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建筑创作的现状出发对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从地形地貌、气候调节、水体、绿化和节能环保五个方面的内容对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建筑创作;生态构思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需要综合考虑诸多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面对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生态构思在建筑创作中越发得到关注与强调。2002年,柏林就以“资源与建筑”为主题召开了世界建筑师大会,明确赋予了建筑师的社会和职业责任。如今有关建筑的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研究以及建筑施工的生态技术上。
一、建筑创作的现状
社会上普遍认为建筑的高大、气派以及独特个性是业主的经济实力的表现,因而在此类建筑的建造上往往只考虑其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对生态代价却忽略不计,导致了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嚴重的生态问题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建筑创作的生态化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建筑创作中生态构思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建筑创作构思的来源主要包括了六个方面,即功能构思、结构构思、形象构思、意境构思、技术构思和规则构思。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还应该包括环境构思和创意构思等。而实际上正是这些构思的相互协调与互补促进了建筑创作的丰富和完善。
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即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有意识的按照生态学原理与规律,通过生态的设计方法或者生态构造技术来完成建筑创作的构思与设计的过程。其中建筑师是建筑创作的执行者,需要拥有生态的建筑理念、专业修养以及综合能力,而建筑创作则是建筑师根据众多的客观设计依据,如日照、风向、风力,地质地貌,人文因素,物质条件等设计而成的作品。实际上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建筑的整体上进行考虑。主要包括建筑规模的合理性、建筑投资与效益平衡、建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资源与能源配套使用评估、生态技术与生态结构的合理性等。
第二,考虑建筑所在地的气候因素。如根据风向与朝向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根据气候特征进行除湿或增湿、降温或供暖、遮阴或散热等,充分利用大然大环境调节建筑小气候。
第三,考虑建筑使用的材料与设备,以及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如应选择具有强耐久性、本土化、能够再生与循环利用、耗能低、少危害、经济方便的材料和设备。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对水、土地和植被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充分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和光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等。而对矿物燃料等非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第四,考虑建筑施工的生态性。如在建筑垃圾无毒害处理后排放,并创造无光污染、声音污染的良好物理环境等。
第五,综合考虑建筑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建筑创作时需要对地方的传统技术进行传承,并学习和吸收对地方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技术;对地方的古建筑和有价值的景观等进行保存与更新;对地区的生活方式进行优化等。
三、生态构思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筑创作中融合地形地貌的生态构思
建筑创作时需要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形地貌进行处理,如山地、平原、丘陵与河谷等。由于现代建筑技术的提高,较多的通过对地形改造来满足建筑建造的要求,然而过度的改造往往会自然造成严重的损害,进而引发滑坡、坍塌等自然灾害。因此,建筑在创作时应尽量适应地形,并减少对土壤、地质结构与植被的影响。建筑与地形地貌的融合中,“架空式”与“台阶式”是两种典型的设计方式。如某山地城市的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就有参赛方法通过架空方式将城市的主要道路和建筑架空在山地上,从而保持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天然的城市地面绿地系统,不仅达到了改善环境的目的,同时增加了地表水的渗透与水汽的蒸发缓解了热岛效应。该方案中通过架空方式实现了建筑与地形之间的特殊结合,实现了对生态目标的追求。
(二)建筑创作中融合气候调节的生态构思
目前全球的现代建筑室内气候调节普遍是依靠空调来实现的,建筑特征趋于国际化,而缺少其独特而的地域特征。由于对低于生态气候的忽视,导致建筑的冷暖系统过多的消耗了能源,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而在建筑创作中融合气候调节的生态构思能够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实现对室内气候的改善。典型的地域气候包括干热气候与湿热气候,其中干热气候由于气温高湿度低,少雨温差大,通常考虑夏季降温问题;而湿热气候由于温度高湿度大,降雨量大,因此需要重视建筑的自然通风问题。在建筑创作中应根据地域的气候条件对建筑进行总体布局规划、设计合理的建筑形式与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等。干热气候地域的建筑一般为南北朝向、减少东西向墙面积与门窗数量,增加辅助房间进行隔热;庭院设计可设计水池,种植绿植,增加水分的蒸发;采用高热容量建筑材料等;而湿热地域建筑则需要较大的窗口,增加排雨水的设计,采用浅色的外墙和屋顶等,从而减少热量的吸收,增加自然通风。如梅纳拉商厦就通过内外的双气候处理设计,将其变成了能够适应热带气候而耗能低的建筑。该建筑的绿色植被种植在内凹的平台上,呈螺旋式上升,从而形成了能够遮阳的自然环境,同时,由于东西朝向日晒较多,因此都采用遮阳百叶,而南北朝向则采用镀膜玻璃获得柔和采光与自然通风。
(三)建筑创作中融合水体的生态构思
建筑多靠近河流、海洋和护坡等自然水域,因此在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应该充分对水体进行融合,既利用水体实现对建筑景观的塑造,改善局部小气候,同时也通过建筑的布置促进水体的自然循环。如靠近海洋和湖泊的建筑,由于海洋、湖泊具有巨大的蓄热能力,其水温保持在当地年平均温度左右,因此能够对临近区域的温度进行调节,而使建筑获得良好的小气候条件。此外,通过采用喷泉、喷雾和流水等人工水体也能够达到建筑环境改善的目的。
(四)建筑创作中融合绿化的生态构思
建筑创作中的绿化设计是目前比较广泛运用的一种设计手段,通过对建筑的绿化不仅能够对环境进行美化,同时还能够产生大量的生态效益。如释放氧气、吸收有毒气体,改善建筑和城市小气候、减少太阳辐射,降低城市污染等。建筑绿化通常包括建筑的室外绿化和建筑的室内绿化,室外绿化主要包括草木、花卉、园林等。其中尤以覆土建筑与建筑立体绿化为主,覆土建筑能够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对地形与植被进行保护,并且该类建筑冬暖夏凉,降低能力对能源的消耗;而建筑立体绿化则主要是在建筑墙面以及屋顶进行绿化。
(五)建筑创作中融合节能环保设计的生态构思
建筑创作中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节能与环保,从而实现建筑的节水、节能。因此可推广运用节水设备,对水资源进行收集循环利用,如设计渗水槽、蓄水池等等。同时应推广使用生态环保材料,实现对建筑成本的控制并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在材料选择上,遵循“适时、适度、适量、适价、适地”原则,充分运用生态理念,分析建筑材料可能对人和自然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再考虑材料的性能优劣,合理选择建筑材料,选择环保型节能材料,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创作中生态构思的探讨发现,如何将生态理论转化为生态构思的方法、技术和设计理念进行建筑的创作,并提高建筑师的生态构思手法,加深对生态设计的认识俨然成为了当下建筑创作中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震.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D].重庆大学,2003.
[2]张丕富.建筑创作中的生态及生态构思[J].建材与装饰,2013,(7)
[3]韦亮.生态理念、技术与建筑创作[D].天津大学,2008.
【关键词】建筑;建筑创作;生态构思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需要综合考虑诸多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面对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生态构思在建筑创作中越发得到关注与强调。2002年,柏林就以“资源与建筑”为主题召开了世界建筑师大会,明确赋予了建筑师的社会和职业责任。如今有关建筑的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研究以及建筑施工的生态技术上。
一、建筑创作的现状
社会上普遍认为建筑的高大、气派以及独特个性是业主的经济实力的表现,因而在此类建筑的建造上往往只考虑其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对生态代价却忽略不计,导致了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嚴重的生态问题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建筑创作的生态化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建筑创作中生态构思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建筑创作构思的来源主要包括了六个方面,即功能构思、结构构思、形象构思、意境构思、技术构思和规则构思。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还应该包括环境构思和创意构思等。而实际上正是这些构思的相互协调与互补促进了建筑创作的丰富和完善。
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即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有意识的按照生态学原理与规律,通过生态的设计方法或者生态构造技术来完成建筑创作的构思与设计的过程。其中建筑师是建筑创作的执行者,需要拥有生态的建筑理念、专业修养以及综合能力,而建筑创作则是建筑师根据众多的客观设计依据,如日照、风向、风力,地质地貌,人文因素,物质条件等设计而成的作品。实际上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建筑的整体上进行考虑。主要包括建筑规模的合理性、建筑投资与效益平衡、建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资源与能源配套使用评估、生态技术与生态结构的合理性等。
第二,考虑建筑所在地的气候因素。如根据风向与朝向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根据气候特征进行除湿或增湿、降温或供暖、遮阴或散热等,充分利用大然大环境调节建筑小气候。
第三,考虑建筑使用的材料与设备,以及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如应选择具有强耐久性、本土化、能够再生与循环利用、耗能低、少危害、经济方便的材料和设备。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对水、土地和植被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充分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和光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等。而对矿物燃料等非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第四,考虑建筑施工的生态性。如在建筑垃圾无毒害处理后排放,并创造无光污染、声音污染的良好物理环境等。
第五,综合考虑建筑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建筑创作时需要对地方的传统技术进行传承,并学习和吸收对地方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技术;对地方的古建筑和有价值的景观等进行保存与更新;对地区的生活方式进行优化等。
三、生态构思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筑创作中融合地形地貌的生态构思
建筑创作时需要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形地貌进行处理,如山地、平原、丘陵与河谷等。由于现代建筑技术的提高,较多的通过对地形改造来满足建筑建造的要求,然而过度的改造往往会自然造成严重的损害,进而引发滑坡、坍塌等自然灾害。因此,建筑在创作时应尽量适应地形,并减少对土壤、地质结构与植被的影响。建筑与地形地貌的融合中,“架空式”与“台阶式”是两种典型的设计方式。如某山地城市的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就有参赛方法通过架空方式将城市的主要道路和建筑架空在山地上,从而保持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天然的城市地面绿地系统,不仅达到了改善环境的目的,同时增加了地表水的渗透与水汽的蒸发缓解了热岛效应。该方案中通过架空方式实现了建筑与地形之间的特殊结合,实现了对生态目标的追求。
(二)建筑创作中融合气候调节的生态构思
目前全球的现代建筑室内气候调节普遍是依靠空调来实现的,建筑特征趋于国际化,而缺少其独特而的地域特征。由于对低于生态气候的忽视,导致建筑的冷暖系统过多的消耗了能源,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而在建筑创作中融合气候调节的生态构思能够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实现对室内气候的改善。典型的地域气候包括干热气候与湿热气候,其中干热气候由于气温高湿度低,少雨温差大,通常考虑夏季降温问题;而湿热气候由于温度高湿度大,降雨量大,因此需要重视建筑的自然通风问题。在建筑创作中应根据地域的气候条件对建筑进行总体布局规划、设计合理的建筑形式与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等。干热气候地域的建筑一般为南北朝向、减少东西向墙面积与门窗数量,增加辅助房间进行隔热;庭院设计可设计水池,种植绿植,增加水分的蒸发;采用高热容量建筑材料等;而湿热地域建筑则需要较大的窗口,增加排雨水的设计,采用浅色的外墙和屋顶等,从而减少热量的吸收,增加自然通风。如梅纳拉商厦就通过内外的双气候处理设计,将其变成了能够适应热带气候而耗能低的建筑。该建筑的绿色植被种植在内凹的平台上,呈螺旋式上升,从而形成了能够遮阳的自然环境,同时,由于东西朝向日晒较多,因此都采用遮阳百叶,而南北朝向则采用镀膜玻璃获得柔和采光与自然通风。
(三)建筑创作中融合水体的生态构思
建筑多靠近河流、海洋和护坡等自然水域,因此在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应该充分对水体进行融合,既利用水体实现对建筑景观的塑造,改善局部小气候,同时也通过建筑的布置促进水体的自然循环。如靠近海洋和湖泊的建筑,由于海洋、湖泊具有巨大的蓄热能力,其水温保持在当地年平均温度左右,因此能够对临近区域的温度进行调节,而使建筑获得良好的小气候条件。此外,通过采用喷泉、喷雾和流水等人工水体也能够达到建筑环境改善的目的。
(四)建筑创作中融合绿化的生态构思
建筑创作中的绿化设计是目前比较广泛运用的一种设计手段,通过对建筑的绿化不仅能够对环境进行美化,同时还能够产生大量的生态效益。如释放氧气、吸收有毒气体,改善建筑和城市小气候、减少太阳辐射,降低城市污染等。建筑绿化通常包括建筑的室外绿化和建筑的室内绿化,室外绿化主要包括草木、花卉、园林等。其中尤以覆土建筑与建筑立体绿化为主,覆土建筑能够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对地形与植被进行保护,并且该类建筑冬暖夏凉,降低能力对能源的消耗;而建筑立体绿化则主要是在建筑墙面以及屋顶进行绿化。
(五)建筑创作中融合节能环保设计的生态构思
建筑创作中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节能与环保,从而实现建筑的节水、节能。因此可推广运用节水设备,对水资源进行收集循环利用,如设计渗水槽、蓄水池等等。同时应推广使用生态环保材料,实现对建筑成本的控制并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在材料选择上,遵循“适时、适度、适量、适价、适地”原则,充分运用生态理念,分析建筑材料可能对人和自然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再考虑材料的性能优劣,合理选择建筑材料,选择环保型节能材料,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创作中生态构思的探讨发现,如何将生态理论转化为生态构思的方法、技术和设计理念进行建筑的创作,并提高建筑师的生态构思手法,加深对生态设计的认识俨然成为了当下建筑创作中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震.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构思[D].重庆大学,2003.
[2]张丕富.建筑创作中的生态及生态构思[J].建材与装饰,2013,(7)
[3]韦亮.生态理念、技术与建筑创作[D].天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