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莲潜叶摇蚊,俗称水蛆、莲窄摇蚊,属双翅目摇蚊科,是为害莲藕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贴于水面的浮叶,不为害立叶。受害荷叶失绿、坏死、腐烂,使莲藕与莲籽的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花莲失去观赏价值。幼虫为害期在4~10月份,以7~8月份最严重。可为害荷花、花莲、藕莲、碗莲、籽莲、芡实、菱角、萍等。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潜食叶肉为害莲藕的浮叶和实生苗叶,由叶背面侵入,开始时潜道呈线形,随着幼虫的取食,潜道成喇叭口状向前扩大,最终形成短粗状紫黑色或酱紫色蛀道。大龄幼虫将虫粪筑在虫道两侧,因而潜道内有一段形似“=”号深色平行线。受害严重时浮叶叶面布满虫斑,几乎没有绿色面积,终致浮叶腐烂、枯萎。
二、形态特征
成虫:与普通蚊虫类似,体长3~4.5毫米,浅翠绿色,头小。复眼中部褐色,周围黑色,中胸特别发达,背板前部隆起,呈驼背状,后部两侧各有1个梭形黑褐色条斑;小盾片上有倒“八”字黑斑。前翅淡黄色,最宽处有较宽的黑斑,外缘也有不规则的黑斑;足细长,前足是体长的2倍多。雌虫触角丝状,6节,褐色,腿节中央和基部有1小段黑色,腹部翠绿色。雄虫触角羽毛状,14节,基部褐色,先端黑褐色,前足胫节黑色,腿节先端有1小段黑色。
卵:长椭圆形,嫩黄色,头部隐约可见眼点,长约0.2毫米,宽0.08毫米。数十至数百粒聚集成卵囊(块),包含在暗白色胶质物中,卵粒均匀悬布于其中,这种胶状体的卵块,有很强的粘着力。
幼虫:体柔软纤细。老熟幼虫长10~11毫米,黄色或淡黄绿色。头部褐色;口器黑色,大颚扁,呈锯齿状。下唇齿板发达,下唇齿粗壮。头部有一部分缩嵌在前胸内;中、后胸宽大。腹部圆筒形,分节明显。足退化。
蛹:体长4~6毫米,翠绿色;复眼红褐色;前足明显游离于蛹体,卷曲于胸、腹前。蛹体前端和尾部生有短细的白色绒毛。
三、生活习性
在长江流域全年发生6~7代,以荷叶出水期开始为害,一般4~5月为害较重,到10月中旬后停止危害,各世代重叠发生。以幼虫随枯叶沉于水底越冬。在气温、水温均为20℃左右时,成虫寿命3~5天,卵期3~8天,幼虫期14~17天,蛹期2~4天。成虫于傍晚羽化,以18:00~20:00羽化最多,21:00至次日凌晨很少羽化。
成虫飞翔速度较慢,有趋光性,白天栖息不动。交尾后于夜间产卵于浮叶边缘水中,卵粒均匀悬布于胶质卵块中。孵化期不整齐,同一卵块中的卵要4~5天才能孵化完毕。幼虫孵化后并不游离出去,而是在卵块中取食胶质物,此时虫体迅速增大,2天后体长便达卵长的2.5倍以上。幼虫稍大后游至浮叶下面,由浮叶背面侵入。侵入孔近圆形,直径近0.2毫米。幼虫潜食于上表皮下,开始时潜道呈线形,随着幼虫在虫道内向前扩大取食,潜道成喇叭口状向前扩大成不规则的紫褐色斑。虫斑形状不甚规则,但都有1个细长的尾部。潜食道内充满水液。幼虫脱皮或化蛹前,将虫粪筑在虫道两侧,因而潜道内有一段一段形似“=”号的深色区,每只幼虫可取食1.5平方厘米。幼虫老熟后,将头部前方的上表皮顶破,而后作丝茧化蛹。幼虫需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当浮叶高出水面后,幼虫迅速转移到水中生活或化蛹。蛹浮于水面羽化。
四、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清除受害浮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虫源或通过排水晒田,控制其为害。该虫能随种苗、带土种茎进行远距离传播,故不应从有该虫地区引种茎。缸栽切勿应用发生严重地块的莲田土壤,对已受害的缸栽莲,要彻底换土。从为害较重地区引种时,应彻底洗清污泥和其他杂物,必要时对外地引种的种藕喷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再盖薄膜,闷2~3小时后下种。每亩施用30~40千克生石灰可有效抑制其为害。
2.物理防治。人工摘除虫叶,捕杀幼虫,将虫叶埋入田土深层或移出水田以灭杀幼虫。小面积池栽莲可将浮叶支撑起来离开水面,迫使幼虫转移或失水而死。
3.生物防治。在藕田中放养河蟹、鱼类等以摇蚊幼虫为食的水生动物,可有效防治潜叶摇蚊;按质量比10%聚乙烯醇(PVA)、1%海藻酸钠和20%活性炭,采用4%氯化钙的饱和硼酸溶液pH值为6.7)作为交联剂,交联24小时,制成凝胶,用以固定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投撒至藕田中,对摇蚊幼虫有很强的毒力作用,且防治时间长。
4.化学防治。幼虫盛发初期,可选用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50%灭蝇·杀单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0%蝇蛆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甲萘威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环丙氨嗪预混剂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5%马拉·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3%除虫菊素乳油800~12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35%灭多威·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7天一次,连喷2~3次。配药时加入适量洗衣粉或其他粘着剂,可提高防治效果。慎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潜食叶肉为害莲藕的浮叶和实生苗叶,由叶背面侵入,开始时潜道呈线形,随着幼虫的取食,潜道成喇叭口状向前扩大,最终形成短粗状紫黑色或酱紫色蛀道。大龄幼虫将虫粪筑在虫道两侧,因而潜道内有一段形似“=”号深色平行线。受害严重时浮叶叶面布满虫斑,几乎没有绿色面积,终致浮叶腐烂、枯萎。
二、形态特征
成虫:与普通蚊虫类似,体长3~4.5毫米,浅翠绿色,头小。复眼中部褐色,周围黑色,中胸特别发达,背板前部隆起,呈驼背状,后部两侧各有1个梭形黑褐色条斑;小盾片上有倒“八”字黑斑。前翅淡黄色,最宽处有较宽的黑斑,外缘也有不规则的黑斑;足细长,前足是体长的2倍多。雌虫触角丝状,6节,褐色,腿节中央和基部有1小段黑色,腹部翠绿色。雄虫触角羽毛状,14节,基部褐色,先端黑褐色,前足胫节黑色,腿节先端有1小段黑色。
卵:长椭圆形,嫩黄色,头部隐约可见眼点,长约0.2毫米,宽0.08毫米。数十至数百粒聚集成卵囊(块),包含在暗白色胶质物中,卵粒均匀悬布于其中,这种胶状体的卵块,有很强的粘着力。
幼虫:体柔软纤细。老熟幼虫长10~11毫米,黄色或淡黄绿色。头部褐色;口器黑色,大颚扁,呈锯齿状。下唇齿板发达,下唇齿粗壮。头部有一部分缩嵌在前胸内;中、后胸宽大。腹部圆筒形,分节明显。足退化。
蛹:体长4~6毫米,翠绿色;复眼红褐色;前足明显游离于蛹体,卷曲于胸、腹前。蛹体前端和尾部生有短细的白色绒毛。
三、生活习性
在长江流域全年发生6~7代,以荷叶出水期开始为害,一般4~5月为害较重,到10月中旬后停止危害,各世代重叠发生。以幼虫随枯叶沉于水底越冬。在气温、水温均为20℃左右时,成虫寿命3~5天,卵期3~8天,幼虫期14~17天,蛹期2~4天。成虫于傍晚羽化,以18:00~20:00羽化最多,21:00至次日凌晨很少羽化。
成虫飞翔速度较慢,有趋光性,白天栖息不动。交尾后于夜间产卵于浮叶边缘水中,卵粒均匀悬布于胶质卵块中。孵化期不整齐,同一卵块中的卵要4~5天才能孵化完毕。幼虫孵化后并不游离出去,而是在卵块中取食胶质物,此时虫体迅速增大,2天后体长便达卵长的2.5倍以上。幼虫稍大后游至浮叶下面,由浮叶背面侵入。侵入孔近圆形,直径近0.2毫米。幼虫潜食于上表皮下,开始时潜道呈线形,随着幼虫在虫道内向前扩大取食,潜道成喇叭口状向前扩大成不规则的紫褐色斑。虫斑形状不甚规则,但都有1个细长的尾部。潜食道内充满水液。幼虫脱皮或化蛹前,将虫粪筑在虫道两侧,因而潜道内有一段一段形似“=”号的深色区,每只幼虫可取食1.5平方厘米。幼虫老熟后,将头部前方的上表皮顶破,而后作丝茧化蛹。幼虫需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当浮叶高出水面后,幼虫迅速转移到水中生活或化蛹。蛹浮于水面羽化。
四、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清除受害浮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虫源或通过排水晒田,控制其为害。该虫能随种苗、带土种茎进行远距离传播,故不应从有该虫地区引种茎。缸栽切勿应用发生严重地块的莲田土壤,对已受害的缸栽莲,要彻底换土。从为害较重地区引种时,应彻底洗清污泥和其他杂物,必要时对外地引种的种藕喷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再盖薄膜,闷2~3小时后下种。每亩施用30~40千克生石灰可有效抑制其为害。
2.物理防治。人工摘除虫叶,捕杀幼虫,将虫叶埋入田土深层或移出水田以灭杀幼虫。小面积池栽莲可将浮叶支撑起来离开水面,迫使幼虫转移或失水而死。
3.生物防治。在藕田中放养河蟹、鱼类等以摇蚊幼虫为食的水生动物,可有效防治潜叶摇蚊;按质量比10%聚乙烯醇(PVA)、1%海藻酸钠和20%活性炭,采用4%氯化钙的饱和硼酸溶液pH值为6.7)作为交联剂,交联24小时,制成凝胶,用以固定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投撒至藕田中,对摇蚊幼虫有很强的毒力作用,且防治时间长。
4.化学防治。幼虫盛发初期,可选用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50%灭蝇·杀单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0%蝇蛆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甲萘威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环丙氨嗪预混剂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5%马拉·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3%除虫菊素乳油800~12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35%灭多威·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7天一次,连喷2~3次。配药时加入适量洗衣粉或其他粘着剂,可提高防治效果。慎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