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本化”教学设计,是以新课程教育理念和生成性教学理论为导向,以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方式、方法. 如何真正实现“生本化”?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述“生本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这对于广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一定的启发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生本化;教学设计;基本策略;分析
“生本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具体情况,动态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动态的生成和发展. 所以“生本化”教学设计在考虑弹性的有生成空间教学方案的同时,必须紧紧抓住影响生成的各种活性资源、不断生长的问题以及活跃的师生互动因素. 因此“生本化”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基础”来进行教学预设.
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与体验,以及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及时生成的东西. 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生本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准备教案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充分考虑到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使整个预设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学生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 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 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设计最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在预设、实施和反思中的动态生成,是封闭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结合. 是“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来发展区”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生本化”教学设计的一般设计程序是:先确定学生必须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接着分析和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然后分析和确定学生的学习“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和“未来发展区”的变化过程,再考虑呈现学习内容的方式和方法,分析和制定“生本化”教学策略,最后考虑如何采用补救措施并修改设计. 围绕“生本化”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设计程序,要求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为学生设计教学教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他们的情感受感染,情感产生共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集中体现“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情境,探究新的知识. 通过“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
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生本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方法就是探究. 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必须要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如果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欲望的.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学生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个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教学环境
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点. 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意义识记、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情感内容日渐丰富但较肤浅,情绪表现较全面;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动机的多变性,成人感明显,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初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得并不完善,其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很强,等等. 基于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应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轻松自然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意见、对授课教师的看法;学生的学习不会过度紧张焦虑;教师和学生会彼此真诚相待,对性格的差异、学习的差异能够相互宽容. 师生也能够很好地处理和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教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的展现,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支持和肯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踊跃. 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学生、教师与课堂环境的和谐相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倡导“生本化”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抵制传统教学. 事实上,“生本化”课堂教学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形式,它是教学艺术性的具体体现之一,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使教学活动有效地实施并取得满意的成果. 我们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本化”的特征.
关键词:生本化;教学设计;基本策略;分析
“生本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具体情况,动态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动态的生成和发展. 所以“生本化”教学设计在考虑弹性的有生成空间教学方案的同时,必须紧紧抓住影响生成的各种活性资源、不断生长的问题以及活跃的师生互动因素. 因此“生本化”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基础”来进行教学预设.
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与体验,以及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及时生成的东西. 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生本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准备教案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充分考虑到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使整个预设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学生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 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 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设计最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在预设、实施和反思中的动态生成,是封闭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结合. 是“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来发展区”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生本化”教学设计的一般设计程序是:先确定学生必须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接着分析和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然后分析和确定学生的学习“现有发展区”到“最近发展区”和“未来发展区”的变化过程,再考虑呈现学习内容的方式和方法,分析和制定“生本化”教学策略,最后考虑如何采用补救措施并修改设计. 围绕“生本化”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设计程序,要求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为学生设计教学教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他们的情感受感染,情感产生共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集中体现“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情境,探究新的知识. 通过“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
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生本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方法就是探究. 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必须要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如果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欲望的.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学生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个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教学环境
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点. 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意义识记、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情感内容日渐丰富但较肤浅,情绪表现较全面;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动机的多变性,成人感明显,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初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得并不完善,其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很强,等等. 基于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应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轻松自然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意见、对授课教师的看法;学生的学习不会过度紧张焦虑;教师和学生会彼此真诚相待,对性格的差异、学习的差异能够相互宽容. 师生也能够很好地处理和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教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的展现,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支持和肯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踊跃. 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学生、教师与课堂环境的和谐相处.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倡导“生本化”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抵制传统教学. 事实上,“生本化”课堂教学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形式,它是教学艺术性的具体体现之一,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使教学活动有效地实施并取得满意的成果. 我们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本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