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33.6
我国的课程改革有一个新的举措,就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主张学生不应该被看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有现实意义、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教学情境,由教材提供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激发学生追求问题解决的心向和思维的积极性。下面本人谈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设置,进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换一种方式学习数学的做法与体会。
一、变传统的给出问题为学生自己设置问题
数学教学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活动环境,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索。在问题探索和讨论中给学生思维的形成、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在有些问题的探究中,教师不妨改变一种方式只给学生已知条件,让学生凭着他们已获得的知识,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自己去发现结论,去证明结论。反之,也可以根据结论让学生添加能推出此结论的条件。
二、变坐在课堂等教师出题为走出课堂自寻问题
学习数学的真谛在于它的应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人才标准不仅是只拥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获取信息并有效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或书本出题,学生跟着书本走。一些已经过时了,甚至已不符合现实的脱离实际意义的题日还在书本出现,而在当今时代又出现的新问题,如何来解决学生感悟不到。不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关于“利率、利息方面的应用问题的练习课”时,可采取学生分组走向社会去收集信息、分析整理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学生有的去银行咨询不同的存钱方法的利率、所得利息、所要缴的税利等,有的去房产公司了解购房贷款的实施细则;关于打折问题,学生去市场,去旅游公司,去飞机购票处等实地采访,或电话咨询,或上网查询。每个小组把收集的资料编成各种类型的题目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既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又体现出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良好品质得到培养。
三、变教师归纳总结为师生合作整理
上完一节课或讲完一个单元,教师会想到要做知识结构的小结。以往教师习惯做学生的代言人,做学生的“保姆”,把知识点,重点及注意事项,想得到全面周到,一股脑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则坐享其成,听之任之,也许这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就出去了。这种作法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习惯了听老师,看老师作总结的情况下,教师要逐步改变做法,先与学生共同归纳小结,此后由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归纳小结。
例如,因式分解这一章,学生不仅要学会几种不同的因式分解方法,更重要的是判断什么样的类型题,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分解。这一章学完,可把一个小结提纲交给学生:因式分解有哪几种基本方法?每种方法适应于哪些类型的题目,举例说明?除上述的基本方法外,你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其用意:设计中的第一问是知识的梳理,使书本由厚变薄;第二问是知识的应用,找到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题目,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课本由薄变厚;第三问是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学习了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各种表达式后,让学生总结出在什么情况下用邢种表达式求解更方便,学习了四边形后让学生总结出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
四、变依附教材教学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酌学习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拓展与创新。教师教学用书安排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进行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设计好“开放性问题或问题串”,内容设计要有弹性,关注各层面的学生。第一,可设计一些有一定层次的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启动学生的思维。第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少量的、学生可接受的、开放性较强的、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探索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解方程应用题时,可从设计这样的问题:“日历中横行相邻3个日期,如8号、9号、1 0号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设其中一天为x,那么另外两天如何表示?竖行相邻3个日期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未知数表示出来吗?在日历中由正方形任意围住9个数,试找出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上的3个数之间的关系。”随着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乐于接触周围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更愿意谈论某些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美:学生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
总之,研究性学习以其在教育教学中独具的特点和特有的功能而区别于接受性学习和互动式学习,促进了学习方法的模式转换,使受教育者、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方法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教育教学紧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为其服务。实施研究性学习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绐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师生一起携手探究数学知识。我想,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感,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同步发展。
我国的课程改革有一个新的举措,就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主张学生不应该被看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有现实意义、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教学情境,由教材提供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激发学生追求问题解决的心向和思维的积极性。下面本人谈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设置,进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换一种方式学习数学的做法与体会。
一、变传统的给出问题为学生自己设置问题
数学教学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活动环境,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索。在问题探索和讨论中给学生思维的形成、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在有些问题的探究中,教师不妨改变一种方式只给学生已知条件,让学生凭着他们已获得的知识,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自己去发现结论,去证明结论。反之,也可以根据结论让学生添加能推出此结论的条件。
二、变坐在课堂等教师出题为走出课堂自寻问题
学习数学的真谛在于它的应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人才标准不仅是只拥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获取信息并有效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或书本出题,学生跟着书本走。一些已经过时了,甚至已不符合现实的脱离实际意义的题日还在书本出现,而在当今时代又出现的新问题,如何来解决学生感悟不到。不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关于“利率、利息方面的应用问题的练习课”时,可采取学生分组走向社会去收集信息、分析整理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学生有的去银行咨询不同的存钱方法的利率、所得利息、所要缴的税利等,有的去房产公司了解购房贷款的实施细则;关于打折问题,学生去市场,去旅游公司,去飞机购票处等实地采访,或电话咨询,或上网查询。每个小组把收集的资料编成各种类型的题目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既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又体现出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良好品质得到培养。
三、变教师归纳总结为师生合作整理
上完一节课或讲完一个单元,教师会想到要做知识结构的小结。以往教师习惯做学生的代言人,做学生的“保姆”,把知识点,重点及注意事项,想得到全面周到,一股脑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则坐享其成,听之任之,也许这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就出去了。这种作法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习惯了听老师,看老师作总结的情况下,教师要逐步改变做法,先与学生共同归纳小结,此后由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归纳小结。
例如,因式分解这一章,学生不仅要学会几种不同的因式分解方法,更重要的是判断什么样的类型题,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分解。这一章学完,可把一个小结提纲交给学生:因式分解有哪几种基本方法?每种方法适应于哪些类型的题目,举例说明?除上述的基本方法外,你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其用意:设计中的第一问是知识的梳理,使书本由厚变薄;第二问是知识的应用,找到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题目,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课本由薄变厚;第三问是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学习了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各种表达式后,让学生总结出在什么情况下用邢种表达式求解更方便,学习了四边形后让学生总结出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
四、变依附教材教学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酌学习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拓展与创新。教师教学用书安排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进行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设计好“开放性问题或问题串”,内容设计要有弹性,关注各层面的学生。第一,可设计一些有一定层次的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启动学生的思维。第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少量的、学生可接受的、开放性较强的、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探索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解方程应用题时,可从设计这样的问题:“日历中横行相邻3个日期,如8号、9号、1 0号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设其中一天为x,那么另外两天如何表示?竖行相邻3个日期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未知数表示出来吗?在日历中由正方形任意围住9个数,试找出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上的3个数之间的关系。”随着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乐于接触周围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更愿意谈论某些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美:学生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
总之,研究性学习以其在教育教学中独具的特点和特有的功能而区别于接受性学习和互动式学习,促进了学习方法的模式转换,使受教育者、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方法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教育教学紧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为其服务。实施研究性学习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绐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师生一起携手探究数学知识。我想,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感,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