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细化地理课标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省、市教研室领导的引领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以把握教学的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最后真正落实课程要求为目的,笔者按照个体研修与同伴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地理课标细化。
  
  一、细化课标的具体做法
  
  1 反复诵读前言,了解课程性质,体会课程的基本理念,逐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为此,笔者在地理课堂上设计课前演讲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每节课前的5分钟开展演讲活动,并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与演讲内容有关的信息。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主动查找有用信息,积极表达自己的体会、看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地理能力。
  2 细化解读课程总目标。课程总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的前提和主要依据,集中表述地理课程对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与能力培养等各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通过解读课程总目标,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细化出阶段性目标。
  3 细化内容标准。内容标准表述较为简洁,地理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对“标准”、“教学建议”和“说明”适当细化,以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我们细化内容标准的做法如下:(1)整理了描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词语。描述三维目标要包含以下要素:①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课程标准的陈述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如:(学生)能结合生活体验说出水资源是宝贵的。②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如:在《南美洲政区图》上指出并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巴西的邻国以及濒临的海洋名称)。行为动词是指出、说出。③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读《南美洲政区图》,在30秒内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行为条件是读《南美洲政区图》,表现程度是30秒内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2)运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描述三维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描述知识常用的行为动词有举例、说出、描述、辨认、解释、归纳、区别、推断等,描述技能常用的行为动词有收集、整理、使用、运用、评价、总结、计算、绘制、查阅等。描述过程与方法的行为动词往往是过程性的,指向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描述过程常用的行为动词有经历、体验、感受、参与等,描述方法常用的行为动词有阅读、观察、寻找、讨论、交流、考察、探究等。描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指向无需结果化的课程目标。描述情感常用的行为动词有寻找、怀疑、感知等,描述态度常用的行为动词有关心、关注、重视、珍惜、热爱、追求等,描述价值观常用的行为动词有树立、养成、形成、确立等。(3)用相应的行为动词描述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水平。①属于了解水平的常用行为动词有确定(方位)、指出(位置)、描述(景观)、列举(地理事物)、说出(地理事实)等。②属于理解水平的常用行为动词有解释(地理概念)、说明(地理规律)、归纳(地理特征)、比较、区别、推断以及绘制、计算、搜集、查阅等。③属于应用水平的常用行为动词有运用、使用、综合、交流、讨论、论证、评价、设计、规划等。
  
  二、在细化地理课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只是对学生能力达标的一个表述,并没有明确阐述为达此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棘手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往往对教材内容进行“加法”处理,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拓展造成了课时与内容的严重矛盾,导致出现教学进程较慢、课时不够的现象。
  2 教学内容和课时的矛盾。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既要重视教学结果,也要重视教学过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很难明确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如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教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活跃,但受课时、大班额等条件所限却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3 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很好落实新课标的一些要求。如,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涉及调查、参观等,这些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的活动,有很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或受具体条件限制,都不能切实开展。
  课标是魂,教材是载体,探究是重要方向,育人是终极目的。完善地理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提高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
其他文献
2008年秋季我省开始使用新教材,在新旧教材更替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和理解教材的特点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高考,更有利于教师适应新形势,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本文试从高一政治新教材特点入手,浅议新课改下的政治课教学途径。    一、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呈现出的新特点    1. 突出了经济常识为生活服务。  旧教材注重理论,导致教学气氛严肃,知识枯燥,学生情绪低落,教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一首诗中曾写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地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愿问、善问、乐问,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  一、营造
【摘要】课程思政是实现我国教育以德育人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课程思政”的本义是把不同的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发挥课程内在的教育功能和培养学生的思政基础,推动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本文考察了中职院校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阐述了中职英语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些针对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的建议。  【关
【摘要】本文运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连贯理论,通过逻辑连接词对语篇行文进行分析,对英语写作语篇教学进行思考,旨在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衔接连贯;逻辑连接词;英语写作  【作者简介】 郭俊玲(1984.08-),上海立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上海立达学院校内精品课 《英语基础写作》,项目编号:Z30001-17-0
一、土地兼并的原因  1.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封建社会存在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在性质上与农民土地所有制一样,都属于土地私有。土地私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土地兼并之所以在封建社会蔚然成风的根源;二是由土地私有合法性引申而来的,土地可自由地转让和买卖,于是在频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这让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如何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如何发掘学生已有的教育资源?如何抓住教育时机,运用教学机智,接纳和珍视教学中“意外”?我认为,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师生不期而遇的思想碰撞、意料之外的生成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培养自身教学机智、提升教育理念过程中必须修炼的一项基本功。  一、用教学机智体现爱心与真诚,化解可能遇到的抵触  我曾经仔细读过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英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明白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但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频繁出现问题,不仅使阅读教学本身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受到了影响。本文从背景信息、有效问题、有利情境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当前历史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灌输多、启发少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把学生当“容器”的死板教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的体会是:要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上狠下工夫。  1 精讲。  “精讲”就是
新课改强调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由于网络拥有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充分挖掘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将以《辛亥革命》为例,简要说明如何将网络资源、合作学习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自主学习,构建框架  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有一个初步的设定,如历史知识的教学目标、学生人身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学生语
【摘要】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的难点之一,译者要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来避免翻译错误,保证翻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本文介绍了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英汉翻译与文化的内在关系,研究了英汉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策略,给出了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几点翻译技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跨文化视角转换  【作者简介】李波,黑龙江财经学院。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看,英汉翻译就是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