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年,有很多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旅客,带着各自的心情和心事,目的和态度,信仰和虔诚,与各自的伙伴一起,采用着不同的方式聚集在西藏,我们亦是如此。一个放弃实习机会的研究生,一个只用了一个小时辞职上路的同学,还有一个闲散的我。不到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我们便背起背包徒步远行。
西藏,与南京的直线距离大约2700公里。那一天,我们从南京乘坐K696火车到成都,随后搭车至雅安,沿318国道一路西行。
2013年8月5日
康定-新都桥
路遇知足害羞的藏族小女孩
除了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我们还带了六包“不二家”的糖和很多的零食上路了,听说当地的小孩子生活很贫苦。
由于封路,我们在新都桥呆了三个多小时。路遇两个藏族老妇人牵着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小女孩五官端正,两只眼睛黑溜溜的很是有神。
三人路过我们身边,看到我们放在地上的零食后,用藏语交谈了几句,然后指着沙琪玛问我们:“这是什么?”我们只能这样形容:“饼干。”她们以为我们不要了,扔在路上,于是问我们还吃不吃。我拿了一块,撕开包装纸递到了小女孩的手里,将袋子里剩下的递给了她的奶奶。小女孩拿着沙琪玛,怯生生地看了一眼奶奶,征得同意后,没有急着送进口中,只是用手紧紧握着,生怕掉了一样。我将包里的糖拿出来,递给她,她摇摇头。我以为她听不懂汉语,手脚并用地比划着告诉她:“糖很好吃,是甜的,没关系拿去吃”。她仍旧摇摇头,将手中的沙琪玛举起,很开心地说:“谢谢,有这个,不要了。”那个表情很可爱,像是获了冠军,高高举起自己的奖牌。
大约半小时之后,她们三个又回来了。小女孩拿着我们送的沙琪玛用汉语伴着藏腔说:“奶奶说,我们拿走了,你们就没得吃了,会饿肚子的。你们吃,我们不吃,我吃一个。”
看着异常懂事的小女孩,我们沉默了一阵,随后努力解释:“我们有很多的食物,你们拿去吃没关系。”其中一个伙伴更是把包里的东西都拿出来给她们看,证明我们不会挨饿。小女孩被小伙伴夸张的表达与动作逗得笑弯了眼,她那双清澈的眼睛在明亮的阳光下,显得透亮极了。
2013年8月6日
雅江-巴塘
有缘得遇年过七旬的“流浪”骑者
从雅江出发到巴塘的路上遇到修路,只让返程不让进车。我们从上午8点多便在山路上前行直至12点多,仍旧封路。在绝望与疲惫时,一位七十岁的老人骑车停在我们身边,摘下脸上的风沙巾,与我们攀谈起来。他是祖籍南京的北京人,已经离开家半年,从北京骑车到了云南,然后骑入西藏,准备再从新疆骑回北京。
老人是退休之后才开始想出来走走的,他骑车没有很多年,但是状态不比年轻人差。他都是自骑,速度是慢了点,所以基本没有人跟他组队。“谁愿意带个老头啊。”老人笑呵呵地给自己点上一根烟,“我自己骑,也自在。你们多好,在一起,慢慢走,不急躁,我相信你们三个肯定很快乐。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一会儿你们搭车走了,我就追不上啦,但是希望在拉萨能够看见你们。”
老人就如朋友般地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虽然只有半小时,带来的却是接下来那些日子里支撑着我们的一种信念。
后面的日子我们三个真的从未分开搭车行走过,再艰难的日子我们也是在一起互相鼓励地走下去。没有争吵,没有抱怨。既然一起走在路上,我们就该对自己负责任对他人负责任。
2013年8月8日
芒康-如美镇
在山坡上搭上铲车
在芒康-如美镇这段路上,我们搭上了最牛的车子——铲车。开铲车的21岁年轻小伙,在如美镇前的路段修路,他用那并没有多少空间的铲车装载了包括我们的十一个人。他的工友在旁边不断地爆料,说他总是这样一车一车的带人帮人,而他自己却害羞地一言不发。我们三个在那个铲斗里度过了30多公里的路程。如果那天不是铲车小伙的出现,我们可能就要睡在山里,或者要断水断粮地走八个多小时到达一个镇子。
帮助别人是件容易又困难的事情。其实,只是在于你愿不愿意。看惯了生活中的利益勾当,在这里,帮助是件纯洁的事情。
2013年8月10日
左贡-八宿
搭车途中听故事
搭载我们的开大货车的藏族小伙子,看着我们说话一直笑,说:“我只有五年级,你们说太快,我听不懂。”尽管如此,他依旧充满了幽默感。在怒江72拐,他故意将车开成要冲下山崖一样,吓唬完我们之后笑着说:“害怕不?哈哈哈!”我们也就此熟络了起来。他说:“我最远到过拉萨,那里很漂亮。”他问我们来自哪里,告诉他是南京,他说:“不知道在哪里,等我有钱了,就去找你们。”简单的话语却如此的真挚。
这一路上每搭上一辆车,我们就都听到一段故事。路上,我们遇到过很多好心的老人搭载着我们前行,他们年过半百,却还在工作忙碌着。深壑的皱纹在笑容里一道一道,黝黑的皮肤却显得如此充满力量。开拖拉机的大爷在停车后都会回头望望我们是不是在拦别的车,下车时还充满歉意地说着,自己的拖拉机太脏把我们的衣服弄脏了……那份质朴不言而喻。
2013年8月15日
工布江达-拉萨
巧遇正能量“蘑菇”哥
之所以叫蘑菇哥,是因为我们在金巴镇子“采”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采了半个月的蘑菇。蘑菇哥姓刘,上海人,1米7左右,很瘦很瘦,比我还小两岁。但是那长得过分着急的外表,让我们一度以为他已经年近三十。
与他的相遇很特别,我们在金巴镇子的公交车站搭车,已接近黄昏,他像拉客一样猥琐地走近我们身边来了句:“这么晚还赶路啊?吃点饭吧。”我们被惊吓到,没有一个人理他。
他说:“离开这个镇子,前面都没有可以住宿的地方,虽然这是个镇子,但是比前面那个县城都好……”一口气说了很多,我们才明白原来他也是个背包客。
蘑菇哥的故事很有趣,很好奇如此瘦弱的身躯里面怎么装得了这么多能量。从他引以为豪的蘑菇开始,他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金巴镇离工布江达大约60公里左右,没有取款机。蘑菇哥到达金巴之后,没有住宿的钱,便搭车回工布江达。开车的老板是去工布江达进货的,聊了一路,不知道他用什么样的魅力使老板直接将他留在了自己的饭馆里,供吃供住,还有时供烟抽。每天只要去海拔5千米左右的山上帮老板采蘑菇,忙的时候帮店里打打杂。就这样,他住在金巴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我们离开拉萨的时候,他才刚从金巴离开。
蘑菇哥拥有一个摇滚青年的外表和一颗文艺的心,还有发现美的小清新眼睛和那土豪般的打扮。大学辍学去工作,然后旅行。简直无法用常人的眼光去衡量他的世界,洒脱得超凡。
看过他的照片,在离开金巴的时候,几乎一个镇子的人都在为他送行,走了很远很远。我问他哭没?他说:“我爱上了镇子上的女武状元。”我就当他哭了,因为他失去了一段爱情。
蘑菇哥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看似洒脱与了不起的旅行,他才是真正地融入了风俗、融入了文化的旅行者,体验了寿宴、喜宴、庆功宴……他那超凡的交际能力,是远远超出原本应该属于他的年纪的。
因为朋友要开学,我们结束旅程,选择坐车回南京,而蘑菇哥却坚持走完了318国道,全程搭车回到上海。他又再一次勾起了我想要再尝试走一遍的心,蠢蠢欲动。
记得他说的那段话:“旅行是自己的事情,没有比心情更重要的事情了,今天睡够了,想起来就起来,想走就走,今天心情不好,我就哪也不去。心情好的时候,我能徒步60公里,心情不好的时候一步也不想走,这才是旅行。原来我是骑车的,但是太赶了,徒步多自在,我把车送人了,我要慢慢走,急急匆匆能看出个啥。”
西藏,与南京的直线距离大约2700公里。那一天,我们从南京乘坐K696火车到成都,随后搭车至雅安,沿318国道一路西行。
2013年8月5日
康定-新都桥
路遇知足害羞的藏族小女孩
除了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我们还带了六包“不二家”的糖和很多的零食上路了,听说当地的小孩子生活很贫苦。
由于封路,我们在新都桥呆了三个多小时。路遇两个藏族老妇人牵着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小女孩五官端正,两只眼睛黑溜溜的很是有神。
三人路过我们身边,看到我们放在地上的零食后,用藏语交谈了几句,然后指着沙琪玛问我们:“这是什么?”我们只能这样形容:“饼干。”她们以为我们不要了,扔在路上,于是问我们还吃不吃。我拿了一块,撕开包装纸递到了小女孩的手里,将袋子里剩下的递给了她的奶奶。小女孩拿着沙琪玛,怯生生地看了一眼奶奶,征得同意后,没有急着送进口中,只是用手紧紧握着,生怕掉了一样。我将包里的糖拿出来,递给她,她摇摇头。我以为她听不懂汉语,手脚并用地比划着告诉她:“糖很好吃,是甜的,没关系拿去吃”。她仍旧摇摇头,将手中的沙琪玛举起,很开心地说:“谢谢,有这个,不要了。”那个表情很可爱,像是获了冠军,高高举起自己的奖牌。
大约半小时之后,她们三个又回来了。小女孩拿着我们送的沙琪玛用汉语伴着藏腔说:“奶奶说,我们拿走了,你们就没得吃了,会饿肚子的。你们吃,我们不吃,我吃一个。”
看着异常懂事的小女孩,我们沉默了一阵,随后努力解释:“我们有很多的食物,你们拿去吃没关系。”其中一个伙伴更是把包里的东西都拿出来给她们看,证明我们不会挨饿。小女孩被小伙伴夸张的表达与动作逗得笑弯了眼,她那双清澈的眼睛在明亮的阳光下,显得透亮极了。
2013年8月6日
雅江-巴塘
有缘得遇年过七旬的“流浪”骑者
从雅江出发到巴塘的路上遇到修路,只让返程不让进车。我们从上午8点多便在山路上前行直至12点多,仍旧封路。在绝望与疲惫时,一位七十岁的老人骑车停在我们身边,摘下脸上的风沙巾,与我们攀谈起来。他是祖籍南京的北京人,已经离开家半年,从北京骑车到了云南,然后骑入西藏,准备再从新疆骑回北京。
老人是退休之后才开始想出来走走的,他骑车没有很多年,但是状态不比年轻人差。他都是自骑,速度是慢了点,所以基本没有人跟他组队。“谁愿意带个老头啊。”老人笑呵呵地给自己点上一根烟,“我自己骑,也自在。你们多好,在一起,慢慢走,不急躁,我相信你们三个肯定很快乐。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一会儿你们搭车走了,我就追不上啦,但是希望在拉萨能够看见你们。”
老人就如朋友般地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虽然只有半小时,带来的却是接下来那些日子里支撑着我们的一种信念。
后面的日子我们三个真的从未分开搭车行走过,再艰难的日子我们也是在一起互相鼓励地走下去。没有争吵,没有抱怨。既然一起走在路上,我们就该对自己负责任对他人负责任。
2013年8月8日
芒康-如美镇
在山坡上搭上铲车
在芒康-如美镇这段路上,我们搭上了最牛的车子——铲车。开铲车的21岁年轻小伙,在如美镇前的路段修路,他用那并没有多少空间的铲车装载了包括我们的十一个人。他的工友在旁边不断地爆料,说他总是这样一车一车的带人帮人,而他自己却害羞地一言不发。我们三个在那个铲斗里度过了30多公里的路程。如果那天不是铲车小伙的出现,我们可能就要睡在山里,或者要断水断粮地走八个多小时到达一个镇子。
帮助别人是件容易又困难的事情。其实,只是在于你愿不愿意。看惯了生活中的利益勾当,在这里,帮助是件纯洁的事情。
2013年8月10日
左贡-八宿
搭车途中听故事
搭载我们的开大货车的藏族小伙子,看着我们说话一直笑,说:“我只有五年级,你们说太快,我听不懂。”尽管如此,他依旧充满了幽默感。在怒江72拐,他故意将车开成要冲下山崖一样,吓唬完我们之后笑着说:“害怕不?哈哈哈!”我们也就此熟络了起来。他说:“我最远到过拉萨,那里很漂亮。”他问我们来自哪里,告诉他是南京,他说:“不知道在哪里,等我有钱了,就去找你们。”简单的话语却如此的真挚。
这一路上每搭上一辆车,我们就都听到一段故事。路上,我们遇到过很多好心的老人搭载着我们前行,他们年过半百,却还在工作忙碌着。深壑的皱纹在笑容里一道一道,黝黑的皮肤却显得如此充满力量。开拖拉机的大爷在停车后都会回头望望我们是不是在拦别的车,下车时还充满歉意地说着,自己的拖拉机太脏把我们的衣服弄脏了……那份质朴不言而喻。
2013年8月15日
工布江达-拉萨
巧遇正能量“蘑菇”哥
之所以叫蘑菇哥,是因为我们在金巴镇子“采”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采了半个月的蘑菇。蘑菇哥姓刘,上海人,1米7左右,很瘦很瘦,比我还小两岁。但是那长得过分着急的外表,让我们一度以为他已经年近三十。
与他的相遇很特别,我们在金巴镇子的公交车站搭车,已接近黄昏,他像拉客一样猥琐地走近我们身边来了句:“这么晚还赶路啊?吃点饭吧。”我们被惊吓到,没有一个人理他。
他说:“离开这个镇子,前面都没有可以住宿的地方,虽然这是个镇子,但是比前面那个县城都好……”一口气说了很多,我们才明白原来他也是个背包客。
蘑菇哥的故事很有趣,很好奇如此瘦弱的身躯里面怎么装得了这么多能量。从他引以为豪的蘑菇开始,他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金巴镇离工布江达大约60公里左右,没有取款机。蘑菇哥到达金巴之后,没有住宿的钱,便搭车回工布江达。开车的老板是去工布江达进货的,聊了一路,不知道他用什么样的魅力使老板直接将他留在了自己的饭馆里,供吃供住,还有时供烟抽。每天只要去海拔5千米左右的山上帮老板采蘑菇,忙的时候帮店里打打杂。就这样,他住在金巴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我们离开拉萨的时候,他才刚从金巴离开。
蘑菇哥拥有一个摇滚青年的外表和一颗文艺的心,还有发现美的小清新眼睛和那土豪般的打扮。大学辍学去工作,然后旅行。简直无法用常人的眼光去衡量他的世界,洒脱得超凡。
看过他的照片,在离开金巴的时候,几乎一个镇子的人都在为他送行,走了很远很远。我问他哭没?他说:“我爱上了镇子上的女武状元。”我就当他哭了,因为他失去了一段爱情。
蘑菇哥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看似洒脱与了不起的旅行,他才是真正地融入了风俗、融入了文化的旅行者,体验了寿宴、喜宴、庆功宴……他那超凡的交际能力,是远远超出原本应该属于他的年纪的。
因为朋友要开学,我们结束旅程,选择坐车回南京,而蘑菇哥却坚持走完了318国道,全程搭车回到上海。他又再一次勾起了我想要再尝试走一遍的心,蠢蠢欲动。
记得他说的那段话:“旅行是自己的事情,没有比心情更重要的事情了,今天睡够了,想起来就起来,想走就走,今天心情不好,我就哪也不去。心情好的时候,我能徒步60公里,心情不好的时候一步也不想走,这才是旅行。原来我是骑车的,但是太赶了,徒步多自在,我把车送人了,我要慢慢走,急急匆匆能看出个啥。”