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推动宁波市中考招生制度的完善,民盟宁波市委教育委员会调研组就相关问题于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分别从家长、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三个层次进行深入调研,得出了许多第一手信息。经过分析论证,提出了招生政策公布时间宜早、中考志愿设置需简单、优质高中指标分配关照薄弱校、取消初三阶段选拔创新班、取消直升班、招考方面对外来务工子女一视同仁、中考分值设置需调整,规范特长生招考、完善中考科目设置,科学课程建议分科教学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宁波; 中考; 招生
中图分类号: G632.4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2-0044-0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民盟宁波市委教育委员会就宁波市中考招生情况展开多方调研。
调研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对家长问卷调查阶段、教师(学校)座谈调研阶段、教育行政部门走访调研阶段。5月—8月,对宁波市属区、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在回收的485份有效问卷中,涉及海曙、鄞州、慈溪、宁海等中小学校,受访者中,拥有宁波户籍的有86%,非宁波户籍为14%。9—11月,走访海曙外国语学校(11月6日下午)、江北实验中学(11月6日上午)、宁波市四眼锲中学(11月13日下午),走访相关教育行政部门(12月5日),从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主要的信息来源。
一、宁波中考招生制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宁波市中考招生制度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2014)》显示,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公平指数最高的是宁波,得分为0.95,公平指数最低的是哈尔滨,得分为0.62,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宁波、杭州、成都、青岛和武汉。[1]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宁波市中考招生制度深化改革所取得的良性结果。当然,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家长、教师(学校)、行政部门三个方面作初步的梳理。
(一)来自家长的反映
1. 优质高中招收指标分配政策。61%的受访家长认为对缓解初中择校矛盾起到一定作用,而作用很小的占到39%。针对指标生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的比例,31%的受访家长认为应占60%,24%认为应该占到80%,20%认为维持在50%,18%受访者认为占40%, 7%认为应该100%,总体而言,选择大于现有50%指标的家长占总数的62%。关于指标生录取,高达71%的受访者认为应设最低控制线,防止录取的指标生分数差距太大,只有29%的受访者认为不设最低控制线,以保证分配的指标都能完成;在受访的家长中,88%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参加中考升入高一级学校,拥有保送生名额的占到11%,升入职业学校的占1%。
2. 择校生。受访家长认为,中考志愿表中需设置择校生志愿的高达81%,只有19%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78%的受访者认为择校生计划是需要公布,只有22%的受访者认为择校生计划不是普通高中必须完成的计划,可不公布;关于择校生的录取方式,76%的受访者认为应严格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主张由学校决定的仅占24%;如果没有被理想的高中录取,70%的家长愿意交费择校,30%坚持不择校,有高中上就行了;对于借读生学籍问题,77%受访者坚持认为必须先取得学籍并经同意后,才可到其他学校借读,只有23%的人认为不必如此。由此可见,择校依然是家长认为子女升入理想高中的重要途径。
3. 招生宣传。对宁波市近两年中考招生政策,了解的仅占20%,了解一点的占61%,不了解的占18%。学生家长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招生政策的占61%,通过学校传达的占41%,通过中考指南了解的仅占5%。说明整体上宁波市中考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4. 志愿填报。对普通高中录取方法,54%的受访者认为应按学生成绩顺序,并参照志愿依次录取(以成绩为主,俗称“平行志愿”)。46%的受访者认为最好采用按学生志愿顺序、参照成绩依次录取(划定最低投档控制线,以志愿为主)。对于学生何时填报升学志愿为好,89%的受访者认为是在的中考成绩出来后填报,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在中考后估分填报。在志愿填报上,中考分数出来后填报,并采用平行志愿的方式,更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可。
5. 学区。在调研宁波市义务段教育设置一个公办初中对应附近若干所小学的学区模式,能否有效解决择校问题?33%认为能够,16%认为不能够,51%认为不好说;针对“坚持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该政策是否造成公办学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名额上的不公平?37%的受访者认为有,37%认为不好说,26%认为没有;对于宁波市设置的“公共缓冲学区”,32%的受访者认为能够有效解决两个不同学区生源差距较大问题,认为不好说的占53%,认为没有的占15%;在调研受访者的孩子所就读的小学和初中是否为同一学区时,43%的受访者表示是同一学区,4%的不知道,高达52%的受访者表示不是。由此可见,应进一步强化学区在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中的作用,同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从源头上保证政策的连贯、成效。
6. 特长生招生。义务教育阶段特长生招生到2015年将降至5%,认为有保留需要的占38%,认为不好说的占26%,认为没有保留需要的占36%。说明较多的家长对特长生招生持不太支持的态度,这和我们现行的特长生招生不公开、透明有一定关系。
(二)来自教师(学校)的意见
对教师(学校)的调研,我们事先设置访谈提纲,采用有结构和非结构相结的访谈方式,并以座谈会的形式举行。参加座谈会的主要有校长、副校长、主任及初三班主任、骨干教师以及其他年级骨干教师。调查显示,新高考制度在浙江试点对中考招生考试的影响在现阶段并不十分显著,这可能是高考改革对初中教学的滞后反应所致。教师们表示,目前中学的教学工作还是更多地受制于中考这一指挥棒,因而更加关注考招生制度的改革问题。教师(学校)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考政策公布过迟,中考招生存在不当竞争。特别是中考考试(例如体育考哪些项目)和招生政策公示时间太晚,给教师和家长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前的招生监管工作还不完善,在填报中考志愿时,很多学校特别是同一层次水平的学校为抢优质生源误导学生及家长,结果损害了部分学生的利益;受访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拓宽信息公布渠道(如利用报纸、互联网、新闻媒体),以保证教师、家长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政策的变动,也可以将招生文件原件在报刊上刊登以产生较大的影响。
2. 直升班问题反映强烈。优质高中的存在本身就是人为地将学校、学生等级化,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施;优质高中直升班则更是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学生包括家长为了能享受直升班的政策,使出浑身解数。一线教师们强烈要求取消优质高中直升班,要坚持保送指标和中考考试途径升入优质高中。
3. 创新班招生严重影响初中校的日常教学。创新班加重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因为创新班的授课内容主要是高中知识,竞赛以及奥赛知识,这势必造成对创新班教师的过高要求。很多教师被迫自学高中课本,同时创新班考试的内容过难,无标准统一的考试内容和课程标准,造成盲目学习,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偏离学生的认知规律,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大规模地参加各种补习班就是源自上述各种各样的竞赛班,学生苦不堪言,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此外,创新班也造成了学校之间的攀比和不良竞争。
4. 特长生招生不够公开、透明。教师们认为特长生的录取需要更加透明化、公开化、规范化,特别是能让学生家长对特长生的录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5. 降低保送生指标。对于中考制度中的保送生设置,教师们还是首先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但是,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们建议把两次保送改为中考前的一次保送,将保送时间提前半年。同时,为了保证公平公正,要严格控制保送生名额,降低保送生指标。教师们还建议:新疆班学生放到宁波三中、四中,不占宁波生源指标;应将外来人员子女纳入保送生基数,并允许他们参加宁波的中考,以吸收外来优质生源。
6. 中考考试科目及分值设置欠合理。调查还显示中考各学科科目分值设置不合理,造成某些学科的中考分值过高(如科学),这加重了像科学、社会等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并使得部分学科被边缘化。科学、社会等学科涉及的学科范围、领域太广、太杂,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知识能力要求过高,考试内容偏难、繁,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逻辑性。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对此教师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分科教学。
7. 中考体育考试问题。针对中考体育分值比重的逐年增加,教师们指出:体育指标设置不合理,很多指标是以专业运动员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会出现部分学生由于遗传或别的条件比其他学生更占优势;体育自由选择的项目相对过少,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违反了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规律,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背离了最初增强学生体质的宗旨,使得体育朝着功利化的方向发展。建议取消学校的10分,换成真正的体育项目,同时增加自选项目。
8. 作文阅卷工作存在误差。还有教师就中考语文作文批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可行性建议:建议延长作文批阅时间,增加阅卷人数;对阅卷人员进行分组,允许中考作文出现问题卷,这样通过中考阅卷改革倒逼作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升。
(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想法
总体来说,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宁波市的中考考试制度过于复杂、繁琐,需要简化。
1. 优质高中指标分配政策存在一些弊端。在实际运行操作中,有些背离了最初的保障教育资源公平、公正的目的。最大的问题是分配名额的基数计算问题,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认为在实践上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公平、公正。
2. 二次保送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学生不但没有享受任何所谓的保送生的待遇,相反,还造成部分优秀学生由于估分不当与优质高中失之交臂。除此之外,受访对象还对保送生另外进行考试,按照保送生考试名额的95%录取,提出了质疑。在实际操作中,初中校公布保送名单之后,部分被录取的学生又瞬间被刷掉,学生和家长难以接受,造成行政部门失去公信力、信任力的映像,对薄弱学校也明显不利,而且有违该政策的初衷。
3. 优质高中直升班有违公平,特长生不透明,创新班扰乱初中教学秩序。优质高中直升班的存在本身就是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加之直升班实际录取时存在暗箱操作,加剧了这种不公平。特长生录取工作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受访者建议特长生录取应向社会公开。创新班打乱了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造成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剧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对创新班的人才选拔背后存在的实际价值和长远意义提出了质疑,创新班是否真的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单纯为了应付高考,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4. 初中各门学科的分值有待调整。认为各门学科的分值调整缺乏科学依据,当前科学分值过高,加重了科学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长远来看,过高提升科学的分值,压低社会的分值,某种程度上造成社会上重理轻文的不良价值取向。
5. 努力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积极探索学区共同体。受访者充分肯定中小学一体化办学的价值,也有利于加强中小衔接,发挥优质中学的辐射功能。
6. 宁波可以逐步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免费政策。特别应鼓励各地创造条件逐步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二、进一步完善中考招生制度的建议
基于多方调研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宁波市中考招生制度,我们建议:
1. 招生政策宜在中考前一年9月出台,招生文件原件要上报、上网。中考招生政策多变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影响较大,政策应具有连贯性、稳定性,招生政策最佳公布时间宜为中考前一年的9月;招生文件原件应上报、上网,报刊等相关媒体应充分解读中考政策;高中学校要选派专业人士进各所初中介绍学校情况,解读学校环境和分数线,以方便学生、家长作选择。 2. 志愿设置要简单、便捷。不设提前批,中考应跟高考一样,成绩出来后再填报志愿,以减少估分误差及填报志愿时的纠结。
3. 优质高中招生指标要关照薄弱学校,要将外来人员子女纳入指标基数,新疆班指标可单列。将初中毕业生总人数、高中学校招生人数,每一批次的各校招生指标或人数提前两年或一年,通过网络、媒体、学校通告社会及各位家长;优质高中指标要适度向薄弱初中倾斜,以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建议新疆班学生放到宁波三中、四中,不占宁波生源指标;建议将外来人员子女纳入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基数,以吸收外来优质生源;保送生名额分配时不应简单地以人数的比例作分配,应考虑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生源配比等因素;指标生要公开、公正、透明,现有的一些重点高中分配给先前有隶属关系的初中(特别是某些民办初中)的保送生比例过高,不利公平竞争。
4. 强烈建议取消初三阶段招收创新班,规范宁波市各市县区的招生规则,鼓励公平竞争,打击无序竞争。创新班催生学生“补课热”,加重各方压力,考试时间比中考时间提前,考试难度大,且难以选拔真正优秀的学生。取消初三阶段招收创新班,还初中学校一个正常教学秩序。同时,对县、市、区招生要统一规范要求。
5. 直升班有悖教育公平,也不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考试改革精神,建议取消直升公办学校的直升班。直升班问题是教师、家长反映非常强烈的一个突出问题,既容易形成较大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也不利于初中校之间的合理竞争。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下,建议取消宁外、兴宁中学等直升公办学校的“直升班”模式。已有的直升班按原来计划执行,不再招收新的直升班学生。
6.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要放宽外来人员子女的招生政策,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要一视同仁;现有招生程序过多,建议删减;放宽寄读生的招生条件。
7. 录取方面。要允许高中学校按各自特色自主招生,同时给初中毕业生更为广泛的选择权;录取加分政策需在学生初中入学前公布;应增加语文总分,降低英语总分,建议副科分数与体育分数加入中考的总分;将中考体育标准放宽。
8. 进一步规范特长生要求,政策要提前出台,过程和结果要在媒体上公布。特长生招生混乱,各校时间不一、标准不一。要加强特长生招生管理,杜绝考试作弊、走关系等行为。
9. 进一步完善中考科目设置,科学课程建议恢复为分科教学。现行考试打破了课程标准,教材越来越简单,试卷越来越难,分值与课时不协调,教材与作业不配套,课程、大纲、教材不一致。中考各科目分值设置不科学,比如科学18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政史地(社会)60分。科学成重点科目,科学老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社会课内容多而考分少。教材与练习难度不匹配,教材内容十分浅显,但试题难度较大。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浙江频道.宁波教育公平指数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榜首[EB/OL]. (2014-11-19)[2015-03-01]. http://nb.people.com.cn/n/2014/1119/c365604-22953658.html.
关键词: 宁波; 中考; 招生
中图分类号: G632.4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2-0044-0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民盟宁波市委教育委员会就宁波市中考招生情况展开多方调研。
调研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对家长问卷调查阶段、教师(学校)座谈调研阶段、教育行政部门走访调研阶段。5月—8月,对宁波市属区、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在回收的485份有效问卷中,涉及海曙、鄞州、慈溪、宁海等中小学校,受访者中,拥有宁波户籍的有86%,非宁波户籍为14%。9—11月,走访海曙外国语学校(11月6日下午)、江北实验中学(11月6日上午)、宁波市四眼锲中学(11月13日下午),走访相关教育行政部门(12月5日),从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主要的信息来源。
一、宁波中考招生制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宁波市中考招生制度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2014)》显示,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公平指数最高的是宁波,得分为0.95,公平指数最低的是哈尔滨,得分为0.62,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宁波、杭州、成都、青岛和武汉。[1]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宁波市中考招生制度深化改革所取得的良性结果。当然,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家长、教师(学校)、行政部门三个方面作初步的梳理。
(一)来自家长的反映
1. 优质高中招收指标分配政策。61%的受访家长认为对缓解初中择校矛盾起到一定作用,而作用很小的占到39%。针对指标生计划占优质高中招生计划的比例,31%的受访家长认为应占60%,24%认为应该占到80%,20%认为维持在50%,18%受访者认为占40%, 7%认为应该100%,总体而言,选择大于现有50%指标的家长占总数的62%。关于指标生录取,高达71%的受访者认为应设最低控制线,防止录取的指标生分数差距太大,只有29%的受访者认为不设最低控制线,以保证分配的指标都能完成;在受访的家长中,88%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参加中考升入高一级学校,拥有保送生名额的占到11%,升入职业学校的占1%。
2. 择校生。受访家长认为,中考志愿表中需设置择校生志愿的高达81%,只有19%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78%的受访者认为择校生计划是需要公布,只有22%的受访者认为择校生计划不是普通高中必须完成的计划,可不公布;关于择校生的录取方式,76%的受访者认为应严格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主张由学校决定的仅占24%;如果没有被理想的高中录取,70%的家长愿意交费择校,30%坚持不择校,有高中上就行了;对于借读生学籍问题,77%受访者坚持认为必须先取得学籍并经同意后,才可到其他学校借读,只有23%的人认为不必如此。由此可见,择校依然是家长认为子女升入理想高中的重要途径。
3. 招生宣传。对宁波市近两年中考招生政策,了解的仅占20%,了解一点的占61%,不了解的占18%。学生家长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招生政策的占61%,通过学校传达的占41%,通过中考指南了解的仅占5%。说明整体上宁波市中考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4. 志愿填报。对普通高中录取方法,54%的受访者认为应按学生成绩顺序,并参照志愿依次录取(以成绩为主,俗称“平行志愿”)。46%的受访者认为最好采用按学生志愿顺序、参照成绩依次录取(划定最低投档控制线,以志愿为主)。对于学生何时填报升学志愿为好,89%的受访者认为是在的中考成绩出来后填报,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在中考后估分填报。在志愿填报上,中考分数出来后填报,并采用平行志愿的方式,更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可。
5. 学区。在调研宁波市义务段教育设置一个公办初中对应附近若干所小学的学区模式,能否有效解决择校问题?33%认为能够,16%认为不能够,51%认为不好说;针对“坚持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该政策是否造成公办学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名额上的不公平?37%的受访者认为有,37%认为不好说,26%认为没有;对于宁波市设置的“公共缓冲学区”,32%的受访者认为能够有效解决两个不同学区生源差距较大问题,认为不好说的占53%,认为没有的占15%;在调研受访者的孩子所就读的小学和初中是否为同一学区时,43%的受访者表示是同一学区,4%的不知道,高达52%的受访者表示不是。由此可见,应进一步强化学区在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中的作用,同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从源头上保证政策的连贯、成效。
6. 特长生招生。义务教育阶段特长生招生到2015年将降至5%,认为有保留需要的占38%,认为不好说的占26%,认为没有保留需要的占36%。说明较多的家长对特长生招生持不太支持的态度,这和我们现行的特长生招生不公开、透明有一定关系。
(二)来自教师(学校)的意见
对教师(学校)的调研,我们事先设置访谈提纲,采用有结构和非结构相结的访谈方式,并以座谈会的形式举行。参加座谈会的主要有校长、副校长、主任及初三班主任、骨干教师以及其他年级骨干教师。调查显示,新高考制度在浙江试点对中考招生考试的影响在现阶段并不十分显著,这可能是高考改革对初中教学的滞后反应所致。教师们表示,目前中学的教学工作还是更多地受制于中考这一指挥棒,因而更加关注考招生制度的改革问题。教师(学校)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考政策公布过迟,中考招生存在不当竞争。特别是中考考试(例如体育考哪些项目)和招生政策公示时间太晚,给教师和家长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前的招生监管工作还不完善,在填报中考志愿时,很多学校特别是同一层次水平的学校为抢优质生源误导学生及家长,结果损害了部分学生的利益;受访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拓宽信息公布渠道(如利用报纸、互联网、新闻媒体),以保证教师、家长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政策的变动,也可以将招生文件原件在报刊上刊登以产生较大的影响。
2. 直升班问题反映强烈。优质高中的存在本身就是人为地将学校、学生等级化,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施;优质高中直升班则更是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学生包括家长为了能享受直升班的政策,使出浑身解数。一线教师们强烈要求取消优质高中直升班,要坚持保送指标和中考考试途径升入优质高中。
3. 创新班招生严重影响初中校的日常教学。创新班加重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因为创新班的授课内容主要是高中知识,竞赛以及奥赛知识,这势必造成对创新班教师的过高要求。很多教师被迫自学高中课本,同时创新班考试的内容过难,无标准统一的考试内容和课程标准,造成盲目学习,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偏离学生的认知规律,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大规模地参加各种补习班就是源自上述各种各样的竞赛班,学生苦不堪言,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此外,创新班也造成了学校之间的攀比和不良竞争。
4. 特长生招生不够公开、透明。教师们认为特长生的录取需要更加透明化、公开化、规范化,特别是能让学生家长对特长生的录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5. 降低保送生指标。对于中考制度中的保送生设置,教师们还是首先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但是,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们建议把两次保送改为中考前的一次保送,将保送时间提前半年。同时,为了保证公平公正,要严格控制保送生名额,降低保送生指标。教师们还建议:新疆班学生放到宁波三中、四中,不占宁波生源指标;应将外来人员子女纳入保送生基数,并允许他们参加宁波的中考,以吸收外来优质生源。
6. 中考考试科目及分值设置欠合理。调查还显示中考各学科科目分值设置不合理,造成某些学科的中考分值过高(如科学),这加重了像科学、社会等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并使得部分学科被边缘化。科学、社会等学科涉及的学科范围、领域太广、太杂,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知识能力要求过高,考试内容偏难、繁,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逻辑性。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对此教师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分科教学。
7. 中考体育考试问题。针对中考体育分值比重的逐年增加,教师们指出:体育指标设置不合理,很多指标是以专业运动员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会出现部分学生由于遗传或别的条件比其他学生更占优势;体育自由选择的项目相对过少,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违反了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规律,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背离了最初增强学生体质的宗旨,使得体育朝着功利化的方向发展。建议取消学校的10分,换成真正的体育项目,同时增加自选项目。
8. 作文阅卷工作存在误差。还有教师就中考语文作文批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可行性建议:建议延长作文批阅时间,增加阅卷人数;对阅卷人员进行分组,允许中考作文出现问题卷,这样通过中考阅卷改革倒逼作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升。
(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想法
总体来说,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宁波市的中考考试制度过于复杂、繁琐,需要简化。
1. 优质高中指标分配政策存在一些弊端。在实际运行操作中,有些背离了最初的保障教育资源公平、公正的目的。最大的问题是分配名额的基数计算问题,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认为在实践上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公平、公正。
2. 二次保送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学生不但没有享受任何所谓的保送生的待遇,相反,还造成部分优秀学生由于估分不当与优质高中失之交臂。除此之外,受访对象还对保送生另外进行考试,按照保送生考试名额的95%录取,提出了质疑。在实际操作中,初中校公布保送名单之后,部分被录取的学生又瞬间被刷掉,学生和家长难以接受,造成行政部门失去公信力、信任力的映像,对薄弱学校也明显不利,而且有违该政策的初衷。
3. 优质高中直升班有违公平,特长生不透明,创新班扰乱初中教学秩序。优质高中直升班的存在本身就是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加之直升班实际录取时存在暗箱操作,加剧了这种不公平。特长生录取工作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受访者建议特长生录取应向社会公开。创新班打乱了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造成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剧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对创新班的人才选拔背后存在的实际价值和长远意义提出了质疑,创新班是否真的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单纯为了应付高考,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4. 初中各门学科的分值有待调整。认为各门学科的分值调整缺乏科学依据,当前科学分值过高,加重了科学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长远来看,过高提升科学的分值,压低社会的分值,某种程度上造成社会上重理轻文的不良价值取向。
5. 努力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积极探索学区共同体。受访者充分肯定中小学一体化办学的价值,也有利于加强中小衔接,发挥优质中学的辐射功能。
6. 宁波可以逐步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免费政策。特别应鼓励各地创造条件逐步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二、进一步完善中考招生制度的建议
基于多方调研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宁波市中考招生制度,我们建议:
1. 招生政策宜在中考前一年9月出台,招生文件原件要上报、上网。中考招生政策多变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影响较大,政策应具有连贯性、稳定性,招生政策最佳公布时间宜为中考前一年的9月;招生文件原件应上报、上网,报刊等相关媒体应充分解读中考政策;高中学校要选派专业人士进各所初中介绍学校情况,解读学校环境和分数线,以方便学生、家长作选择。 2. 志愿设置要简单、便捷。不设提前批,中考应跟高考一样,成绩出来后再填报志愿,以减少估分误差及填报志愿时的纠结。
3. 优质高中招生指标要关照薄弱学校,要将外来人员子女纳入指标基数,新疆班指标可单列。将初中毕业生总人数、高中学校招生人数,每一批次的各校招生指标或人数提前两年或一年,通过网络、媒体、学校通告社会及各位家长;优质高中指标要适度向薄弱初中倾斜,以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建议新疆班学生放到宁波三中、四中,不占宁波生源指标;建议将外来人员子女纳入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基数,以吸收外来优质生源;保送生名额分配时不应简单地以人数的比例作分配,应考虑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生源配比等因素;指标生要公开、公正、透明,现有的一些重点高中分配给先前有隶属关系的初中(特别是某些民办初中)的保送生比例过高,不利公平竞争。
4. 强烈建议取消初三阶段招收创新班,规范宁波市各市县区的招生规则,鼓励公平竞争,打击无序竞争。创新班催生学生“补课热”,加重各方压力,考试时间比中考时间提前,考试难度大,且难以选拔真正优秀的学生。取消初三阶段招收创新班,还初中学校一个正常教学秩序。同时,对县、市、区招生要统一规范要求。
5. 直升班有悖教育公平,也不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考试改革精神,建议取消直升公办学校的直升班。直升班问题是教师、家长反映非常强烈的一个突出问题,既容易形成较大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也不利于初中校之间的合理竞争。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下,建议取消宁外、兴宁中学等直升公办学校的“直升班”模式。已有的直升班按原来计划执行,不再招收新的直升班学生。
6.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要放宽外来人员子女的招生政策,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要一视同仁;现有招生程序过多,建议删减;放宽寄读生的招生条件。
7. 录取方面。要允许高中学校按各自特色自主招生,同时给初中毕业生更为广泛的选择权;录取加分政策需在学生初中入学前公布;应增加语文总分,降低英语总分,建议副科分数与体育分数加入中考的总分;将中考体育标准放宽。
8. 进一步规范特长生要求,政策要提前出台,过程和结果要在媒体上公布。特长生招生混乱,各校时间不一、标准不一。要加强特长生招生管理,杜绝考试作弊、走关系等行为。
9. 进一步完善中考科目设置,科学课程建议恢复为分科教学。现行考试打破了课程标准,教材越来越简单,试卷越来越难,分值与课时不协调,教材与作业不配套,课程、大纲、教材不一致。中考各科目分值设置不科学,比如科学18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政史地(社会)60分。科学成重点科目,科学老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社会课内容多而考分少。教材与练习难度不匹配,教材内容十分浅显,但试题难度较大。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浙江频道.宁波教育公平指数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榜首[EB/OL]. (2014-11-19)[2015-03-01]. http://nb.people.com.cn/n/2014/1119/c365604-2295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