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汉语中有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互文与变文。这两种修辞格容易使人混淆,张冠李戴。在郭锡良、田瑞娟等人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变文”未单立,归类在“互文”中。书中写道:“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用同义词互训。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以笔者之见,二者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修辞格,它们有不少的区别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去区分:
一、从概念上去区分。
1. 什么叫做互文?
唐代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言互文。”
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解释为:“一种修辞方法,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互相补充。”
例1:“不薄今人爱古人”(杜甫《戏为之绝句》)
例2:“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例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例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例1、例2是本句互文。例1看似说两件事,一件是“不鄙薄今人”,一件是“不偏爱古人”。实则是它们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既“不鄙薄今人和古人”,也“不偏爱古人和今人”。彼此间“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例2“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如单从字面去理解,会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这只是抓住了该句表面的显性意义,而忽略了其深层的意义。例3是对句互文,从字面上理解是:将军身经百战死亡了,壮士出征十年回来了。实则这两句互补,是说:将军们和壮士们出征十来年,历经数百战,有的牺牲了,有的归来了。例4是排比互文,“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词语互相补充,意为到东南西北等市场上去买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互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的实际含义远远大于字面义。
2. 什么叫做变文?
《汉语修辞格大词典》样条中说:“为了避免字面上单调重复,有意变换字面。表相同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5:“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6:“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
例7:“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例5中“负”与“无”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构成一对同义词前后呼应,避免字面上单调重复,形成“变文”。例6中“伐”与“诛”、“无道”与“暴秦”构成一对同义词前后呼应,为“变文”。例7“据”“拥”是“拥有”的意思;“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皆为“吞并”的意思;“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均系“天下”的意思。这几组词属变文。变文的运用,避免了行文重复,使语言生动活泼而富于变化,增强了文采,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从以上分析得知: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变文“避免字面上单调重复,有意变换字面”。
二、从表现形式上去区分
“互文”与“变文”在表现形式上有繁简之分。“互文”是简中思繁,以偏概全。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子简单,如单纯从字面去理解的话,不“思繁”,就会走偏,理解为:不因为事物而欢喜,也不因为自己而悲伤。这样理解与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相悖。有时候这样理解还有可能存在局限性、片面性,与事理不符。因此我们要展开联想,使前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合而为一,互为补充,达到语意明白完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合而为一”理解是:(他们)不因外物之优和个人之得而喜 ,也不因外物之劣和个人之失而悲。
三、从上下文的意思变化上去区分
“互文”与“变文”都讲究上下文的变化,但其意思变化各不同。
“互文”的上下文的意思是相加的。如:
例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 +清风+ 惊+鹊 ,明月+清风 + 鸣+ 蝉
“明月”和“清风”互补见义,两者相加。正确理解为:“明月和清风惊动了树枝上的鸟鹊,明月和清风使蝉鸣叫起来”。
“变文”上下文的意思是相等的。如:
例9:《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
例句中加点的词:“配”“比”“媲”“譬”“托”“为”都可以“喻”置换,上下文的意思是相等的。可谓“换汤不换药”。这段话可译为:“《离骚》的行文,依照《诗》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
总之,对古汉语中常用的两种修辞格——“互文”和“变文”都要重视之,认真加以研究,抓住其特点,认真揣摸,相信是不难掌握的,这将有利于我们的古文教学,消除学生“谈古色变”的心理恐惧。
一、从概念上去区分。
1. 什么叫做互文?
唐代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言互文。”
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解释为:“一种修辞方法,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互相补充。”
例1:“不薄今人爱古人”(杜甫《戏为之绝句》)
例2:“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例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例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例1、例2是本句互文。例1看似说两件事,一件是“不鄙薄今人”,一件是“不偏爱古人”。实则是它们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既“不鄙薄今人和古人”,也“不偏爱古人和今人”。彼此间“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例2“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如单从字面去理解,会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这只是抓住了该句表面的显性意义,而忽略了其深层的意义。例3是对句互文,从字面上理解是:将军身经百战死亡了,壮士出征十年回来了。实则这两句互补,是说:将军们和壮士们出征十来年,历经数百战,有的牺牲了,有的归来了。例4是排比互文,“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词语互相补充,意为到东南西北等市场上去买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互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的实际含义远远大于字面义。
2. 什么叫做变文?
《汉语修辞格大词典》样条中说:“为了避免字面上单调重复,有意变换字面。表相同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5:“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6:“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
例7:“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例5中“负”与“无”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构成一对同义词前后呼应,避免字面上单调重复,形成“变文”。例6中“伐”与“诛”、“无道”与“暴秦”构成一对同义词前后呼应,为“变文”。例7“据”“拥”是“拥有”的意思;“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皆为“吞并”的意思;“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均系“天下”的意思。这几组词属变文。变文的运用,避免了行文重复,使语言生动活泼而富于变化,增强了文采,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从以上分析得知: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变文“避免字面上单调重复,有意变换字面”。
二、从表现形式上去区分
“互文”与“变文”在表现形式上有繁简之分。“互文”是简中思繁,以偏概全。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子简单,如单纯从字面去理解的话,不“思繁”,就会走偏,理解为:不因为事物而欢喜,也不因为自己而悲伤。这样理解与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相悖。有时候这样理解还有可能存在局限性、片面性,与事理不符。因此我们要展开联想,使前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合而为一,互为补充,达到语意明白完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合而为一”理解是:(他们)不因外物之优和个人之得而喜 ,也不因外物之劣和个人之失而悲。
三、从上下文的意思变化上去区分
“互文”与“变文”都讲究上下文的变化,但其意思变化各不同。
“互文”的上下文的意思是相加的。如:
例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 +清风+ 惊+鹊 ,明月+清风 + 鸣+ 蝉
“明月”和“清风”互补见义,两者相加。正确理解为:“明月和清风惊动了树枝上的鸟鹊,明月和清风使蝉鸣叫起来”。
“变文”上下文的意思是相等的。如:
例9:《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
例句中加点的词:“配”“比”“媲”“譬”“托”“为”都可以“喻”置换,上下文的意思是相等的。可谓“换汤不换药”。这段话可译为:“《离骚》的行文,依照《诗》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
总之,对古汉语中常用的两种修辞格——“互文”和“变文”都要重视之,认真加以研究,抓住其特点,认真揣摸,相信是不难掌握的,这将有利于我们的古文教学,消除学生“谈古色变”的心理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