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泡沫刺破之后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断涨价期间的销量和产量都有泡沫,等泡沫下去了,市场终究会恢复自然。中国人之于白酒如同俄罗斯人之于伏特加,生活中离不开的。
  高端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白酒行业发生了几个事情:一是以茅台、五粮液为主的超高端白酒价格下挫;二是白酒产量增速下降;三是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加。
  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以茅台、五粮液为首的超高端白酒集团不断控货涨价举措留下的后遗症。
  第一,茅台、五粮液的价格下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调控。这和前几年茅台、五粮液不断提价分不开。一次提价,两次提价,最后一瓶酒的价格涨到一两万,基本上处于奢侈品的行列了。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茅台每次提价都能引起极大的轰动。原来政府接待以茅台为主,大家并不在意,现在涨到全国人民都吃惊的地步,中央政府再不出来控制一下,就没有办法向全国人民交代了。
  另外,前两年又发生了广东石化和茅台的故事,再加上最近政府要求各级机关公布三公经费、控制三公经费,在这种状况下,茅台五粮液再不降价,想喝的怕都不敢喝了。所以,降价是必须的。
  第二,白酒产量增速下降。前两年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端白酒不断提价,很多经销商存了很多酒。买涨不买跌,不仅仅股市是这样,在白酒行业也如此。现在价格下降,经销商肯定不敢进太多的货,一是原来库存不少,二是你降价,他不知道什么时间见底。所以,经销商的订货减少,厂家的产量不得已也得有所下降。
  第三,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加。如果市场在不断涨价,经销商不会有库存压力,可能反倒觉得库存量不足呢,恨不得从银行贷款增加库存。所以,这次库存压力来自确实经销商自己太贪,压了不少货,也有对市场的信心问题。
  那么,白酒价格下降、产量下降、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加,是不是白酒的冬天就到来了呢?
  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
  为什么?
  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商务宴请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商务宴请的重头戏就是白酒。虽然有部分商务场合喝红酒,但是,白酒还是无法替代的。
  国家控制三公经费,要求少喝茅台五粮液。我们用脚都可以设想到,这是不可能控制住的。很多领导爱喝这一口,不让明喝偷着都得喝,这并不违反大政策。所以,从市场方面来看,几乎不会受太大影响的,只不过茅台、五粮液降降价格,给更多的消费者一个借口——酒不是那么贵了,我们还可以继续喝。
  等到经销商和厂家的库存消化差不多以后,市场还会恢复茅台、五粮液不断涨价之前的产能和市场消化速度,那才是真正的市场速度。不断涨价期间的销量和产量都有泡沫,等泡沫下去了,市场终究会恢复自然。中国人之于白酒如同俄罗斯人之于伏特加,生活中离不开的。
  中端的整合是必然的
  白酒高端市场去除泡沫后会逐渐趋于正常。未来影响高端白酒只会是中国大的经济环境。我们可以设想30年,中国经济只会继续增长,不会有大问题。这是趋势!
  而中端白酒市场(零售价在20~300元)应该不会太平。我认为高端白酒的整合基本完毕,中端白酒作为白酒市场的主力军,将要面临整合。
  为什么?
  首先,中端白酒的消费群体对白酒的感觉越来越差:休闲的啤酒、浪漫的红酒以其更低的酒精度数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加上对酒驾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部分年轻消费群体一般都没有司机,只能自己开车,未来市场总量应该会出现增量下降,甚至,未来总量下降的趋势。
  其次,中端白酒的厂家众多,每家都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是上还是下,存在很多变数。
  很多企业上市后,有了充足的资金。自己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足或者行业毛利率低的企业,不得不另寻出路。比如原来做电脑的联想集团都进来了。如果联想在这个市场上能够捞到好处,其他企业不一定不进来。
  本身有品牌基础、又有充足资本优势的泸州,在该层级市场上更是当仁不让,也是一块一块地在啃市场,并且市场运作地相对扎实。
  还有最近不断发展的洋河。上市后有相对充足的资金,现在其他行业又不好做,只能不断地砸到市场中去,表现为原有市场不断巩固和新市场不断扩充。有了各路诸侯,还有一些得过且过的中端白酒企业,市场很难不整合。
  那么未来,谁会在这个层级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呢?
  一是资本的整合速度。上市后资本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资本市场绝对是马太效应表现地最集中的地方。市场表现越好,资本市场越给力;反之,市场表现越差,资本市场更会釜底抽薪。
  二是市场整合的速度。这几家甚至未来还有可能有其他进入者,就比谁抢地盘的速度快。就像下围棋一样,地盘有限,你抢得多了,其他人剩得就少。有时候不是比谁把市场经营得好,而是比谁先抢到这块地。
  三是市场经营得好坏。市场是抢下来了,能不能经营好,也是一个问题。资本都是逐利的,如果你抢的地盘太多,而抢下来的地盘又不注意经营,就会造成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有销量没利润。时间短了可以,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
  当然,要想做好,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整合后的消化问题(企业文化的融合)等。
  作为白酒主力军的中端白酒会出现整合的局面,那么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也会出现被整合的问题。
  比如上游的瓶盖、酒瓶等企业也会逐渐被整合。以瓶盖生产企业为例,随着白酒企业的客户的增多,白酒的需求量在增大,对瓶盖的需求也在成长,相对应地,瓶盖生产企业也在成长。
  如果白酒企业的产量逐渐萎缩,瓶盖生产企业的销量也不得不萎缩,或者去抢别人的客户,抢不过来的,可能就关闭了或者被同行和下游的酒厂给收了。
  同理,下游的经销商也是如此。现在看看啤酒的经销商,就知道白酒行业经销商的未来。原来啤酒行业整合前,市场上也是不少代理各个品牌啤酒的经销商,现在一个市场上也就剩几家代理雪花、青啤、燕京的了。
其他文献
很多企业什么都想要,既要品牌又想要短期销量;既要整合上游,又想控制下游等等。取舍是很艰难的,但又是必须的。  市场的残酷现实  渠道驱动品牌  这是中国特色。渠道是稀缺资源,传统渠道中的餐饮和卖场依然是主要消费场所。渠道的掌控力决定了市场销量,代理制是绕不开的形式。而主流代理商成为区域市场的地头蛇,掌控着本地市场的主要渠道,而主流代理商基本都是主流品牌的合作者,所以渠道壁垒造成了中小企业与品牌难以
期刊
一个是知名广告人,一个是有着丰富营销经验的创业者,当他们同时“不务正业”地涉足葡萄酒市场,给这个行业带来的将是什么?  “他们曾请我去开过一次讨论会(2011年),也想找其他卖点,但是太难。找名人代言,我觉得也不是他们最满意的做法。”中国葡萄酒营销策划领军人物、深圳智德营销策划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说。  即使不是“最满意的做法”,澳大利亚天鹅酿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鹅酿酒)的中国区总裁卢小龙依然表示:
期刊
在这个领域,红牛占据了几乎全部市场。但正面挑战红牛,胜算又在哪呢?难道仅仅是增加了“增强免疫力”这样的保健功能?  保健功能饮料不好做  “喝启力,抗疲劳!启力,正宗保健饮品!”这是各大电视媒体上出现的娃哈哈集团“启力”功能饮料广告。这也预示着娃哈哈集团将大规模、正式进军保健功能饮料市场。  功能饮料市场历来竞争激烈,并不像媒体说的“不那么激烈”。表面看,并不激烈的原因是,大多数的功能饮料,特别是
期刊
近年,以鸭脖为代表的卤制品,已成为资本追逐的“香饽饽”:  2009年8月,达晨创投、国信弘盛投资公司向江西煌上煌注资6925万元,成为“鸭脖第一股”;  2011年5月,九鼎投资、湖南华鸿财信创投向绝味鸭脖投资2.6亿元,坐拥3000家门店的绝味鸭脖特色餐饮曾受到海内40家风投的追捧;  近日,IDG资本、天图资本向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加上天图资本2010年投资的近6000万元
期刊
“史上第一款可以剥开吃的冰淇淋”的卖点以及好吃好玩的定位,满足了年轻人追求新鲜、好玩、时尚,并且乐于分享的消费心理。但它的命门也在这里。  它的长相酷似香蕉,只要像吃香蕉一般剥开它的黄色果冻外皮,你就能品尝到里边的牛奶雪条。它是雀巢公司于今年2月份上市的冰淇淋产品——笨NANA。  这款有着可爱名字的冰淇淋产品,自上市第一天起就火了,当之无愧地成为冰淇淋行业2012年的明星产品。有网友称之为“史上
期刊
8月1日上午,由中国茶叶博物馆主办,杭州山地茶业承办的“中华抹茶文化沙龙”在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举行。我杂志社应邀出席。  此次活动以“历史的抹茶与时尚的抹茶”为主题,旨在复兴中国传统抹茶文化,并为茶产业经济助力。沙龙得到茶界专家及专业院系的大力支持。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贤强,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秘书长、国内资深茶文化研究专家阮浩耕,北京吴裕泰茶业总经理孙丹威以及杭州山地
期刊
茅台股份公司曾在自己的招股书中明确提出,为了避免同业竞争,将会用上市募集的资金收购习酒的酱香型酒类资产。如今为什么出尔反尔?  “中国习酒”,这是习酒最新名片上最醒目的四个字,而此前带有“茅台”字样的标识已经很难寻觅。这意味着习酒要单飞了——独立上市。  然而,围绕贵州茅台同业竞争、习酒是否要上市之争却沸沸扬扬,莫衷一是。而习酒要独立上市,而非注入到股份公司,更是激起部分投资者和机构的不满——7月
期刊
通过对啤酒消费习惯的洞察与突破,拓展啤酒在饮料渠道上销售,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销售基本靠硬推  2012年前几个月,据各方的非正式消息反馈,大部分区域的啤酒销量都下降或难有增长。很多企业到六月份卖的还是春节前的生产的货品。许多企业归因于天气原因,造成的消费需求不旺。  在啤酒业,餐饮、夜店、酒吧等属于现饮终端,而小卖部、KA(超市及卖场等)、便利店等就属于非现饮终端了。由于气候差异,现饮与
期刊
东方树叶不敌康统茶饮料,是因为它没有尽量去靠近“茶饮料解渴原理”这个品类中心,反而走了“健康”的小众的路线,离品类的中心是越来越远,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食品饮料行业总是风云变幻,每年都会有不少新产品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也会有一些产品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  为何有的品牌历经百年而不衰,而另一些“创新”产品总是昙花一现?怎样的创新才能从琳琅满目的产品陈列中脱颖而出,并牢牢占据消费者心智?  案例与
期刊
“我们不愿打奥运会的擦边球了。现在企业生存艰难,到了节流的时候,对于这种产出太抽象的事情不太会轻易去做的。”  今年奥运会期间,在上海开糕点加工厂的王伟忙里偷闲回了趟老家。他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家里的叔叔伯伯聚在堂屋热烈讨论的情景,可是今年回来,家里冷清了许多。  大家好像把奥运会忘记了。  今年大家连擦边球也懒得打了  忘记奥运会的似乎不止是家里的叔叔伯伯。  当记者问起工厂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