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朴的石头默默无言,而每当鸣石,发出的是铁笔纵横交错刀与石撞击的声音,这声音整整让我聆听了37年。
我的篆刻书法应当是从兴趣爱好开始的,无门亦无派,兴趣是吾师。记得1979年末,我来到东海之滨一个小岛上当兵。1981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部队家属工厂中有一堆废角料。当或知这是厂里生产麻将牌时废弃的边角料,可以刻字时,我的眼睛一亮,第一个念头从脑海里闪出——不妨拿回去刻章试试。就这样,我用钢锯条磨成刻刀,就在废角料上刻开了。白手起家的我,可谓纯“草根”,就凭着仅有的一点艺术天赋和小聪明,不知不觉中便与篆刻扯上了关系,并最终结下了不解之缘。
刻印工具没有,自己制作;无工具书,报刊书籍上去收集;尽管字量奇缺,且大小篆混杂,不过在那个时候还真管用过一阵子。没有老师,街头刻字摊上的师傅便是师傅。不懂刀法,更不知道什么叫章法,就凭着兴趣和感觉去刻,只要能在纸上留下印蜕就成。摆玩印章的日子总是快乐的,更是充实的。就这样,我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刻印上,给战友们义务刻私章,以方便领包裹,这些事当时还上了《解放军报》头版呢!自学刻印一年后,我开始了闲章的创作,并向报刊投稿。1982年,当我投的“处处有礼貌,时时讲文明”两方印章意外地出现在南京军区文艺刊物《人民前线》上时,心情非常激动。这种成就感真的让我连续好几天都没休息好,心里暗下决心,放弃画画,誓将刻印进行到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利用去杭州出差的机会,来到了“最高印学殿堂”西泠印社,被那里琳琅满目的文房四宝、名家书画、碑帖印谱所吸引,每次总是将仅有的津贴倾囊而出,买些需要的东西回来。后来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浙江古籍部研究员余子安。通过与先生书信任来,先生对我刻的每一方印蜕逐一认真批检,印旁短短的几句批语使我领悟到不少刻印识篆的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我的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篆刻展。在这不同寻常的十年时间里,我刻出了首枚私章,首次见刊,首次入国展,阶段性的进步,一次次的飞跃,倾注了老师的汗水,使我这个门外汉逐渐向艺术大门靠近。此后,我一面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一面心摹手追历代经典,涉猎在金文小篆、钟鼎石鼓的丛林里,博采于秦汉简牍间,在临摹中、在与大师的交流中参悟艺术。
印章是古人的伟大创造,亦是历史文化遗产,南宋后因文人的逐渐介入而上升为“篆刻”艺术。我的篆刻作品多取法于古玺秦汉古韵,篆法力求簡古,风格取法中庸,亦工亦放小写意,取法工与放视内容意景而作定夺,这大概与本人的个性有关,艺术风格的表现要突出“个性”,因不主故常、随时趋变。个性不立,何以立世?刻印要收放自如,太放容易流俗,太收又容易死板,把握分寸全凭自己的感觉,正所谓“字如其人”,的确从作品中也能透出我的品性来。篆刻,当先篆后刻、印从书出、书印相通。为了提高自己的篆刻水平,我又开始练习篆书,琢磨篆法,不断地临习、读帖,摸索出刀法与笔法在印章中的内在联系。
篆刻与书法都是线条艺术,两者的特点是一刚一柔,在创作中,相互体味、参悟、线条的意趣更为丰富。在篆刻中融入书法用笔顿挫的笔意,使印痕更加生动。而在书法线条中则加强了刻痕爽利、坚挺的意趣,更显骨力老辣,有入木三分之感。随着篆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的刻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两者循序渐进、相得益彰。写字刻印,深入传统,努力以古人的心写古人的字,逐渐形成了格调高古率真的风骨。篆刻艺术追求“刀精石趣”之完美纯熟,方寸之地气象万千,以达到运转自如的艺术效果。我根植于最擅长的篆书和隶书中,又浸淫于金文、汉隶和行楷等之中力求各体全面发展。3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心系篆刻书法艺术,繁忙之余临习、读帖,生活过得充实而又自然。工作之余,刻印和书法创作成为了我生活的主要内容。“坐在书房里,泡一壶茶,点一根烟,有时间静静思考着如何刻出一方有创意的印章,创作一幅个性十足的书法作品,是我最大的享受。每有灵感来,即使是深更半夜也要起床创作,我以此为乐。
在艺术交流中,我还结识了一群良师益友。“做人一定要实,艺术一定要虚。”这是著名画家王德惠先生说的话,我觉得言简意赅,受益匪浅。因为热爱篆刻和书法,所以在生活中我看到、听到的无不与之有关。在看文艺节目时,我会想担,为什么在一首歌曲中融入戏曲、说唱等元素会这么好听、这么美妙?在看时装表演、美术、摄影作品时,我会想,这些作品的美感是怎样产生的?在古民居里,看到墙壁上自然的“屋漏痕”,我会随手拍下来。艺术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可学的东西有很多。这大概也是我近年来又接触到摄影的缘故吧!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艺术,都是学习书印艺术的书外和印外功夫,看似无形,又非常抽象,是需要你去慢慢品味的。艺术相通,其难就难在怎么个通法,应找到相通的共性点在哪里?
近年来,我致力于天台山文化的挖掘,醉心于天台山水,又潜心印艺数十载,创作的《天台山风景名胜印集》囊括了天台山的名胜景色,累年凿刻170余方,用篆刻语言对天台山名胜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解读,亦是印艺世界的一道别样风景。紧接着,我又相继出版和完成了《山居洗心·孙新龙书法篆刻作品集》《寒山诗印选》等。艺术贵有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使得艺术更具有生命力。这就是我的生活。生活即艺术,艺术亦生活,这也算是一种境界吧!
我的篆刻书法应当是从兴趣爱好开始的,无门亦无派,兴趣是吾师。记得1979年末,我来到东海之滨一个小岛上当兵。1981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部队家属工厂中有一堆废角料。当或知这是厂里生产麻将牌时废弃的边角料,可以刻字时,我的眼睛一亮,第一个念头从脑海里闪出——不妨拿回去刻章试试。就这样,我用钢锯条磨成刻刀,就在废角料上刻开了。白手起家的我,可谓纯“草根”,就凭着仅有的一点艺术天赋和小聪明,不知不觉中便与篆刻扯上了关系,并最终结下了不解之缘。
刻印工具没有,自己制作;无工具书,报刊书籍上去收集;尽管字量奇缺,且大小篆混杂,不过在那个时候还真管用过一阵子。没有老师,街头刻字摊上的师傅便是师傅。不懂刀法,更不知道什么叫章法,就凭着兴趣和感觉去刻,只要能在纸上留下印蜕就成。摆玩印章的日子总是快乐的,更是充实的。就这样,我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刻印上,给战友们义务刻私章,以方便领包裹,这些事当时还上了《解放军报》头版呢!自学刻印一年后,我开始了闲章的创作,并向报刊投稿。1982年,当我投的“处处有礼貌,时时讲文明”两方印章意外地出现在南京军区文艺刊物《人民前线》上时,心情非常激动。这种成就感真的让我连续好几天都没休息好,心里暗下决心,放弃画画,誓将刻印进行到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利用去杭州出差的机会,来到了“最高印学殿堂”西泠印社,被那里琳琅满目的文房四宝、名家书画、碑帖印谱所吸引,每次总是将仅有的津贴倾囊而出,买些需要的东西回来。后来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浙江古籍部研究员余子安。通过与先生书信任来,先生对我刻的每一方印蜕逐一认真批检,印旁短短的几句批语使我领悟到不少刻印识篆的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我的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篆刻展。在这不同寻常的十年时间里,我刻出了首枚私章,首次见刊,首次入国展,阶段性的进步,一次次的飞跃,倾注了老师的汗水,使我这个门外汉逐渐向艺术大门靠近。此后,我一面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一面心摹手追历代经典,涉猎在金文小篆、钟鼎石鼓的丛林里,博采于秦汉简牍间,在临摹中、在与大师的交流中参悟艺术。
印章是古人的伟大创造,亦是历史文化遗产,南宋后因文人的逐渐介入而上升为“篆刻”艺术。我的篆刻作品多取法于古玺秦汉古韵,篆法力求簡古,风格取法中庸,亦工亦放小写意,取法工与放视内容意景而作定夺,这大概与本人的个性有关,艺术风格的表现要突出“个性”,因不主故常、随时趋变。个性不立,何以立世?刻印要收放自如,太放容易流俗,太收又容易死板,把握分寸全凭自己的感觉,正所谓“字如其人”,的确从作品中也能透出我的品性来。篆刻,当先篆后刻、印从书出、书印相通。为了提高自己的篆刻水平,我又开始练习篆书,琢磨篆法,不断地临习、读帖,摸索出刀法与笔法在印章中的内在联系。
篆刻与书法都是线条艺术,两者的特点是一刚一柔,在创作中,相互体味、参悟、线条的意趣更为丰富。在篆刻中融入书法用笔顿挫的笔意,使印痕更加生动。而在书法线条中则加强了刻痕爽利、坚挺的意趣,更显骨力老辣,有入木三分之感。随着篆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的刻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两者循序渐进、相得益彰。写字刻印,深入传统,努力以古人的心写古人的字,逐渐形成了格调高古率真的风骨。篆刻艺术追求“刀精石趣”之完美纯熟,方寸之地气象万千,以达到运转自如的艺术效果。我根植于最擅长的篆书和隶书中,又浸淫于金文、汉隶和行楷等之中力求各体全面发展。3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心系篆刻书法艺术,繁忙之余临习、读帖,生活过得充实而又自然。工作之余,刻印和书法创作成为了我生活的主要内容。“坐在书房里,泡一壶茶,点一根烟,有时间静静思考着如何刻出一方有创意的印章,创作一幅个性十足的书法作品,是我最大的享受。每有灵感来,即使是深更半夜也要起床创作,我以此为乐。
在艺术交流中,我还结识了一群良师益友。“做人一定要实,艺术一定要虚。”这是著名画家王德惠先生说的话,我觉得言简意赅,受益匪浅。因为热爱篆刻和书法,所以在生活中我看到、听到的无不与之有关。在看文艺节目时,我会想担,为什么在一首歌曲中融入戏曲、说唱等元素会这么好听、这么美妙?在看时装表演、美术、摄影作品时,我会想,这些作品的美感是怎样产生的?在古民居里,看到墙壁上自然的“屋漏痕”,我会随手拍下来。艺术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可学的东西有很多。这大概也是我近年来又接触到摄影的缘故吧!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艺术,都是学习书印艺术的书外和印外功夫,看似无形,又非常抽象,是需要你去慢慢品味的。艺术相通,其难就难在怎么个通法,应找到相通的共性点在哪里?
近年来,我致力于天台山文化的挖掘,醉心于天台山水,又潜心印艺数十载,创作的《天台山风景名胜印集》囊括了天台山的名胜景色,累年凿刻170余方,用篆刻语言对天台山名胜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解读,亦是印艺世界的一道别样风景。紧接着,我又相继出版和完成了《山居洗心·孙新龙书法篆刻作品集》《寒山诗印选》等。艺术贵有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使得艺术更具有生命力。这就是我的生活。生活即艺术,艺术亦生活,这也算是一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