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创新与创业合二为一的学生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使得双创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高职院校多样性的教学平台也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基于此,本文以高职院校外语专业为例,研究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
一、引言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高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职院校通过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在双创人才培养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然而,受限于生源质量等因素,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创人才时存在诸多误区,不利于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以高职外语类专业为例,研究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的设立,主要为了面向社会培养语言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方式主要体现在语言应用和相关商务技能的应用上。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需要重点培养集语言技能和企业经营、管理与服务技能为一体的商业化人才。通过培养,学生在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后,具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用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应对各种涉外商务问题。与此同时,在创新化发展的当下,创新社团活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之一。高职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社团经费,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交流,并配备相应的教师,对难点与疑点进行指导。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超过40个创新社团,供学生自主进行交流与学习,逐渐营造出创新性外语学习的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基于此,相关院校还注重对外语类特长生的培养,从2002年至今,已经针对外语特长生实施了包括600余项的课题,培养了超过7000名的外语特长生。学生通过进行相应的项目锻炼,在毕业后受到了诸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在存在以上现象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几点问题。
1.双创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当前,相关高职院校在对双创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及意识。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重视对人才进行创业择业的培养,轻视人才在实际操作中对外语的应用,致使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
2.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素与界定不够明确。双创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还涉及一些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的实践,针对的不是全体学生,而是学生个体。目前,一些外语类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创人才培养时,对学生的培养要素界定尚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培养内容进行规范,且在培养过程中,不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实际调查,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没有将创新创业放在首要位置。
3.双创人才的培养完全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针对外语专业进行双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基本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方式,忽视了学生与教师的关注重点,与后期的岗位人才需求相脱节,很难为相对应的用人单位输送相适应的人才。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是以学生最终就业为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创业教育,企业将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定义为“速成型人才”,这类人才只是为了就业而学习,难以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参与实践的学生急切想寻求相应的机会,完全忽视了一些后期可能用到的知识,对一些外语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是一笔带过,为学生后期在相关企业的良好发展埋下了隐患。
4.外语课程设置不规范。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外语课程的设置存在不规范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很大漏洞。首先,相关学院对外语专业课程讲授较浅,教师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只是以学生期末考试通过为主要教授目标,使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难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甚至会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外语课程设置交叉重复,知识点的覆盖面相对较小。由于该现象的存在,使得教师不得不在教授的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该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最后,一些外语知识点的可扩展范围极小,学生接触全新知识的范围也在不断缩小,不利于对双创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高职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途径
1.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对学生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当下高职院校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外语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指导,真正培养双创人才。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在基本的理論培养过程中,使学生一边对理论知识进行温习,一边提前进行相应岗位的实践。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该与相关用人企业开展合作,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后,将部分学生输送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温故知新,又使其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工作。
2.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主,构建双创人才培养的载体。高职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主,要求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相适应。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双创人才培养载体,即构建双创人才外语职业能力层次化培养体系。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将教学环节设置成教学有机整合环节、外语培训环节、学生活动环节、校企合作环节。其中,教学有机整合环节主要包括教学课堂、实践与网络互动环节,外语培训环节主要包括对外语课程的认证与相关技能的鉴定,学生活动环节主要包括外语兴趣小组的建立、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学生实训等内容,校企合作环节即学校与企业进行对接的环节,主要包括学校研究性课程、横向培养项目、企业对院校的外包项目、企业订单课程、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等。高职院校应该对上述所涉及的内容或者课程进行分析,通过外语培养项目进行逐一贯穿,并组织相应的教师团队对相应课程进行有序教学,适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发的能力。
3.建立双创人才培养载体体系。高职院校在对双创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多元共生、包容并蓄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能够体现学院的环境氛围,而且能够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自主性。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针对所有学生,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外语培训。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教师可依据择优录取的原则,使部分学生参与相关教育内容的培训。当学生完成某一阶段的培训后,可自主选择进入下一层培训或者退出。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一系列的考核制度,由相关机构向学生颁发活动证明与考核证明,针对完成情况好的学生,学院应适当给予其一定的实践创新学分。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应对师资进行支持,鼓励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强化校企合作与学院项目开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卢继富.探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视角[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3):109-1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
一、引言
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高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高职院校通过一定的探索与实践,在双创人才培养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然而,受限于生源质量等因素,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创人才时存在诸多误区,不利于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以高职外语类专业为例,研究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的设立,主要为了面向社会培养语言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方式主要体现在语言应用和相关商务技能的应用上。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需要重点培养集语言技能和企业经营、管理与服务技能为一体的商业化人才。通过培养,学生在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后,具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用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应对各种涉外商务问题。与此同时,在创新化发展的当下,创新社团活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之一。高职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社团经费,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交流,并配备相应的教师,对难点与疑点进行指导。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超过40个创新社团,供学生自主进行交流与学习,逐渐营造出创新性外语学习的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基于此,相关院校还注重对外语类特长生的培养,从2002年至今,已经针对外语特长生实施了包括600余项的课题,培养了超过7000名的外语特长生。学生通过进行相应的项目锻炼,在毕业后受到了诸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在存在以上现象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几点问题。
1.双创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当前,相关高职院校在对双创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及意识。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重视对人才进行创业择业的培养,轻视人才在实际操作中对外语的应用,致使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
2.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素与界定不够明确。双创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还涉及一些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的实践,针对的不是全体学生,而是学生个体。目前,一些外语类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创人才培养时,对学生的培养要素界定尚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培养内容进行规范,且在培养过程中,不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实际调查,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没有将创新创业放在首要位置。
3.双创人才的培养完全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针对外语专业进行双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基本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方式,忽视了学生与教师的关注重点,与后期的岗位人才需求相脱节,很难为相对应的用人单位输送相适应的人才。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是以学生最终就业为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创业教育,企业将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定义为“速成型人才”,这类人才只是为了就业而学习,难以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参与实践的学生急切想寻求相应的机会,完全忽视了一些后期可能用到的知识,对一些外语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是一笔带过,为学生后期在相关企业的良好发展埋下了隐患。
4.外语课程设置不规范。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外语课程的设置存在不规范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很大漏洞。首先,相关学院对外语专业课程讲授较浅,教师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只是以学生期末考试通过为主要教授目标,使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难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甚至会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外语课程设置交叉重复,知识点的覆盖面相对较小。由于该现象的存在,使得教师不得不在教授的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该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最后,一些外语知识点的可扩展范围极小,学生接触全新知识的范围也在不断缩小,不利于对双创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高职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途径
1.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对学生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当下高职院校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外语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指导,真正培养双创人才。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在基本的理論培养过程中,使学生一边对理论知识进行温习,一边提前进行相应岗位的实践。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该与相关用人企业开展合作,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后,将部分学生输送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温故知新,又使其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工作。
2.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主,构建双创人才培养的载体。高职外语类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主,要求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相适应。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双创人才培养载体,即构建双创人才外语职业能力层次化培养体系。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将教学环节设置成教学有机整合环节、外语培训环节、学生活动环节、校企合作环节。其中,教学有机整合环节主要包括教学课堂、实践与网络互动环节,外语培训环节主要包括对外语课程的认证与相关技能的鉴定,学生活动环节主要包括外语兴趣小组的建立、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学生实训等内容,校企合作环节即学校与企业进行对接的环节,主要包括学校研究性课程、横向培养项目、企业对院校的外包项目、企业订单课程、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等。高职院校应该对上述所涉及的内容或者课程进行分析,通过外语培养项目进行逐一贯穿,并组织相应的教师团队对相应课程进行有序教学,适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发的能力。
3.建立双创人才培养载体体系。高职院校在对双创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多元共生、包容并蓄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能够体现学院的环境氛围,而且能够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自主性。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针对所有学生,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外语培训。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教师可依据择优录取的原则,使部分学生参与相关教育内容的培训。当学生完成某一阶段的培训后,可自主选择进入下一层培训或者退出。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一系列的考核制度,由相关机构向学生颁发活动证明与考核证明,针对完成情况好的学生,学院应适当给予其一定的实践创新学分。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应对师资进行支持,鼓励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强化校企合作与学院项目开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卢继富.探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视角[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