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空泛,言之无物”是高考作文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落实发展等级中的“充实”采分点呢?
“充实”是对作文内容而言的,其具体要求是“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做到这三点,文章就会具体、充实而丰富。“形象丰满”中的“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也包括记叙文、散文中的景物、景象、生活场景。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叙文、散文写作中注重描写,善于描写人物、景物,描写生动的生活场景。“意境深远”中的“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行文中要着意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材料丰富”则主要针对议论性的文章,用以阐明观点的材料应是充实的,具体的,而不应是单薄的,空泛的;这就要求在展开论证中思路开阔,广征博采,引用名言警句,援引古今典例,钩沉中外史实,纵横人间世象,积累历史文化,联系现实生活,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议论,或发表感悟。
下面就结合上面三个要求,具体谈谈如何使文章“充实”。
一、形象丰满添新鲜 要做到形象,一是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二是要运用修辞手法使情感与所选取的具体事物水乳交融。文章仅做到形象还不够,还要给人以新鲜之感,不落俗套。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创造性地发现新鲜事物。如高考作文《路是月的痕》:“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本段描绘了一段动人心魄的笛声,看似在写笛音,实则在写父亲,虚实相生,形象生动且丰满。同时运用比喻,将路比作“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故而,既抒发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又不落俗套。
二、意境含蓄味不尽 文章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凭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加以补充、创造。要做到这一点,有如下两种方法:一是融情于象,即融情于有意味的具体物象,借象传情。也就是说,在文章中不直接抒发胸臆,而是将所要表达的情感附于所选取的“有意味的具体事物”上,使之成为情感化的事物,而后通过描述此“象”,借象之特性传情。二是化理为象,以象明理。也就是说,不直接说理,而是把要讲述的道理转化为某种“有意味的具体事物”,这样,表面上是讲述此“象”,实际是在以象明理。如高考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是谁让我领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是谁让我欣赏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深远意境?又是谁让我惊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丽?是语文!语文是我心中的一泓清泉,让我徜徉于文学的殿堂,让我如痴如醉。”本段将作者对语文的喜爱之情转化到对具体的流传千古的诗句的喜爱上,对这一泓“清泉”的喜爱!这较之直接说理更有意蕴,更有艺术感染力。
三、材料博采显丰富 为了使平淡无奇的叙述或议论“平地起波”,有两种具体的方法。一是广博地引用名言警句,因为那些简练而又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用来承上启下,可以用来表达主张,可以用来总结观点,也可以用来引出结论等。二是描述物态风光后,抒发自己或缘事而发之感,或缘景而生之悟,或缘情而明之理等。如2005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位置和价值”,就有考生写了篇《如梅在雪》的满分作文。面对这个相对抽象的话题,这位考生找到了一个形象性很强的意象——雪地寒梅。开篇就引用名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文章先写处在冷寂的位置上,梅花拥有举世无双的价值;再由梅及人,以“一个颇有文才的女性”的故事以及徐本禹、袁隆平的事迹,阐明了“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找寻适合自己的位置……纵然路途险远,脚步也不该有半点迟疑”的道理。篇末再用“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点题并呼应开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散文化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适当的议论,隐含的哲理,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佳作引领】
我选择你,我的中国
湖北考生
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扰乱了我逐渐理清的思绪。选择,好难的选择: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我闷坐在房间里,望着那苍凉的一轮圆月……
那天爸爸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我远在加拿大的叔叔联系上了,我可以在高考前出国。那时正值中午,明晃晃的太阳在我的眼前掠过,我慌忙闭眼,冷漠地什么也没说。“怎么?你不想去吗?”我的表情仿佛一盆冷水,将爸爸兴奋的火焰浇熄了。“我……”我垂下头,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仿佛装了一座山!
“你考虑一下吧!认真地考虑!”爸爸的话如重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我的心壁。冷月在空中舞蹈,在云层中变换着模样。月中出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切仿佛都镀上了一层珠光宝气,这是渥太华吗?那个爸爸口中讲述的天堂一般的城市。“你可以上一所好学校,毕业可以在那里工作。你的一生将会被你的同学们羡慕的!”耳边回荡着爸爸的话。我的心渐渐飘起来了,飘向那氤氲的夜气,飘向那大洋彼岸的梦的城市,飘向那令人羡慕的幸福的地方……
“口当”地一声,墙上的一个相框掉了,我俯身拾起。照片上是我和一位姐姐的笑脸,她去西藏了,带着一副柔弱的肩膀和一颗坚强的心。“我要去那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了。虽然那儿穷,那儿落后,可那里是祖国的土地,生活着的是祖国的人民。我要去那儿播下知识的种子,让世界屋脊发出骄人的光!”姐姐的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一点点将我浮起的心拉回,固定在大地上。冷月无言舞蹈,幻化着各种模样。奶奶温润的脸庞在月中浮现,她的布满皱纹的脸写着沧桑:战乱的凄惶,生活的艰辛,还有今天的幸福,用蜜糖水浇开的真挚的笑脸!脸庞有些模糊,千张脸万张脸叠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勤劳人民的笑脸。中国虽然落后,可他们仍辛勤地耕耘着脚下的土地,这皇天后土,处处写着中国的名字,脚踏着祖国的土地,心里踏实啊!在他们淳朴的信念中,中国的太阳永远最灿烂,中国的土地永远最肥沃!我的心逐渐月朗风清!
月亮一点点下沉,仿佛坠落我心里,变成了一个不容更改的决定:我选择你,我的中国!这岂止是心灵的选择,这更是一场洗礼。我爱我的中国,我要注视着她登上世界之巅!
推开窗,清风徐来,头顶上一轮圆月!
本文的成功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形象丰满。文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丰满,得力于细腻的心理描写。开篇便切入“选择”,袒露心灵的碰撞:“选择,好难的选择: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接下来写几个精彩的心理片断:爸爸告诉我可以在高考前出国加拿大,我心里“仿佛装了一座山”;我心飘扬,飘向那大洋彼岸珠光宝气的渥太华;姐姐的照片把我浮起的心拉回,固定在大地上;奶奶写满沧桑的脸庞在月中浮现,向我讲述中国老百姓的淳朴。正是这一组精彩的心理描写,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刻画得高大丰满,真切感人。
二是意境深远。作者善于融情于景,开头、结尾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两幅深远的意境,使文章意蕴丰满充实。一切景语皆情语,读完全文,你会久久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推开窗,清风徐来,头顶上一轮圆月!”这是心灵深处经历了一场洗礼、一场选择之后的情感升华,作者把一种崇高的爱国激情融进了清风明月、浩瀚星空。而这一深远意境又和开头形成鲜明对比。“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我闷坐在房间里,望着那苍凉的一轮圆月……”这是一种冷寂苍凉的意境,寄托着作者艰难的选择和选择的彷徨。而一旦选择了中国,信念为之坚定,心灵为之升华,于是月朗风清,心旷神怡。
三是材料丰富。作者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给我们描述了一组有着鲜明对比的画面:繁华的渥太华与贫瘠的西藏;奶奶经历的战乱生活与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这些对比中,作者看到了祖国面临的困境与希望,因而坚定了作者的信念:“我选择你,我的中国!”
“充实”是对作文内容而言的,其具体要求是“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做到这三点,文章就会具体、充实而丰富。“形象丰满”中的“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也包括记叙文、散文中的景物、景象、生活场景。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叙文、散文写作中注重描写,善于描写人物、景物,描写生动的生活场景。“意境深远”中的“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行文中要着意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材料丰富”则主要针对议论性的文章,用以阐明观点的材料应是充实的,具体的,而不应是单薄的,空泛的;这就要求在展开论证中思路开阔,广征博采,引用名言警句,援引古今典例,钩沉中外史实,纵横人间世象,积累历史文化,联系现实生活,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议论,或发表感悟。
下面就结合上面三个要求,具体谈谈如何使文章“充实”。
一、形象丰满添新鲜 要做到形象,一是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二是要运用修辞手法使情感与所选取的具体事物水乳交融。文章仅做到形象还不够,还要给人以新鲜之感,不落俗套。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创造性地发现新鲜事物。如高考作文《路是月的痕》:“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本段描绘了一段动人心魄的笛声,看似在写笛音,实则在写父亲,虚实相生,形象生动且丰满。同时运用比喻,将路比作“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故而,既抒发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又不落俗套。
二、意境含蓄味不尽 文章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凭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加以补充、创造。要做到这一点,有如下两种方法:一是融情于象,即融情于有意味的具体物象,借象传情。也就是说,在文章中不直接抒发胸臆,而是将所要表达的情感附于所选取的“有意味的具体事物”上,使之成为情感化的事物,而后通过描述此“象”,借象之特性传情。二是化理为象,以象明理。也就是说,不直接说理,而是把要讲述的道理转化为某种“有意味的具体事物”,这样,表面上是讲述此“象”,实际是在以象明理。如高考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是谁让我领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是谁让我欣赏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深远意境?又是谁让我惊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丽?是语文!语文是我心中的一泓清泉,让我徜徉于文学的殿堂,让我如痴如醉。”本段将作者对语文的喜爱之情转化到对具体的流传千古的诗句的喜爱上,对这一泓“清泉”的喜爱!这较之直接说理更有意蕴,更有艺术感染力。
三、材料博采显丰富 为了使平淡无奇的叙述或议论“平地起波”,有两种具体的方法。一是广博地引用名言警句,因为那些简练而又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用来承上启下,可以用来表达主张,可以用来总结观点,也可以用来引出结论等。二是描述物态风光后,抒发自己或缘事而发之感,或缘景而生之悟,或缘情而明之理等。如2005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位置和价值”,就有考生写了篇《如梅在雪》的满分作文。面对这个相对抽象的话题,这位考生找到了一个形象性很强的意象——雪地寒梅。开篇就引用名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文章先写处在冷寂的位置上,梅花拥有举世无双的价值;再由梅及人,以“一个颇有文才的女性”的故事以及徐本禹、袁隆平的事迹,阐明了“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找寻适合自己的位置……纵然路途险远,脚步也不该有半点迟疑”的道理。篇末再用“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点题并呼应开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散文化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适当的议论,隐含的哲理,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佳作引领】
我选择你,我的中国
湖北考生
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扰乱了我逐渐理清的思绪。选择,好难的选择: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我闷坐在房间里,望着那苍凉的一轮圆月……
那天爸爸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我远在加拿大的叔叔联系上了,我可以在高考前出国。那时正值中午,明晃晃的太阳在我的眼前掠过,我慌忙闭眼,冷漠地什么也没说。“怎么?你不想去吗?”我的表情仿佛一盆冷水,将爸爸兴奋的火焰浇熄了。“我……”我垂下头,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仿佛装了一座山!
“你考虑一下吧!认真地考虑!”爸爸的话如重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我的心壁。冷月在空中舞蹈,在云层中变换着模样。月中出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切仿佛都镀上了一层珠光宝气,这是渥太华吗?那个爸爸口中讲述的天堂一般的城市。“你可以上一所好学校,毕业可以在那里工作。你的一生将会被你的同学们羡慕的!”耳边回荡着爸爸的话。我的心渐渐飘起来了,飘向那氤氲的夜气,飘向那大洋彼岸的梦的城市,飘向那令人羡慕的幸福的地方……
“口当”地一声,墙上的一个相框掉了,我俯身拾起。照片上是我和一位姐姐的笑脸,她去西藏了,带着一副柔弱的肩膀和一颗坚强的心。“我要去那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了。虽然那儿穷,那儿落后,可那里是祖国的土地,生活着的是祖国的人民。我要去那儿播下知识的种子,让世界屋脊发出骄人的光!”姐姐的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一点点将我浮起的心拉回,固定在大地上。冷月无言舞蹈,幻化着各种模样。奶奶温润的脸庞在月中浮现,她的布满皱纹的脸写着沧桑:战乱的凄惶,生活的艰辛,还有今天的幸福,用蜜糖水浇开的真挚的笑脸!脸庞有些模糊,千张脸万张脸叠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勤劳人民的笑脸。中国虽然落后,可他们仍辛勤地耕耘着脚下的土地,这皇天后土,处处写着中国的名字,脚踏着祖国的土地,心里踏实啊!在他们淳朴的信念中,中国的太阳永远最灿烂,中国的土地永远最肥沃!我的心逐渐月朗风清!
月亮一点点下沉,仿佛坠落我心里,变成了一个不容更改的决定:我选择你,我的中国!这岂止是心灵的选择,这更是一场洗礼。我爱我的中国,我要注视着她登上世界之巅!
推开窗,清风徐来,头顶上一轮圆月!
本文的成功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形象丰满。文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丰满,得力于细腻的心理描写。开篇便切入“选择”,袒露心灵的碰撞:“选择,好难的选择: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接下来写几个精彩的心理片断:爸爸告诉我可以在高考前出国加拿大,我心里“仿佛装了一座山”;我心飘扬,飘向那大洋彼岸珠光宝气的渥太华;姐姐的照片把我浮起的心拉回,固定在大地上;奶奶写满沧桑的脸庞在月中浮现,向我讲述中国老百姓的淳朴。正是这一组精彩的心理描写,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刻画得高大丰满,真切感人。
二是意境深远。作者善于融情于景,开头、结尾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两幅深远的意境,使文章意蕴丰满充实。一切景语皆情语,读完全文,你会久久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推开窗,清风徐来,头顶上一轮圆月!”这是心灵深处经历了一场洗礼、一场选择之后的情感升华,作者把一种崇高的爱国激情融进了清风明月、浩瀚星空。而这一深远意境又和开头形成鲜明对比。“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我闷坐在房间里,望着那苍凉的一轮圆月……”这是一种冷寂苍凉的意境,寄托着作者艰难的选择和选择的彷徨。而一旦选择了中国,信念为之坚定,心灵为之升华,于是月朗风清,心旷神怡。
三是材料丰富。作者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给我们描述了一组有着鲜明对比的画面:繁华的渥太华与贫瘠的西藏;奶奶经历的战乱生活与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这些对比中,作者看到了祖国面临的困境与希望,因而坚定了作者的信念:“我选择你,我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