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概念,在国内最早由中国传媒大学所提出,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我院早在2004年就开始招收第一届数媒学生,至今已积累了13年的办学经验,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区域经济、适配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专业建设道路。在新一轮建设周期中,正努力将其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优质示范专业。
专业建设背景
数字创意产业是在全球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设计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近几年,中国越来越重视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其发展,包括《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新兴支柱产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应当充分理清了政策走向、产业脉络,发扬自身的优势、经验和资源,找准切入点,以数字媒体相关行业标准为培养依据,立足本地区域经济,辐射全国,依据德技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服务于数字创意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
现有特色和优势
目前本专业设有4个专业小方向:移动媒体交互设计、互动设计、虚拟现实、数字视频。本专业在招生人数、一志愿符合率、就业率等指标上处于江苏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9.61%,第三方调研结果显示:70%的毕业生在本行业内就职,毕业学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互联网、展览展示、科技、文化创意、影视等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思想素养、专业基础、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整体评价较高,对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满意度达92.50%以上。本专业04年设立以来,在13年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要特色和优势:
(1)重视传统文化、强调创新的课程设置
面向行业需求,确立了“厚文化、善创新、精设计”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的创新作为数媒设计创作源泉,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构建“文化浸润、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框架下,设定分层教学目标:一年级实现传统文化认知,系统了解地域文化,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二年级实现传统文化内化,通过文化课题研究,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价值,将人文精神内化于心;三年级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形成传统文化元素解构重塑能力,创新文化内涵。
(2) 以项目驱动、以任务导向的教学设计
组建“能力互补、团队协作”的教学团队,按照真实项目流程,将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融入项目教学,以“项目任务单”的形式动态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完成进度、交付成果及完成形式,实现“开放式”教学管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学业报告书”为中心的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以“学业报告书”为主的教学动态评估反馈机制。“学业报告书”是学生用文字和图像记录教学和设计全过程的学习笔记,能全面展现学生的学习方法、创作过程及学习成果,是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诊断评价;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个性能力;同时,教师团队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
专业建设思路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交叉学科特点明显,学科覆盖面广且方向繁杂,学科内涵更新迅速。在新一轮的建设周期里,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懂得最前沿的技术应用、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的高端复合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将重新梳理课程体系,着力打造跨学科、跨行业师资队伍;配合国家战略目标和地方经济特点,围绕智慧民生、旅游、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以及最前沿的VR/AR等高科技为实现手段,开展教学和科研;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同类专业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视野和教学水平,提升本专业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专业建设举措
(1)确定创新人才需求,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本轮建设周期,本专业将基于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总体战略和长三角“智慧城市群”建设规划,配合地方经济重点建设方向,来驱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定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新媒体开发能力和较强艺术创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围绕传统文化创新主题,精心打造项目课题,让传统文化以科技为载体,让创新以传统文化为灵感源泉,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深化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倡导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完善高水平跨学科跨媒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打造跨学科、跨媒体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面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跨媒体的特点,在原有的“大专业平台+小专门方向”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交叉融合专业课程体系。打造跨学科、跨媒体课程,包括编程、传统文化、心理学、前沿科技等课程,实现技术模块、艺术模块和不同媒体模块的有机组合。
(3)打造一支“跨学科、跨媒体”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在师资队伍方面,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一支层次结构合理、跨学科、跨媒体的创新教学团队。重点培养中青年领军人才,选拔省级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聘任行业企业大师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聘用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尤其是科技、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实现专兼职教师身份互补、能力互补、素质互补、学科互补、文化互补、结构互补、来源互补。
(4)建设数字创意领域国内一流的实训教学条件
本专业4个工作室,分别在原有基础上与对口行业的知名企业共建“数字媒体创新研发中心”,建立起利益相关方“共建、共管、共享”的“三共”运行机制。中心主要围绕“智慧民生、旅游、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以及最前沿的VR/AR等高科技为实现手段,开展教学和科研,实现教学成果转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专业教学提供设备、资讯、资源、项目等保障。
(5)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同时在“数字媒体创新研发中心”平台下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每年提供若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并重点支持学生参加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专题竞赛,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合理提高毕业生创业比例,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教科研成果轉移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大力拓宽合作渠道,重点打造一批“智慧民生、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服务领域的数字内容开发。做好文化传承与数字化创新,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积极提供社会培训服务,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开放学校课程资源,积极提供社会培训服务。对现有优秀课程进行筛选和汇总,形成一个专兼职教师团队主持的优秀社会培训课程超市,助力“智慧城市”的基层建设。
(7)进一步开展国内国际教学合作,提升影响力
实施国际专业带头人计划,与国外一流数字媒体专业相关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聘用专业带头人担任兼职教授,在国际课程标准开发、国际教学合作、国际资源引进、本土文化输出上开展深度合作。围绕“传统文化创新”主题,积极组织国际性合作课题和国际艺术研创营活动,提升师生国际教学和项目合作水平,全面输出优秀文化资源,提升专业国际影响力。
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新一轮的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跨行业”专兼职教师团队,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学实训条件,进一步加强国内和国际合作交流,将本专业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省级重点专业。成为推动本地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选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建设背景
数字创意产业是在全球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设计服务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近几年,中国越来越重视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其发展,包括《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新兴支柱产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应当充分理清了政策走向、产业脉络,发扬自身的优势、经验和资源,找准切入点,以数字媒体相关行业标准为培养依据,立足本地区域经济,辐射全国,依据德技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服务于数字创意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
现有特色和优势
目前本专业设有4个专业小方向:移动媒体交互设计、互动设计、虚拟现实、数字视频。本专业在招生人数、一志愿符合率、就业率等指标上处于江苏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9.61%,第三方调研结果显示:70%的毕业生在本行业内就职,毕业学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互联网、展览展示、科技、文化创意、影视等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思想素养、专业基础、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整体评价较高,对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满意度达92.50%以上。本专业04年设立以来,在13年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要特色和优势:
(1)重视传统文化、强调创新的课程设置
面向行业需求,确立了“厚文化、善创新、精设计”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的创新作为数媒设计创作源泉,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构建“文化浸润、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框架下,设定分层教学目标:一年级实现传统文化认知,系统了解地域文化,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二年级实现传统文化内化,通过文化课题研究,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价值,将人文精神内化于心;三年级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形成传统文化元素解构重塑能力,创新文化内涵。
(2) 以项目驱动、以任务导向的教学设计
组建“能力互补、团队协作”的教学团队,按照真实项目流程,将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融入项目教学,以“项目任务单”的形式动态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完成进度、交付成果及完成形式,实现“开放式”教学管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学业报告书”为中心的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以“学业报告书”为主的教学动态评估反馈机制。“学业报告书”是学生用文字和图像记录教学和设计全过程的学习笔记,能全面展现学生的学习方法、创作过程及学习成果,是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诊断评价;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个性能力;同时,教师团队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
专业建设思路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交叉学科特点明显,学科覆盖面广且方向繁杂,学科内涵更新迅速。在新一轮的建设周期里,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懂得最前沿的技术应用、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的高端复合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将重新梳理课程体系,着力打造跨学科、跨行业师资队伍;配合国家战略目标和地方经济特点,围绕智慧民生、旅游、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以及最前沿的VR/AR等高科技为实现手段,开展教学和科研;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同类专业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视野和教学水平,提升本专业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专业建设举措
(1)确定创新人才需求,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本轮建设周期,本专业将基于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总体战略和长三角“智慧城市群”建设规划,配合地方经济重点建设方向,来驱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定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新媒体开发能力和较强艺术创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围绕传统文化创新主题,精心打造项目课题,让传统文化以科技为载体,让创新以传统文化为灵感源泉,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深化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倡导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完善高水平跨学科跨媒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打造跨学科、跨媒体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面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跨媒体的特点,在原有的“大专业平台+小专门方向”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交叉融合专业课程体系。打造跨学科、跨媒体课程,包括编程、传统文化、心理学、前沿科技等课程,实现技术模块、艺术模块和不同媒体模块的有机组合。
(3)打造一支“跨学科、跨媒体”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在师资队伍方面,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一支层次结构合理、跨学科、跨媒体的创新教学团队。重点培养中青年领军人才,选拔省级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聘任行业企业大师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聘用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尤其是科技、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实现专兼职教师身份互补、能力互补、素质互补、学科互补、文化互补、结构互补、来源互补。
(4)建设数字创意领域国内一流的实训教学条件
本专业4个工作室,分别在原有基础上与对口行业的知名企业共建“数字媒体创新研发中心”,建立起利益相关方“共建、共管、共享”的“三共”运行机制。中心主要围绕“智慧民生、旅游、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以及最前沿的VR/AR等高科技为实现手段,开展教学和科研,实现教学成果转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专业教学提供设备、资讯、资源、项目等保障。
(5)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同时在“数字媒体创新研发中心”平台下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每年提供若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并重点支持学生参加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专题竞赛,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合理提高毕业生创业比例,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教科研成果轉移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大力拓宽合作渠道,重点打造一批“智慧民生、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服务领域的数字内容开发。做好文化传承与数字化创新,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积极提供社会培训服务,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开放学校课程资源,积极提供社会培训服务。对现有优秀课程进行筛选和汇总,形成一个专兼职教师团队主持的优秀社会培训课程超市,助力“智慧城市”的基层建设。
(7)进一步开展国内国际教学合作,提升影响力
实施国际专业带头人计划,与国外一流数字媒体专业相关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聘用专业带头人担任兼职教授,在国际课程标准开发、国际教学合作、国际资源引进、本土文化输出上开展深度合作。围绕“传统文化创新”主题,积极组织国际性合作课题和国际艺术研创营活动,提升师生国际教学和项目合作水平,全面输出优秀文化资源,提升专业国际影响力。
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新一轮的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跨行业”专兼职教师团队,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学实训条件,进一步加强国内和国际合作交流,将本专业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省级重点专业。成为推动本地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选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