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却从未耽误学生一堂课;他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能把课堂演绎得精彩绝伦;他把一批批农家学子培养成才,自己却满头青丝变白发;他四十多年一直痴心杏坛,虔诚“点灯”,深受人们尊敬。他就是万载县株潭镇上坊小学教师阳锦文。
一生只为教育来
20世纪70年代,上坊小学校舍还是土木结构,校园内全是土路,只有一个泥巴地操场,师生处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环境中。因条件艰苦,好多老师都不来上坊小学教书。没有老师愿意来,上坊的孩子怎么办?就在这样的环境下,1980年,当时年仅17岁的阳锦文主动请缨:“我是土生土长的上坊人,也是上坊小学的首届毕业生。上坊娃娃们的课,我去上!”就这样,带着对投身家乡教育的满腔热忱,他来到了上坊小学。
一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乡亲们的生活慢慢变好了,可作为民办教师的阳锦文每年仍拿着几百元的工资。20世纪90年代,阳锦文的高中同学曾对他说:“锦文啊,现在是下海经商的好时机,遍地是黄金。你有文化,脑子又聪明,要是转行闯市场,一定能闯出名堂来,比待在农村学校教书强!”
阳锦文听了,只是笑着摇摇头。他觉得自己离不开三尺讲台,这个村子、这些学生需要他。
上天会眷顾每一个认真努力的人。阳锦文对教育事业的付出与奉献也得到了回报。1999年,36岁的阳锦文以高分考入宜春师范学校,之后顺利转为公办教师。他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现在的他年近花甲,却依然担起了毕业班数学教学和学校总务两大重任。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阳锦文默默地为乡村教育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赢得了全体师生和当地百姓的认可与赞赏,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教师。
一个都不能少
“阳老师,丁盼说她不想再读书了,您快去看看!”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阳锦文正在批改作业时,几个学生匆匆跑到他办公室说。担忧和着急立刻涌上他心头,他迅速放下笔跑到教室。
经过一番询问,阳锦文得知,丁盼的父亲前段时间在一场花炮爆炸事故中身亡。父亲的去世给了丁盼沉重的打击,原本她的家庭就比较困难,如今更是雪上加霜。于是,丁盼在学习上开始“分心”。
对于丁盼这种因家庭变故而产生辍学想法的学生,当时尚年轻的阳锦文还不知道如何去劝说他们。他自己当时也只拿着微薄的工资,常常捉襟见肘,在经济上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不行,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他脑海里第一时间的想法。瞬间,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和对学生满满的关爱占据了他的整个心房。
于是,阳锦文开始做丁盼和她家人的思想工作。“丁盼,这学一定得上!你的学杂费我想办法!”“小学是基础,如果因家庭条件不好就辍学,会导致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这辈子就可能荒废了。”……阳锦文关爱的阳光温暖了丁盼的心灵,也促使她家人支持她继续上学,丁盼也得以安心地继续学习。此后,阳锦文更加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困生、贫困生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并且没有让一个学生辍学。
后来,丁盼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丁盼的家人每每提及往事,都忍不住感激地说:“阳老师真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是我们一家的大恩人呐!”
一心做个好老师
自从教以来,阳锦文就担任毕业班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在学校那段昏黄油灯下的艰难岁月,是阳锦文内心最深刻的回忆。但每每想起那段岁月,他都觉得是一种独特的幸福。
当时,学校没有电灯,老师办公只能用煤油灯;没有黑板,就取一块木板,漆上黑漆当黑板;没有印刷好的试卷,教师就自己刻蜡纸印油墨试卷。夜晚,教师、学生都一起在煤油灯下工作、学习。煤油灯的烟熏黑了师生的鼻子,熏红了师生的眼睛。在煤油灯的煤烟和昏黄光晕中,一个个温情的故事也不断上演。
一天上晚自习时,阳锦文班上一位学生发高烧。当时无法联系学生家长,阳锦文便立刻背起学生,在黑魆魆的乡间小道上朝着镇卫生院一路小跑。等该学生打完吊针,已是黎明时分。回到学校后,他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为学生辅导功课,对阳锦文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节假日在田地里干着活,都会有学生拿着题目过来问,讲着讲着就在田埂上坐了下来。有时来的学生越来越多,连喝口水的工夫也没有。嘿嘿,别人都笑我,说我把课堂搬到了田埂上。”阳老师开心地回憶着,脸上满是自豪。
阳锦文的学生们在田间留下了一串串脚印,他们的练习簿慢慢地变厚了,成绩慢慢地提高了,并一批批走进了高一级的学校。
一人护校十余载
2000年,上坊小学的条件还较为落后,没有像样的围墙与坚实的大门。那时,阳锦文自告奋勇,选择成为校园的守护人。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常年夜宿在学校,成了学校的“守护神”。
每天晚饭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巡查教室、办公室和校园的每个角落,看看有没有丢失东西。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如此。
每到寒暑假,老师们都回家团聚,一家子其乐融融,阳锦文却像往常一样只身坚守在校。某晚,有个人来到校园内盗窃物品,阳锦文见状大声呵斥。幸运的是,偷盗者未用凶器伤害他,最终校园平安无事。事后,有人问他:“你当时怕吗?”他语气平淡地说:“说一点都不怕是假的,但我若是不护校,学校财产一定会有损失。我在气势上就不能输,必须把这些盗窃者的猖狂气焰给压下去!”
十余年里,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阳锦文都默默地守护校园。夏日,草窠里的虫鸣声伴他入眠;冬日,呼啸的寒风与他同睡,但他从未觉得守校是一件多苦多累的事情。于他而言,保护校园平安是他的本分。
“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浑身是力量;
你给我一个眼神,我就找到了方向;
你放开双手让我遨游知识的海洋,
老师啊老师,你像我兄长,
老师啊老师,像老朋友一样,
老师啊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
悠扬的歌声在上坊小学校园里萦绕。正如歌中唱的一样,阳锦文痴心杏坛四十多年,已虔诚地为近两千名学生点亮“心灯”,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走向了美好的未来。
回首来路劲不松,叩问初心永不改。阳锦文说:“我这辈子能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很值得!”
一生只为教育来
20世纪70年代,上坊小学校舍还是土木结构,校园内全是土路,只有一个泥巴地操场,师生处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环境中。因条件艰苦,好多老师都不来上坊小学教书。没有老师愿意来,上坊的孩子怎么办?就在这样的环境下,1980年,当时年仅17岁的阳锦文主动请缨:“我是土生土长的上坊人,也是上坊小学的首届毕业生。上坊娃娃们的课,我去上!”就这样,带着对投身家乡教育的满腔热忱,他来到了上坊小学。
一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乡亲们的生活慢慢变好了,可作为民办教师的阳锦文每年仍拿着几百元的工资。20世纪90年代,阳锦文的高中同学曾对他说:“锦文啊,现在是下海经商的好时机,遍地是黄金。你有文化,脑子又聪明,要是转行闯市场,一定能闯出名堂来,比待在农村学校教书强!”
阳锦文听了,只是笑着摇摇头。他觉得自己离不开三尺讲台,这个村子、这些学生需要他。
上天会眷顾每一个认真努力的人。阳锦文对教育事业的付出与奉献也得到了回报。1999年,36岁的阳锦文以高分考入宜春师范学校,之后顺利转为公办教师。他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现在的他年近花甲,却依然担起了毕业班数学教学和学校总务两大重任。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阳锦文默默地为乡村教育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赢得了全体师生和当地百姓的认可与赞赏,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教师。
一个都不能少
“阳老师,丁盼说她不想再读书了,您快去看看!”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阳锦文正在批改作业时,几个学生匆匆跑到他办公室说。担忧和着急立刻涌上他心头,他迅速放下笔跑到教室。
经过一番询问,阳锦文得知,丁盼的父亲前段时间在一场花炮爆炸事故中身亡。父亲的去世给了丁盼沉重的打击,原本她的家庭就比较困难,如今更是雪上加霜。于是,丁盼在学习上开始“分心”。
对于丁盼这种因家庭变故而产生辍学想法的学生,当时尚年轻的阳锦文还不知道如何去劝说他们。他自己当时也只拿着微薄的工资,常常捉襟见肘,在经济上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不行,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他脑海里第一时间的想法。瞬间,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和对学生满满的关爱占据了他的整个心房。
于是,阳锦文开始做丁盼和她家人的思想工作。“丁盼,这学一定得上!你的学杂费我想办法!”“小学是基础,如果因家庭条件不好就辍学,会导致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这辈子就可能荒废了。”……阳锦文关爱的阳光温暖了丁盼的心灵,也促使她家人支持她继续上学,丁盼也得以安心地继续学习。此后,阳锦文更加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困生、贫困生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并且没有让一个学生辍学。
后来,丁盼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丁盼的家人每每提及往事,都忍不住感激地说:“阳老师真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是我们一家的大恩人呐!”
一心做个好老师
自从教以来,阳锦文就担任毕业班的教学。20世纪80年代,在学校那段昏黄油灯下的艰难岁月,是阳锦文内心最深刻的回忆。但每每想起那段岁月,他都觉得是一种独特的幸福。
当时,学校没有电灯,老师办公只能用煤油灯;没有黑板,就取一块木板,漆上黑漆当黑板;没有印刷好的试卷,教师就自己刻蜡纸印油墨试卷。夜晚,教师、学生都一起在煤油灯下工作、学习。煤油灯的烟熏黑了师生的鼻子,熏红了师生的眼睛。在煤油灯的煤烟和昏黄光晕中,一个个温情的故事也不断上演。
一天上晚自习时,阳锦文班上一位学生发高烧。当时无法联系学生家长,阳锦文便立刻背起学生,在黑魆魆的乡间小道上朝着镇卫生院一路小跑。等该学生打完吊针,已是黎明时分。回到学校后,他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为学生辅导功课,对阳锦文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节假日在田地里干着活,都会有学生拿着题目过来问,讲着讲着就在田埂上坐了下来。有时来的学生越来越多,连喝口水的工夫也没有。嘿嘿,别人都笑我,说我把课堂搬到了田埂上。”阳老师开心地回憶着,脸上满是自豪。
阳锦文的学生们在田间留下了一串串脚印,他们的练习簿慢慢地变厚了,成绩慢慢地提高了,并一批批走进了高一级的学校。
一人护校十余载
2000年,上坊小学的条件还较为落后,没有像样的围墙与坚实的大门。那时,阳锦文自告奋勇,选择成为校园的守护人。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常年夜宿在学校,成了学校的“守护神”。
每天晚饭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巡查教室、办公室和校园的每个角落,看看有没有丢失东西。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如此。
每到寒暑假,老师们都回家团聚,一家子其乐融融,阳锦文却像往常一样只身坚守在校。某晚,有个人来到校园内盗窃物品,阳锦文见状大声呵斥。幸运的是,偷盗者未用凶器伤害他,最终校园平安无事。事后,有人问他:“你当时怕吗?”他语气平淡地说:“说一点都不怕是假的,但我若是不护校,学校财产一定会有损失。我在气势上就不能输,必须把这些盗窃者的猖狂气焰给压下去!”
十余年里,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阳锦文都默默地守护校园。夏日,草窠里的虫鸣声伴他入眠;冬日,呼啸的寒风与他同睡,但他从未觉得守校是一件多苦多累的事情。于他而言,保护校园平安是他的本分。
“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浑身是力量;
你给我一个眼神,我就找到了方向;
你放开双手让我遨游知识的海洋,
老师啊老师,你像我兄长,
老师啊老师,像老朋友一样,
老师啊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
悠扬的歌声在上坊小学校园里萦绕。正如歌中唱的一样,阳锦文痴心杏坛四十多年,已虔诚地为近两千名学生点亮“心灯”,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走向了美好的未来。
回首来路劲不松,叩问初心永不改。阳锦文说:“我这辈子能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