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从改变教学观念和视角入手,引领教师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努力建设重视学生探究与体验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转变 教学观念 教学视角 教学方式 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7-01
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育人途径,课堂教学管理自然成为了每所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近年来致力于改变“知识为本,讲授偏多”的倾向,努力建设“关注学生思维训练、重视学生探究体验的生本课堂”。
一、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是学生的学习
国家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从国培省培到市培,但老师们到了自己的课堂,却是依旧不放心,不放手。为了让老师们真正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学校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到清华附中、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名校去实地观摩和学习;先后邀请洋思中学和成都石室中学等名校的名师到我校现场授课;与西南大学联办研究生班,重点学习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同时,每学期都要由西南大学牵线举办与重庆、成都三地三校的同课异构活动。
老师们在亲身的参与和学习中激发了他们内心的认可: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课堂不是教师的秀场,教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引导着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绽放。
二、转变教学视角:从重点关注教材到重点关注学生
教材是教师职业的重要标识。一个好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才能驾驭教学。但如果教师眼中只有教材,那就只能叫教书不能叫上课,更不敢奢望育人。为此,我校制定了相关措施去规范和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
1.重视集体备课。
集全组之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剪裁、取舍。课堂上教师的重点是答疑解惑,讲必须要讲的内容,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去消化、去吸收。具体到课堂上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即重点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2.改进教案编写。
1)写课时教案。小组集体备课要形成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整体教学方案,到教师个人备课时,要求以一堂课为对象,认真钻研本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定教学进程,预设重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可能问题的应对。
2)将教学目标置换为学习目标。以往备课,老师的惯性思维往往是:我今天要讲什么,我要完成哪些教学内容等,而没有想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学到什么。因此,学校要求老师备课时,将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并要求用具体的动词去表述以确保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教学环节的设置也从讲授、练习、评讲顺应为学生接受、理解、运用的过程。
3.关注教学细节。
1)要求教师提前候课,重点关注学生的“人物神”三到位情况。即学生是否全部到位,上课用书及相关学习物品是否准备到位,是否心绪安宁。
2)要求老师多走下讲台巡视,多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学生上课是否跟进,讲台上的老师是不可能做到一览无遗的。当老师走下讲台,才会发现问题,才能把“脱离轨道“的学生拉回来。
3)严禁拖堂。有拖堂现象的老师忽视了此刻的大部分学生已经丧失了学习的欲望,此时强行按脖子猛喝,再是大补的药也只能是毒药。
三、转变教学方式:从讲授向探究、体验转变
有了观念和视角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水到渠成了。
“课伊始,趣亦生”。老师们以巧妙、精彩、富有创意的课堂导入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中途,亲身历”。在授课的进程中,老师们想方设法为学生设置体验与探究的机会:对于学生们理解困难的地方注重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让学生动手演练或师生同台竞赛;让学生先得出个人结论再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相互指正得出小组结论;通过小组汇报时教师的层层追问,暴露学生问题;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等形式牵引着学生完成对学习内容的“亲身游历”,使学习内容在头脑中烙下深深的印迹。
“课虽终,意未尽”。学校要求老师们每堂课均要有课堂小结。做到帮助学生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形成知识框架。
四、转变评价方式:从关注表象到关注实质
过去,在我们推出的公开课课堂中屡见“讨论交流、小组比赛”等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活动,课堂中呈现出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汇报;小组忙于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活动的组织和小组间转悠。多次的热闹下来,老师们一边是疲于应付,一边是抱怨不断。
为此,学校以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来引领老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重在促使学生“心动”而非身动。即不局限于观察课堂上举起了多少只手,有多少次讨论或交流,有多少人到台前演算或汇报,更多地要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让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奋度不断提升。如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训练点多设计些引发思维活动的变式训练题。在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各年级各学科都相继推出了“思维训练”公开课,让一众教师直呼“过瘾”。
作者简介:
刘莉,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科学城第一中学教务处主任,近年来对课堂教学管理有深入的体验与研究。
【关键词】转变 教学观念 教学视角 教学方式 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7-01
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育人途径,课堂教学管理自然成为了每所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近年来致力于改变“知识为本,讲授偏多”的倾向,努力建设“关注学生思维训练、重视学生探究体验的生本课堂”。
一、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是学生的学习
国家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从国培省培到市培,但老师们到了自己的课堂,却是依旧不放心,不放手。为了让老师们真正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学校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到清华附中、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名校去实地观摩和学习;先后邀请洋思中学和成都石室中学等名校的名师到我校现场授课;与西南大学联办研究生班,重点学习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同时,每学期都要由西南大学牵线举办与重庆、成都三地三校的同课异构活动。
老师们在亲身的参与和学习中激发了他们内心的认可: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课堂不是教师的秀场,教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引导着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绽放。
二、转变教学视角:从重点关注教材到重点关注学生
教材是教师职业的重要标识。一个好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才能驾驭教学。但如果教师眼中只有教材,那就只能叫教书不能叫上课,更不敢奢望育人。为此,我校制定了相关措施去规范和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
1.重视集体备课。
集全组之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剪裁、取舍。课堂上教师的重点是答疑解惑,讲必须要讲的内容,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去消化、去吸收。具体到课堂上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即重点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2.改进教案编写。
1)写课时教案。小组集体备课要形成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整体教学方案,到教师个人备课时,要求以一堂课为对象,认真钻研本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定教学进程,预设重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可能问题的应对。
2)将教学目标置换为学习目标。以往备课,老师的惯性思维往往是:我今天要讲什么,我要完成哪些教学内容等,而没有想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学到什么。因此,学校要求老师备课时,将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并要求用具体的动词去表述以确保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教学环节的设置也从讲授、练习、评讲顺应为学生接受、理解、运用的过程。
3.关注教学细节。
1)要求教师提前候课,重点关注学生的“人物神”三到位情况。即学生是否全部到位,上课用书及相关学习物品是否准备到位,是否心绪安宁。
2)要求老师多走下讲台巡视,多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学生上课是否跟进,讲台上的老师是不可能做到一览无遗的。当老师走下讲台,才会发现问题,才能把“脱离轨道“的学生拉回来。
3)严禁拖堂。有拖堂现象的老师忽视了此刻的大部分学生已经丧失了学习的欲望,此时强行按脖子猛喝,再是大补的药也只能是毒药。
三、转变教学方式:从讲授向探究、体验转变
有了观念和视角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水到渠成了。
“课伊始,趣亦生”。老师们以巧妙、精彩、富有创意的课堂导入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中途,亲身历”。在授课的进程中,老师们想方设法为学生设置体验与探究的机会:对于学生们理解困难的地方注重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让学生动手演练或师生同台竞赛;让学生先得出个人结论再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相互指正得出小组结论;通过小组汇报时教师的层层追问,暴露学生问题;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等形式牵引着学生完成对学习内容的“亲身游历”,使学习内容在头脑中烙下深深的印迹。
“课虽终,意未尽”。学校要求老师们每堂课均要有课堂小结。做到帮助学生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形成知识框架。
四、转变评价方式:从关注表象到关注实质
过去,在我们推出的公开课课堂中屡见“讨论交流、小组比赛”等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活动,课堂中呈现出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汇报;小组忙于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活动的组织和小组间转悠。多次的热闹下来,老师们一边是疲于应付,一边是抱怨不断。
为此,学校以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来引领老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重在促使学生“心动”而非身动。即不局限于观察课堂上举起了多少只手,有多少次讨论或交流,有多少人到台前演算或汇报,更多地要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让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奋度不断提升。如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训练点多设计些引发思维活动的变式训练题。在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各年级各学科都相继推出了“思维训练”公开课,让一众教师直呼“过瘾”。
作者简介:
刘莉,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科学城第一中学教务处主任,近年来对课堂教学管理有深入的体验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