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a123mu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毛泽东诗词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但也不乏婉约之风。毛泽东写过不少离愁别恨、唱和酬答、山水纪游、咏物言志的诗词,这些诗词能熔婉约豪放于一炉,于细小中见高大,柔情中见激情、凄美中含激励、秀气中透英爽,从而创造出“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婉约风格 欣赏
  毛泽东诗词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往往能把重大的社会题材、深刻的革命思想、浪漫的英雄情怀融为一体,气势磅礴,壮怀激昂,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写过不少离愁别恨、唱和酬答、山水纪游、咏物言志的诗词,这些诗词有的写得缠绵婉转,真切动人;有的写得朴实自然,清疏淡雅。这类诗词也展现了毛泽东诗词的婉约诗风。
  一、离愁别恨
  这类诗词以毛泽东早年抒写爱情的诗词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等。这些作品都是写给杨开慧的,于平易中见深情,如《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写于1921年春夏间,毛泽东同易礼容等人一起赴岳阳、华容等地开展社会调查,这对于新婚燕尔中的毛泽东和杨开慧来说是一件颇为伤感的事。毛泽东一时愁绪满怀,挥笔写下了这首表现痴情苦恋的爱情词。
  词的一开头即用一“堆”字状离愁相思之深厚,随后将相思之情具象化,以“江海翻波浪”来言愁之多、之猛、之烈,十分鲜明生动。寂寞的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望星空,数着满天的“寒星”。词的下阕由深夜到拂晓,待到天亮时一切念头都“灰尽”了。诗人取炉火旺盛而逐渐熄灭来衬托相思之苦,这时只剩下离别相思的人儿的孤单的身影,一钩“残月”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流里随波西去,多情的诗人怎能不抛洒下相思的热泪!整首诗词的画面简洁,明朗,表现力强,诗人借助“寒星”“残月”“离人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离情销魂,读之令人肠断。又如《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去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是1923年底毛泽东在次子毛岸青出生不久,因革命工作的需要离开长沙写给杨开慧的赠别词。诗人以“挥手从兹去”开头,一切情感由此奔涌而出,夫妻俩“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前番书语”中的误会如“过眼滔滔”的云雾,经风一吹,烟消云散。词的下阕诗人借景抒情,“霜重”“残月”凄清之景,在一声汽笛的催促声中,诗人的悲伤之感达到了极点。但诗人宕开一笔,以“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比喻当时大好的革命形势,劝慰妻子要在将来宏伟壮丽的革命事业中比翼双飞。唐弢读此词言:“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愫,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纠合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a
  二、唱和酬答
  毛泽东与诗友及乡亲之间的唱和之作颇多,其风格大多属于婉约一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就是这类诗词的代表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诗人开篇用概括性的文字娓娓追述两人几十年的深厚友谊,一下子把两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于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一股真挚之情。针对老朋友柳亚子欲仿东汉严子陵归隐富春江以度残年的牢骚,诗人推心置腹、细语温言地劝导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牢骚伤身被眼前时事所限,并用“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表达真心挽留之意。这首诗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柳亚子读后十分感动,真心接受了诗人的劝导,化解了心中的“牢骚”,放弃了归隐的念头。他在其《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中爽快地吐露了心声:“昆明池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b
  題材和主题常常决定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此类劝勉之作若用豪放之调,恐会有空洞说教之味,不仅难以打动他人,反易使人生厌。毛泽东深知其理,借诗与老朋友谈心,以情动人。整首诗语言亲切、情感质朴,平淡中见雅意,诗词中见雅量。
  三、山水纪游
  毛泽东诗词中常有一些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作,往往在对眼前景色的细致描述中,融情入景,抒发诗意。如《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大柏地》写于1933年。1929年春,毛泽东和朱德在大柏地打了自红军离开井冈山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而今又过四年,毛泽东故地重游,面对昔日战场,回想当年战斗时的情形,诗人心潮难以平静,于是写下此词。诗人到大柏地是在大雨过后,天空重新放晴,夕阳照耀着大地万物,一弧美丽的彩虹挂在天空,关山上的树木也令人赏心悦目。词的上阕写诗人举目之所见“彩虹”“斜阳”“关山”诸景,色彩绚丽,秀美多姿。下阕则从村壁上无数的弹洞起笔,抚今追昔,触景生情。诗人站在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追忆起当年战争胜利时的愉悦之情,顿时觉得那些被弹洞点缀过的翠绿青山“今朝更好看”。这首词意象新颖独特,情感积极乐观,语言清秀雅致,如一首战争间隙中的抒情小曲,给热血沸腾的战争岁月注入了一股清新浪漫之气。吴天霖评介此词:“有细致绚丽的自然风光描绘,有战争的回忆和战绩的点评,也有革命豪情的直接抒发……总观全词,情景融会,思想境界很高,耐人品味。”c
  毛泽东喜欢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时的毛泽东常怀着平和恬淡的心态去品味山水。这一时期他写了几首表现闲适心情的诗,其风格也多是婉约的。《五律·看山》和《七绝·五云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是诗人在1955年游览杭州诸山后写的记游诗。《五律·看山》:
其他文献
摘 要:梁惠娥、李坤元、邢乐所著的《中国传统佩饰·明清“帉帨”研究》,以明清服饰配件“帉帨”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其定名之考辨到历史中定位之闡释,其次详尽梳理各时期“帉帨”形制特点与结构特征,总结明清“帉帨”的影响因素与文化内涵。运用设计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结合作者博物馆调研等途径,以实物为依托,将“帉帨”“物”与“文”的特征相结合,为传统服饰研究的视角与方向提供了经验探寻。  关键词:《中国传
摘 要:《黄雀记》中的水塔意象有丰富的内在意蕴和象征色彩,可从荒寂沉睡的废墟、人性宣泄的密地、祈求平静的香火庙、灵魂流浪者的藏身所四个维度来解读。作为一个暗示性极强的意象,四次形象的转变也形成了其在《黄雀记》叙事结构上的独特作用。意象内涵和结构功能,使水塔和其他意象一起,构成了《黄雀记》的独特韵味,也因其悲剧命运轮回的典型意义,构成了苏童小说中的悲剧色彩。同时,水塔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揭示苏童
摘 要: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与《大树还小》都在知青文学史上留下了较大的影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早期知青文学作品,其主要以知青视角展现青春无悔的思想,而《大树还小》是在知青时代过去较久后以农民视角对知青上山下乡加以反思的作品,两者在很多方面构成了互文关系。通过农民与知青在观察与认识上的互相补充,可以得到农民与知青间的真实关系、知青生活深浅不同的群体记忆以及知青评价的美丑两极,从而对知青上山下
摘 要: 沈从文是具有浓厚宗教情感的现代作家,在他的宗教情绪集成中基督教文化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可否认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情感自始至终地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在理性支持下沈从文对基督教表现出来的显在二元对立的态度反映到其文学创作中则呈现出了两幅不同的基督教面孔,即在乡村文学作品中多是赞美、肯定的,在都市书写中则是批判、讽刺的。两种不同的审美世界和宗教情感的表达与沈从文本身的情感倾向和文学理
摘要:贾樟柯的电影向来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见长,却感人至深。这与其影片中深入挖掘的生活化的情感,绘画般的背景设置,以及全面、复杂的人性的展现是分不开的。他的故事喜欢旁敲侧击,展现一鳞半爪,仍有巨大的冰山埋在水里,他不会去说剩下的部分,但我们似乎已了然整个情节,能让观众窥一斑而知全豹,这需要有深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及对整个时代精准的洞悉。  关键词:山河 静美 生活化 人性  电影《山河故人》里
摘 要:瑪雅·安吉罗生长于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盛行的时代,这给年幼的她留下了难以抚慰的创伤。玛雅·安吉罗作为一位非凡的女性在文学上继承了先辈们的传统,仍然将种族与压迫这一永恒的话题当作自己作品主题的重要部分。《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作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对于黑人女性文学有着一定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黑人女性文学 玛雅·安吉罗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创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J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
摘要:女性悲剧,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从始至终都以包合同情与怜悯为主的人文关怀来书写,但是由于女性宿命及社会现状,在无法脱离罪恶本身的背后给我们带来的是伦理社会下如童话般的湘西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女性悲剧意义反讽意味更强。男女性力量对比在家庭结构中的有意识忽略让《萧萧》以更加亲和的态度触发人性机制,而萧萧作为女性的正常人性所需要的纾解让《萧萧》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作为家族关系媒介的儿子使得文
摘 要: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经典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极具新意地以一位叫巴克的狗作为主角,讲述他传奇的经历。在《野》中,通过巴克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反映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表现出的强烈意志,同时也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本文主要对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存法则、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爱及德勒兹生成动物理论对巴克回归本性的分析和探究。以此来说明巴克的蜕变之路,进而反映出作品
摘 要:地方文学是地域文化的亮丽名片,在中国文学的浩瀚卷帙中,有不少描写宁夏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将宁夏自然风光的神奇、历史文化的厚重、回乡风韵的独特,形象而鲜明地呈现出来,深深浸润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从教育的角度去探索描写宁夏的诗文的价值,我们会发现,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会形象感知宁夏的历史变迁,真切体验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发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兴趣,进而发展热爱本土文化的感情,增强建设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