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防范和控制风险是担保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风险管理的好坏往往是信用担保机构生存的关键。风险管理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组织机构内部完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机制的“免疫系统”。文章从风险管理审计的内涵界定出发,分析了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审计的现实需求,为信用担保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生产的源头,对我国提高生产质量,促进产品创新,缓解就压压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脆弱性以及在利率管制背景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银行的“惜贷”行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目前,国际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最有效的办法即信用担保。专业化的信用担保机构凭借自身信用,一方面提供了中小企业需要的信用等级,另一方面也极大减轻了银行的借贷风险。总所周知,担保业务具有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信用担保机构通过经营、管理风险实现收益和目标,风险管理工作自然成为重中之重。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改善组织风险控制、管理的机构,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审计工作。笔者就内部审计部门对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审计展开分析和论述。
一、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审计内涵界定
在企业经营中,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并列的。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多变,企业在经营中遭遇风险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我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要求企业辨别出对战略和目标影响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作为重点管理。目前就实际情况来说,银行、担保等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更是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由于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大多以财务、控制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甚微,已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加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将“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实现价值增值”的理念加入到内部审计工作中。
对于风险管理审计的概念,国内外机构和学者没有给出统一的规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从实施的主体和功能方面,对内部审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但对于风险管理审计的这种内部审计方法并未给出详细解释和说明。风险管理框架(FRM)也仅从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方面提出内部审计人员要在监督和评价风险管理成果方面承担重要任务,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执行质量,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履行其职责。我国风险管理审计的起步较晚,对其研究的领域和深度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总体来看,国内有关协会和组织提出以下解释。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CIIA)认为,风险来源于企业内外部,风险管理审计是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管理活动来进行的。时现等(2010)认为风险管理审计就是内部审计人员以风险管理为对象进行的审计。王晓霞指出(2005)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内部审计方法。通过对企业各部门、各个业务流程、各个管理系统等所需面对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的同时对企业的整个监督和控制过程进行评价,帮助企业减少损失,提高效率,最终实现经营目标。学者张海(2009)认为,风险管理审计是传统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方向。通过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防范措施的恰当性等为管理层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企业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而实现更多价值。胡静波和李卜(2012)等注重风险管理审计对于风险管理的监督和评价功能,并认为该功能是风险管理审计产生的根源。
通过对有关学者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审计是以专业化的信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管理作为审计客体的内部审计方法,该方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着眼组织整体以及战略目标的角度,着重关注组织在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健全性方面实施评价与监督,旨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组织目标。
风险管理审计作为新型的内部审计方法,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必然会成为组织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审计的现实需求
(一)巨额代偿风险
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一种信誉和资产责任担保结合的金融中介,其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政策、银行、机构自身以及受保企业。其中,受保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只有中小企业实现盈利才能保障其与银行贷款协议的履行,而中小企业经营效益差的现实客观上加大了违约风险。就目前实际情况看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经营效益差、财务制度不规范、破产率高等问题,中小企业亏损倒闭的几率远远大于大型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9年,在大多为中小企业的民营企业中,每年平均有100多万家民营企业倒闭。一旦发生担保事故,尤其是很可能全额代偿的现实使信用担保机构面临巨大的“代偿风险”。
(二)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不到位
我国专业化的信用担保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首先,担保机构普遍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形成。同时,风险管理部门也一直存在着职责不明、效率低下、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从风险防范机制上讲,信用担保机构缺乏科学的防范和评估程序,大多机构仅仅从受保企业财务报告和粗略地询问出发,并且在风险评估上侧重于定性评估而忽略了定量评估,主观性过强的弊端甚至造成“人情担保”等现象的发生。另外,在机构与中小企业签订协议后往往忽视对其进行全程监管以及对抵押品的关注,化解风险的能力大打折扣。以上几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还相对欠缺,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实施风险管理审计进行完善。
(三)增加内部审计工作价值和功能
担保行业不同于其他工商业,它是通过收取担保费用来实现收益,而前提是能够防范、控制和经营风险,风险管理备受关注。这自然给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造成假象,认为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已很完善。再者,信用担保机构内部审计部门还处在查错纠弊的阶段,注重对财务以及事后审计,并且大都采取现场审计的形式,非现场审计执行力度不够。加上很多担保机构有政府资金支持的原因,内部审计人员只是被动执行审计工作或者即使开展也只是拘泥于流程,不能充分从风险角度展开工作,种种原因限制了内部审计部门对于风险管控和价值增值功能的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能够从全局和战略层面展开工作,能够从贯穿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的评价和监督,弥补了缺乏非现场审计的缺陷,增强了内部审计部门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价值功能。 三、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重点
(一)审查风险管理工作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是组织机构展开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首先对担保机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性实施评价和监督。其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 组织体系。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查阅文件或走访问卷等形式,审查担保机构是否充分发挥了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否制定了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立职责分明的领导体制,评价其合理性。同时还要确定风险管理部门组织目标与担保机构整体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2. 内控体系。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工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担保机构内部控制构建的各个要素,评价和核实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日常报告文件、突发风险事件报告以及与相关管理层访谈的形式,推断验证有无“人情担保”、“越权审批”等事件的发生。
3. 考核体系。内部审计人员在审查考核体系时,应关注考核体系是否覆盖风险管理的全流程,预警指标、考核方式的设定是否符合本担保机构的实际状况,如考虑注册资本等。同时还要关注考核体系在多大程度上对风险管理工作起到的促进作用,评价其合理性。
(二)审查风险识别工作
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着来至内外部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工作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实质工作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识别审计工作时,应结合内外部环境以及其具体担保实例,关注信用担保机构是否对风险进行充分、全面的识别。比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查阅历史担保案例,复核机构在审批前收集的风险信息,结合实际管理状况,分析并评价已有的风险信息是否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风险实现充分识别。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审查对比本担保机构在不同时间段整理归档的风险信息文件、具体担保项目后续跟踪风险的文件,评价信用担保机构是否持续动态的进行风险识别工作。
(三)审查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其评估质量的好坏往往是担保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内部审计人员在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关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的影响程度”两个要素。通过查阅资料文件、询问相关人员,如有条件,可现场观察实时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了解担保机构风险评估的过程、方法和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成本—效益衡量标准,重点关注风险评估工作中定量、定性的评估手段,并在必要时通过向专家咨询的方式,分析评价风险评估是否合理有效。同时,风险评估工作需要应用各种风险工具,技术含量以及难度都比较大,对于风险评估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与工作人员沟通询问的方式对工作人员作进一步了解,作为评价风险评估合理有效性的有力补充。
(四)审查风险应对措施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信用担保机构往往面临巨大的代偿风险,因此需要制定完备的风险应对措施,风险应对自然成为风险管理审计的重点。在审查评价担保机构风险应对措施时,内部审计人员要明确担保机构剩余风险水平和成本—效益原则,重点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与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审计风险补偿机制如反担保措施是否到位,保证金制度是否完善,担保机构是否采取严格的贷后跟踪以及对抵押物的存在性、所有权、价值做动态监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关注本担保机构是否完善风险转移机制,是否采取具体措施如在担保、购买保险等形式实现风险转移。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借助机构风险预警制度评价信用担保机构人员对风险发生的反应速度,以将代偿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连接中小企业与银行的桥梁,其风险背后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风险管理审计是风险管理的在再控制,同时也推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和完善。信用担保机构在明确风险管理审计重要意义的同时应广泛开展该工作,并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在新形势下将风险管理审计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杨胜刚,胡海波.不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6(01).
[2]罗琳,丁洋,甄永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05).
[3]方江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02).
[4]叶顺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09).
[5]周云.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的完善[J].企业经济,2011(07).
[6]朱彬,王艳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9).
[7]罗威.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审计方法及管理建议—基于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视角[J].审计月刊,2012(04).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生产的源头,对我国提高生产质量,促进产品创新,缓解就压压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脆弱性以及在利率管制背景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银行的“惜贷”行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目前,国际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最有效的办法即信用担保。专业化的信用担保机构凭借自身信用,一方面提供了中小企业需要的信用等级,另一方面也极大减轻了银行的借贷风险。总所周知,担保业务具有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信用担保机构通过经营、管理风险实现收益和目标,风险管理工作自然成为重中之重。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改善组织风险控制、管理的机构,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审计工作。笔者就内部审计部门对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审计展开分析和论述。
一、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审计内涵界定
在企业经营中,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并列的。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多变,企业在经营中遭遇风险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我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要求企业辨别出对战略和目标影响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作为重点管理。目前就实际情况来说,银行、担保等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更是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由于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大多以财务、控制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甚微,已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加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将“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实现价值增值”的理念加入到内部审计工作中。
对于风险管理审计的概念,国内外机构和学者没有给出统一的规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从实施的主体和功能方面,对内部审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但对于风险管理审计的这种内部审计方法并未给出详细解释和说明。风险管理框架(FRM)也仅从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方面提出内部审计人员要在监督和评价风险管理成果方面承担重要任务,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执行质量,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履行其职责。我国风险管理审计的起步较晚,对其研究的领域和深度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总体来看,国内有关协会和组织提出以下解释。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CIIA)认为,风险来源于企业内外部,风险管理审计是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管理活动来进行的。时现等(2010)认为风险管理审计就是内部审计人员以风险管理为对象进行的审计。王晓霞指出(2005)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内部审计方法。通过对企业各部门、各个业务流程、各个管理系统等所需面对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的同时对企业的整个监督和控制过程进行评价,帮助企业减少损失,提高效率,最终实现经营目标。学者张海(2009)认为,风险管理审计是传统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方向。通过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防范措施的恰当性等为管理层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企业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而实现更多价值。胡静波和李卜(2012)等注重风险管理审计对于风险管理的监督和评价功能,并认为该功能是风险管理审计产生的根源。
通过对有关学者理论的分析,笔者认为,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审计是以专业化的信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管理作为审计客体的内部审计方法,该方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着眼组织整体以及战略目标的角度,着重关注组织在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健全性方面实施评价与监督,旨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组织目标。
风险管理审计作为新型的内部审计方法,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必然会成为组织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审计的现实需求
(一)巨额代偿风险
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一种信誉和资产责任担保结合的金融中介,其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政策、银行、机构自身以及受保企业。其中,受保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只有中小企业实现盈利才能保障其与银行贷款协议的履行,而中小企业经营效益差的现实客观上加大了违约风险。就目前实际情况看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经营效益差、财务制度不规范、破产率高等问题,中小企业亏损倒闭的几率远远大于大型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9年,在大多为中小企业的民营企业中,每年平均有100多万家民营企业倒闭。一旦发生担保事故,尤其是很可能全额代偿的现实使信用担保机构面临巨大的“代偿风险”。
(二)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不到位
我国专业化的信用担保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首先,担保机构普遍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形成。同时,风险管理部门也一直存在着职责不明、效率低下、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从风险防范机制上讲,信用担保机构缺乏科学的防范和评估程序,大多机构仅仅从受保企业财务报告和粗略地询问出发,并且在风险评估上侧重于定性评估而忽略了定量评估,主观性过强的弊端甚至造成“人情担保”等现象的发生。另外,在机构与中小企业签订协议后往往忽视对其进行全程监管以及对抵押品的关注,化解风险的能力大打折扣。以上几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还相对欠缺,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实施风险管理审计进行完善。
(三)增加内部审计工作价值和功能
担保行业不同于其他工商业,它是通过收取担保费用来实现收益,而前提是能够防范、控制和经营风险,风险管理备受关注。这自然给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造成假象,认为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已很完善。再者,信用担保机构内部审计部门还处在查错纠弊的阶段,注重对财务以及事后审计,并且大都采取现场审计的形式,非现场审计执行力度不够。加上很多担保机构有政府资金支持的原因,内部审计人员只是被动执行审计工作或者即使开展也只是拘泥于流程,不能充分从风险角度展开工作,种种原因限制了内部审计部门对于风险管控和价值增值功能的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能够从全局和战略层面展开工作,能够从贯穿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的评价和监督,弥补了缺乏非现场审计的缺陷,增强了内部审计部门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价值功能。 三、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重点
(一)审查风险管理工作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是组织机构展开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首先对担保机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性实施评价和监督。其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 组织体系。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查阅文件或走访问卷等形式,审查担保机构是否充分发挥了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否制定了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立职责分明的领导体制,评价其合理性。同时还要确定风险管理部门组织目标与担保机构整体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2. 内控体系。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工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担保机构内部控制构建的各个要素,评价和核实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日常报告文件、突发风险事件报告以及与相关管理层访谈的形式,推断验证有无“人情担保”、“越权审批”等事件的发生。
3. 考核体系。内部审计人员在审查考核体系时,应关注考核体系是否覆盖风险管理的全流程,预警指标、考核方式的设定是否符合本担保机构的实际状况,如考虑注册资本等。同时还要关注考核体系在多大程度上对风险管理工作起到的促进作用,评价其合理性。
(二)审查风险识别工作
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着来至内外部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工作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实质工作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识别审计工作时,应结合内外部环境以及其具体担保实例,关注信用担保机构是否对风险进行充分、全面的识别。比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查阅历史担保案例,复核机构在审批前收集的风险信息,结合实际管理状况,分析并评价已有的风险信息是否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风险实现充分识别。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审查对比本担保机构在不同时间段整理归档的风险信息文件、具体担保项目后续跟踪风险的文件,评价信用担保机构是否持续动态的进行风险识别工作。
(三)审查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其评估质量的好坏往往是担保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内部审计人员在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关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的影响程度”两个要素。通过查阅资料文件、询问相关人员,如有条件,可现场观察实时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了解担保机构风险评估的过程、方法和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成本—效益衡量标准,重点关注风险评估工作中定量、定性的评估手段,并在必要时通过向专家咨询的方式,分析评价风险评估是否合理有效。同时,风险评估工作需要应用各种风险工具,技术含量以及难度都比较大,对于风险评估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与工作人员沟通询问的方式对工作人员作进一步了解,作为评价风险评估合理有效性的有力补充。
(四)审查风险应对措施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信用担保机构往往面临巨大的代偿风险,因此需要制定完备的风险应对措施,风险应对自然成为风险管理审计的重点。在审查评价担保机构风险应对措施时,内部审计人员要明确担保机构剩余风险水平和成本—效益原则,重点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与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审计风险补偿机制如反担保措施是否到位,保证金制度是否完善,担保机构是否采取严格的贷后跟踪以及对抵押物的存在性、所有权、价值做动态监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关注本担保机构是否完善风险转移机制,是否采取具体措施如在担保、购买保险等形式实现风险转移。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借助机构风险预警制度评价信用担保机构人员对风险发生的反应速度,以将代偿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连接中小企业与银行的桥梁,其风险背后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风险管理审计是风险管理的在再控制,同时也推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和完善。信用担保机构在明确风险管理审计重要意义的同时应广泛开展该工作,并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在新形势下将风险管理审计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杨胜刚,胡海波.不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6(01).
[2]罗琳,丁洋,甄永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05).
[3]方江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02).
[4]叶顺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09).
[5]周云.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的完善[J].企业经济,2011(07).
[6]朱彬,王艳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9).
[7]罗威.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审计方法及管理建议—基于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视角[J].审计月刊,2012(04).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