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校本课程五步教学法例析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inl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的国学校本课程跨越整个小学六年级。国学课课堂教学以诵读感悟为主,强调学生自主,遵循“五步教学法”教学流程。下面,笔者结合五年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国学课,介绍五步教学法的操作要领。
  第一步,了解背景,激趣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今诗词和名篇经典,不论是直抒胸臆还是借景抒情,又或是借古喻今,往往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处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国学课里的诗文距今年代久远,通常在国学课开课伊始,教师要先介绍诗文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处境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准确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趣。为了营造氛围,笔者打开课件,课题伴着同名古筝曲一并呈现。
  【片段实录】
  师: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唐诗的浪漫、宋词的凝重、汉赋的潇洒、元曲的婉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苏轼的(手指课题)——
  生:(齐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诗人苏轼的资料,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生: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
  师:(课件呈现整首词,略)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这首词由序言、上阕、下阕三个部分组成。序言中的“丙辰中秋”和“兼怀子由”,说的是本词写作的时间和用意。丙辰年中秋,41岁的苏轼因政治上失意已被贬任密州太守,苏轼的弟弟子由则被贬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俩已经六七年没有见面,这一天,苏轼望月思亲,惆怅中喝了很多酒,酒醉中写下了这首词。
  悠悠古筝,营造出浓浓的古韵诗香。教师精练的导入语,引导学生步入了国学经典的神圣殿堂,去追随名家的脚步,聆听智者的心语。
  第二步,通读课文,识义
  “读”是学生品味语言的重要方法。通常我们会以范读引路,有时是老师亲自示范,有时是播放配乐诵读录音;然后是各种方式的师生合作诵读。要求是读准、读通、读顺。
  在本课中,我们采用了播放配乐诵读录音的方式。第一遍,学生听录音,要求听清每个字的正确读音;第二遍,学生小声跟读,确保读准字音,跟上节奏和语气语调;第三遍,一男生读题序,一男生、一女生分别读上、下阙,其他学生简单点评;第四遍,教师读题目和序言,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在第三遍点评中,有学生表扬“三名同学诵读的语气和节奏把握得很好,能给人一种对月思亲的感觉”,也有学生指出了“高处不胜寒”中“胜”字的读音应该读第一声。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范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字音、重音、语速、语调、停顿等,还可以为学生在初读时揣摩语义、了解诗词大意奠定很好的基础。
  第三步,涵咏语篇,悟道
  古诗文中的经典名篇多为古代文人墨客的心血凝练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启发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披文入情、循文悟道,涵咏语篇精华,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片段实录】
  师: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在政治失意的时候,又和自己的亲人很多年不见面了,面对这轮圆月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会想念家中的亲人,不知道他们现在生活怎样了。
  师:诗人苏轼对着明月,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会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聚呀?
  师:诗人他把酒问天(出示句子)——(生齐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们读出了苏轼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很苦闷。
  师:(点名读)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苏轼心中的苦闷。
  生1:(抬头,双眉紧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把酒问月——
  生:(手呈举杯狀抬起,齐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诗人望着明月,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出示句子)
  生:(齐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師:这句表达了苏轼对天上宫阙的什么情感?
  生:表达了苏轼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师:这份向往让苏轼产生了一个什么想法?(出示句子)
  生:(齐读)我欲乘风归去——
  师:可是苏轼又(出示句子)——
  生:(齐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师: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禁不住那月中宫殿的高寒。这句话可以看出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生:矛盾。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欲、恐。
  师:我们联系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想一想,苏轼到底想去哪里呢?
  生:回到家乡、朝廷、官场。
  师:苏轼想去又不敢去的原因是——
  生:高处不胜寒。
  师:寒指的是——
  生:寒冷。
  师:寒还指的是朝廷中的排挤和中伤,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份孤单冷清。所以,诗人情愿(出示句子)——
  生:(齐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师:诗人在月下起舞,虽然只有清影相随,倒也令人陶醉,清冷的月宫和人间生活相比,诗人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诗人喜欢人间生活,因为人间生活自由自在。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思,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每一个关键的句子,涵咏其中的关键语词,跨越千年,追上作者的脚步,体会他的爱恨情仇,领悟他那智者心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国学教学应忠实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直接诉诸学生的听觉,那句子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等,与情境中的意象自然地融为一体。   第四步,熟读成诵,共鸣
  熟读成诵,终生受益,自古学者对此推崇备至。学生在通读、涵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作者的情思会慢慢浸入学生的血脉,进而升华为一种文化的力量。教师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再联系现实生活与作者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这便是经典诵读的化境了。
  【片段实录】
  师:(出示全词)这首词上阙写把酒问月,由幻想乘风归去,再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到转化为对亲人的祝福。全词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睿智的哲理表现了诗人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多么希望明月时时有,亲朋好友情谊天长地久啊——
  生:(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我们一起通过诵读来感受一下这首词完整的意蕴吧!
  在国学课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经典诗文的声韵、语句、结构的魅力,对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气质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自然地诵,随心地诵,久之融会贯通、经典等身,文学修养如水到渠成,以之观世,则世事洞明。
  第五步,品读升华,思行
  品读升华通常是由此及彼,由课文延展开去,链接相关经典进行品读,以此丰富经典诵读的多重感受。在丰富感受之后,再聚焦课文,思行。
  【片段实录】
  师: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对月感慨,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篇,我们来读读其中的几句。(出示经典链接,生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到了豪放派词作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词作中那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仰望那璀璨的夜空,你看,明月是那么清朗,那么皎洁,人间的生活多么美好!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我们都应该清风怀月,胸怀旷达——
  生:(齐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让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这唯美的画面,再次深深地体会这首词优美的意境吧!(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音乐动画,生不由自主地跟唱全词)伴随着优美的歌曲,我们结束今天的國学之旅。下课!
  如果把国学教学比作一个圆,文本是圆心,经典链接就是以圆心为向心力的圆弧。通常情况下,经典链接应立足文本,贴近文本,达到两厢鉴照,随“需”潜入“课”,润“教”细无声的效果。诵读经典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人生最美好、心灵最纯净的年龄与我们民族的精华相伴,天赋与潜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陶冶人格、提高修养,进而在行动中植入民族传统美德,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责编 白聪敏)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把定格动画课程引进中学课堂进行教学的原因和定格动画教学的作用,从跨学科备课和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欢乐课堂两个方面来开展中学定格动画课程教学实践,并提出三点思考
钢筋混凝土(RC)桥梁在运营期内受到环境-荷载的耦合作用,导致结构裂缝萌生、扩展及其极限承载力下降。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役混凝土箱梁桥时变承载力的分析理论及试
本文从“品牌化导向管理模式”的提出、创立与实施成效、理论与实践思考三个方面,对该模式的主体构成内容、理论依托和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简要总结。
<正>2017年是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落实年,是集团公司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提升和实质性加强的一年。党组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
本文以新入职的中职年轻班主任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冷漠感"现象,阐述通过"有心,有爱,有责"的特色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及健康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