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三大谜团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zh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藏传佛教,以其神秘深邃和底蕴深厚而闻名于世。位于甘肃南部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五大寺、中国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地位尊荣。它的建筑群规模宏大,风格与青藏高原其他藏区的各个寺院没有多少不同。但细心的人会在这个庞大的建筑群里发现,在中轴线上的最高位置,有座大佛殿的样式和风格却非常别样,卓而不群。不错,这座叫大金瓦寺的佛殿的确来历不凡,自它诞生以来,就一直谜雾重重,少有人知其身世和内中的诸多奥秘。
  A金瓦寺与众不同在哪里
  拉卜楞寺自1709年(清康熙48年)建寺,近300年间共建了100多座经堂、佛殿和寺院,500多院僧舍,总占地达70公顷左右,形成了特点鲜明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这些建筑按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印经坊等;按其形式,基本分为藏式和藏汉混合式两种。整个建筑群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和风格。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诸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大金瓦寺又叫弥勒佛殿、寿僖寺。大金瓦寺,是通俗的叫法,因殿顶覆有巨大的金瓦而名;称弥勒佛殿,是因为里面供奉着一尊巨大的弥勒金佛;寿禧寺,是清代嘉庆皇帝御赐给这座佛堂的名称,现在大殿的正中门楣上,仍悬挂着用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的“寿僖寺”金字红匾,字迹端庄大方,雍容华贵。大金瓦寺建在拉卜楞寺闻思学院西北不远处,在拉卜楞寺所有的建筑中它所居的位置最高,而且在全寺的中轴线上,比较显眼和特殊。
  大金瓦寺坐北向南,殿高近30米,外观为5层加顶殿楼宇式建筑,暗棕色“便玛”墙带和绛红色主殿墙,使大佛殿显得十分庄严雄伟。5层以上加建有宫殿式方亭,四角飞檐雕栋,顶部用金筒瓦覆顶,金光灿灿。屋脊上所装饰的那些铜狮、铜龙、铜宝瓶、铜如意和铜法轮等装饰法器,也全是鎏金的。举目上望,在晴空朗日的高原阳光照射下的佛殿,熠熠生辉,气象非凡。据拉卜楞寺72岁的才让高僧介绍,大金瓦寺兼有尼泊尔佛殿风格,在整个拉卜楞寺的所有建筑中独具一格。而殿顶的这些金瓦每块的价值相当于60头肥羊。
  进入大金瓦寺院内,有石砌甬道通向佛殿前廊。进入大殿,可见内部两侧纵深各5间,正中大殿堂内供奉着高达8米的大弥勒金佛。大佛通体鎏金,造型端庄,气度娴雅,宽额高鼻,浓眉薄唇,显得坚定而有智慧。这座弥勒大佛,在藏区寺院的多座弥勒大佛中独具特色,据称富有尼泊尔异域风格,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弥勒佛两侧供着高达5米的铜质鎏金八大菩萨像。殿内还藏有用纯金汁写成的《甘珠尔》大藏经。《甘珠尔》是稀世珍宝,共220卷,数百万字,记录了古中亚各地天文、文学、工艺、佛学等珍贵资料,慕名而来膜拜的香客常年络绎不绝,神圣之至。
  B是谁创造了大金瓦寺建筑奇迹
  大金瓦寺成为藏传佛教众寺院中的一大名建筑,其独特魅力使拉卜楞寺锦上添花,但有关大金瓦寺建筑和8米高弥勒大金佛塑造的背景资料却少之又少。在《拉卜楞寺·大金瓦寺志》里,也只有寥寥几笔,甚至连当时设计和建设者的名字都没有留下。这座佛教建筑发端于何时?是何许高人设计和主持所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
  近年来,一些佛教建筑研究专家和史志学者根据仅有的寺志资料,从一些年迈高僧那里进行了许多抢救性调查后,得到不少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以往的茫然和一些附会猜测逐渐被消除否定,大金瓦寺和弥勒金佛的身世之谜渐渐明朗化。
  据专家们调查,3位尼泊尔工匠来到拉卜楞寺之后,住在寺东一个叫塔洼的地方,把工场设在寺东南大夏河畔(即现在的转经长廊一带)。大殿奠基开工,炼铜铸件工艺也同时点火开炉。工匠们按照带来的图纸一边建殿,一边做模、化铜,一块一块地浇铸佛体的分解铜板,以及殿顶的铜质狮、龙、宝瓶、如意、法轮和铜瓦,历时两年。铸造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关键的鎏金。他们把金子溶解在水银里,再涂刷在铜件的表面,晾干后用炭火烘烤,然后再用玛瑙精心轧光。如此重复三四遍,又用了一年时间,终于全部完成。在同时开工3年建成的弥勒佛殿里,他们同时如期出色地组装完成了8米高的大弥勒佛塑像和殿顶所有鎏金瓦和装饰物。
  弥勒佛殿的修建和弥勒佛像的铸造,总共耗资达5万两白银。大弥勒佛以跏跌式鎏金铜像塑成,和佛殿一样具有浓郁的尼泊尔风格。整个建筑完成后轰动一时,3位尼泊尔工匠高超的技艺备受称赞。这是拉卜楞寺第一座由外国人负责施工并铸造佛像的大佛殿,且位于拉卜楞寺的中区和最高处,海拔3100米,在众多佛殿中卓然而立,地位显赫。自建成以来220年,这座大佛殿香火鼎盛,也成为中尼两国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谊的象征。
  佛殿和弥勒佛像建成后,3位尼泊尔工匠收拾行囊准备回国去,嘉木样二世及寺院的僧众们却热情挽留他们,希望他们永远留在拉卜楞生活。拉卜楞寺所在之处,前有龙山,后有凤山,中间是一年四季汩汩清流的大夏河,青山阔谷,农牧皆宜,当地藏民族笃信佛教,纯朴而友善,3位尼泊尔工匠终于答应了嘉木样的挽留,定居下来。之后,他们在当地先后娶藏族女子为妻,组建了各自的家庭。同时,继续为拉卜楞寺服务,建殿铸佛,奉献技艺。据《贡唐宝塔志》记载,公元1802年(清嘉庆7年),拉卜楞寺在建那座著名的贡唐宝塔时,这3位尼泊尔金匠又铸造了阿弥陀佛等不可悉数的鎏金佛塑,没有再收分文报酬。而且,尼泊尔王国还专为这座宝塔的开光,赠送了一对稀世珍宝制作的门环作为礼品,成为中尼友好的象征。
  C尼泊尔工匠的后裔现在哪里
  3位尼泊尔工匠如何被嘉木样二世从尼泊尔请来,如何成功建成大金瓦寺和鎏金大弥勒佛,又如何被嘉木样挽留下来定居中国……这些感人的历史事实,有幸通过寺志的简单文字和寺院一代代高僧的口传让我们知晓,成为珍贵的中尼友好交往的史话。但他们后来在拉卜楞的活动及后世的情况,却没有了文字记载,成为又一个谜团。
  经过近年有关专家、学者多方调查研究得知,留在中国生活的3位尼泊尔工匠,在当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在拉卜楞留下了一个尼泊尔人部落,当地人称他们为“瓦吾仓”。   “瓦吾仓”的“瓦吾”,是“尼泊尔”的意思,“仓”是“家族”之意,完整的意思就是“尼泊尔家族”。历史上,夏河一带的民族,是以部落形式存在的。尼泊尔后裔们生活的这个村庄属于拉卜楞寺下属八大部落之一的上南木拉部落。一般来说,每个部落下面又有若干个“措哇”(家族),大“措哇”下又有若干个小“措哇”,这个小“措哇”就叫“仓”。“瓦吾仓”就是其一。
  据文化史学者陈世明介绍,3位尼泊尔工匠居住过并繁衍了几代人的村子,叫乎尔卡加村,现由当地藏民、尼泊尔后裔及少量汉族人3部分组成,尼泊尔后裔们已繁衍到第六代,现有15户居民共91人。
  “瓦吾仓”人的生产活动,以牧为主,农业为副,种植部分小麦、青稞、大麦和油菜,自给自足。“瓦吾仓”的牧业,以养牛养羊为主,土地较少,祖先的建筑和金匠工艺技术没能传承下来。
  “瓦吾仓”人逐代只与藏族通婚,没有与当地汉、回族通婚的个例,较稳定地保留了尼泊尔人和藏族人的混合血统。“瓦吾仓”的风俗大体与藏族相同,只是在祭祖时单独进行。
  记者去这个特殊的村落调查时发现,这个座落在半山腰的小村庄,与大夏河遥遥相望,一边茂林,一边绿草坡,风景绝佳。正值一年一度的香浪节,村里的人都携家带口上山去了,经过一番周折,找到了他们的浪山休闲处。
  最先见到的是尼泊尔工匠第四代后裔、大贡保杰家族的尕藏毛楞木,59岁,健谈而爽朗。一见面,我就在他脸上寻找“尼泊尔人”的影子。但经过尼、藏两种血统的多代融合,今天的“瓦吾仓”人们已与藏族人没有多少区别,但我还是觉得尕藏毛楞木同当地土著藏民的脸型有些异样,特别是眉毛和鼻子。尕藏毛楞木是母亲过继给没有子嗣的大伯大贡保杰的养子。大贡保杰已经82岁高龄,右腿严重伤残,耳朵也聋了,不能出门,更无法上山来。据说,他现在是“瓦吾仓”3个家族中最年长的两位第三代幸存者之一。
  “瓦吾仓”的劳尕63岁,担任着村长职务,属“瓦吾仓”第四代。另一家族的更登和弟弟德格,属第五代,爷爷奶奶和父母已亡故,只剩姑奶奶扎勒玛还在世,已75岁。记者往山的更高处寻访德格家的帐篷时,有幸见到了跟着孙子来浪山的老人家。她和大贡保杰,是村里“瓦吾仓”3家族中的第三代仅存尊长。
  “瓦吾仓”现在与村里的其他土著藏民和汉民,关系相处和谐,生活状态平静安宁。但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时却没有这么幸运,曾遭遇到两次劫难,因为“尼泊尔海外关系”。大贡保杰的弟弟劳扎,1958年因此被关进监狱一年多就死掉了。“文革”开始后,大贡保杰又因同样的原因遭到批斗,右腿和胳膊被打坏,关进监狱,戴着约70千克的铁链服了4年多苦役,后来有幸被来夏河视察的班禅所解救。这是“瓦吾仓”人永远难忘的两段黑暗的岁月。“瓦吾仓”们甚至把祖上传下来的瓶瓶罐罐全都扔到山沟里去了,怕它们给自己带来祸患。
  值得庆幸的是,尕藏毛楞木冒着政治风险,保存下来一套祖先从尼泊尔带来的古战袍,还有一支铁矛。现在这套尼泊尔古战袍,仍完好地保存在拉卜楞寺。尕藏毛楞木每次过年时,都要带着“瓦吾仓”子孙去拉卜楞寺祭拜一次,缅怀先祖,以祈荫佑。这套战袍,是“瓦吾仓”惟一保存下来的尼泊尔文物,十分珍贵,也成了“瓦吾仓”们的精神祭品。
  这些外表与当地藏人几无二致的“瓦吾仓”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根,还有血管里流淌着的尼泊尔人的血液。热爱中国,怀念尼泊尔的故土,两份情愫在一代代“瓦吾仓”人胸腔里滚烫地传续着,是那样的合情入理!
  (据《科学之友》)
其他文献
都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你相信世界的某个地方会有另一个你吗?近日,一系列奇异的图片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画面中的两个人好似孪生双胞胎,穿着一样的衣服,顶着相似的发型,甚至做着同样的事情,却是陌生人。  记者索菲亚·斯莱在伦敦地铁上发现两个妇女长得极为相似,同样的衣服、发型、首饰,甚至都提着迪斯尼手袋,手里拿着同样的报纸,恰似一对双胞胎。她迅速拍下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站上,引起广泛热议。  这种现象并
期刊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有一个风景如画的村落——高峰乡李家洞村张家坨,如今这里还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每一位来到此地的客人,除了看风景,也会带着满心的好奇去看望一位老人,她就是“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杨炳莲。老人如今儿孙满堂,当地人几乎忘记了她“压寨夫人”的身份,只有被外人问起,才猛地一惊:“哦,对,她就是匪首张平的老婆。”  嫁过去才知道是第三个老婆  当地乡亲谈起张平,都连连摇头。  张
期刊
一个抓人眼球的场景2月17日出现在朝鲜半岛上空:4架美国F-22“猛禽”战机飞抵韩国,在8架普通战机的护航下低空飞行,向进行核试验、发射卫星的朝鲜示威。F-22堪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隐形战机,韩国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宣称,F-22可以快速潜入平壤空域,“对朝鲜领导人的办公场所或朝军核心设施实施核轰炸。”在F-22“亮肌肉”之前,美国B-52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已经来半岛显摆过。下月,美国的核动力航母和
期刊
澳大利亚一名男子三年前因车祸昏迷一周,醒来后竟忘了如何讲英语,只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自此开始接触中华文化,还上了中国著名的相亲配对节目“非诚勿扰”,成功和一名华人女生牵手。  现年24岁的本·麦马宏当年从昏迷中苏醒后,看到的第一个人是一名亚裔护士,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竟是用汉语对该护士说:“你好,我这里很痛……发生了什么事?”  他说,当时他不仅对话时用汉语,连所思所想,甚至在梦境中的语言也都
期刊
英国一只刺猬由于小时候身受外伤,加之由于压力导致的秃头症,全身上下的体刺所剩无几,引起广泛关注。  该刺猬叫德里克,身上体刺所剩无几,不能保护自己。琳妮加纳一直在帮助德里克治疗,好让它早日回归自然。这只刺猬比仓鼠还要小,身上还有伤口,可能是被鸟类啄食造成的。起初人们认为德里克患有廯类皮肤病,但最终被兽医确诊为由于压力导致的秃头症。  琳妮说:“我照顾各种刺猬25年来都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由于伤口感
期刊
1928年11月起,蒋介石纠集湘赣两省6个旅、18个团约3万兵力,分5路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企图一举消灭日益壮大的井冈山红军。大兵压境,加上敌军的经济封锁,红军衣食给养困难,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生死关头,1929年1月初,毛泽东在宁冈柏路村主持召开会议,定下“围魏救赵”之计策:由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红五军主力和红四军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向赣南
期刊
法国人一向给人擅于调情的印象,但并非所有人都是情场高手,近年各种搭讪求爱课程受到欢迎,市场前景光明。  法国有上千万名成年单身者,有些人出于自主选择,也有些人是苦于不知如何展开交往的第一步,除了交友网站纷纷开张以外,法国的搭讪求爱课程近年也业绩突出,一点都不受景气影响。  网络上可以轻易找到多勒托、华格纳、拉吉等“搭讪专家”指导男人如何在街上向女人搭讪,并要到电话号码的教学影片。除了在网络上给出建
期刊
2月6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上卜落崮村,66岁村民张德样上演了一出“活人出殡”闹剧,只是想亲自看一看他死后有多少亲朋好友在乎他所做的一切和他的为人,来检验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40多位亲戚和数百名村民见证了这一特殊的“活人出殡”仪式。“活人出殡”仪式上,“死者”张德样爬进了自己的坟墓。  对于张德样的想法,我还是能够理解的。他是一个贫穷的人,一辈子也没有成家。他还将自己辛辛苦苦赚取的钱财投入到
期刊
“我心术不正,精神不好。”1月29日,河源“10·24杀童案”全国A级通缉犯刘纪平,归案后如是供述自己的心迹。他给审讯人员留下冷静、寡言的印象。  2015年10月24日,广东省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园地段发生两死一伤的恶性杀童案,因案发白天且伤及学龄儿童,该案一时惊动国务院及公安部。案发地既无监控录像,又未留下明显的破案线索,致使警方的侦查异常艰辛。事后的调查证实,嫌疑人刘纪平案发后曾多地辗转逃窜,并
期刊
伴随着专用汽车市场日益繁荣,如何在产品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由成本时代迈向质量时代、创新时代、智能时代?  菏泽宏伟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紧盯市场前沿,独辟蹊径、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李宏伟,一个艰苦创业的杰出典型,一个胸怀大志、智勇双全的企业老板;他善于审时度势,以变求存,已新制胜;他熟悉市场运作规律,凭着敏锐的商业眼光,一次次地走在市场前沿。日前,记者深入到菏泽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