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失眠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脑卒中失眠患者142例,调查其失眠原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结果观察组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改善。结论脑卒中患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失眠,在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失眠;脑卒中;中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16-02
脑卒中是以突然昏倒、口眼歪斜、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为主证的常见急性病症。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约有95%的脑卒中患者有失眠以及睡眠结构紊乱等症状,因而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的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还将加重脑卒中的发生危险因素[1-2]。本研究探讨了脑卒中患者的失眠原因以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临床与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急性发病,意识清楚并且生命体征平稳,第一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没有后遗症者;能独立完成各种问卷和量表;脑卒中前无明显的失眠症状。其中,男86例,女56例;年龄在44-83岁之间,平均为(62.3±6.8)岁;其中,99例脑梗死,4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采用自制睡眠状况调查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调查患者的睡眠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开始失眠的时间、失眠环境、失眠形式以及影响睡眠的因素等,即患者的情绪及精神状况、环境状况、是否有疼痛、用药因素以及各类躯体疾病等。
1.3疗效评价实施护理干预1月后,应用匹茲堡睡眠质量指数(即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价,明显改善:患者的入眠时间在20min以内,失眠中断时间低于10min/次,睡眠时间在8h/d以上;改善:失眠次数不超过每周2次;无效:失眠次数在3次或3次以上每周。
1.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脑卒中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
全组142例患者经调查显示,患者均存在两项及以上影响因素,影响脑卒中患者失眠的因素主要有:93例(65.5%)精神以及情绪状况原因,65例(45.8%)强迫体位因素,46例(32.4%)环境因素,13例(9.2%)病理及生理因素,19例(13.4%)疼痛因素,14例(9.9%)服药因素。
2.1心理因素脑卒中患者多存在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等,自理能力缺失,加之家庭、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可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睡眠[2]。
2.2强制体位脑卒中患者多需要采取被动体位,且不能随意翻身,尤其是长时间卧床者多存在肢体麻木、腰背酸痛以及身心疲惫,睡眠质量不好甚至失眠[3]。
2.3环境因素室内温湿度、亮度等均会影响睡眠,人员及仪器杂音、夜间医护操作以及留置管道刺激等也将影响睡眠。
2.4疼痛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血脉瘀阻、关节脱位等而造成疼痛,影响睡眠。
2.5药物因素患者服用乙酰胆碱以及多巴胺类药物可导致睡眠减少。
2.6病理及生理因素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常合并有糖尿病或者前列腺肥大等,往往存在夜尿频繁、便秘、腹胀、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影响睡眠[3]。
3护理对策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具体如下:
3.1常规护理
3.1.1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健康宣教,使其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疾病。同时,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安慰和疏导患者,消除其不良心理,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睡眠环境的护理应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和空气流通,并注意控制好室内温湿度,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嘱患者睡前控制饮水量,并及时排空膀胱。在病情允许条件下,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并尽量避免在患者睡眠期间实施各类影响睡眠的护理措施。
3.1.3药物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对于明显失眠患者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失眠症状合理地予以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及药物反应,以合理调整用药。
3.2中医护理
3.2.1辨证施护①肝郁化火:患者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或者多梦易醒,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彻夜难眠,并伴有大便秘结、口渴喜饮、急躁暴怒、舌红苔黄以及脉象弦数等,可予以饮食调护,嘱患者多食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忌食油腻、辛辣食物[4]。并积极予以中医情志调护,解决其精神刺激因素以及情志不畅等问题。②阴虚火旺: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不安、心烦失眠等,并伴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以及脉象细数等,饮食宜凉润清淡,可服莲子、银耳、百合汤等。同时应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③心脾两虚:患者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或者醒后难以入眠等,并伴有心悸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淡苔白以及脉象细弱等。饮食调护应予以宜补益心脾类药膳饮食,如山药、党参、红枣等[4-5]。嘱患者勿过度操劳。④心胆气虚:主要表现为失眠心悸或者多梦易醒、遇事易惊、胆怯易恐、神疲少气以及脉象弦细等。饮食宜甘润补益,例如可多食莲子、大枣、桂圆、小麦等,并忌食肥甘辛辣食物。这类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胆怯易惊,应保持睡眠及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其精神刺激。⑤胃气失和: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不适、睡卧不安、腹胀肠鸣、纳呆嗳气、便秘、舌苔厚腻以及脉象沉滑等,饮食宜易消化,多食具有消食导滞化痰功效的食物,如以萝卜、山楂、麦芽等煮水作为茶饮,忌食油腻辛辣食物。 3.2.2中医特色护理
3.2.2.1耳穴压豆取耳部穴位,主穴取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心、神门,配穴则辨证取穴,2-3穴/次。常规消毒,并避开破溃、硬结、水疱等皮肤,取穴后进行按压,力度以存在酸麻胀感觉为宜,2-3次/次,1-2min/次,持续3d后换另一侧按压。
3.2.2.2涌泉穴贴敷入睡前以热水泡脚30min左右,晾干后对双足涌泉穴进行按摩,各10min,取6g肉桂粉与适量白醋调和成为糊状,置于敷贴之中并贴于穴位处,然后再按摩10min,1h左右取下,以免皮肤起疱。对皮肤疾病以及过敏体质或者局部皮肤存在破损、疥疮者忌用。
3.2.2.3中药沐足取香附、郁金、合欢皮、石菖蒲、丹参、桑枝、川芎、丝瓜络、桂枝、益母草、酸枣仁以及夜交藤适量以水煎煮,取药液于临睡前30-60min浸泡足,并予以足浴按摩,1次/d,0.5h/次,连续2周,可促进足部血运,起活血理气或镇静安神的功效。浸泡时注意温度在35-40℃左右,以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或者温度过低无法完全发挥药效[4]。
3.2.2.4穴位按摩对涌泉穴进行擦按,睡前洗足之后采用左手的小鱼际肌部位擦按右足的涌泉穴,并以右手的小鱼际肌擦按左足的涌泉穴,以手贴合足心的皮肤左右来回摩擦各100次,直至足心透热为止。以指端按恰太溪穴及失眠穴,各3-5min,在睡前1次。如果早醒以后不寐,可对第2掌骨靠近虎口一侧进行点按,连续7d即可,可起到安神的功效。
4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5小结
失眠是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病部位、患者的心理因素、用药因素、强制体位、疼痛以及病理生理因素均是发生失眠的重要影响因素。對于发生脑卒中失眠者,应全面分析其失眠原因及危险因素,制定并实施合理有效的睡眠护理干预措施。脑卒中患者的免疫能力较低,如患者的睡眠质量较差,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将严重影响机体的运动以及修复功能的康复[4-5]。积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不仅可减少相关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护理具有独特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本研究对脑卒中失眠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施护、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中药沐足联合常规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其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黄蔚喆,张慧.脑卒中住院病人失眠的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3):248-249.
[2]李莉,张生翠.脑卒中失眠患者影响因素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9):313-314.
[3]董慈,王巍,刘丽等.住院脑卒中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河北医药,2012,34(11):1745-1746.
[4]王妙桃.脑卒中患者失眠的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567-1569.
[5]张为民.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失眠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z2):239-240.
【关键词】失眠;脑卒中;中医;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16-02
脑卒中是以突然昏倒、口眼歪斜、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为主证的常见急性病症。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约有95%的脑卒中患者有失眠以及睡眠结构紊乱等症状,因而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的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还将加重脑卒中的发生危险因素[1-2]。本研究探讨了脑卒中患者的失眠原因以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临床与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急性发病,意识清楚并且生命体征平稳,第一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没有后遗症者;能独立完成各种问卷和量表;脑卒中前无明显的失眠症状。其中,男86例,女56例;年龄在44-83岁之间,平均为(62.3±6.8)岁;其中,99例脑梗死,4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采用自制睡眠状况调查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调查患者的睡眠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开始失眠的时间、失眠环境、失眠形式以及影响睡眠的因素等,即患者的情绪及精神状况、环境状况、是否有疼痛、用药因素以及各类躯体疾病等。
1.3疗效评价实施护理干预1月后,应用匹茲堡睡眠质量指数(即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价,明显改善:患者的入眠时间在20min以内,失眠中断时间低于10min/次,睡眠时间在8h/d以上;改善:失眠次数不超过每周2次;无效:失眠次数在3次或3次以上每周。
1.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脑卒中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
全组142例患者经调查显示,患者均存在两项及以上影响因素,影响脑卒中患者失眠的因素主要有:93例(65.5%)精神以及情绪状况原因,65例(45.8%)强迫体位因素,46例(32.4%)环境因素,13例(9.2%)病理及生理因素,19例(13.4%)疼痛因素,14例(9.9%)服药因素。
2.1心理因素脑卒中患者多存在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等,自理能力缺失,加之家庭、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可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睡眠[2]。
2.2强制体位脑卒中患者多需要采取被动体位,且不能随意翻身,尤其是长时间卧床者多存在肢体麻木、腰背酸痛以及身心疲惫,睡眠质量不好甚至失眠[3]。
2.3环境因素室内温湿度、亮度等均会影响睡眠,人员及仪器杂音、夜间医护操作以及留置管道刺激等也将影响睡眠。
2.4疼痛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血脉瘀阻、关节脱位等而造成疼痛,影响睡眠。
2.5药物因素患者服用乙酰胆碱以及多巴胺类药物可导致睡眠减少。
2.6病理及生理因素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常合并有糖尿病或者前列腺肥大等,往往存在夜尿频繁、便秘、腹胀、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影响睡眠[3]。
3护理对策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具体如下:
3.1常规护理
3.1.1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健康宣教,使其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疾病。同时,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安慰和疏导患者,消除其不良心理,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睡眠环境的护理应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和空气流通,并注意控制好室内温湿度,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嘱患者睡前控制饮水量,并及时排空膀胱。在病情允许条件下,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并尽量避免在患者睡眠期间实施各类影响睡眠的护理措施。
3.1.3药物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对于明显失眠患者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失眠症状合理地予以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及药物反应,以合理调整用药。
3.2中医护理
3.2.1辨证施护①肝郁化火:患者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或者多梦易醒,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彻夜难眠,并伴有大便秘结、口渴喜饮、急躁暴怒、舌红苔黄以及脉象弦数等,可予以饮食调护,嘱患者多食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忌食油腻、辛辣食物[4]。并积极予以中医情志调护,解决其精神刺激因素以及情志不畅等问题。②阴虚火旺: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不安、心烦失眠等,并伴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以及脉象细数等,饮食宜凉润清淡,可服莲子、银耳、百合汤等。同时应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③心脾两虚:患者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或者醒后难以入眠等,并伴有心悸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淡苔白以及脉象细弱等。饮食调护应予以宜补益心脾类药膳饮食,如山药、党参、红枣等[4-5]。嘱患者勿过度操劳。④心胆气虚:主要表现为失眠心悸或者多梦易醒、遇事易惊、胆怯易恐、神疲少气以及脉象弦细等。饮食宜甘润补益,例如可多食莲子、大枣、桂圆、小麦等,并忌食肥甘辛辣食物。这类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胆怯易惊,应保持睡眠及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其精神刺激。⑤胃气失和: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不适、睡卧不安、腹胀肠鸣、纳呆嗳气、便秘、舌苔厚腻以及脉象沉滑等,饮食宜易消化,多食具有消食导滞化痰功效的食物,如以萝卜、山楂、麦芽等煮水作为茶饮,忌食油腻辛辣食物。 3.2.2中医特色护理
3.2.2.1耳穴压豆取耳部穴位,主穴取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心、神门,配穴则辨证取穴,2-3穴/次。常规消毒,并避开破溃、硬结、水疱等皮肤,取穴后进行按压,力度以存在酸麻胀感觉为宜,2-3次/次,1-2min/次,持续3d后换另一侧按压。
3.2.2.2涌泉穴贴敷入睡前以热水泡脚30min左右,晾干后对双足涌泉穴进行按摩,各10min,取6g肉桂粉与适量白醋调和成为糊状,置于敷贴之中并贴于穴位处,然后再按摩10min,1h左右取下,以免皮肤起疱。对皮肤疾病以及过敏体质或者局部皮肤存在破损、疥疮者忌用。
3.2.2.3中药沐足取香附、郁金、合欢皮、石菖蒲、丹参、桑枝、川芎、丝瓜络、桂枝、益母草、酸枣仁以及夜交藤适量以水煎煮,取药液于临睡前30-60min浸泡足,并予以足浴按摩,1次/d,0.5h/次,连续2周,可促进足部血运,起活血理气或镇静安神的功效。浸泡时注意温度在35-40℃左右,以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或者温度过低无法完全发挥药效[4]。
3.2.2.4穴位按摩对涌泉穴进行擦按,睡前洗足之后采用左手的小鱼际肌部位擦按右足的涌泉穴,并以右手的小鱼际肌擦按左足的涌泉穴,以手贴合足心的皮肤左右来回摩擦各100次,直至足心透热为止。以指端按恰太溪穴及失眠穴,各3-5min,在睡前1次。如果早醒以后不寐,可对第2掌骨靠近虎口一侧进行点按,连续7d即可,可起到安神的功效。
4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5小结
失眠是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病部位、患者的心理因素、用药因素、强制体位、疼痛以及病理生理因素均是发生失眠的重要影响因素。對于发生脑卒中失眠者,应全面分析其失眠原因及危险因素,制定并实施合理有效的睡眠护理干预措施。脑卒中患者的免疫能力较低,如患者的睡眠质量较差,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将严重影响机体的运动以及修复功能的康复[4-5]。积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不仅可减少相关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护理具有独特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本研究对脑卒中失眠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施护、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中药沐足联合常规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其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黄蔚喆,张慧.脑卒中住院病人失眠的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3):248-249.
[2]李莉,张生翠.脑卒中失眠患者影响因素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9):313-314.
[3]董慈,王巍,刘丽等.住院脑卒中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河北医药,2012,34(11):1745-1746.
[4]王妙桃.脑卒中患者失眠的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567-1569.
[5]张为民.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失眠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z2):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