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流动力对尿路结石形成的作用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1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30只雄性大白鼠,经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尿石晶体在肾小管中聚积情况;以尿石磨片55块,研究结石的鳞状结构原始状态形成;并以玻璃流体力学膀胱模型,附以动力装置观察过饱和晶体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结石凝块方式。结果说明结石晶体起自肾小管,但尚未形成小鳞和核心,微结石自肾乳头开始,从肾盏到输尿管到膀胱的运动过程,受尿流动力的影响,或被排出,或不断增大构成典型的尿石。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在尿路发生畸形、狭窄或憩室等情况,易于发生尿石的理由,结石的形成可概括为单一的理论,即是流体胶晶沉渍学说。

其他文献
采用肝硬变门脉高压大鼠模型行不同吻合口径的肠腔侧侧分流术(MCS—SS)。观察术后3周不同口径MCS-SS的有效肝血流量,自由门脉压及门脉血流流向等血液动力学指标与吻合口径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吻合口径等于肠系膜上静脉口径的MCS-SS组在降低门脉压力的同时,不改变门脉血液流向,优于其他组,是MCS-SS的最佳吻合口径。
通过动物模型的制作探讨了在化脓性胆管炎时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发展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动物模型既保证了部份性梗阻和肠源菌污染两个基本致病因素的存在,又简化了手术操作,可造成典型的病理改变。模型组心血、胆汁中内毒素含量异常增高且伴有明显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和肝胆系统的病理损害。提示内毒素血症是造成该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通过观察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对照组大鼠术后每个阶段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均比正常组增多,于术后20天时可见有双核细胞。而注射药物组术后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又比对照组明显增多,双核细胞亦增多,并可见到多核细胞。肝硬化组突出的特点是胶元纤维增生。尽管每个实验组在术后肝再生细胞超微结构有不同,但存有一个共同变化规律。
为配合辅助性肝移植的研究,我们制备了大动物肝硬化模型。方法为对成年犬腹腔内注射50%四氯化碳(CCl4)溶液(CCl4每次0.22ml/kg),每周注射两次,饲喂含10%猪油的米饭并控制每日饲喂量,以10%乙醇水作为饮料。本法较为简便,8周可形成肝硬化,形成率91%,死亡率22%。形成肝硬化的动物,适合作肝移植受体。
30只大白鼠分为两组,每组15只。切断左侧坐骨神经。第一组用酶粘合剂行神经粘接;第二组用9-0无创伤缝合线行常规外膜缝合。术后分别于1、2、3月时将每组动物各取5只检测。通过电生理学、组织学及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评价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酶粘合法的效果相同于传统缝合法,并具有简便、省时,无神经损伤,对位准确等突出优点。
在3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了臀下动脉吻合支的走行、分布和吻合情况。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的大转子骨瓣移位重建已遭严重破坏的股骨头,为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提供一新的治疗方法。
我们用瘤苗加厌氧棒状杆菌对荷S180肉瘤的小鼠作脾脏内注射。经与对照组相比,用瘤苗加厌氧棒状杆菌脾脏内注射组肿瘤生长速度较慢,肿瘤重量较轻,动物生存期较长。提示瘤苗加厌氧棒状杆菌脾脏内注射能增强机体抗肿瘤的正性免疫作用,可作为手术切除肿瘤后辅助治疗方法。
将带蒂大网膜移植覆盖于犬急性缺血心脏表面后,第3天即出现细小血管吻合,5天时出现大量相互吻合的网状血管,12天时在大网膜与心肌间出现垂直沟通的粗大血管。心电图显示:实验组心肌缺血性损伤逐渐消失,86Rb摄取分数值上升,心输出量增加,心泵功能改善。
我们利用犬游离肝及丫型静脉转流模型对肝热缺血前后使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治疗,静滴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0U普通胰岛素+0.2mg胰高血糖素+3g葡萄糖。发现两组酮体比在阻断期间及肝血再通早期变化趋势相似,而晚期实验组上升。同时实验组血乳酸无明显上升,丙酮酸、乳酸比及血糖实验组明显上升,提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静滴对肝热缺血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用低功率CO2激光进行输精管吻合,并与显微缝合法对比。结果术后输精管造影显示激光组的通畅率为96.7%,缝合组为70%(P<0.01),激光组的精子肉芽肿发生率低于缝合组(P<0.05),且病理检查、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显示激光焊接法炎症轻、疤痕少,扫描电镜观察基本相似。实验证明吻合口精液漏引起精子肉芽肿、阻塞管腔是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激光焊接能增强吻合口密封性,提高通畅率,并具有快速、简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