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商务信用管理也必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发达的信用管理技术和高度的信息化手段,将成为信用体系高效运转的技术支撑。
信用交易和信用风险主要发生在金融和商务两大领域,就全球范围而言,商务领域信用交易的总规模正在呈上升趋势。从这个角度讲,商务信用风险管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部分内贸企业开始重视信用管理工作,商务信用制度建设开始起步。到2004年,伴随着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商务信用体系建设被提到日程并进入分项实施阶段。
政府、企业、服务都有问题
商务领域信用建设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受制于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尚未出台,许多认识问题尚未解决;信用知识教育培训力度不够,信用文化建设薄弱,信用服务市场发育不够、需求不足,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等影响,无论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还是信用服务系统都存在不少问题。
1.政府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组织和领导者,政府部门存在着认识不统一和政出多门的现象,对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缺乏统一认识,亟待在加强研究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一思想。
2.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采取许多措施推动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但目前无论是在企业立信管理(建立自身信用、提高融资能力,还是在征信管理(征集他人信用、防范外部风险)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堪忧,信用缺失相当严重;企业赊销比例低,竞争能力差,坏账水平高,应收账款回收时间较长,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远;大多数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等缺乏了解,信用管理知识匮乏。
3.我国信用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用服务业属于社会中介服务的新兴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坚力量。虽然我国信用服务机构已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但总体来讲发展比较缓慢,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不能适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不适应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中观层面不适应行业开展信用自律监管与服务的需要,微观层面不适应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需要,在市场需求、外部发展环境、专业人材和产品研发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
信息手段是技术支撑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商务信用管理也必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五到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企业的信用交易规模应迅速增长,对信用服务产品的需求应大量增加,信用管理应能够覆盖到投资、消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信用服务行业也会由信用调查和商账追收等传统账业务为主,转向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基础服务、各类深度专业服务和全程信用管理增值服务并重。
1.企业信用交易规模和信用管理水平将大大提高,其对信用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随着国际国内买方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信用交易比例将迅速提高,信用交易规模将不断扩大,商业信用风险将更加普遍,信用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企业在授信决策前,除了靠自己掌握的信用信息外,往往还购买第三方机构的信用报告进行参考验证,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减少信用风险。
2.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和信用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商业化程度将大幅度提高,信用服务市场竟争加剧,而竞争的结果将使信用服务机构走向集中 随着我国信用信息开放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的开放度必然会越来越高。有了更准确、丰富的信用信息做基础,信用服务产品的质量必然进一步提高,其覆盖范围将迅速扩大,信用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商业化程度必将大幅度提高。
3.发达的信用管理技术和高度的信息化手段,将成为信用体系高效运转的技术支撑 未来我国政府机构、公共服务部门、各行业组织及所有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都将提高,会在不同层面形成许多信息数据库。虽然有些数据库不是专门为信用管理而建,但将对信用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提供极大便利。例如,目前美国绝大部分地区商会都在自己的数据库系统中存有商业交易的记录,大量的公共信息则通过互联网即时发布以供查询,一些大型企业和行业协会还建立了自己的信用数据库和交换机制。此外,随着信用管理与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把各种与信用有关的数据加工成高质量的信用产品,低成本、便捷化地提供给用户成为了可能。世界著名信用公司都拥有大型数据库、成熟的信用评估模型、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和后台服务系统。大量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处理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进行的,因而才具备将信用信息快速加工成优质产品的强大能力,若没有高度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信用管理手段是绝难做到的。此外,大批高级分析师、高级精算师、经济学家和管理人员也将加入信用服务行业,为信用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4.将产生各类信用行业中介组织,这些组织将促进信用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信用服务业的职能 未来的信用服务不应全部由商业信用服务机构提供,随着信用服务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市场细分化程度的加深,不但各类商业化信用服务机构蓬勃发展,服务于企业信用活动的各类非盈利性中介组织也会应运而生。
5.经济全球化将把更多的国际大型信用服务机构带入中国,推动我国信用服务水平迅速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著名信用服务机构依托高科技和规模经济两大法宝,将加速从本国走向全球。著名征信企业的海外拓展比一般工商企业有着更强的优势和便利性。目前,美国几乎所有大型信用服务机构都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这些国际巨头的进入必将加剧我国信用服务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将推动我国信用服务水平的迅速提高。
三点建议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在信用文化、信用制度和信用技术建设三个方面尚不能做到均衡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信用市场供给和需求还将存在结构性矛盾。
1.要针对当前我国商务信用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研究确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做好基础工作 我国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加快立信系统建设,即在全社会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鼓励守信,惩戒失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任务之二是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即防范信用交易风险,确保交易安全,扩大交易规模,促进信用经济发展。
2.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要坚持走商业化的路子,注重培育信用需求 要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功能是创造法治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开放信用信息,引导和培育市场,监管征信市场等方面。
另外,信用服务机构应非常重视市场开拓,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手,既要发展社会信用服务行业,让他们拿出足以吸引客户的信用产品,同时通过各种教育培训、经济、法律和开放信息等制度化措施,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服务需求。
3.高度重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将其放到与外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并要内外结合、协调发展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信用活动的主体。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建立了较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就成了空中楼阁。可以考虑先建设企业信用体系,有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同时起步。
韩家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学士,清华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硕士,高级国际商务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商务部《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标准》起草专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委员。
信用交易和信用风险主要发生在金融和商务两大领域,就全球范围而言,商务领域信用交易的总规模正在呈上升趋势。从这个角度讲,商务信用风险管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部分内贸企业开始重视信用管理工作,商务信用制度建设开始起步。到2004年,伴随着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商务信用体系建设被提到日程并进入分项实施阶段。
政府、企业、服务都有问题
商务领域信用建设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受制于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尚未出台,许多认识问题尚未解决;信用知识教育培训力度不够,信用文化建设薄弱,信用服务市场发育不够、需求不足,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等影响,无论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还是信用服务系统都存在不少问题。
1.政府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组织和领导者,政府部门存在着认识不统一和政出多门的现象,对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缺乏统一认识,亟待在加强研究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一思想。
2.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采取许多措施推动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但目前无论是在企业立信管理(建立自身信用、提高融资能力,还是在征信管理(征集他人信用、防范外部风险)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堪忧,信用缺失相当严重;企业赊销比例低,竞争能力差,坏账水平高,应收账款回收时间较长,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远;大多数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等缺乏了解,信用管理知识匮乏。
3.我国信用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用服务业属于社会中介服务的新兴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坚力量。虽然我国信用服务机构已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但总体来讲发展比较缓慢,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不能适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不适应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中观层面不适应行业开展信用自律监管与服务的需要,微观层面不适应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需要,在市场需求、外部发展环境、专业人材和产品研发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
信息手段是技术支撑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商务信用管理也必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五到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企业的信用交易规模应迅速增长,对信用服务产品的需求应大量增加,信用管理应能够覆盖到投资、消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信用服务行业也会由信用调查和商账追收等传统账业务为主,转向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基础服务、各类深度专业服务和全程信用管理增值服务并重。
1.企业信用交易规模和信用管理水平将大大提高,其对信用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随着国际国内买方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信用交易比例将迅速提高,信用交易规模将不断扩大,商业信用风险将更加普遍,信用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企业在授信决策前,除了靠自己掌握的信用信息外,往往还购买第三方机构的信用报告进行参考验证,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减少信用风险。
2.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和信用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商业化程度将大幅度提高,信用服务市场竟争加剧,而竞争的结果将使信用服务机构走向集中 随着我国信用信息开放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的开放度必然会越来越高。有了更准确、丰富的信用信息做基础,信用服务产品的质量必然进一步提高,其覆盖范围将迅速扩大,信用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商业化程度必将大幅度提高。
3.发达的信用管理技术和高度的信息化手段,将成为信用体系高效运转的技术支撑 未来我国政府机构、公共服务部门、各行业组织及所有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都将提高,会在不同层面形成许多信息数据库。虽然有些数据库不是专门为信用管理而建,但将对信用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提供极大便利。例如,目前美国绝大部分地区商会都在自己的数据库系统中存有商业交易的记录,大量的公共信息则通过互联网即时发布以供查询,一些大型企业和行业协会还建立了自己的信用数据库和交换机制。此外,随着信用管理与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把各种与信用有关的数据加工成高质量的信用产品,低成本、便捷化地提供给用户成为了可能。世界著名信用公司都拥有大型数据库、成熟的信用评估模型、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和后台服务系统。大量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处理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进行的,因而才具备将信用信息快速加工成优质产品的强大能力,若没有高度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信用管理手段是绝难做到的。此外,大批高级分析师、高级精算师、经济学家和管理人员也将加入信用服务行业,为信用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4.将产生各类信用行业中介组织,这些组织将促进信用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信用服务业的职能 未来的信用服务不应全部由商业信用服务机构提供,随着信用服务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市场细分化程度的加深,不但各类商业化信用服务机构蓬勃发展,服务于企业信用活动的各类非盈利性中介组织也会应运而生。
5.经济全球化将把更多的国际大型信用服务机构带入中国,推动我国信用服务水平迅速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著名信用服务机构依托高科技和规模经济两大法宝,将加速从本国走向全球。著名征信企业的海外拓展比一般工商企业有着更强的优势和便利性。目前,美国几乎所有大型信用服务机构都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这些国际巨头的进入必将加剧我国信用服务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将推动我国信用服务水平的迅速提高。
三点建议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在信用文化、信用制度和信用技术建设三个方面尚不能做到均衡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信用市场供给和需求还将存在结构性矛盾。
1.要针对当前我国商务信用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研究确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做好基础工作 我国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加快立信系统建设,即在全社会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鼓励守信,惩戒失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任务之二是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即防范信用交易风险,确保交易安全,扩大交易规模,促进信用经济发展。
2.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要坚持走商业化的路子,注重培育信用需求 要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功能是创造法治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开放信用信息,引导和培育市场,监管征信市场等方面。
另外,信用服务机构应非常重视市场开拓,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手,既要发展社会信用服务行业,让他们拿出足以吸引客户的信用产品,同时通过各种教育培训、经济、法律和开放信息等制度化措施,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服务需求。
3.高度重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将其放到与外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并要内外结合、协调发展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信用活动的主体。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建立了较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就成了空中楼阁。可以考虑先建设企业信用体系,有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同时起步。
韩家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学士,清华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硕士,高级国际商务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商务部《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标准》起草专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