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视域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三个文旅项目为例

来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c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范式,“生活美学”既是对美好生活的美学诠释,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美学实践.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的富足,也是精神的充裕.重庆三个乡村文旅项目的 成功建设表明,乡村振兴既是物质财富积累的提升,也是日常审美体验和乡村生产生活语境的全面融合.清风场乡建田园对乡愁的呼唤、三河村土陶厂对“非遗”文化的承传与革新以及仙女山懒坝对在地艺术的激活无不彰显了“生活美学”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现方式,在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产业转化升级、助推乡村文化复兴等方面为推进重庆乡村振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美学路径.
其他文献
新技术革命的爆发,对儒家文化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针对日益发展的科技带来的理论困境,近20年来学者逐渐将目光投向儒家文化.新技术革命相关研究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革命的发展.新技术革命与儒家文化研究呈现出文本解读为主导、问题为导向、关注儒家文化现代建构等理论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提升空间.
维利里奥技术美学思想构境基础在于,数字景观时代下诸多的“技术义肢”所建构的“远程存在”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彻底颠覆,维利里奥承接了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思想,强调身体始终是我们与世界建立关联的中心.然而,当下越来越多的“速度机器”构架了我们的神圣肉身,瓦解了我们现实生活的稳固感受,重构着社会的情感结构与感觉共同体.身体的知觉已经被数字技术所赋形,我们自身独特的知觉记忆和审美感性经验被电子经验和技术经验所取缔,速度技术“穿透”了个体与世界的无限“关联性”,造成了世界和心灵的“荒漠化”.
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之现实需要对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闻学专业教材作为新闻基础知识及学科内容体系的呈现载体,直接影响着新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教材建设是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成为推进新闻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学专业教材使用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及总结归纳,对新闻学专业教材编写使用、满意度调查和教材评估,对新闻学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方铭先生所著《孔子暨儒学文化研究文集》分为三个部分:上编是道与道统问题研究,中编是经学与文学问题研究,下编是思想史与文化问题研究.方铭先生的研究重视历史的复原和出土文献的利用,正本清源,推阐幽微,以期接续传统,开出新的学术风气,这既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的远见卓识,又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人文学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学界对司马迁思想的探讨由来已久,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从崇道、尚儒的静态纷争到兼容诸家的动态分析,学者们更加注重运用司马迁序事于论的书史方法,具体研究司马迁的思想.“隐约遂志”是司马迁著史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之一,是有节制地抒发困厄中的悲情,在屈原式的个性悲情与士大夫共性悲情之间起到连接、过渡作用,是“悲情论”审美观的进一步强化.而这“隐约遂志”背后反映出司马迁思想中修德养义的儒家观.
社会伦理研究需要从对道德心理的关注转向对社会伦理心态的关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语境下的社会伦理心态具有动态的应该、动态的愉悦和动态的正义三个基本特征.在围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展开的公共讨论中,动态的应该、动态的愉悦与动态的正义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社会伦理心态,三者的伦理特性保证摇摆的社会伦理心态不失度,从而促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化解,这是心态秩序稳定的必然结果.
包头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三次大的移民运动成就了现在的包头市.清末民初的走西口移民,推动了包头镇(东河区)的形成,使包头镇成为塞外的商业重镇;“一五”时期的工业移民,使包头市从传统的商业城市转变为典型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农民工的大规模涌入,使包头逐渐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较为发达的综合性城市.
都市中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影响,面临传承困境;但城市发展进程与居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带来机遇.北京绢人是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曾经有辉煌的过去,也面临着传承艰难的现实.以滑树林为代表的北京绢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探索出了现代化背景下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路径,这为城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借鉴.
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外空活动商业化、私营化正成为推动外空活动发展的动力,外空活动关乎国家安全,但是我国在空间法制定和健全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因此,我国应以明确外空商业活动相关法律术语为基础,从明晰外空法效力范围、健全外空商业活动的登记制度、明确法律责任、注重外空环境保护和国家担保制度等方面构建我国外空商业活动的空间立法,以顺应国际空间法发展趋势.
基于CFPS(2014)数据,实证研究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提高农村居民初级金融素养还是提高农村居民高级金融素养,均可显著降低其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不同的实证策略均证实这一结论的稳健性.异质性检验表明,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外部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不同地区的家庭和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机制检验发现,提高居民金融素养,可通过规范金融决策、增加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收益来实现降低其陷入相对贫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