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的科研生涯,他与团队一道,凭借着勤奋、执着和毅力,攻克了多项核天体物理领域的重要科学难题,在核物理这条科研道路上,格物穷理,钻坚研微,做一个脚踏实地的追梦者。
慎思笃行,奋进不休
提及郭冰走过的科研之路,“勤奋”和“执着”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
核天体物理作为研究微观世界的核物理与研究宇观世界的天体物理交融而成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核过程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的影响,宇宙中各种化学元素核合成的过程、物理环境和丰度分布,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以及一定的天体物理基础,才能够将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并研究其规律。2002年,在山西师范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就读的郭冰来到北京,开始了在原子能院核物理所的硕士课题研究,而他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核天体物理。
初次接触核天体物理这样一个对自己而言崭新又陌生的领域,郭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为了弥补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尽快迈出自己在核天体物理领域的第一步,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知识,从读研究生的第一天起,郭冰常常就是实验室里第一个到的,也是最后一个走的——“当时大家住的是学生集体宿舍,晚上关门时间有要求,因为我回来得比较晚,经常被关在门外,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我就又回到实验室,当时实验室有一张简易行军床,可以休息,然后第二天早起又继续看书,继续做实验。”正是凭借着这样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郭冰逐渐感受到核天体物理的奇妙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学科。2004年,他顺利完成了硕士阶段的研究工作,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原子能院继续攻读核天体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师从柳卫平研究员和李志宏研究员,继续他已经“爱不释手”的核天体物理研究。
博士研究生階段,郭冰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核天体物理研究工作中。在选择博士论文的选题时,郭冰选择了当时核天体物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爆发性氢燃烧过程中丰质子不稳定核的(p,γ)反应。他研究了一种确定不稳定核(p,γ)反应率的方法——电荷对称性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氢燃烧阶段的四个核反应。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属于国际上首次测量,有的大幅度修正了现有数据,有的为现有结果提供了独立的交叉检验。天道酬勤,2007年博士毕业时,郭冰已发表11篇第一作者的文章,其中包括8篇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利用(d,p)反应确定不稳定核的天体物理(p,γ)反应率》,被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2008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当年物理学一级学科中仅原子能院和北京大学获此奖项,2009年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为他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年一剑,厚积薄发
博士毕业后的郭冰,成为了原子能院核物理所的一员,也真正成为了核天体物理的追梦者。
“当时如果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还会有很多成果,但是我觉得那样激发不出更大的兴趣和激情了。为了能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我选择了一个更有挑战性的课题《恒星中子源13C(α,n)16O反应的研究》。”站在崭新的起点,郭冰为自己的科研道路选择了崭新且更加艰巨的挑战。
重元素的产生问题被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列为“物理学的11个未解之谜”之一,而恒星中子源13C(α,n)16O反应能够为从铁到铀的重元素的产生提供中子作为燃料。这个反应,国际上现有的3个研究结果(东京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巴黎大学)之间存在高达25倍的分歧。为澄清这一分歧,郭冰和核天体物理研究团队一起,利用原子能院串列加速器首次建立了利用(11B,7Li)转移反应测量13C(α,n)16O反应截面的方法,高精度地得出了反应的激发函数和反应率,在澄清国际结果分歧的同时,解决了低事件率的核反应测量问题,节省了加速器束流时间,为核工程相关的基础数据测量,尤其是不稳定核数据测量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五年磨一剑,2012年9月,郭冰和同伴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核天体物理领域顶级期刊《天体物理杂志》上,这是我国实验核物理研究成果首次在该杂志上刊登,并且引发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亚洲核物理学会理事Dao T.Khoa教授认为“北京完成的实验是解决这项分歧的里程碑”。该工作也引发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乌克兰科学院等国际研究机构纷纷开展中子源反应研究,这些后续实验均印证了郭冰他们的结果。他们的数据也被国际权威核天体物理数据库REACLIB选为唯一推荐值。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郭冰作为核物理所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恒星中子源反应的研究》荣获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核集团青年创新成果一等奖、胡济民教育科学奖等。可想而知,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无数个日夜的执着与坚守,是对核天体物理研究的满腔热忱和无悔付出。
率先垂范,同心戮力
2016年,对于郭冰来说,是充满挑战、突破自我的一年。这一年,他来到了核物理所强流粒子束与激光研究室担任研究室主任一职,新的环境、新的团队、新的学科领域,也充满了新的挑战与责任。
“当年,王淦昌先生组织以王乃彦院士为首的十八名志愿者,建立了研究室的前身。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研究室已经成为一个以开展氟化氪准分子激光驱动器技术、高功率激光等离子体物理、飞秒超快激光技术、激光核物理以及激光光谱技术等为主的激光综合研究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王老‘以身许国’的报国热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继续发扬光大。”说到这里,郭冰的目光里,充满了身为科研工作者的坚定与执着、对未来科研工作的憧憬与希冀。
作为研究室的带头人,郭冰时刻践行、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宝贵精神。他不仅注重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也积极鼓励研究室的每一位成员培养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虽然身兼行政与科研的双重职责,但他常常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也是晚上最后一个离开的人,研究室的每位成员都被这种敬业精神感动和鼓舞着——“郭冰主任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带动大家、影响大家,带领我们一道面对难关,完成一项项科研任务!”
青年科技人才将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中流砥柱,如何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严谨求实、吃苦耐劳的基础上,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十分关键。谈到青年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郭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他刚到原子能院时,由于办公条件紧张,实验室里的一个角落成为了郭冰的办公室。“那里只有一个很小的窗户,光线差,周围都是实验用的仪器和设备,就我一个人在那里,内心很孤独。当时组里的元老白希祥老师知晓后,主动在自己的办公室腾出一张桌子,让我和他一起办公。白老师的办公室原本就不大,里面已经有两个人办公了,他硬是把一些书籍和物品整理到箱子里,腾出一片空间给我。”郭冰十分感慨, “这对我的内心触动非常大,也倍感亲切。所以我现在管理团队时,特别注重换位思考。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关心后辈、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操,使我受益终身。”也正是在这样的科研氛围中,研究室的青年同志逐渐成长起来,成为科研骨干力量。通过不断攻坚克难,解决科研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强流离子束与激光研究室在2018年获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金牌青年突击队称号。
投身科研近20年,郭冰一直奋斗在核物理事业的最前线,而这项事业承载了他多年来的梦想、执着、责任与信仰。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郭冰,这位核天体物理的“追梦者”一定会永不停歇、勇往直前,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慎思笃行,奋进不休
提及郭冰走过的科研之路,“勤奋”和“执着”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
核天体物理作为研究微观世界的核物理与研究宇观世界的天体物理交融而成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核过程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的影响,宇宙中各种化学元素核合成的过程、物理环境和丰度分布,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以及一定的天体物理基础,才能够将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并研究其规律。2002年,在山西师范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就读的郭冰来到北京,开始了在原子能院核物理所的硕士课题研究,而他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核天体物理。
初次接触核天体物理这样一个对自己而言崭新又陌生的领域,郭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为了弥补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尽快迈出自己在核天体物理领域的第一步,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知识,从读研究生的第一天起,郭冰常常就是实验室里第一个到的,也是最后一个走的——“当时大家住的是学生集体宿舍,晚上关门时间有要求,因为我回来得比较晚,经常被关在门外,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我就又回到实验室,当时实验室有一张简易行军床,可以休息,然后第二天早起又继续看书,继续做实验。”正是凭借着这样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郭冰逐渐感受到核天体物理的奇妙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学科。2004年,他顺利完成了硕士阶段的研究工作,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原子能院继续攻读核天体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师从柳卫平研究员和李志宏研究员,继续他已经“爱不释手”的核天体物理研究。
博士研究生階段,郭冰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核天体物理研究工作中。在选择博士论文的选题时,郭冰选择了当时核天体物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爆发性氢燃烧过程中丰质子不稳定核的(p,γ)反应。他研究了一种确定不稳定核(p,γ)反应率的方法——电荷对称性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氢燃烧阶段的四个核反应。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属于国际上首次测量,有的大幅度修正了现有数据,有的为现有结果提供了独立的交叉检验。天道酬勤,2007年博士毕业时,郭冰已发表11篇第一作者的文章,其中包括8篇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利用(d,p)反应确定不稳定核的天体物理(p,γ)反应率》,被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2008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当年物理学一级学科中仅原子能院和北京大学获此奖项,2009年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为他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年一剑,厚积薄发
博士毕业后的郭冰,成为了原子能院核物理所的一员,也真正成为了核天体物理的追梦者。
“当时如果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还会有很多成果,但是我觉得那样激发不出更大的兴趣和激情了。为了能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我选择了一个更有挑战性的课题《恒星中子源13C(α,n)16O反应的研究》。”站在崭新的起点,郭冰为自己的科研道路选择了崭新且更加艰巨的挑战。
重元素的产生问题被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列为“物理学的11个未解之谜”之一,而恒星中子源13C(α,n)16O反应能够为从铁到铀的重元素的产生提供中子作为燃料。这个反应,国际上现有的3个研究结果(东京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巴黎大学)之间存在高达25倍的分歧。为澄清这一分歧,郭冰和核天体物理研究团队一起,利用原子能院串列加速器首次建立了利用(11B,7Li)转移反应测量13C(α,n)16O反应截面的方法,高精度地得出了反应的激发函数和反应率,在澄清国际结果分歧的同时,解决了低事件率的核反应测量问题,节省了加速器束流时间,为核工程相关的基础数据测量,尤其是不稳定核数据测量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五年磨一剑,2012年9月,郭冰和同伴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核天体物理领域顶级期刊《天体物理杂志》上,这是我国实验核物理研究成果首次在该杂志上刊登,并且引发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亚洲核物理学会理事Dao T.Khoa教授认为“北京完成的实验是解决这项分歧的里程碑”。该工作也引发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乌克兰科学院等国际研究机构纷纷开展中子源反应研究,这些后续实验均印证了郭冰他们的结果。他们的数据也被国际权威核天体物理数据库REACLIB选为唯一推荐值。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郭冰作为核物理所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恒星中子源反应的研究》荣获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核集团青年创新成果一等奖、胡济民教育科学奖等。可想而知,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无数个日夜的执着与坚守,是对核天体物理研究的满腔热忱和无悔付出。
率先垂范,同心戮力
2016年,对于郭冰来说,是充满挑战、突破自我的一年。这一年,他来到了核物理所强流粒子束与激光研究室担任研究室主任一职,新的环境、新的团队、新的学科领域,也充满了新的挑战与责任。
“当年,王淦昌先生组织以王乃彦院士为首的十八名志愿者,建立了研究室的前身。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研究室已经成为一个以开展氟化氪准分子激光驱动器技术、高功率激光等离子体物理、飞秒超快激光技术、激光核物理以及激光光谱技术等为主的激光综合研究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王老‘以身许国’的报国热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继续发扬光大。”说到这里,郭冰的目光里,充满了身为科研工作者的坚定与执着、对未来科研工作的憧憬与希冀。
作为研究室的带头人,郭冰时刻践行、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宝贵精神。他不仅注重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也积极鼓励研究室的每一位成员培养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虽然身兼行政与科研的双重职责,但他常常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也是晚上最后一个离开的人,研究室的每位成员都被这种敬业精神感动和鼓舞着——“郭冰主任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带动大家、影响大家,带领我们一道面对难关,完成一项项科研任务!”
青年科技人才将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中流砥柱,如何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严谨求实、吃苦耐劳的基础上,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十分关键。谈到青年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郭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他刚到原子能院时,由于办公条件紧张,实验室里的一个角落成为了郭冰的办公室。“那里只有一个很小的窗户,光线差,周围都是实验用的仪器和设备,就我一个人在那里,内心很孤独。当时组里的元老白希祥老师知晓后,主动在自己的办公室腾出一张桌子,让我和他一起办公。白老师的办公室原本就不大,里面已经有两个人办公了,他硬是把一些书籍和物品整理到箱子里,腾出一片空间给我。”郭冰十分感慨, “这对我的内心触动非常大,也倍感亲切。所以我现在管理团队时,特别注重换位思考。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关心后辈、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操,使我受益终身。”也正是在这样的科研氛围中,研究室的青年同志逐渐成长起来,成为科研骨干力量。通过不断攻坚克难,解决科研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强流离子束与激光研究室在2018年获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金牌青年突击队称号。
投身科研近20年,郭冰一直奋斗在核物理事业的最前线,而这项事业承载了他多年来的梦想、执着、责任与信仰。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郭冰,这位核天体物理的“追梦者”一定会永不停歇、勇往直前,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