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中考即将到来,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备考效益,有必要对中考命题思维与规律进行反思。中考试题具有“导教”、“导学”的功能,具有初中毕业水平测试和高中段学校招生选拔测试的双重性质,这就要求中考历史试卷既有水平考试的平易性,又必须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还必须具有课堂教学的引导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卷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全面考查学生历史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突出历史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发展学生史学素养的教育价值,启发和引导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
从整体来看,试卷在结构上力求简洁、稳重、平实;在内容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知识点覆盖面广,坚持能力立意,对基本能力的考查较全面,紧扣课标、中考指南、同步导学;在试题答案的设置上或采点、或采意,不刻板,体现了灵活性。试卷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贴近现实生活,凸显学科特色,渗透人文关怀,引领学生成长和课堂教学。具体表现如下:
1 考查形式稳定,重视对已有材料的使用。考试采取与政治合卷并以闭卷的方式进行,题型和数量以及分值的分布与前几年一样,选择题17道24分、非选择题3道36分,共60分,体现出中考试卷的稳定性。试题素材的来源广泛,注重对史料的选择与考查,17道选择题中直接以史料创设情境的有10道之多,材料题更是如此。选择题的史料大多来自教材、中考指南和同步导学等。
2 强调能力立意,全面考查学生历史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试题重视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放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上,如联系比较能力、分析史料能力、识图能力、史实概括能力等。试题采用纵横联系比较的方式,对客观史实进行适当的重组与整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如第36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联系比较,总结得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核心内涵是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和富强。
3 突出学习过程,注重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试题注重情境创设。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再现或再认重要历史概念、线索、结论等能力。以史料为抓手创设历史情境是选择题命题的一大特色。试题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史料提供的新情境中再认或再现客观史实,或应用有关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第21、25题。
二、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从试卷批改到成绩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重要史实记忆不牢、历史线索没理顺等,教师的教学针对性不强等。如第38题第(1)小题要求归纳材料的客观史实,问题很简单,但却有40%的学生不会做,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将历史教学的任务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维持学生的历史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有魅力,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一些细节性描写、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描写,对学生学习生活有帮助的、与学生知识和经验相似的事情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 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有所收获。(1)了解一些史实。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如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卷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禹、严复、毛泽东、周恩来、达尔文、杰斐逊、罗斯福等;重大事件——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一战、俄国1861年改革、罗斯福新政等;历史现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希腊民主政治等。(2)掌握一些方法。如搜集资料、阅读史料、记忆史实、评价人物、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分析问题等方法。如第38题第(1)小题得分率较低,说明学生阅读史料和解题的能力有待提高。(3)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思维来看待分析问题,进而用历史的智慧来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问题。
三、基于史实、史料、史感三维一体的历史课堂教学
1 如何处理史实。(1)识别史实。通过深度研究课标、参照同步导学的“知能导航”部分、分析各地中考试题的考点来确定需要掌握的核心史实,给历史课堂“减肥”,留下主干、去掉细枝末节,真正减轻学生负担。(2)记忆史实。综合考虑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并应用科学的方法识记史实。总之,史实的学习目标一定要准确。学生只有记准、记全、记牢,做到理解透彻,在运用时才能够融会贯通。
2 如何处理史料。(1)选择史料。史料的选取应立足于教材,我们要用足用好教材中和同步导学上的史料,同时以其他史料为辅助。尤其是教材上的史料,包括正文中的图片和文字史料、课后的“每课一得”和“材料阅读”,它们往往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命题的题眼之所在。如第19、20、21题中都出现了直接选自教材的史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用好教材提供的史料,不能舍本逐末。教学中对史料的选择也可以参看如下书目:《史记》、《资治通鉴》、《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史纲》、《复兴之路》、《大国崛起》、《世界史纲》、《全球通史》等。(2)整合史料。围绕主题来整合史料,主题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主题,可以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主题,可以是一册书的主题,可以是几个或一个单元的主题,可以是一课的主题,也可以是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主题。基于初中生的特点,教师要对一些史料尤其是古代史的史料作必要的解释。史料的安排顺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在鲜明的主题指导下来选择史料、整合史料。为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试题通常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通过经典史料来体现;“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能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体验时代变化的主题。
3 如何形成史感。史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历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价值之所在。但不要为了史感而刻意去讲史感,必须有感而发。史感源于对史实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评价;源于对史料的多层次、多视角理解,移情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做人原则;源于从史实到史料的反复循环理解,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掌握历史研究和学习方法、原则,感受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历史价值,提升生命境界。历史课必须有史感,但不能作为教学环节加以强化。
以上一些观点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待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在此仅当抛砖引玉。希望在新的学年,每一位同仁在历史教学上都能有所提升,希望连云港市的初中历史教学始终走在课改的前列,引领全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历史教学。
一、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
从整体来看,试卷在结构上力求简洁、稳重、平实;在内容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知识点覆盖面广,坚持能力立意,对基本能力的考查较全面,紧扣课标、中考指南、同步导学;在试题答案的设置上或采点、或采意,不刻板,体现了灵活性。试卷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贴近现实生活,凸显学科特色,渗透人文关怀,引领学生成长和课堂教学。具体表现如下:
1 考查形式稳定,重视对已有材料的使用。考试采取与政治合卷并以闭卷的方式进行,题型和数量以及分值的分布与前几年一样,选择题17道24分、非选择题3道36分,共60分,体现出中考试卷的稳定性。试题素材的来源广泛,注重对史料的选择与考查,17道选择题中直接以史料创设情境的有10道之多,材料题更是如此。选择题的史料大多来自教材、中考指南和同步导学等。
2 强调能力立意,全面考查学生历史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试题重视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放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上,如联系比较能力、分析史料能力、识图能力、史实概括能力等。试题采用纵横联系比较的方式,对客观史实进行适当的重组与整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如第36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联系比较,总结得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核心内涵是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和富强。
3 突出学习过程,注重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试题注重情境创设。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再现或再认重要历史概念、线索、结论等能力。以史料为抓手创设历史情境是选择题命题的一大特色。试题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史料提供的新情境中再认或再现客观史实,或应用有关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第21、25题。
二、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从试卷批改到成绩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重要史实记忆不牢、历史线索没理顺等,教师的教学针对性不强等。如第38题第(1)小题要求归纳材料的客观史实,问题很简单,但却有40%的学生不会做,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将历史教学的任务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维持学生的历史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有魅力,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一些细节性描写、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描写,对学生学习生活有帮助的、与学生知识和经验相似的事情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 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有所收获。(1)了解一些史实。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如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历史试卷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禹、严复、毛泽东、周恩来、达尔文、杰斐逊、罗斯福等;重大事件——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一战、俄国1861年改革、罗斯福新政等;历史现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希腊民主政治等。(2)掌握一些方法。如搜集资料、阅读史料、记忆史实、评价人物、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分析问题等方法。如第38题第(1)小题得分率较低,说明学生阅读史料和解题的能力有待提高。(3)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思维来看待分析问题,进而用历史的智慧来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问题。
三、基于史实、史料、史感三维一体的历史课堂教学
1 如何处理史实。(1)识别史实。通过深度研究课标、参照同步导学的“知能导航”部分、分析各地中考试题的考点来确定需要掌握的核心史实,给历史课堂“减肥”,留下主干、去掉细枝末节,真正减轻学生负担。(2)记忆史实。综合考虑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并应用科学的方法识记史实。总之,史实的学习目标一定要准确。学生只有记准、记全、记牢,做到理解透彻,在运用时才能够融会贯通。
2 如何处理史料。(1)选择史料。史料的选取应立足于教材,我们要用足用好教材中和同步导学上的史料,同时以其他史料为辅助。尤其是教材上的史料,包括正文中的图片和文字史料、课后的“每课一得”和“材料阅读”,它们往往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命题的题眼之所在。如第19、20、21题中都出现了直接选自教材的史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用好教材提供的史料,不能舍本逐末。教学中对史料的选择也可以参看如下书目:《史记》、《资治通鉴》、《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史纲》、《复兴之路》、《大国崛起》、《世界史纲》、《全球通史》等。(2)整合史料。围绕主题来整合史料,主题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主题,可以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主题,可以是一册书的主题,可以是几个或一个单元的主题,可以是一课的主题,也可以是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主题。基于初中生的特点,教师要对一些史料尤其是古代史的史料作必要的解释。史料的安排顺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在鲜明的主题指导下来选择史料、整合史料。为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试题通常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通过经典史料来体现;“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能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体验时代变化的主题。
3 如何形成史感。史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历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价值之所在。但不要为了史感而刻意去讲史感,必须有感而发。史感源于对史实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评价;源于对史料的多层次、多视角理解,移情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做人原则;源于从史实到史料的反复循环理解,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掌握历史研究和学习方法、原则,感受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历史价值,提升生命境界。历史课必须有史感,但不能作为教学环节加以强化。
以上一些观点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待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在此仅当抛砖引玉。希望在新的学年,每一位同仁在历史教学上都能有所提升,希望连云港市的初中历史教学始终走在课改的前列,引领全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