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恒——山》作为《北岳风》主题创作的参赛作品,试图通过山之存在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与历史情节来表现生命与人类创造的永恒主题。
雕塑主题具有的是抽象规则和概念的属性,而传达其内容的符号语汇则具体生动富于情节性。雕塑创作即是如何在三度空间中运用色彩符号、构成等艺术造型语汇来表现和深化思想主题的过程。
在这里,本人姑且以《恒——山》的创作过程来浅析雕塑主题创作中符号语汇的运用。
雕塑符号语汇可概括为整体造型符号语汇和情节与表现符号语汇两种类型。
整体造型符号语汇具有简约、朴实、厚重、深刻的特性。巧合的是,本人在游历北岳庙时,意外发现明代百岩山人乔宇希题并篆的碑刻《登恒山六首》中 “山”字的结构形式竟与我在创作放大的《恒——山》造型如出一辙。于此,我试想首先就《恒——山》主题,造型与乔先生篆刻“山”的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做一点的探讨。
《恒——山》中的基本形式语汇即由三只锥体剪切成的“人”字形山峰组成。中间单元主体三足而立,以从多个角度形成“人”的形状,两侧单元体靠引力作用支撑于中间“主峰”。 在“三峰”的两个临界点上,分别结构以大小相异两只球体,在每个单元体的侧面分别刻以以两点为核心的放射状线条。以此象征日光哺育了人类的文明。基座为表面凹凸不均的板石,寓意“连绵不绝的“太行山脉”,为恒山主峰提供广阔的基础。而乔宇希先生篆刻“山”字即三人并立于平原之上。意为人类之生存创造与自然山川,遥相辉映。如此,无论《恒——山》之状亦或“山”字之形,均在整体结构上尽显山之符号特征。三峰立于平原为山,三人立于平原亦为山。表达出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而在《恒——山》的创作主题中,三座山峰象征历史,现实及未来的三个文明段落。
情节符号语汇具有生动、丰富、抒情、浪漫的特性。五岳祭祀源于我国古代先人的山川崇拜,北岳位于曲阳县城西侧,古北岳恒山又名大茂山,位于中山上曲阳,曲阳北岳庙一直是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在《恒——山》的创作中,我试图在三座山峰背部背负起有关恒山与曲阳北岳庙的三种精神特征的典型符号语汇。
中间主峰背部刻有乔宇希先生的篆刻《登陆恒山六首》局部,此篇表达作者对恒山景观之壮美以讴歌赞扬,“岱华嵩衡一览中,无从西北纪元功,九霄香火入神境,千里云霞拥帝宫。玉笈文随金薤远。宝符名与石函通,东风秦汉成何肆,圣代山川祀典同……”;右侧山峰背部刻以《五岳真型图》。五岳真形相象,尽可深化山之永恒。针对北岳形式整齐之皆体碑刻“北岳恒山在定州曲阳县……天涯崆峒为副岳……”此处强化了恒山与曲阳的关系,同时暗示出了山与人文情节的内在联系。左侧为“曲阳鬼”。据有关记载,此线刻出自北岳庙德宁之殿西壁画《万国咸宁》,画面是众天神完成降福任务后,得胜回宫的宏大场面。壁画中的“飞天神”为全幅之精华。便是“曲阳鬼”的原形。“曲阳鬼”在民间中有多种形式的故事传说,他是降妖除魔、保民众一方平安的英雄之神。如此,它具有北庙地方人文精神的典型特征。
在深入强化雕塑主题的创作中,符号语汇的运用应做到张弛得当,虚实相应,恰到好处。这好像写诗作画要含蓄取舍一样,讲究意念空间的打造。
本人在《恒—山》的创作中,有如此多情节符号的附加。现在想来,这种具细无余的过多运用,反而削弱了恒山实体气势的宏伟、胸襟的广博,因而在符号语汇的运用上,《恒—山》并非成功之作。然而,就在雕塑创作中,符号语汇的运用作为一个课题,希望能唤起诸位雕塑家及雕塑评论家能针对不同主题,风格各异的雕塑作品以积极探讨,深入总结,使之从作品到理论,从理论到作品能逐渐形成一个专业系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