忆。比如:本市的大型生产企业的分布,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可以迅速地说出其多分布在市区外围,进一步思考它们为何多分布在市区外围?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完成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可以加入典型的案例,比如: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各种更样的对策,比如每个家庭必备地震应急袋、建筑抗震等级必须达到9级等,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分析日本为何多地震,引出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一味复习主干知识而产生的厌倦与抵抗情绪,强化了复习效果。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都是以图为中心。学考中图像题分数比例大,图像题中既考显性图也考隐性图(即无图考图)。因此,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不容易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以上总结的小专题,在复习时,应以图为中心,拓展知识,凝聚知识,把图作为一个辐射中心和聚合点。比如:两分两至示意图,核心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节气演替,实质是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最终回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上来,具体分析不同节气的直射点、全球昼夜分布状况、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这样就可以把两分两至示意图中具体某个节气的光照图进行剖析,再结合经纬网联系晨昏线的判定、地方时的简单计算等,这样基本上可以由一幅图将整个地球运动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点间的环环相扣,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及其在图形重的具体应用。
第三,以自治区学考地理检测试卷为基础,进行单册巩固练习
这套试卷分别针对三册必修,知识覆盖广,难度低,一方面可以巩固复习效果,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相对薄弱的知识点,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之后的综合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复习效果
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治区学考模拟试题练习。讲练模式可以由教师主讲难度大的综合题和部分选择题,学生讲解难度较小的题,给出所选答案的理由,以此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此外,对于学生出错较多的题型以及涉及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并适当地进行同类型试题训练,突破难点,为在学考中取得较好的考核等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疆高中地理学考安排在高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末,也就是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这一年,学生要从初三一年的地理空白中从头再来完成必修的三册内容,留给学考的复习时间最多在一到一个半月,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而有效地复习,以帮助即将走入文科的学生坚定信心、自我肯定,即将进入理科的学生顺利通过学考,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就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一下。
第一阶段:以教材为基础,梳理知识体系
学考命题的原则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此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其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时对知识点的挖掘也不宜太过,通常往下一至两个层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识点所有隐性知识都挖掘出来,结果就会增加学生负担,最终得不偿失。具体做法:
首先将每册教材的各个单元之间联系起来,对教材进行总体把握。先带领学生按顺序回顾各章节具体内容,并形成各章知识体系框架,再帮助学生搞清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以宇宙环境为开端,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都离不开宇宙环境。而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点、性质、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发展等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下册又分别讲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科学的一对矛盾——人地关系,也正是课本最后一个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正是通过人地关系这一对矛盾体,把高中地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在复习过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着系统层次去思维和记忆,不至于无章可循,无从下手,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地理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其次,梳理每个单元结构,细化知识网络。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引导学生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去寻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一些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只要熟读了教材,把握了要点,可不必多讲。教师着重讲清难点,并通过分析、归纳揭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系统地认识到这些章节知识间的联系,顺藤摸瓜式地复习,而不是去孤立、机械地识记这些知识点。这是对学考要求中“了解”层面的知识点的复习方法,而对要求中“理解”与“应用”层面的知识点的复习是课堂复习中要重点完成的。 对这两个层面我总结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小专题:
1、地球运动类:主要涉及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简单计算、时区的简单换算、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两分两至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2、大气运动类:涉及大气的受热原理及保温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形成、季风的成因与影响、锋面的类型及天气、气旋与反气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等
3、海水运动类:洋流的分类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4、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
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工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涉及影响工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7、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适当地引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从现象出发寻找内在的规律及形成原因或条件,让学生愿意去思考,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记忆。比如:本市的大型生产企业的分布,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可以迅速地说出其多分布在市区外围,进一步思考它们为何多分布在市区外围?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完成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可以加入典型的案例,比如: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各种更样的对策,比如每个家庭必备地震应急袋、建筑抗震等级必须达到9级等,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分析日本为何多地震,引出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一味复习主干知识而产生的厌倦与抵抗情绪,强化了复习效果。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都是以图为中心。学考中图像题分数比例大,图像题中既考显性图也考隐性图(即无图考图)。因此,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不容易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以上总结的小专题,在复习时,应以图为中心,拓展知识,凝聚知识,把图作为一个辐射中心和聚合点。比如:两分两至示意图,核心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节气演替,实质是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最终回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上来,具体分析不同节气的直射点、全球昼夜分布状况、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这样就可以把两分两至示意图中具体某个节气的光照图进行剖析,再结合经纬网联系晨昏线的判定、地方时的简单计算等,这样基本上可以由一幅图将整个地球运动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点间的环环相扣,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及其在图形重的具体应用。
第三,以自治区学考地理检测试卷为基础,进行单册巩固练习
这套试卷分别针对三册必修,知识覆盖广,难度低,一方面可以巩固复习效果,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相对薄弱的知识点,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之后的综合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复习效果
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治区学考模拟试题练习。讲练模式可以由教师主讲难度大的综合题和部分选择题,学生讲解难度较小的题,给出所选答案的理由,以此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此外,对于学生出错较多的题型以及涉及的知识点再次梳理,并适当地进行同类型试题训练,突破难点,为在学考中取得较好的考核等级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