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奏”,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观察、识记、联想、想象等系列活动感知所要学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新知识,明确自己会了什么,不会什么,从而能够在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指导中年段学生开展预习的策略有: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绘制思维导图,把握文章内容;依托圈画批注,学会推敲质疑。
关键词:中年段;预习策略;工具书;思维导图;圈画批注
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能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又能提前发现自己的疑惑,等待课堂中获得解答。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课文,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观察、识记、联想、想象等系列活动感知所要学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新知识,明确自己会了什么,不会什么,从而能够在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能借助查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笔者探索出了以下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通过预习顺利阅读或理解,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字新词。根据课标对中年段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预习环节自主掌握生词新词,主要是借助工具书。
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读音问题: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圈画后查字典,为其注音。这样,既复习了拼音,又解决了文中生字的读音问题。
其次,教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有些生字有多重意思,与不同的词语搭配,在不同语境的句子中运用,意义都不同。此时,有必要让学生读课文时先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尤其是对于那些可以组多个词语的生字,可以把它们抄写下来,然后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将相应的意思写下来。遇到实在弄不懂的词语,可以在词语旁边打个问号,做好标记,以便课堂中重点听教师讲解释疑。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主要由“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等九个成语组成。这九个成语也是九个寓言故事。如果在课堂上一个词一个词地分析,或者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阐述,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也乏味。于是,笔者将了解故事放在了预习环节。预习前,将学生三人为单位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认领一个成语。预习指导环节,笔者选择“邯郸学步”做专项指导,启发学生可以先通过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生字的注音问题,然后借助成语故事书或者网络查询了解本组认领成语背后的故事,再搜索这个成语故事的历史背景。课堂上,各小组推选小组代表上台讲成语故事。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会提前用好成语词典或者成语故事书,掌握成语意思,从而有效避免课堂交流时的粗浅理解。
二、启发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把握文章内容
课标明确要求中年段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突破这个重难点,离不开教师针对性的悉心指导和学生持续的日常练习。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会在预习环节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绘制和利用思维导图概括课文内容,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课堂上习方法、回家用方法。
例如,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一课文章内容清楚明了,但试教几次后发现,没有预习环节,学生并不能顺利流畅、简洁准确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要么这个说课文主要讲了“我”做了什么事,要么那个说课文主要讲了“小沙”怎么了,莫衷一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清晰认知,笔者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围绕“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主要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三個问题,理清人物关系及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然后,寻找关键词,并用思维导图表现这些人物关系。学生通读了几遍课文后发现,文中的主要人物有“我”和小沙,小沙是“我”的表弟;主要情节是,表弟天生胆小,怕剃头,所以情愿让“我”给他剃头,“我”自认为十分“熟练”地给小沙剃头,剃完后却大惊失色,小沙的头发被剃得坑坑洼洼,最后只好剃成了光头。顺着这样的思路,学生便画出了思维导图(图1是其中一名学生的作品)。课上,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边说边整理语句,学生的表述非常流畅。
经过多次这样的预习训练以及相关指导,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从为后面高效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醒学生依托圈画批注,学会推敲质疑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有可贵之处,有的辞藻丰富,有的情感真挚,有的结构严谨……到了中年段,课标要求学生能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带着这些想法和疑问阅读。笔者时常提醒学生在预习时除了读还要随时圈画批注。落实到具体行为中,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中心句、过渡句等。如果学生遇到有疑问、不太理解的句子,笔者会启发学生尝试推敲文本内容,学会质疑,并将自己的问题记录在旁,方便课堂上与同伴交流或听取教师讲解。
例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预习,基于学生初次接触批注的预习方法,笔者会先带着学生朗读一遍课文,然后以实物投影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圈画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现场圈画生字新词。接着,带领学生再读课文,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学着圈画出自己不太明白的词语、句子,在旁边打上问号。如,有学生在“贡献”“铸刻”“篾席”“麻”几个词语右上角画了问号,表明这是他不明白的词语;在“蔡伦”这个人名右上角画了个问号,写上“这是什么人?”,表明他对这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不太了解。
待学生完全掌握了以批注的方式备注疑问的方法,就可以让他们有意识地提出有思维含量、有深度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主要问题。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教学本单元的课文时,笔者会要求学生在预习环节就阅读课文,试着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预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笔者先出示预习要求:“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学生预习浏览课文后,可能会提出“赫胥黎是谁?”“后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恐龙会演化成鸟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会和学生共同梳理。对于学生在预习时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如“后裔是什么意思?”“赫胥黎是谁?”等,笔者会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词语意思,利用网络查阅解决人名问题。针对学生预习时无法自主解决且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如“为什么恐龙会演化成鸟类?”等,笔者会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面对,共同交流碰撞,共同解答疑问。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预习后,教师的及时检测、及时反馈很有必要。这有助于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鼓励,从而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如,针对生词新词的预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讀检测学生的读音预习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后生字描红检测学生的书写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本解答检测学生的词语理解情况……针对把握课文大意的预习,可以通过让学生梳理人物关系、情节脉络、段落主旨等方式检测;针对批注质疑的预习,可以通过浏览学生课本上的圈画情况来检测,也可以通过反问让学生回应的方式检测。总之,要多层面检测,多角度反馈,督促学生认真预习。
对于预习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预习有所欠缺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提供帮助,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平时,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让他们说说自己用的好的预习方法,说说自己预习时常会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课前预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提及的只是一些个人粗浅的想法。笔者相信,掌握了有效的预习方法,并能科学地运用这些预习方法后,学生定会受益无穷,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婷婷.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9).
[2] 赵海燕.关注三年级预习:预约小学语文学习的精彩[J].教育观察,2013(29).
[3] 钟灵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预习的方法[J].新课改(中),2018(6).
[4] 郑视洋.小学语文高效预习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7).
关键词:中年段;预习策略;工具书;思维导图;圈画批注
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能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又能提前发现自己的疑惑,等待课堂中获得解答。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课文,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观察、识记、联想、想象等系列活动感知所要学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新知识,明确自己会了什么,不会什么,从而能够在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能借助查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笔者探索出了以下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通过预习顺利阅读或理解,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字新词。根据课标对中年段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预习环节自主掌握生词新词,主要是借助工具书。
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读音问题: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圈画后查字典,为其注音。这样,既复习了拼音,又解决了文中生字的读音问题。
其次,教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有些生字有多重意思,与不同的词语搭配,在不同语境的句子中运用,意义都不同。此时,有必要让学生读课文时先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尤其是对于那些可以组多个词语的生字,可以把它们抄写下来,然后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将相应的意思写下来。遇到实在弄不懂的词语,可以在词语旁边打个问号,做好标记,以便课堂中重点听教师讲解释疑。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主要由“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等九个成语组成。这九个成语也是九个寓言故事。如果在课堂上一个词一个词地分析,或者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阐述,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也乏味。于是,笔者将了解故事放在了预习环节。预习前,将学生三人为单位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认领一个成语。预习指导环节,笔者选择“邯郸学步”做专项指导,启发学生可以先通过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生字的注音问题,然后借助成语故事书或者网络查询了解本组认领成语背后的故事,再搜索这个成语故事的历史背景。课堂上,各小组推选小组代表上台讲成语故事。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会提前用好成语词典或者成语故事书,掌握成语意思,从而有效避免课堂交流时的粗浅理解。
二、启发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把握文章内容
课标明确要求中年段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突破这个重难点,离不开教师针对性的悉心指导和学生持续的日常练习。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会在预习环节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绘制和利用思维导图概括课文内容,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课堂上习方法、回家用方法。
例如,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一课文章内容清楚明了,但试教几次后发现,没有预习环节,学生并不能顺利流畅、简洁准确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要么这个说课文主要讲了“我”做了什么事,要么那个说课文主要讲了“小沙”怎么了,莫衷一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清晰认知,笔者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围绕“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主要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三個问题,理清人物关系及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然后,寻找关键词,并用思维导图表现这些人物关系。学生通读了几遍课文后发现,文中的主要人物有“我”和小沙,小沙是“我”的表弟;主要情节是,表弟天生胆小,怕剃头,所以情愿让“我”给他剃头,“我”自认为十分“熟练”地给小沙剃头,剃完后却大惊失色,小沙的头发被剃得坑坑洼洼,最后只好剃成了光头。顺着这样的思路,学生便画出了思维导图(图1是其中一名学生的作品)。课上,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边说边整理语句,学生的表述非常流畅。
经过多次这样的预习训练以及相关指导,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从为后面高效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醒学生依托圈画批注,学会推敲质疑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有可贵之处,有的辞藻丰富,有的情感真挚,有的结构严谨……到了中年段,课标要求学生能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带着这些想法和疑问阅读。笔者时常提醒学生在预习时除了读还要随时圈画批注。落实到具体行为中,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中心句、过渡句等。如果学生遇到有疑问、不太理解的句子,笔者会启发学生尝试推敲文本内容,学会质疑,并将自己的问题记录在旁,方便课堂上与同伴交流或听取教师讲解。
例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预习,基于学生初次接触批注的预习方法,笔者会先带着学生朗读一遍课文,然后以实物投影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圈画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现场圈画生字新词。接着,带领学生再读课文,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学着圈画出自己不太明白的词语、句子,在旁边打上问号。如,有学生在“贡献”“铸刻”“篾席”“麻”几个词语右上角画了问号,表明这是他不明白的词语;在“蔡伦”这个人名右上角画了个问号,写上“这是什么人?”,表明他对这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不太了解。
待学生完全掌握了以批注的方式备注疑问的方法,就可以让他们有意识地提出有思维含量、有深度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主要问题。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教学本单元的课文时,笔者会要求学生在预习环节就阅读课文,试着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预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笔者先出示预习要求:“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学生预习浏览课文后,可能会提出“赫胥黎是谁?”“后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恐龙会演化成鸟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会和学生共同梳理。对于学生在预习时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如“后裔是什么意思?”“赫胥黎是谁?”等,笔者会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词语意思,利用网络查阅解决人名问题。针对学生预习时无法自主解决且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如“为什么恐龙会演化成鸟类?”等,笔者会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面对,共同交流碰撞,共同解答疑问。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预习后,教师的及时检测、及时反馈很有必要。这有助于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鼓励,从而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如,针对生词新词的预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讀检测学生的读音预习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后生字描红检测学生的书写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本解答检测学生的词语理解情况……针对把握课文大意的预习,可以通过让学生梳理人物关系、情节脉络、段落主旨等方式检测;针对批注质疑的预习,可以通过浏览学生课本上的圈画情况来检测,也可以通过反问让学生回应的方式检测。总之,要多层面检测,多角度反馈,督促学生认真预习。
对于预习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预习有所欠缺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提供帮助,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平时,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让他们说说自己用的好的预习方法,说说自己预习时常会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课前预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提及的只是一些个人粗浅的想法。笔者相信,掌握了有效的预习方法,并能科学地运用这些预习方法后,学生定会受益无穷,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婷婷.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9).
[2] 赵海燕.关注三年级预习:预约小学语文学习的精彩[J].教育观察,2013(29).
[3] 钟灵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预习的方法[J].新课改(中),2018(6).
[4] 郑视洋.小学语文高效预习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