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喜马拉雅缺乏乌托邦气质,而是它太乌托邦了,除了那些永恒的土著,外来者很难在此落地生根,得道成仙,大多数人最后都要重返他们的现代化囚笼,黯然归队。他们唯一的安慰仅仅是,把喜马拉雅作为一个传奇或者一首诗带往各自的家乡。
超现实的城市,一方面是从古代世界自然延续到今天的生活、习俗以及古董,另一方面是来自世界各种文明的最时髦的游客。加德满都的游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游客风格不同。举目望去,在泰米尔街区,到处是嬉皮士、驴友;神色憔悴,怅然若失,刚刚从高峰上下来的家伙;深思过度因此郁郁寡欢或者眼睛发亮见过真神的家伙……似乎世界上的另类人物——先锋派艺术家、嬉皮士、流浪艺人、诗人、巫师、僧人、登山家、遁世者、绿党、《廊桥遗梦》的主角、小资、魏晋七贤或者寒山子的后代、侠客、浪人、情种、酒鬼、堂吉诃德、桑丘、莱蒙托夫小说里的当代英雄、杰克·伦敦小说中的淘金者、海明威小说里面的硬汉、莉莉玛莲、斯特里普、抑郁症患者、嗜毒者……都集中在这个地方。
这些人士对那个世界摧枯拉朽的拜物教以及它的日益精确的量杯、对那个自以为是的精装本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感到厌倦、窒息、绝望,他们想回到亚当夏娃的原人时代。他们牢记着卡尔·马克思的教导,“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它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到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政治经济学批判》)
加德满都是世界波希米亚的大本营之一。自从 19 世纪在欧洲发端以来,波希米亚已经成为某种世俗的现代艺术宗教的代名词。辞典说,“波希米亚为Bohemian的音译,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如今的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上帝死了,尼采号召以诗意的酒神精神取代上帝。现代宗教的大祭司是一群资本主义世界的另类诗人、艺术家。20 世纪60 年代,这个“邪教”在爱伦·金斯堡、凯鲁亚克这些人领导的“垮掉的一代”的诗歌狂飙中达到顶峰。有本书叫《蓝色之手 :垮掉的一代在印度》,讲的是 60 年代那些另类诗人——“垮掉的一代”如何前往印度寻找精神寄托的历史。这个印度一直延伸到尼泊尔,延伸到喜马拉雅山那些神秘的斜坡。一场从加德满都开始,环绕着喜马拉雅的朝圣终年不绝。
这是世界的精神原乡,佛陀就诞生在这些坡上。萨满教至今在深山老林里继续着某些不无血腥的祭祀。尼泊尔地区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但它不是印度,它比印度更接近文明的某种开始。在这里,原始时代的腥气还没有完全被文明的抹布擦干净。在印度,诸神就像尼泊尔集市上的文身图章一样,已经刻好了,定型了,抹些颜料盖在身上就是。在尼泊尔,神灵无处不在,不仅仅是印度教神灵,佛教的神灵,更多的神还没有被文字记录,许多神灵还住在高山上、森林中、溪流里……像屈原时代那样“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这个地区各种信仰、迷信如森林般林立,从万物有灵的萨满教、原始佛教到藏传佛教、印度教;从嗜血的女神到满腹经纶的高僧大德、从忽然显灵的石头到大麻至幻的隐士。如果世界对图书馆中的那条丧失了身体和行动的传统形而上之途感到压抑,那么尼泊尔指向另一条。“请记住,克尔凯郭尔说:‘上帝不是理解, 而是行动’。” 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克尔凯郭尔那些神秘的解悟之道藏在加德满都的某个神龛里、某个寺院的帷帐后面、某场狂欢的现场;藏在喜马拉雅的某堆白雪、某个峡谷、某座高峰或某条溪流中;藏在奇特旺山区的某个部落或者佛陀家乡蓝毗尼的黑暗里。其实,在现代世界,就是行动也找不到上帝了,诸神在大地漫游的时代早已成为乌托邦,谁能挡得住这个世界深得民心的祛魅运动?谁能阻挡这个世界一日日走向水至清则无鱼的乏味?即使印度这样的大力神都已经魅力稀薄。加德满都就像一本幸存在现实世界中的绝版圣经,以最后的微光、只言片语的警句格言诱惑着每个身体力行的朝拜者,每个人都相信他可以在此地得到某种启示,甚至运气好些,像从前那些高僧大德一样获得解脱。他们站在加德满都街头,眺望黎明时分红蒸的喜马拉雅,眺望月圆之夜黑邃的喜马拉雅,眺望冬天中蓝明的喜马拉雅,眺望夏日灰蒙的喜马拉雅……目光迷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哈姆雷特的声音,像无声的钟声,一次次在人们脑海响起。
这是终结之地还是驿站?加德满都机场永远是一个乘兴而来、失落而去的机场,不是喜马拉雅缺乏乌托邦气质,而是它太乌托邦了,除了那些永恒的土著,外来者很难在此落地生根,得道成仙,大多数人最后都要重返他们的现代化囚笼,黯然归队。他们唯一的安慰仅仅是,把喜马拉雅作为一个传奇或者一首诗带往各自的家乡。60年代的朝圣运动已经成为传说,但风气已经形成,一代代人继续怀着被“垮掉的一代”的诗篇唤醒的梦想来到加德满都。
加德满都不失良机,拼命迎合这些游客的波希米亚趣味,将世界各国的小资、先锋派、革命家、行为艺术、波普……另类文化包装成文化商品,“波西米亚风格的主要特征是流苏、涂鸦,如果用一幅画来比喻,就是毕加索晦涩的抽象画和斑驳陈旧的中世纪宗教油画,以及迷离错乱的天然大理石花纹,杂芜、凌乱而又惊心动魄。暗灰、深蓝、黑色、大红、橘红、玫瑰红、玫瑰灰便是这种风格的基色。”嗨,就是这些,加德满都向他们推销他们自己的浪漫主义思想、他们的创意、他们的惊世骇俗、他们的颓废绝望、他们的深刻或者浅薄。满街都是波希米亚最热衷的产品——手工编织的图案粗犷的大毛衣、登山鞋、印着切或者毛头像的 T 恤、佛像、原始部落的面具、咖啡、大麻、照相机、胶卷、棉麻制品、列宁装、波普画册、先锋派诗集、唐卡、祈祷轮、冥思符、符咒盒、护身符、经文、碑石、木制嵌银藏碗、蓝调、灵歌、民谣、爵士乐、凯鲁亚克的小说、金斯堡的回忆录……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印度作家V. S. 奈保尔揶揄道:西欧或者美国的嬉皮士“处于自负和精神厌倦(一种知识上的厌食症),他们只培养出道德败坏。他们的安宁很容易变成惊惶。当石油价格上涨,或者国内经济动摇,他们就收拾收拾逃走了。他们搞的只是浅薄的自恋,他们恰恰崩溃于印度教的起点,对混沌深渊的认知,把悲苦当作人之条件来接受。”“这是一次向荒野的溃退……溃退到魔法与咒语,是一次退化到非洲的漫漫长夜的过程,回到像刚果那样仍挣扎于原始时代的地方……往昔岁月依然被当作是‘我们祖先的好日子’被人倾慕,这是文明的死亡,是印度教最后的倾塌。”也许吧,奈保尔喜欢进步和确定性,但人们一次次企图重返混沌的深渊、“神圣的贫穷”,却也是因为这个世界明确无疑的进步,无休无止的升级换代,使生命越来越无聊之故。也许有朝一日,印度次大陆的“无序”、“被神圣化的肮脏”(V. S. 奈保尔语)、被全球化的铁扫帚打扫干净之余,就像伦敦或者深圳一样,被卫生清洁整齐同质化,成为雅斯贝尔斯所谓的“兵营”,老奈恐怕就不这么说了。最简单的事实是,丧失了混沌的深渊,他也将丧失素材和写作的激情,毕竟他那些杰出的小说细节恰恰来自于“漫漫长夜”中的“混沌深渊”。
街上有很多卖面具的小店,里面黑糊糊的像山洞,挂着各种各样的搜集自南亚次大陆的木质面具,与非洲面具大同小异,历经沧桑的脸上,怪物们的眼球深陷在世界后面,仿佛正在回忆自己。不像后来在欧美时尚起来的非洲面具,那些脸越来越英俊、狡猾、聪明、乖戾。这些尼泊尔面具简洁粗糙,老实天真专注,很有力量。当然也是真真假假,有些真的是来自古代部落。有些则是新做的(即便如此,那种笨拙的古代气质也没有失去)。曾经有过一个时代,世界戴着面具。人类有两张脸,一张在面具后面,一张在面具被取下来之后。人们取下面具,回到自己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人类在大地上其实是无依无靠的,随时会被“无德”的自然摧毁。
人们敬畏自然,自然是具有无法捉摸或把握对抗之魔力的妖魔鬼怪,洪水是血盆大口的魔鬼,闪电是青面獠牙的魔鬼,虎兽是踪迹不定的魔鬼……人类只有借助面具才能与它们平起平坐。面具是人的自我解放。人通过面具进入神性,面具使人脱离与生俱来的卑微肉身,进入一种幻象赋予的伟力。一旦进入面具,例如老虎面具,人就成了老虎的化身,自动获得老虎的待遇,威猛、恐惧感和力量。那些非常之事都是在面具创造的幻觉中干下的,那些事情由面具负责而与戴面具的人无关。面具的法律,比如野兽的法律、鬼魅的法律,就自动成为戴面具者的法律。今天人类已经忘记了自己在大地上的真实处境了,他们抛弃了面具。或者说他们自以为已经发明了比面具更强大的面具,可以全面与大地对抗。加德满都的旅行社都有一个时尚的娱乐项目,只要付200美元,一架直升机就可以载你绕珠穆朗玛峰转一圈,真是惊险刺激,躲在这个有着玻璃大眼球的面具后面,那感觉就像是自己已经成为大地之王,世界在我的脚下,群峰俯首称臣。如今,这些曾经具有神力的面具被一个个卸下,被放逐到工艺品市场,布满灰尘,只等着被某位游客相中,带回去装饰他们藏在世界大都会中的波希米亚小房间。我感觉到有一股子凉气或者霉味从这些脸后面溢出,似乎在恳求我戴上它。面具店总是阴森森的,电灯无法使它们亮起来。那个世界已经离开,它的脸留在这里,继续望着我们,狰狞或者冷酷,表情不变。
超现实的城市,一方面是从古代世界自然延续到今天的生活、习俗以及古董,另一方面是来自世界各种文明的最时髦的游客。加德满都的游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游客风格不同。举目望去,在泰米尔街区,到处是嬉皮士、驴友;神色憔悴,怅然若失,刚刚从高峰上下来的家伙;深思过度因此郁郁寡欢或者眼睛发亮见过真神的家伙……似乎世界上的另类人物——先锋派艺术家、嬉皮士、流浪艺人、诗人、巫师、僧人、登山家、遁世者、绿党、《廊桥遗梦》的主角、小资、魏晋七贤或者寒山子的后代、侠客、浪人、情种、酒鬼、堂吉诃德、桑丘、莱蒙托夫小说里的当代英雄、杰克·伦敦小说中的淘金者、海明威小说里面的硬汉、莉莉玛莲、斯特里普、抑郁症患者、嗜毒者……都集中在这个地方。
这些人士对那个世界摧枯拉朽的拜物教以及它的日益精确的量杯、对那个自以为是的精装本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感到厌倦、窒息、绝望,他们想回到亚当夏娃的原人时代。他们牢记着卡尔·马克思的教导,“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它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到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政治经济学批判》)
加德满都是世界波希米亚的大本营之一。自从 19 世纪在欧洲发端以来,波希米亚已经成为某种世俗的现代艺术宗教的代名词。辞典说,“波希米亚为Bohemian的音译,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如今的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上帝死了,尼采号召以诗意的酒神精神取代上帝。现代宗教的大祭司是一群资本主义世界的另类诗人、艺术家。20 世纪60 年代,这个“邪教”在爱伦·金斯堡、凯鲁亚克这些人领导的“垮掉的一代”的诗歌狂飙中达到顶峰。有本书叫《蓝色之手 :垮掉的一代在印度》,讲的是 60 年代那些另类诗人——“垮掉的一代”如何前往印度寻找精神寄托的历史。这个印度一直延伸到尼泊尔,延伸到喜马拉雅山那些神秘的斜坡。一场从加德满都开始,环绕着喜马拉雅的朝圣终年不绝。
这是世界的精神原乡,佛陀就诞生在这些坡上。萨满教至今在深山老林里继续着某些不无血腥的祭祀。尼泊尔地区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但它不是印度,它比印度更接近文明的某种开始。在这里,原始时代的腥气还没有完全被文明的抹布擦干净。在印度,诸神就像尼泊尔集市上的文身图章一样,已经刻好了,定型了,抹些颜料盖在身上就是。在尼泊尔,神灵无处不在,不仅仅是印度教神灵,佛教的神灵,更多的神还没有被文字记录,许多神灵还住在高山上、森林中、溪流里……像屈原时代那样“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这个地区各种信仰、迷信如森林般林立,从万物有灵的萨满教、原始佛教到藏传佛教、印度教;从嗜血的女神到满腹经纶的高僧大德、从忽然显灵的石头到大麻至幻的隐士。如果世界对图书馆中的那条丧失了身体和行动的传统形而上之途感到压抑,那么尼泊尔指向另一条。“请记住,克尔凯郭尔说:‘上帝不是理解, 而是行动’。” 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克尔凯郭尔那些神秘的解悟之道藏在加德满都的某个神龛里、某个寺院的帷帐后面、某场狂欢的现场;藏在喜马拉雅的某堆白雪、某个峡谷、某座高峰或某条溪流中;藏在奇特旺山区的某个部落或者佛陀家乡蓝毗尼的黑暗里。其实,在现代世界,就是行动也找不到上帝了,诸神在大地漫游的时代早已成为乌托邦,谁能挡得住这个世界深得民心的祛魅运动?谁能阻挡这个世界一日日走向水至清则无鱼的乏味?即使印度这样的大力神都已经魅力稀薄。加德满都就像一本幸存在现实世界中的绝版圣经,以最后的微光、只言片语的警句格言诱惑着每个身体力行的朝拜者,每个人都相信他可以在此地得到某种启示,甚至运气好些,像从前那些高僧大德一样获得解脱。他们站在加德满都街头,眺望黎明时分红蒸的喜马拉雅,眺望月圆之夜黑邃的喜马拉雅,眺望冬天中蓝明的喜马拉雅,眺望夏日灰蒙的喜马拉雅……目光迷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哈姆雷特的声音,像无声的钟声,一次次在人们脑海响起。
这是终结之地还是驿站?加德满都机场永远是一个乘兴而来、失落而去的机场,不是喜马拉雅缺乏乌托邦气质,而是它太乌托邦了,除了那些永恒的土著,外来者很难在此落地生根,得道成仙,大多数人最后都要重返他们的现代化囚笼,黯然归队。他们唯一的安慰仅仅是,把喜马拉雅作为一个传奇或者一首诗带往各自的家乡。60年代的朝圣运动已经成为传说,但风气已经形成,一代代人继续怀着被“垮掉的一代”的诗篇唤醒的梦想来到加德满都。
加德满都不失良机,拼命迎合这些游客的波希米亚趣味,将世界各国的小资、先锋派、革命家、行为艺术、波普……另类文化包装成文化商品,“波西米亚风格的主要特征是流苏、涂鸦,如果用一幅画来比喻,就是毕加索晦涩的抽象画和斑驳陈旧的中世纪宗教油画,以及迷离错乱的天然大理石花纹,杂芜、凌乱而又惊心动魄。暗灰、深蓝、黑色、大红、橘红、玫瑰红、玫瑰灰便是这种风格的基色。”嗨,就是这些,加德满都向他们推销他们自己的浪漫主义思想、他们的创意、他们的惊世骇俗、他们的颓废绝望、他们的深刻或者浅薄。满街都是波希米亚最热衷的产品——手工编织的图案粗犷的大毛衣、登山鞋、印着切或者毛头像的 T 恤、佛像、原始部落的面具、咖啡、大麻、照相机、胶卷、棉麻制品、列宁装、波普画册、先锋派诗集、唐卡、祈祷轮、冥思符、符咒盒、护身符、经文、碑石、木制嵌银藏碗、蓝调、灵歌、民谣、爵士乐、凯鲁亚克的小说、金斯堡的回忆录……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印度作家V. S. 奈保尔揶揄道:西欧或者美国的嬉皮士“处于自负和精神厌倦(一种知识上的厌食症),他们只培养出道德败坏。他们的安宁很容易变成惊惶。当石油价格上涨,或者国内经济动摇,他们就收拾收拾逃走了。他们搞的只是浅薄的自恋,他们恰恰崩溃于印度教的起点,对混沌深渊的认知,把悲苦当作人之条件来接受。”“这是一次向荒野的溃退……溃退到魔法与咒语,是一次退化到非洲的漫漫长夜的过程,回到像刚果那样仍挣扎于原始时代的地方……往昔岁月依然被当作是‘我们祖先的好日子’被人倾慕,这是文明的死亡,是印度教最后的倾塌。”也许吧,奈保尔喜欢进步和确定性,但人们一次次企图重返混沌的深渊、“神圣的贫穷”,却也是因为这个世界明确无疑的进步,无休无止的升级换代,使生命越来越无聊之故。也许有朝一日,印度次大陆的“无序”、“被神圣化的肮脏”(V. S. 奈保尔语)、被全球化的铁扫帚打扫干净之余,就像伦敦或者深圳一样,被卫生清洁整齐同质化,成为雅斯贝尔斯所谓的“兵营”,老奈恐怕就不这么说了。最简单的事实是,丧失了混沌的深渊,他也将丧失素材和写作的激情,毕竟他那些杰出的小说细节恰恰来自于“漫漫长夜”中的“混沌深渊”。
街上有很多卖面具的小店,里面黑糊糊的像山洞,挂着各种各样的搜集自南亚次大陆的木质面具,与非洲面具大同小异,历经沧桑的脸上,怪物们的眼球深陷在世界后面,仿佛正在回忆自己。不像后来在欧美时尚起来的非洲面具,那些脸越来越英俊、狡猾、聪明、乖戾。这些尼泊尔面具简洁粗糙,老实天真专注,很有力量。当然也是真真假假,有些真的是来自古代部落。有些则是新做的(即便如此,那种笨拙的古代气质也没有失去)。曾经有过一个时代,世界戴着面具。人类有两张脸,一张在面具后面,一张在面具被取下来之后。人们取下面具,回到自己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人类在大地上其实是无依无靠的,随时会被“无德”的自然摧毁。
人们敬畏自然,自然是具有无法捉摸或把握对抗之魔力的妖魔鬼怪,洪水是血盆大口的魔鬼,闪电是青面獠牙的魔鬼,虎兽是踪迹不定的魔鬼……人类只有借助面具才能与它们平起平坐。面具是人的自我解放。人通过面具进入神性,面具使人脱离与生俱来的卑微肉身,进入一种幻象赋予的伟力。一旦进入面具,例如老虎面具,人就成了老虎的化身,自动获得老虎的待遇,威猛、恐惧感和力量。那些非常之事都是在面具创造的幻觉中干下的,那些事情由面具负责而与戴面具的人无关。面具的法律,比如野兽的法律、鬼魅的法律,就自动成为戴面具者的法律。今天人类已经忘记了自己在大地上的真实处境了,他们抛弃了面具。或者说他们自以为已经发明了比面具更强大的面具,可以全面与大地对抗。加德满都的旅行社都有一个时尚的娱乐项目,只要付200美元,一架直升机就可以载你绕珠穆朗玛峰转一圈,真是惊险刺激,躲在这个有着玻璃大眼球的面具后面,那感觉就像是自己已经成为大地之王,世界在我的脚下,群峰俯首称臣。如今,这些曾经具有神力的面具被一个个卸下,被放逐到工艺品市场,布满灰尘,只等着被某位游客相中,带回去装饰他们藏在世界大都会中的波希米亚小房间。我感觉到有一股子凉气或者霉味从这些脸后面溢出,似乎在恳求我戴上它。面具店总是阴森森的,电灯无法使它们亮起来。那个世界已经离开,它的脸留在这里,继续望着我们,狰狞或者冷酷,表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