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探讨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b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高等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形势下,要加快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高校自身的现实条件。笔者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中应贯彻人本理念,转变价值观念,加快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 建设
  
  经过最近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体育事业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理念、机制和效益上还跟不上或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发展的专业体制已难以协调运动员全面发展和“金牌战略”之间的矛盾,高校办队迫切需要调整与革新。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提供一种成功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本文试就转变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的根本取向,更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目标追求。近代以来的职业化、商业化的竞技体育始终伴随着培养完整运动员——特殊的人的讨论,市场经济背景下成批量培养能够拿牌夺标的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实践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间的对峙,使这种探索充满艰辛。世界以及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验和教训促使我们必须强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定是为着培养在体力、智力、情感、伦理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完整的人,这是作为教育场所——高等学校的中心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以人为对象、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学生运动员为基点来展开高校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工作。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当确立育人为本的办队理念,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运动员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规范,形成积极向上、尊重、关爱、公正、有纪律的团队作风。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NCAA)宪章就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使学生运动员与教练员、工作人员和普通学生之间保持公平、公开、公正的良好关系,应保证学生运动员能够参与到与他们生活相关的各种事务中。”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高水平运动队建设20年来,我们始终对这种独特功能认识不足,尤其在今天这个竞技体育日趋商业化的社会中,大学固然不应当与社会相脱离成为象牙塔,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与职业俱乐部、专业队等其他具有教育潜能社会机构的区别,从而坚守高校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上的独特使命。
  二、“转变价值观念”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键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体现竞技体育的价值,必须要去“功利化”。在竞技体育的价值层次结构中,自由价值是目的价值的核心,它包括人的生命价值和发展价值两个部分。这种自由价值在高校则表现为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展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终身体育态度、自我奋斗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公平意识等品质以及营造大学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这理当是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过度的功利化会直接导致弄虚作假、冒名顶替、服用违禁药物等丑恶现象在高校的滋生与蔓延,进而导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目标的双重失落,而运动员也并没有受到良好的大学教育,并不具备与其所获文凭名副其实的其他职业素质。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成绩是否就代表大学整体的体育发展水平?两种极端的情况令人担忧:一是,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成绩来标榜大学公共体育的高质量,以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做法作为大学公共体育的改革新招,诸如此类的现象并不鲜见;二是,大学公共体育过于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感受,将普通大学生的公共体育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健身和单纯满足兴趣的体育游戏,无法成为促进大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公平意识发展的伟大工具,却有可能成为有运动天赋的普通大学生进入高水平竞技的障碍。
  提高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效益,必须进行高水平运动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运动队分级办队体制,以省、市为区域,按照各类大学的性质、训练设施、教练员和科研水平等综合实力,以及培养目标,把申请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分为几个等级,并评估、评审高等学校布点的有关项目。再者,体教结合要真正落到实处,精减训练时间,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坚决抵制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和违背科学训练规律的行为。
  三、“创新与发展”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途径
  1.深化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制度改革
  高校运动员是高校运动训练和竞赛的主体,生源的质量是最终决定运动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必须贯彻“公正、公平”的招生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招生机制,规范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各项法规,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工作实现法治化。此外,应重视生源地建设,高校应把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可以设立专项经费,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基地进行经费和器材设备的投入,也可利用高校教练员的师资优势,派教练到生源基地指导训练,形成理想中的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
  2.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普通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涉及到很多方面,在选材、运动训练、监督管理、文化学习、营养与恢复与比赛等方面都必须积极的努力做好工作。就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状况而言,必须通过一个较长的阶段才能逐步改进和完善,如高水平体育运动研究的投入和高素质教练员的培养,建立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与科学训练方法的研究,等等。现行政策试图给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寻找科学化的路径,提出了计划要科学地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在运动训练的时间上也明确规定每天要有2~3个小时,但政策对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要求还是难以体现出来。从运动训练科学发展的现状看,运动训练科学化除了树立科学训练的指导思想外,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的条件,即要有科学训练的教练员团队,团队内成员明确分工,协作指导运动员的训练。二是物的条件,即要有從事科学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
  3.强化教练员队伍管理
  综观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资质情况,虽然有多数的教练员具有高级职称,但是面对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这个陌生领域,暴露出专业能力与经验上的欠缺等问题。高校应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依据,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打破学校界限,不拘一格招聘人才,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引进高水平教练员;构成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考核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国际交流,选派有事业心、有潜资的教练员出国进修,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总之,高等学校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将是大有作为,在新形势下,要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就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崭新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实践。
  
  参考文献:
  [1]池建.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的指导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17-19.
  [2]颜天民.竞技体育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26-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
其他文献
2004年11月6日,亚洲最大、中国惟一的蒸谷米加工项目——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在江西进贤县正式投产。
潜运沉管建闸适用在发达的顺直河道上建设水工建筑物。闸位取在原来航道上,闸室和闸门口径可以与航道等宽,运行期不碍航;闸室的钢筋混凝土的浇筑,预埋、闸门和启闭设备的安装和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文章从五个方面建构历史学师范专业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配置自主学习资源,设立自主学习交流平台,大学和中学双向培养学生教学技能,设计能反映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业评价体系。  历史学师范专业 自主学习 素质培养  自主学习就是学会学习,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和控制学习活动和过程,并对学习活动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矫正。师范
催化技术是石化工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本文用燕山石化公司技术进步的实例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催化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石化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同时石化工业也对催化技术的发展
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高试验速度305km/h的交流传动电动车组动力车在湖南株洲问世(见封面)。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铁路牵引动力高速技术跨入现代高科技领域。
从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出发,评析我国现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厘清通说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应与法定突发事件相区别。明确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行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市政公用工程也在迅速的发展。在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公用工程也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市政公用工程为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它的发展进程与居民的生活存在着正比关系。然而,在公用工程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实际的操控问题,影响了城市人民对公用工程设备的长久利用,这些问题存在的很大因素都与检测质量工作有关。为了方便居民更好地利用市政公用工程设施,笔者将采取问卷调
本文根据交通征稽部门体制、人员、业务运行的特点,通过会计集中核算运作模式的设计、可行性分析,论述了在交通征稽部门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对于深化计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务管
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因素。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外来文化吸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
1999年12月21日-24日,由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程院共同组织,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两院院士王淀佐率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姚福生院士、关桥院士、郭重庆院士、乐嘉陵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